带方字的有深意的网名
1、怕与你各一方
2、漫妙幽离
3、古代有“勤王”一说,也就是地方诸侯,打着拥护朝廷的名义,一步步做大。南诏诸王,在南诏兴起时,正是打着大唐旗号,以讨伐不臣的名义,才一步步走向强大的。
4、大唐,也对其不吝封赏。
5、其具体表现,首先在收降孟获。在战场上,诸葛孔明的军队七次抓住孟获,七次将他放走。最后一次,当诸葛亮再次准备放走孟获的时候,连孟获都感到不好意思了,于是道:“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诸葛亮笑笑,目的达到,继续率领大军,一路旗帜招展,“遂之滇池”。
6、马乐顾:出自成语伯乐一顾,世途荆棘,若有人赏识,有人知己,便是一大幸事。
7、6月15日,观看萧伯纳的讽刺剧《YouNeverCanTell》。(带方字的有深意的网名)。
8、远方不及你身边(带方字的有深意的网名)。
9、此时彼刻
10、同年,刘禅在成都继位。南中四郡首领一听,那个很能打仗的刘玄德死了,他的儿子登基,听说很年轻,也很平庸,我们干嘛要听他的?于是,大家就发动了一场兵变,“建兴元年夏,臧柯太守朱褒拥郡反。先是,益州郡有大姓雍闿反,流太守张裔于吴,据郡不宾,越巂夷王高定亦背叛”。
11、 在《胡适口述自传》(唐德刚整理、翻译。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版)里,胡适对自己的平生功业作了回顾。 政治方面:对美国政治的兴趣,自己公开讲演的训练,学习议会程序,对世界主义、和平主义和国际主义的信仰。胡适说起在美国的政治训练饶有兴趣,却没有怎么提自己回国后所从事的政治活动,可见他对自己在国内的政治活动不满意。虽然胡适在美国接受了人类智慧所能设计出来的最好的政治理念,见证了政治理念转换为政治实践,受到基本的政治训练,但橘逾淮而为枳,美国的那一套在中国全然行不通。他回到中国后,却看到中国政治把理念视为大敌--打败对手、爬上宝座就是理念,一张大床上堆满《资治通鉴》之类就是训练,多米诺骨牌似的利用一个击倒另一个、清除政敌的连环套就是训练,互相牵制、阴谋诡计、厚黑无耻就是训练。说到底,胡适在骨子里只是一个有用世之心、缺用世(当然这个“世”是特指中国这个充满特色、远离普世价值的“世”)之才的文化人,既缺乏带领民族走出蒙昧的中世纪泥沼的凯末尔那种“虽千万人而吾往矣”的伟大政治家的执著、智识和勇气,又不愿意躲进书斋看着民族滑向死地、越来越远离文明。于是就出现了很矛盾的言与行不一致的现象:刚回国时意气风发,大有重整河山之气概;但看到野蛮的杀戮、民智的蒙昧后又心灰意冷的说20年不谈政治,后来却情不自禁的谈论并参与政治活动。参与政治又每每以失败而告终。 他哪里是那些奸险无赖的政客的对手。于是胡适就在学术和政治之间进退失据,“前世出家今在家”,半是官家半学家。 正因为在政治活动方面乏善可陈,在政治学方面和政治哲学方面也无足道哉,于是胡适在自传里干脆不说自己倾注了很多心血、对中华民族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政治了。人是政治动物,政治的先进与否直接决定一个民族是否能进一步向前发展。正是因为这一点,胡适刚到美国就对美国政治特别感兴趣,认识到政治是中西文明之间的最大区别,并希望把这一新枝嫁接到中国这一颗老树上,以改善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以期彻底改变汉语里政治与使绊子、下黑手、搞阴谋、愚黔首成为同义语的状况。 以胡适的敏锐和智慧,他能够发现西方政治与中国政治的云泥之别,也能认识到政治文明在所有文明中的核心作用。在器物文明、制度文明和思想文明等诸文明中,政治文明是公因数。这里不妨用数学公式来表达:国家总体文明=政治文明×(器物文明+制度文明+思想文明+其他文明)。这就是说,如果政治文明的程度很低甚至是个负数,那么整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就将极其滞后,或者数代人创造的文明成果在瞬刻之间毁于一旦(无数名胜古迹数毁数建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今人只能欣赏今天的人所建造的“古迹”如黄鹤楼岳阳楼之类)。一个国家在政治文明上长期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不能驯服权力这头怪兽,而把所有的智慧用在设计和论证法、术、势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上面,用在论证“犬马天下,以奉一人”的合法性上面,用在论证三纲五常是宇宙的最高法则上面,那么势必会使权力这头怪兽一头独大、恶性膨胀,最终没有任何约束而造成自我毁灭的结局。