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极端黑暗网名
1、 城市与文学特别是现代文学究竟有多大关系?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需要千万读者回答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国加速城市化的当下。宜昌市文联周立荣主席在第一组作协团座谈时强调:“我们身处一个大好时代,因为们正在感受和体验前所未有的新时代变化,而文学作品更多的是变化中的成果。”
2、阴枪末流雨
3、国服大奶(哥特式极端黑暗网名)。
4、救赎?(哥特式极端黑暗网名)。
5、巴库近郊的火神庙曾是拜火教的圣地,一度被穆斯林摧毁,十七世纪又得以重建。这里底下原来有个天然气田,天然气从地表的七个孔洞中泄露出来,形成了七处永恒之火。然而尴尬的是,随着对该地的油气开采,“永恒之火”在1969年永恒地熄灭了,现在这里成了一个博物馆,继续点燃原来的七处“永恒之火”用的是市政天然气。
6、我无依无靠,或许已经死亡,是否还在等待着那个远方。也许我们都是行走在黑暗的独行者。
7、在舍基的客栈里遇到一个瑞士来的妹子,她说在欧洲人心目中,欧洲最美的山不是阿尔卑斯,而是高加索(事实上高加索只有北麓算欧洲,另外我也不知道这个妹子能否“代表”欧洲人,不排除人家生在瑞士看阿尔卑斯看得审美疲劳了),高加索对他们来说特别的壮美和神秘。坦白说我在舍基这个地方暂时还没有体会到高加索的壮美,就跟江浙皖的山区差不多,加上我又是喜马拉雅过来的,审美阈值尤其高。然后再一聊,舍基是这个瑞士妹子到过的最东边的地方,头一回冲出欧洲来到亚洲地盘。
8、放空的心、风吹誓言、笑话往事、往事一桩
9、 梳理“宜昌市文联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中提及的骄人荣誉的作家成果,大抵分为三大类别:乡土及故乡情节、历史及史诗情怀、魔幻及浪漫情境,而真正展示宜昌城市生活和城市居民的却是鲜少。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大宜昌元素不少,譬如长江三峡、屈原昭君、嫘祖巴人、三国土家……但对社区、街道、工厂、市场、经济、消费、资本等城市密码的解读,鲜有提及。在我已知里,宋离人的《我们到红旗厂看王二盛》,还有最近在《中国作家》头条刊载的陈刚(网名“城市农民”)的长篇小说《卧槽马》,尽管都有工业题材的底蕴,但离日常真实的城市生活、城市意象,还有一定的距离。
10、寡妇
11、承诺变成枷锁。 幸福永远缺货
12、我突然发现,如果悬搁上述隐喻元素和直观现象,小说主人公米夏其实也就是一个朗读者,一个与聆听他朗读的女主人公有过性关系的朗读者。米夏的朗读历史,就是用两个文本解释两个阶段的历史:两个相互递进的文本:准备过程、正在朗读;两个朗读阶段:做爱时的朗读,监狱中的朗读。相对于米夏而言,从黄疸病相识抵达小煤山倒塌后的做爱,是边做爱边为汉娜朗读的“准备过程”,而“正在朗读”则采用细节叠加的叙述风格进行解释,如:汉娜对米夏旷课的暴怒、汉娜拒绝由售票员转岗为司机、一次外出旅游在旅馆的纸条风波、汉娜在米夏父亲书房的写照、同学苏菲的置入……而这些因素又成为第二个朗读阶段“监狱中的朗读”的“准备过程”之一。“监狱中的朗读”的另一个“准备过程”,则是小说的第二部分:米夏全程参与纳粹集中营火灾死亡的审判过程,催生了整个小说的核心元素,背叛和忏悔:米夏分析推理发现汉娜不会写字的秘密,却在法庭上保持沉默,没有为让汉娜获得自由而说出真相(法国《世界报》文学主编克利斯托夫•施扎纳茨),致使审判长认定汉娜因撰写一份报告而被定为主犯,并判定终身监禁……这份重要的报告是在党卫队档案里发现的,叙述了事关集中营火灾基本情况,展示了一个事关案件定性的焦点:监狱留守人员“眼睁睁地看着教堂在焚烧”,而不是“阻止火势蔓延”,其它被告为了摆脱自己的责任,一致认定那份报告是汉娜写的,这与汉娜“一起讨论”的辩护不对称:
13、我特地选了一家位于半山的客栈
14、第二次的记忆,深深地印刻在脑海里,覆盖掉了那丝浩瀚,书写出了一个略输于我居住城市的社会文本,而且,只要遇到类似的对比场合,这个文本便会清晰地呈现出来,它已经成为岳阳赋予我印象的名片,即便面对强有力的美好宣传片,只要是没有第三次亲历之前,这个文本将持续左右着观念。这就是“对比”赋予社会文本的魅力:美感和杂乱无序的碰撞。或许,还可以想到类似的词语,譬如:拈连、映衬、移就、通感、互文……似乎,这些词语,倘若用于书写城市日常,便自然而然地生出些许“文学性”来……
15、祭奠曾经的爱
16、舍基附近有个小镇叫基什(Kish),有一座非常古老的教堂。通过对教堂地下的遗迹进行考古研究,一些遗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现有的教堂始建于12到13世纪,最早是一座格鲁吉亚东正教教堂,短时间内也被用作过阿尔巴尼亚使徒教堂,19世纪之后变成了亚美尼亚使徒教堂。
17、及至此时,我仍然忍不住回味那充满力量而又“前所未有”的“灵魂的样子”,是这样的一种递进:她的背后是历史兴衰,背后的背后是尘世辉煌的艰辛,而最终升华的想要告知世人的,却是科学的认知方法。亦如城市日常,一顶游走的“小红帽”、一幅肩挑的“菜担子”,一个醉酒的拾荒者……汉娜的“气味”、淌水的人流、牲口式的食客……也许“往往就是最重大的事物”。
18、我沉吟了好一会儿。‘我是她的一名朗读者。这从我十五岁就开始了,一直到她坐牢也没有间断过’。”
19、⑥悬疑递进。作为履职法律工作、精熟推理小说的施林克,悬疑是他的看家本领。《朗读者》也逃脱不了悬疑推理和法理分析。在悬疑推理上,施林克采用两条线递进,一是主线设疑解密,包括汉娜的“纳粹”、文盲、犯罪主犯……在大框架上,第二部分为第一部分的不辞而别进行解密,第三部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与文盲相关的特殊表现解密,同时第三部分也为第二部分指控为犯罪主犯解密,与此同时,第二部分还为小说异化的那段历史“纳粹”时代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解密。二是采取细节回放的方式解密,施林克在前面的一些细节设疑然后在后面通过解密来阐释前面细节的合理性,非常核心的是有关文盲的细节反映,在第二部分第10节由米夏进行了解密:
20、哥特原指代哥特人,属西欧日耳曼部族,最早是文艺复兴时期被用来区分中世纪时期(5~15世纪)的艺术风格,它的源由是来自于曾于公元3~5世纪侵略意大利并瓦解罗马帝国的德国哥特族人,在15世纪时,
21、这座火神庙里的相关介绍,也讲述了拜火教与印度教的渊源,甚至从这边的几处梵语和旁遮普语的铭文来看,十七世纪的重建很可能是当地印度社区的印度教徒所为。这里究竟是印度教寺庙还是拜火教神庙,至今仍有争议。或许我们能给出这样的假设——当时生活在巴库地区的印度教徒,与当地的琐罗亚斯德教或许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融合。