吴思的政治寓言是饶有深意的:如果一种动物具备超强的掠食能力,到达人莫予毒的地步,可以毫不费力的抓住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各种动物(诗意的表述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么这种超强动物就会恶性繁殖,打破政治生态平衡,把各种食物掠食净尽,最终这种动物当然也会因缺乏食物而死。中国历史上的594个皇帝就是这种超级动物,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迭不过是一种没有任何进步意义的权力怪兽的相互厮杀而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说中国没有历史,所谓的历史不过是一种简单循环)。由于权力和民众之间缺乏缓冲阶层(基督教背景的国家则以教会为缓冲,民众在相对超脱于权力之争的教会力量的号召下,以团体的方式抵御兵燹之灾,尽量消弭或减少官、匪、盗、贼对民众的蹂躏),权力怪兽在自我毁灭的同时,还要拉上处于孤立状态下的单子化的民众垫背去做殉葬。在历经各种惨痛的试错后,才有了这样一个说法:“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思维与语言方面:学习实证思维术(东方思维最为匮乏的东西),摆脱僵死的文言的束缚,改变语言和文字严重分离的状况(适之先生在《胡适自传》里说:“他比我只小一岁,也念过《四书》,却不懂‘父亲大人膝下’是什么!这时候,我才明白我是一个受特别待遇的人,因为别人每年出两块钱,我去年却送十块钱。我一生最得力的是讲书:父亲母亲为我讲方字,两位先生为我讲书。念古文而不讲解,等于念‘揭谛揭谛,波罗揭谛’,全无用处。”),改善中华民族的思维品质,提高表达水平,尽可能的打破思维-语言-文字之间的壁垒,尽可能使“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思”成为可能,从而为中华民族从蒙昧混沌的中世纪走向近代化创设最基本的条件。无论怎样评价胡适以及同时代人在汉语改革方面的贡献都是不过分的,虽然这种改革仍然是不彻底的。相比之下,鲁迅、赵元任、钱玄同、瞿秋白(在《瞿秋白文集》里就有1929年设计的《中国拉丁化字母方案》)等人主张废止僵化简陋的汉字而走汉语拼音化道路(毛泽东也想走汉语拉丁化道路,简化汉字就是拉丁化这种想法的产物),巴金似乎想以人工语言--世界语取代汉字,都比胡适等人更为彻底。在汉语界,先验性的设定汉语是万世不易的法宝--这种想法越来越被爱国的青年、中年和老年们奉为圭臬(今天讨论汉语改革都是一件不合时宜的事情,虚骄的爱国主义者更愿意矜夸汉字是如何比其他文字更有魅力,汉字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成为计算机系统最快捷、信息量最大的文字体系--前人已经开创的事业在我辈手里中止,甚而至于连想都不敢想,我辈心智之退化由此可见一斑)。而在亚洲地区,对文字进行大胆改造的至少有:日语减少表意的成分,韩语增加表音的成分,越南语也逐渐摆脱汉字的影响,土耳其语去突厥化走上拉丁化道路--这些可贵的尝试也使这些民族成为亚洲地区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先行者。 文学方面:创作白话剧作《终身大事》,出版白话诗集《尝试集》。毫无疑问,这是汉语写作史上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事件。适之先生对此有很清醒的看法:“文学革命何疑!且准备搴旗作健儿。要前空千古,下开百世,收他臭腐,还我神奇。为大中华,造新文学,此业吾曹欲谁让?诗材料,有簇新世界,供我驱驰。”作为现代文学的滥觞,胡适的创作可能不像鲁迅、巴金、曹禺等人的文学实绩如同长江出三峡后具备那种浩浩汤汤的气势,但谁也不会因此而抹煞作为长江源头的沱沱河的重要性。牙牙学语的孩童在妙语连珠的演说家面前大可不必倍感自卑--没有学语阶段的幼稚哪有妙语阶段的成熟。 学术方面:在这个方面胡适说得较多,应该也是胡适颇感得意之处。大致而言,胡适的学术活动涉及如下方面:中国哲学史研究(半拉子工程,只有上卷没有下卷),训诂学和校勘学(胡适对此特别说明,怀疑的精神和归纳的方法是他青年时期就领悟到的治学方法,后来受到规范化的学术训练使他的治学方法更严谨),问题与主义之争,禅宗思想研究和《水经注》研究(胡适自称这是一桩原始性的贡献。其实这不过是屠龙之技,用傅国涌的话说就是杀鸡用牛刀,一流的人才干末流的事),《水浒》《红楼梦》研究及其他文学研究。 胡适后来醉心于整理国故,不免让人有明珠投暗之感。在一个政治环境得不到改善的国度里,无论研究成果多么出色,都有可能被媚上谄权者信口雌黄的简单的否定掉。五四成果在今天被众多人否定、胡适在大陆被全国人民批判的遭遇就是明证。因此胡适的整理国故不啻于给木乃伊做美容,不仅是毫无疑义的,甚而至于是有害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胡适的革命精神是无法与鲁迅媲美的:鲁迅终其一生都是传统文化的逆子贰臣,决不做掉进传统文化黑洞的皈依者,坚决做一个清醒的批判者;而胡适则成了一个吃回头草的玩赏摩挲传统文化的士大夫。(我无意于抑胡扬鲁,实际上我同意周策纵披露的胡适晚年的判断:“鲁迅和我们是一路的。”) 哈耶克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1899-1992),奥地利裔英国籍经济学家、政治学家、政治哲学家,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美国总统里根(不过在《里根自传》里,里根并没有提及哈耶克)的“最重要的哲学导师”,美、英政府降低税率、福利以尽可能刺激民众创造激情的思想的来源,从经济学、政治学和政治哲学方面论证苏联作为极权主义、计划经济的集大成者必然崩溃的最重要的思想家,为结束冷战奠定了理论基础。 哈耶克论证了计划经济是行不通的。他的论证不是基于道德立场,而是基于一个根本的事实:知识分立在所有人的心智中,这些零散的知识不可能被汇集到一个人的头脑中。也就是说,主张计划经济的人实际上是自诩全知全能并进而自认为可以设计出一套为人民谋幸福的制度,势必走上少数特权者垄断权力,多数人创造力被扼杀,整个社会进入万马齐喑、心智低下的绝路。 哈耶克心目中古典自由主义或自由至上主义秩序的核心是浮动价格和利润。价格和利润传递着信息,他们告诉生产者和消费者各种商品和服务的相对供需状况,因而也指导着生产活动。如果没有浮动的价格和利润,经济就不可能最有效率的满足人们的欲望。市场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允许成年人和负责任的--即独立自主的--人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只要他们不伤害他人即可。 1944年出版的经典之作《通往奴役之路》论证了如下论点:计划经济不仅仅是没有效率的,也必然是不自由的;如果个人只是计划人员实现其计划的工具,就不可能存在个人自由;私有财产对于政治自由和经济效率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自由宪章》和《法、立法与自由》这两部巨著中,哈耶克提出了自生秩序观念。在自生秩序中,个人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彼此交换、互动,没有人集中管理个人的决策,个人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只要不伤害他人。他强调,规则创造了社会,没有强制性法律,就不可能有文明社会--自由就是法律至高无上。 1988年,哈耶克在89岁高龄以其令人惊叹的创造力出版了他的最后一部著作《致命的自负》。他提出的观点是,市场是一个决定个人及其行为管理的经济效率高下的过程。他又将这一观点予以扩展,认为整个社会也有经济效率高下之分,在不同的社会规则、法律、习俗和道德体系之间,存在着某种竞争。经过社会演进的过程,经济上最高效的社会--因而也是最有效率的规则和道德--最终会占上风。
12、他的儿子罗盛炎继位人朝,最后死在唐朝。大唐皇帝为其举行隆重葬礼,而且,亲派使者,册封其弟盛逻皮继承王位,并下旨“授特进,封台登郡王”,这在当时,爵位已经很高了,明显是赞赏他哥哥和他的忠贞的。
13、我想去的地方
14、吾所思兮。/米尔低兮。/武且休兮。/保我自由兮。/吾抚昔而涕淋浪兮。/遗风谁其嗣昌。/诚能再造我家邦兮。/虽暴主其何伤。
15、胡适观《哈姆雷特》后对于剧中独白有一段分析:
16、对于皮罗阁扫灭五诏,打破吐蕃战略计划的功劳,唐玄宗十分欣赏,他在敕文中说:“或有奸人,潜通犬戎,敢肆蜂虿。(蒙归义)遂能躬擐甲胃,总率骁雄,深入长驱,左萦右拂,凡厥丑类,应时诛剪。”意思是说,皮罗阁亲自披着盔甲,带着大军,扫荡那些投奔吐蕃的部落,如秋风扫落叶一样,从而,让大唐消除了隐患,自己实在欣慰,很是激动。
17、只可惜那孙绍武和虞小姐的十分美满姻缘,却被一个瞎子和一个烂泥菩萨把他破坏了。这事不但我做书的人替他可笑、替他可怜、替他可恨,恐怕列位看官也在那里帮我笑、帮我怜、帮我恨哩。要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18、 岳麓书院门联是湖南文人吹牛?