22、 如此迷茫!让我想起卡夫卡。用他生命体验和哲学思想的总结之作——那部尚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城堡》,构建着艺术的迷宫,个人式的、忧郁的、独孤的情绪,漫延在大城小市的上空。主人公K应聘来城堡当土地测量员,他经过长途跋涉,穿过许多雪路后,终于在半夜抵达城堡管辖下的一个穷村落。在村落的招待所,筋疲力尽的K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它们都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其中有招待所的老板、老板娘、女招待,还有一些闲杂人员。城堡虽近在咫尺,但他费尽周折,为此不惜勾引城堡官员克拉姆的情妇,却怎么也进不去。K奔波得筋疲力竭,至死也未能进入城堡。
23、丹纳如此描绘西班牙帝国盛世时文学艺术的生存环境,抑或是生活日常:从十六世纪到十七世纪中叶为止。那是大画家的时代,出的人才有凡拉斯开士,牟利罗,苏巴朗,法朗西斯谷·特·海雷拉,阿龙苏·卡诺,莫拉兰斯;也是大诗人的时代,出的人才有洛泼·特·凡迦,卡特隆,塞万提斯,铁索·特·莫利那,唐·路易·特·雷翁,琪兰姆·特·卡斯德罗,还有许多别的。你们知道,那时西班牙纯粹是君主专制和笃信旧教的国家……镇压日耳曼的新教徒……制服崇拜偶像的美洲土著,要他们改宗……赶走犹太人和摩尔人;用火刑与迫害的手段肃清国内宗教上的异派……攸关国家命脉的热血,消耗在穷兵黩武,一次又一次的十字军上面……那种举国若狂的热情,使西班牙的臣民醉心于君主政体,为之而集中他们的精力,醉心于国家的事业,为之而鞠躬尽瘁:他们一心一意用服从来发扬宗教与王权,只想把信徒,战士,崇拜者,团结在教会与王座的周围……在这样一个君主国家之内,最大的艺术家是赋有群众的才能,意识,情感而达到最高度的人……他们信奉旧教如醉若狂,其中一个甚至在晚年加入异教裁判所,另外几人也当了教士;最知名的一位,大诗人洛泼,做弥撒的时候想到耶稣的受难与牺牲,竟然晕倒。诸如此类的事例到处都有,说明艺术家与群众息息相通,密切一致。所以我们可以肯定的说:要了解艺术家的趣味与才能,要了解他为什么在绘画或戏剧中选择某个部门,为什么特别喜爱某种典型某种色彩,表现某种感情,就应当到群众的思想感情和风俗习惯中去探求。
24、“通勤一号”,改变着我的日常生活。与其它公交车类比,具备“压缩时空”的优势——因缩减停靠点而节省了一半的时间,特别是在炎炎的夏热里,我爱上了跨入公交车内的初始清凉体验感。我实在无法忍受曝晒在水泥广场地上的自驾车内的热能,尽管它可以让我这个文科生真实地体悟熵的含义。
25、最喜欢-鲜血了๑`❥
26、时间被轻轻踏碎,再也无法拼接完全。
27、元辰微评
28、爱慜.不変
29、罗曼·雅各布森在1921年提出“文学性”话题:“文学科学的对象并非文学,而是‘文学性’,即使一部既定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特性。”自此,西方学者们趋之若鹜,不断提出不断推翻,总是渴望寻找出一个忠于“文学”且又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学性”定义。但,终究是只隅片角,始终逃脱不掉“主义”或“流派”的枷琐。施林克对城市日常的“异化”,在一定程度上,仿佛看到了当前城市日常生活状态的“文学性”问题解决的曙光。