19、上述文字既非纯粹的白话,也非纯粹的文言,而是以白话为主、文言白话交错的语体,且整句与散句结合,音韵上造成一种美感;更重要的是力争造成语气的顺畅自然,这种比较接近口语的语气节奏与情绪的起伏能大体配合。又比如同时期他在《独立》中的造句:“一个人便有一个人的人格,便有一个人的本领,只要自己肯去做,断没有做不到的事。他是个人,我也是个人;孔子是个人,我也是个人;皇帝是个人,我也是个人。他能做,我难道不能做吗?”这段话为纯粹的白话,语气由缓而急,与那种对作为一个人的价值的坚决肯定完全吻合。
20、当然,奇异之事,远不止此。
21、这个部落联盟,取名蒙舍。
22、挥洒永不褪色
23、《左传》的“虽楚有材”,指的就是历史上的楚国,既不是湖北,也不是湖南。“惟楚有材”另出新意,因为它的正面意义,得到高度认同,湖广的文人士大夫广泛运用并发扬光大。在使用“惟楚有材”一词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确认是哪一个“楚”。比如宋濂说的“楚材”是契丹人耶律楚材,既不是说楚国,更不是湖南、湖北。比如杨绿绶所述“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具体所指的是湖广省安陆府(钟祥),此时的“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与湖南没有关系。又比如康熙中后期湘潭籍名宦陈鹏年,享有清誉,苏州人曾立专祠四所,其中就有纪念他的陈公祠。据《楹联丛话》记载其祠联:“洛蜀任分门,惟楚有材,增赋肯凭官似虎;河淮方夺路,如尊乃勇,拯民忍使国无鸠。”联家把“惟楚有材”这个评价送给了出生在湘潭的著名清官,说明“惟楚有材”包括湖南。而袁名曜、张中阶化文为联的“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虽晚于杨绿绶撰文90多年之后,我们也无法确认袁、张二人是否看到《创建阳春书院记》一文,但岳麓书院门联上的“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指的已是岳麓书院而非阳春书院,已是湖南,而非湖北。
24、昊浩景旭乐杉
25、他首先给自己的部落联盟制定了一个最为切实基本的国策,就是始终和唐朝中央政府站在一起,保持着高度的统从而成为大唐西南的铁血盟友。
26、——形容君子高风亮节,旷达不羁,自有飒爽英姿也。卓,不凡也。表高明聪颖之意。寓君子有卓然不凡之成就,能达常人难达之境也;勋,功也,指功成名就,声名鹊起之人。
27、 诗词:"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全宋词汉宫春(梅〓此首又作李邴词,见梅苑卷一)》
28、原诗:
29、冷兵器时代,占住地理,可抵十万大军。
30、 点评:所行之事得以应允,然后则可顺遂,提取此字作为名字,不仅有深意内涵,也显得洋气时尚。哲字入名有贤明之意,有贤才之士,得众星捧月之感。允哲二字相连,允恭克让,知人则哲,既有敢为天下先,得众人之允之顺意,也带创后世之新,晓通达智礼之大气。
31、时光带走的姐不稀罕╮
32、1914年2月3日,观白里而(Brieux)的戏剧《梅毒》(DamagedGoods)。
33、须知,哀牢王国当时出军时,才一万人,江水一下灭掉他几乎一半人马。
34、到未到过长沙,熟不熟悉湖南,对于悬挂在岳麓书院大门的四言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却多少不会太陌生。说到湖南,一般会联想到岳麓书院;说到书院,自然会首先想起这副对联。甚至可以这样说,即使没有去过岳麓书院,外省人士说到湖南,也多会提及这副对联。它已成为长沙和湖南的一张亮丽名片,所以,就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言,将它推为湖南第一联,估计反对的人士不会很多。
35、(问答一)
36、第由演说对演说者的内在要求出发,将演说作为教授中学国文的方式之以提升学生自由运用白话和系统表达思想的能力。胡适1920年在《中学国文的教授》中提出中学国文的理想标准的第一条就是:“人人能用国语(白话)自由发表思想,——作文,演说,谈话,——都能明白通畅,没有文法上的错误。”在课程设置上,胡适在中学三年级增加演说,中学四年级增加辩论课,因“演说和辩论都是国语与国语文的实习”。胡适如此设置理想标准与课程的理由在于“凡能演说,能辩论的人,没有不会做国语文的。做文章的第一个条件只是思想有条理,有层次。演说辩论最能帮助学生养成有条理系统的思想能力”。演说和论辩既能促使学生的白话符合规范、明白晓畅,又能帮助学生养成思想的条理性和系统性。
37、六诏和建宁国,此时也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如消失了一般。
38、胡适以“希彊”的笔名从《竞业旬报》第三期开始连载他的白话章回体小说《真如岛》。从章回体形式、白话语体的角度看,《真如岛》与明清白话小说没有两样。小说叙述上的一些套路与明清白话小说基本一致,比如第二回最后部分:
39、五 英诗写作:现代体验的非母语表达
40、自己的短板,是否要公之于众?
41、将诚逸作为男孩的名字,音似“诚意”,不仅很好听,内涵也是十分的美好。其中,诚字表意男孩诚实守信,行君子之道,自有涵养与大气之质也;逸字则给人以潇洒飘逸之感,彰显出了男孩风度翩翩的特点。
42、1906年,中国公学里留日回来的新人物组织“竞业学会”,创办白话报纸《竞业旬报》。胡梓方的《发刊词》中有些观点很具有“前五四”性。“同人创为是报,纯用官话”,这是《竞业旬报》语体的基本倾向。梓方阐述其理由:“景教之来也,新旧约移译不一种。或为浅文,或为官话,或为京话,或为各地方言。……盖官话无文字之沉晦,无方言之庞杂。声入心通,无毫发扞格。此其功绩最宏实已验白彼教之人,亲为余言者也。”梓方用基督教传教的圣经译本的不同语体方式,表明采用官话的合理性。《竞业旬报》倡导“国语大同,言文一致,群情感通”,其目的最终还是求得“文明普及”。《竞业旬报·凡例》第三条对于读者之意见:“语言之不统实为文明生一大障碍焉。本报立言既自别于文辞,择音尤难限于乡土。故惟取国语之最纯熟者为之。盖欲使国人得以普通了解也。”可见,国语大同、言文一致和传播文明,无疑是《竞业旬报》的基本宗旨。
43、 诗词出处:"瑶池月胜嵩阳月,人在玉清眠不眠。"——《全唐诗和嵩阳客月夜忆上清人》
44、别看一领锦袍,东西虽小,意义却很大,它等于间接告诉其它五诏,这个南诏,已经成了我们大唐的哥们儿,以后,谁要是无事找南诏的茬,就是和我们大唐过不去,我们大唐是会很不高兴的。这样,南诏就不是领回一件锦袍了,等于领到了《射雕英雄传》里黄蓉身上的软猬甲,将自己保护起来。
45、细奴逻另一个强国之策,就是搜集人才,选拔能员,帮助自己治理国家。
46、杜顺以才郴尊
47、ThetyrantoftheChersonese/Wasfreedom’sbestandbravestfriend;/ThattyrantwasMiltiades!/Oh!thatthepresenthourwouldlend/Anotherdespotofthekind!/Suchchainsashisweresuretobind.
48、丁尼生
49、皮罗阁继承王位,在开元十六年,也就是公元728年。这一年,距离细奴逻兼并建宁国,登基称王,建立南诏,已经过去了整整一百年。
50、现在想想,之所以我还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是因为童年时姥姥赐予我无穷的爱意。庆幸自己未曾遭遇过某些幼儿园里变态的老师。
51、3月30日,读《哈姆雷特》(Hamlet)。
52、当时,对于此地的管理,蜀国仍然沿用过去的老法,就是朝廷派员,和当地酋长一块儿治理地方。
53、3月29日,读莎士比亚《无事生非》(MuchAdo)。
54、尽管如此,“文言之诗词”的操练让胡适不断思考表达情感、思想、体验的恰当形式。对那些一时一地一物触发的情思,胡适往往喜欢运用文言诗词的短小之体。《送石蕴山归湘》为中国公学教师石蕴山回湖南送别:“老骥犹怜志未磨,干戈声里唱骊歌。尽多亡国飘零恨,此去应先吊汨罗。”《霜天晓角·长江》:“看轮舟快驶往来天堑地,时见国旗飘举,但不见,黄龙耳。”此词体制短小,却流淌着忧时刺世的热情。《秋柳》:“但见萧飕万木摧,尚余垂柳拂人来。凭君漫说柔条弱,也向西风舞一回。”秋柳虽弱,但也敢对抗强大肆虐的西风。然而胡适文言诗词中还有许多篇幅较长的,如写新事物、新场景的《观爱国女校运动会纪之以诗》《游万国赛珍会感赋》《耶稣诞节歌》《电车词》,写自然风景的《大雪放歌》《久雪后大风寒甚作歌》《游影飞儿瀑泉山作》,叙事的《弃父行》《西台行》,赠别的《送许肇南归国》《送梅觐庄往哈佛大学》,说理的《自杀篇》《老树行》。胡适最初学白居易,而白诗中有名的诗体之一是“长庆体”。这种体裁大体指七言长篇歌行体,诗体比较自由。胡适喜欢用长篇的歌行体,除了这种诗体比较容易掌握外,可能跟他想表达的内容有关。律诗和绝句适宜表达一种明晰的感想,但对于复杂多层的现代社会现象则捉襟见肘。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则不得不用注释补充诗歌本文的不足。胡适则采用扩展诗歌体制的方式来满足表达内容的需要,比如《观爱国女校运动会纪之以诗》若不采用长篇的诗体,则不足以表达胡适“女儿花发文明花”的现代想法。
55、权贵之后,往往不再将名字起得鹤立鸡群。毕竟闷声才能大发财。毛主席的女儿分别叫李敏、李讷,看上去已经泯然众人矣。然而《论语·里仁》中有一句: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还是暴露了太祖的书袋。实则高明!