30、之前写了《高加索列国志“隔壁老王”土耳其》之后有读者问我,为什么中国政府没对亚美尼亚人的种族灭绝事件表态呢?我可以告诉大家一个冷知识,我们中国的小兄弟巴基斯坦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至今都从未承认亚美尼亚共和国的联合国会员国,巴基斯坦在亚阿冲突中全力支持阿塞拜疆。我们作为民间人士,可以口无遮拦地发表自己的对别国的政见看法;但中国以政府的官方身份,一个简单的表态可能引起的骨牌效应可能是我们所无法想象的——有时候不选站队倒平安无事(本来就没人逼你表态),选了站队反而会面临很多外交后果。而且吧,牵扯到国际关系的问题时,选站队无关道德和真相,只关乎感情和利益……当一个国家讲述自己历史的时候也一样,比起真相,如果照顾好“民族感情”和自身利益更重要。
31、从人类聚居学出发,在人类意识观念里,城市是文明的起点,当“安全与幸福”被亚里斯多德定义为“城邦”的目的和意义开始,我们已经发现:城市既是权力的文化象征,更是财富聚集的宝库。而权力所带来的权威,是在时间中的,它处于经常的紧张之中,并且由于紧张而处于运动之中(卡尔•雅斯贝斯语)。从有记录以来,人类历史上的大规模战争,尽管原因不尽相同:征服(权力、财富、女人)、复仇……但归根结底,大多是城市的争夺战。譬若:长达十年之久的雅典战争、特洛伊战争、巴比伦战役……及至近代希特勒发动的闪电战……及至现代,城市,特别现代大都市,在完美实现“安全与幸福”的定义之后,正陷入被交易切割、被财富淹没、被经济绑架的盲域里。
32、我知觉,我生活在“幻觉”之中;我生活在具有辩证潜质的社会戏剧文本中,我成了一名被小说《朗读者》异化的角色……
33、你野爹
34、我能深切地感受到,《都市风流》很少看到这些诗意般的微技巧的巧妙运用,整部小说的叙述进度,仍难逃脱“大而全”的眼触追踪,按照卡尔•雅斯贝斯对“大而全”的分解样式理解:城市生活世界、孙力及余小惠与读者共震的一般意识、城市居民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在小说文本中,读者更多的感受是纷杂的城市日常的描绘,但在小说文本的艺术创新手段上,还远远不够,缺乏精准地把握取与舍、删与叠的合理性,缺乏较高程度“震颤”的艺术意味,更缺乏中国传统文学中自然物的诗性隐喻,在灵魂里,看不到与我共有的“灵魂的样子”,与我对文学的“文学性”理解颇有差异,即:语言、文本和指向的艺术融合程度不是很强。
35、截止2016年,伦敦通勤带的人数达到1418万人。
36、“以前,我总是特别爱逆子她身上的气味。她闻起来是那么清新……回想那时候,我经常在她身上嗅来嗅去,就像一匹小动物似的……现在我坐在汉娜身旁,闻到的是一个老女人的体臭……”
37、古教堂
38、冷希
39、我哭的时候你不在你知道我多想抱着你吗?
40、我一个人旅行往往都很随性,飞到了巴库之后,才开始考虑接下去具体行程如何规划。巴库往北不远就是俄罗斯边境,这里有直接到莫斯科的火车,如果能够搞定俄罗斯签证的话,我大概就去俄罗斯了。当时种下的草,一年后我就拔掉了——取道格鲁吉亚把翻越高加索进入南俄的陆路给走通了,这个会在后面的车臣篇里面讲。
41、《都市风流》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城市空间的社会文本化和城市秩序的日常生活化,刻画了上至权力中心市长下至街道妇女的生态和心态,反映了当前城市改革的复杂面貌,但在各类艺术指向或意象的融合上,仍距城市日常太近,而与“每个人的心灵和体验共有的东西”尚有一定的距离。