56、吾所思兮。/米尔低兮。/武且休兮。/保我自由兮。/吾抚昔而涕淋浪兮。/遗风谁其嗣昌。/诚能再造我家邦兮。/虽暴主其何伤。
57、 灵感来源:"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诗经鸡鸣》
58、(峻朗)
59、轩浩
60、小朋友不宜叫林林,也不宜叫菲菲,只因语文课本中已经出现:波光粼粼,想入非非。
61、胡适1910年赴美国留学后,演说成为他留学生活的重要部分。他留学日记中关于演说的事情有多处记载。胡适在美国的演说,有写明用英文的,也许还有用中文的,不管用何种语言,总归“说”的方式是一种口头表达。英文演说辞似乎应该近似言文一致的表达;即使是中文演说辞也不可能完全遵从文言的范式,必定在一定程度上口语化。
62、 出自:"映云光暂隐,隔树花如缀。"——《全唐诗辽城望月》
63、这,就是南诏的前身。
64、柠檬没我萌
65、胡适对自己的白话文学观的提出过程有众多讲述,他所谓“逼上梁山”的发生观强调了外在因素对白话文学观的重要性,而相对忽略了自身语言实践中积淀的有关汉语表达的经验。胡适自己的讲述以及后来诸多学者的论述,大多以从观念到观念的方式探讨胡适文学观的形成,而缺少对他早期语言实践的整体把握。如果以胡适1917年美国留学后回国为界,则可以从“听”“说”“写”“译”四种方式描述他回国之前的语言实践。
66、zirufang
67、所以,当老师这个职业,太沉重了。说不定哪个瞬间,就给他人造成,无法挽回的遗恨啊。
68、ʚ梅格妮ɞ
69、原来,诸葛亮当年立的那根大铁柱,几百年来,经过风吹雨洒,岁月打磨,铁柱上的字迹已经漫灭模糊了。张乐进求决定,重铸大铁柱。于是,工匠就开始忙碌起来,不长时间,一根大铁柱就铸造成功了。铁柱铸造好,在祭祀聚会的日子,张乐进求再次带着大家对着铁柱叩头下拜,进行祭祀。这时,出现了一件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的事情,铁柱顶上,本来铸造的有金镂鸟,“忽能飞,集奴逻左肩,相诫勿动,八日乃去”,铁鸟能飞,本来就够惊世骇俗的。现在,着铁鸟竟然落在细奴逻的肩膀上,八天不飞不动,更是让人矫舌难下。这事,后来也被记载下来道:“初三赕白大首领将军张乐尽求并兴宗王等九人,共祭天于铁柱侧。主鸟从铁柱上飞憩兴宗王之臂上焉。张乐尽求自此已后,益加惊讶。兴宗王乃忆,此吾家之主鸟也,始自忻悦。”只是,这里记载的主角变了,成了细奴逻的儿子兴宗王罗盛炎。
70、文言诗词篇幅短小,形式固定。胡适十余年的文言诗词的创作,可以看作一种对诗体的试验。胡适从中获得了文言的凝练雅致与语言节奏的美学感受。他也试图从文言诗词的语言造型中开拓出一种新的语言造型,所以《尝试集》中的许多诗篇才会是那种未解放的“小脚”样式。整体而言,因新的事物、新的体验的需求,胡适更喜欢相对自由的诗体,如五言、七言的歌行体。它们更有包容性。《送梅觐庄往哈佛大学》一诗仍用七言歌行体,讲求押韵,但其语句却能容纳牛敦、客儿文、爱迭孙、拿破仑、倍根、萧士比、康可、爱谋生、霍桑、索虏、烟士披里纯共11个新名词,从而表达出“文学革命”的诉求。这种文言诗词吸收新名词的大胆尝试,豁开了文言语句造型的固定形态。现代个体的情感诉求呼唤着语言的开放与诗体的开放。
71、此时,六诏的战略地位凸显出来,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它们位处吐蕃的另一角,如果一旦和唐朝联合,就可以抚吐蕃之背,让其不敢纵马驰骋,直入中原内部。当然,如果它们不高兴了,转身投靠吐蕃,当了吐蕃的下属,毫无疑问,就会增加吐蕃的力量的。
72、四诏国王的妻子知道丈夫是被害死的,可也不敢明说啊,得到书信,一个个哭哭啼啼地来了。四诏的王都被烧成了焦炭,如何辨认?慈善却一眼就认出了丈夫的尸体,因为,丈夫手臂上有自己留下的铁钏啊。她带着自己丈夫的尸体,悲痛欲绝,“携归葬之”。
73、长达几百年,对于六诏而言,一切仿佛还停留在诸葛武侯出征的时候,大家各守其土,各耕其地,各牧其野。至于建宁国,仍每年一度,在祭祀的时候,要组织百姓,跪拜祭奠当年诸葛武侯临行时,在这儿铸造的一根记叙南征的大铁柱,丝毫没有怠慢。
74、胡适观《哈姆雷特》后对于剧中独白有一段分析:王子之人格全在独语时见之。剧中无人自语,谓之独语(Soliloquy),颇似吾国之自白,尤似近日新剧中小连生诸人之演说,但西方之独语声容都周到,不如吾国自白之冗长可厌耳。……吾国旧剧自白姓名籍贯,生平职业,最为陋套,以其失真也。吾国之唱剧亦最无理。即如《空城计》,岂有兵临城下尚缓步高唱之理?……又如《桃花扇》,使近人以说白改演之,当更动人。又如,新剧中之《明末遗恨》,使多用唱本,则决不如说白之逼真动人也。胡适以《哈姆雷特》的“独语”与中国古典戏剧中的“自白”类比,不过他批判“自白”之“冗长可厌”,“唱”词非常无理。理想的戏剧语言是“说白”,并且“世界各国之戏剧都已由诗体变为说白体”。
75、@深知你深爱她i
76、……
77、 但要搞清楚这幅对联究竟何人书写,仍需进一步探索。
78、首先,欧字结构紧密内敛,笔画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极具规范性,这一点他在楷书家中遵守得最好。他之后如颜真卿、柳公权等书家扩大了笔画之间的间距比例,而门联书者用笔凝重,字体略丰腴,欧楷则字形狭长,笔画略为偏瘦,两者差别十分明显。
79、照泓
80、瞎子算命,土偶示签,夫妇造端,几同儿戏,以致造成多少专制婚姻、颠倒婚姻、苦恼婚姻, 而实收此愚国愚民之恶果。咳!迷信的罪恶,还有更大的么。
81、哀牢王国早已消失在历史的云烟中,甚至记载很少,具体说来,大概以今天大理、楚雄、保山一带为活动中心。其最为兴盛的时代,地盘很大,“其地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到了后汉初年,哀牢王国力量更大,雄踞西南,独霸一方,一时无两,竟然号角一声,组织大军,万马奔腾,去攻打已经依附于汉朝的一个名叫鹿茤的部落联盟。
82、1914年2月3日,观白里而(Brieux)的戏剧《梅毒》(DamagedGoods)。
83、四 旧体诗词:操练文言韵语
84、对“于斯为盛”的理解迄今没有歧义,关键是在“惟楚有材”的解读上。大家都认为“惟楚有材”这句话表明湖南人口气大,而且在吹牛皮。“惟”者,唯一也,只有也。也有专家教授亦持这样看法,而且认为以岳麓书院人才之盛,并没有夸张成份。只有湖南才有人才,只有湖南才出人才。这样表述完全违背生活的逻辑,是显而易见的常识错误。
85、卡尔·波普尔(1902-1994)
86、浩杰彬豪子昊
87、夜渡赫贞河,出纽约港,天雨昏黑,惟见高屋电灯隐现空际。余欲观自由神像于此黑暗之中作何状,遍觅乃不可见。已而舟转向车站,遥见水上众光围绕,其上一光独最高亦最明。同行者指谓余曰:“此自由也。”余感叹此语,以为大有诗意,久拟为作一诗记之,而卒不果。后举以告所知,亦皆谓可以入诗,遂作一章。屡经删改,乃得下稿,殊未能佳。
88、相遇的地方
89、胡适“说”的实践开始于他小时候所受的教育。小时候父母以及私塾老师的“讲”为他接受“演说”准备了某种基础。胡适曾经回忆“我一生最得力的是讲书:父亲母亲为我讲方字,两位先生为我讲书”。“方字”就是汉字。胡适把这种听来的“讲”转化为自己的“讲”,他开始给自己的姐妹们讲述故事,“逼我把古文的故事翻译成绩溪土话,使我更了解古文的文理”。胡适不仅从这种翻译中获得古文的文理,而且在听“讲”与演练“讲”的过程中积淀着白话表述的方式。胡适1910年赴美国留学后,演说成为他留学生活的重要部分。他留学日记中关于演说的事情有多处记载。胡适在美国的演说,有写明用英文的,也许还有用中文的,不管用何种语言,总归“说”的方式是一种口头表达。英文演说辞似乎应该近似言文一致的表达;即使是中文演说辞也不可能完全遵从文言的范式,必定在一定程度上口语化。
90、这条国策,是南诏最终强大的根本保证。
91、胡适留美时期的英文写作,包括演说词、诗歌以及学术论文等多种形式。因本文主旨关系,此处不能对胡适的英语写作做一完整的阐释,只以胡适创作英文诗歌的例子窥探他用非母语的语言表达异域体验的收获。
92、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南诏的建立,是细奴逻打下的基础,是细奴逻积攒了足够的资本。
93、 之明