42、巴库的高层建筑明显多于高加索地区的其他城市
43、飘渺的烟找不到风的方向,倥侗的躯壳死寂而迷茫。
44、哥特式说人是是服装风格。
45、古典主义在法国黑暗时期破冰突围,印证了西蒙•沙玛在《艺术的力量》提出的观点:艺术家们都自觉将自己看成艺术力量的化身,仿佛英雄一般的人物……譬如米开朗斯基、凡•高、毕加索……这些处于困境的英雄,都以极其自我的方式,在面对危机时,怀着坚定的反抗、战斗的激情和对抗一切嘲讽与短视的信念,挑战了习俗,打破了人们的自满,转变了认知,在极大的压力下创造出某些前所未有的东西,改变了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永远改变了艺术发展的方向。
46、城市日常的文学性
47、早上六点四十起床,七点准时出发,奔赴第一趟始发公交车——“通勤一号”。
48、红线是俄波战争之前的俄波边界,黑线是俄国战后吞并的部分
49、大本钟(英语:Big Ben)(或翻译成大笨钟、大鹏钟),即威斯敏斯特宫钟塔,英国国会会议厅附属的钟楼 (Clock Tower) 的大报时钟的昵称。
50、尼绒绳,儿时乡野跳绳欢快的道具,成为我2000年初进宜昌城区时的一道交通标识。山城的独特性在于,主干道上开叉的人行通道多如牛毛,在每个人行通道的两边,站立着头戴小红帽、手握尼绒绳头的少男少女或是老头老妪——交通管理志愿者们,天晴下雨、白天晚上,紧握绳头的手,一紧一松,左右着、干预着过往行人的日常通行。志愿者们的站姿、绳的松紧,犹如宗教信仰的过程仪式感,替代了交通秩序管制的无声的日常话语:绳松——请通行,绳紧——请止步……
51、第一部分第9节的开篇更是让读者感知到小说中的米夏就在我眼前轻声诉说,不,不仅仅是简单地以一个故事者的身份呈现在我眼前讲述,而是一个有关忏悔者的情景剧呈现在舞台上,或者此时的米夏更已经与我融合成一个人,成为我自己忏悔的即时场景,赋予了我一种在场感,这个场景仿佛让我置身于教堂之中、耶稣像前,仿佛就是我自己正在拷问灵魂,忏悔过去:“为什么当我回首往事时,总是这么感伤?这不是对昔日欢愉的强烈欲望,又是什么?”当然,这种把读者接入现场的感觉,还要配合其它叙述风格的变形方式,如:场景模糊、问句设置……
52、·血┍`祭℡ヘ-
53、④亡の吻
54、巴布罗•毕加索说:“艺术是一个谎言,它令你认识真实”。法国古典主义和西班牙帝国盛世的文学艺术英雄们,穿过了盲域地带,并在盲域地带里挖掘、发现了“真实”,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东西”。这些“东西”,不仅仅是生存环境或日常语言的美感,也不仅仅是诸如唐诗宋词一样的文体形式,即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或者文本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呈现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和体验共有的东西”,诸如“世界的状态、我们灵魂的样子……”在这里,我借用诠释词的“指向”,即就功能而言的文学作品意义抑或盖格尔在《艺术的意味》中描述的“价值内容”。
55、火神庙实景
56、当时我在“亚美尼亚山区共和国”的首府戈里斯距离纳卡仅有20公里,一来可能连日看了太多教堂早已审美疲劳;二来我租的车是格鲁吉亚牌照,自驾入境纳卡需要额外手续(亚美尼亚牌照可以直接过境);三来看到一个阿塞拜疆认识的小伙伴从纳卡前方发回来的图片,发现那里看起来秩序井然,一点都不乱,相当失望,遂放弃之。
57、麻木了视觉, 咗掱啲丶幸福
58、 这种感觉不独我有。
59、我这人吧,天性不安分,骨子里就会被“动乱地区”莫名吸引。有人肯定会说你不怕危险吗?这中间大家有个误解——危险地方绝不是你想去就能去得了的。比方说就算你到了克什米尔,那些冲突或者敏感的危险地区也都会被隔离开;我一直想去叙利亚和利比亚,虽然有办法,但对于普通人会相当周折且花费不菲,绝对没有机会“误入”。那时候我穿越巴基斯坦,相对高风险的俾路支省完全不允许我自由活动,吃喝拉撒全程持枪军警护送(我最怀念的地方也是那里,极为梦幻的旅程)。凡是允许游客随便去的地方,就说明当局有把握保障游客的安全。我们有时候新闻里看到有外国人在非洲、中东一些地方被绑架被杀害,基本上是在当地经商工作的人(听说还有去传教的),一般游客真到不了那些地方。而且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地方危险也就是一阵子的事情,过了那阵子就太平了。但新闻只会告诉你哪儿哪儿打仗了、恐怖袭击了,不会特地告诉你哪儿哪儿已经恢复正常了。
60、宛如新玍ヽ
61、为啥偏要争夺这些地方呢?从亚美尼亚的角度来看:这些地方自古就是我亚美尼亚的,而且在这里定居的也大都是亚美尼亚人,现在俄国垮了,我只是拿回我自己的东西。从阿塞拜疆的角度来看:这些地方跟阿塞拜疆一样原来都属于俄国甚至更早时候波斯的领土,我自然更有主张这里的权利。
62、但是大家也不必对一位“县长”的官邸抱有太大期望,所谓的舍基宫殿,其实不过是要塞里的一栋大房子,且透着一股逼人的乡下土财主气息。毕竟是游牧民族的地盘,跟印度那些土邦主的宫殿完全没法儿比。舍基这个地方有种窗户工艺叫做Shebeke,是一种用木头做的彩色玻璃窗,其特点是完全不用胶水和钉子——我一看这不就是咱们的榫卯嘛,不过客观来说这个工艺的精细程度确实值得显摆一下。无独有偶的是,舍基当地有一道名菜叫Piti,我再一看这不就是新疆的缸子肉嘛,不同的是新疆用的是搪瓷杯炖羊肉,这里用的是陶土杯炖羊肉。
63、每段关系到最后都是孤独。
64、、花开一场
65、也或许,今天早晨的上班途中,还因为一位阿婆正用枝江普通话与孙女沟通而爽朗大笑:“你去(qù)不去(kè)广场玩(儿)?”也许,有人认为,这是文明程度的升华,与“文学”无关。但,在一定程度上,特别是,城市日常的社会文本化和城市秩序的日常生活化进程中,“泛文学性”正在无时无刻地浸淫习惯,困惑的是,有时,会痛心疾首,会焦头烂额,会莫衷一是,会心无所住,会写无所写:城市里那般交易的日常状态啊,终究限制甚至压制了想象或意象……
66、勿需怀疑,作为城市秩序元素之一的城市通勤,不仅勾勒了城市日常生活的部分画卷,也注入了城市居民生活日常化的喜怒忧思悲恐惊,而且这种情志活动,是在场的,日常的,它弥漫了整个城市空间,也包括无法触及的城市盲域……
67、黄色部分是14世纪波斯帝国下面的汗国(Khanat)
68、野马
69、发展:
70、纳卡这个地方曾是亚美尼亚王国的一个省,根据传说这里是诺亚后裔最早定居的山谷。纳卡就跟亚美尼亚一样,一直在不同势力之间转手。其实不光是亚美尼亚、纳卡,可以说过去整个高加索地区的历史都是一笔烂账。高加索被夹在南来北往的游牧民族和势力强大的农耕文明帝国之间,加之山区适合地方势力割据,没有一个王朝能够在这里长治久安,这种局面一直到十九世纪才被打破。
71、做噩梦的时候你不在你知道我多想你抱着我吗?