94、——寓意朝气蓬勃,读之即有“朗吟应有趣,潇洒十馀株”的儒雅潇洒。由诗词中“峻朗妙门辟,澄微真鉴通”提取其中含有霸气威武的字得来。峻字,原用来形容山势陡峭,作为人名有着顶天立地的威武之意。
95、汉朝的军令是十分的严格,一代名将李广,百战沙场,屡立战功,成为匈奴人的魔咒。可是,在一次带军征讨匈奴时,因为迷路,尚且被逼自杀。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将军,焉敢带兵,耀武扬威,逼迫一个酋长改嫁自己?朝廷知道,大概也会人头不保的吧。
96、毫无疑问,自由女神像是美国最具有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之一。胡适诗中的表达不妨看作真正的美国体验,即他对自由的理解。诗人在夜晚寻找自由女神像,倾听着东风的呼啸声与海浪拍击大都市海岸的声音,寻找那颗地球之星而不得,但最终仰见她在暗夜中闪闪发光。所有意象如雨、风声、黑的天穹、闪闪发光的星,都可看作隐喻的事物。自由女神像的闪闪发光转而提升为自由对人类沉沦黑暗的拯救。如果把胡适的《夜过海港》与丁尼生的《穿过海滩》做一番比较,则颇有意思。丁尼生是胡适喜欢的诗人之只是胡适日记中没有记载他是否读过丁尼生的《穿过海滩》。
97、不用担心没有借口,皮罗阁早就把借口都想好了,一封封信送到四诏,告诉他们,“报焚钱失火,四诏被焚,状令各诏收骨”,四位国王,因为焚烧纸钱的时候,引起大火被烧死,你们赶快来领回尸骨吧。
98、但是,这副仅八个字的四言联,它是怎么得来的,为什么这样有名,何人所撰?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理解和诠释,它蕴藏了湖湘文化的哪些底色,还有哪些问题有歧义并未真正弄明白,里面的确有许多谜底需要求索和解答。
99、(卓海)
100、双方战事,开始于高宗时代。
101、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102、胡适正在发言
103、一千年多年后,我来到大理旅游,走在老街上,走在苍山洱海间,见到白族美女,一个个一身雪白的衣服,上面绣着花儿,一朵一朵,都是大红的,并不密,稀稀疏疏的,或大或小,缀在裤脚边,膝盖上,或衣袖上。上面有迁延的藤蔓,有葳蕤的叶子。上身,还有坎肩,多是大红色的。至于头上的帽子,帽檐周边,是红色的花儿,更上面则是白色的。一条软软的白巾长长都拖下来,衬在满月一般的脸儿旁,就如一轮月亮旁,依了一朵白色的云。一个个女子的睫毛都很长,弯弯翘翘的,如蝶翅一样,一闪一闪的,上面挂着亮晶晶的阳光,泛着丝丝的光彩。她们鼻梁秀美,玉雕一般。嘴唇红润,花骨朵一般。至于脸上,大都带着微微的笑,如苍山雪上一抹若有若无的暖阳,如洱海水面映着的花儿的影子,让人一见,不倾倒是不可能的。
104、 映光
105、他们的梦想,最终让皮罗阁实现了。
106、弘一法师小时候叫李成蹊,俨然系出名门,取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诗人叶知秋,则源自:一叶落知天下秋。记者丁补之,一听就要搞出什么大新闻……作家万里云,其义自见;而艺术家万古蟾,个中有深意,问你识得唔识得啊?
107、例:史量才、萧思葭、沙兰夜史才量、萧葭思、沙夜兰
108、风流乄倜傥√
109、胡适的翻译除了有引入西方文学的意义外,更重要的也许在于其翻译对文言和白话各自韧性的敲打,暗中催生了胡适对汉语表达体系的现代认识。他所译朗费罗(Longfellow)诗歌《晨风篇》如下:“晨风海上来,狂吹晓雾开。晨风吹行舟,解缆莫勾留。晨风吹村落,报道东方白。晨风吹平林,万树绿森森。晨风上林杪,惊起枝头鸟。风吹郭外田,晨鸡鸣树颠。晨风入田阴,万穗垂黄金。冉冉上钟楼,钟声到客舟。黯黯过荒坟,风吹如不闻。”胡适以古代歌行体翻译西方诗歌,明白自然。译文并非直译,而是属于意译。但与原诗比较,译诗无情地抹去了原诗的说话语气。原诗采用拟人的方式,晨风每到一处都会说一句话。原诗中的“风言风语”在译诗中全部变成了叙述。
110、他选中的对象,就是河蛮。
111、这,是一种对大汉的公然挑衅。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