72、何必敷衍厼ヽ 冇染了寂寞。
73、现在,我要离开,比很久很久还要久。
74、直到有一天,阅读英国约翰·伦尼·肖特的《城市秩序:城市、文化与权力导论》,内有插图2(来源:乔安妮·奥布赖恩):走下地铁的数名男士,西装革履,手提、挽、夹各色各式公文包,匆忙、紧张、焦虑、自信、忧郁……插图提示内容——伦敦的通勤者:工作日的清晨,他们从郊区来到市中区。
75、听?.同一调调,_
76、妖艳的花︿
77、Heydar文化中心
78、来者不拒、不再犹豫、不过情仇、红你衣袖
79、“多年以后,我才想起,我不光是因为她的身材才目不转睛的,吸引我的还有她的姿态和举止。”
80、黑暗闺蜜网名,黑暗系的:
81、⑤细节叠加。施林克虽然不在乎场景或者环境的细节描绘,但涉及到米夏和汉娜的日常生活和交往的细节却是不奢笔墨,更多的是一个细节反复出现,大有“复调”之音感。小说中有一个细节几乎贯穿整个文本,就是汉娜的味儿、两人的沐浴……
82、四年前,亲友相伴,第二次去岳阳。途中,憧憬在范仲淹的艺术写照之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遗憾的是,尚未踏进岳阳城内,便被城区的交通秩序深深地震撼:在郊区,没有井然有序的红绿灯指向,横穿马路的行人,与进城的车辆遥相感应;市中心的街道两边,没有护拦,行人漫步在街道的任何一个点,随时可以转向,冲过马路……司机必须集中精力、眼盯四路、耳听八方,稍有不慎,便是急刹车,走走停停,仿佛是范老先生的遗魂在感招游客:慢一些,停一下,看此美景,“宠辱偕忘”于“一碧万倾”……
83、双眼惹尽尘埃
84、曼-珠-沙-华-ヽ
85、在这个操蛋的世界,活着就是一种折磨。
86、如果我有钱,我想买走你的一切谎言。
87、当米夏在做爱与做功课的选择上倾向于做爱时,米夏和汉娜的第一次冲突开始出现。因而,随着冲突的因素不断增多,施林克设置的问题就越来越多。之后的第9节出现了14个问句,第10节出现了9个问句,第11节出现了13个问句,之后逐渐减少。
88、这些不是负面消息的抵触,而是带来“宜昌,我爱你”的美感享受和心情愉悦背后的回忆与思索,是“爱”这个字所背负的力量和沉重,是城市日常秩序和文明的负重前行。在城市日常秩序和文明背后的背后呢?哲学称为本质,科学称为黑洞,社会学称为盲域,历史学称为野史或碎片,影视学称为花絮,诠释学称为指向,文学称为意义或价值,亦如上世纪八十年代“伤痕文学”的寻根……《城市的精神》序言这样说:“大城市是现代世界的象征……城市不仅要成为人们的生存空间,更要担负起安顿人们心灵的重任……”这种精神“不只是限于上流社会的灯红酒绿,它一定还有下层社会的冷暖自知。(刘波语)”就文学创作而言,他们是不是可以留给作家挖掘、发现、艺术加工升华成“文学性”呢?
89、政府大楼
90、《水浒传》开篇描绘的京城、皇宫及皇帝与大臣们的国事商议,也正是中国历史描述的特别是《二十四史》描述的生活日常、权力运作模式。但是,“嘉祐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这个时节点,谁都能体悟到艺术的刻意性,奇妙的是,任何一个读者,无论是历史还是当代、无论是中国还是国外,都不会因为这个时节点的虚拟而指责抑或是发难,都能自然而然地感应“三”和“五”这个奇妙的数字,所指向的中国传统文化寓意,“三”传承道家文化,“五”寓阴阳合和。“京城瘟疫盛行”,引“天下大乱”因果,无论是故事还是小说,《水浒传》的后续描述自然应运而生:一场危及京城皇权的斗争线索由此引发:镇压、招安、利用……权力世界的状态、权力倾轧的灵魂样子,从此铺开。
91、这是我见过最大的商队客栈(Karvansaray)
92、小说《朗读者》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7个章节,描述米夏和汉娜的灵肉际会,直到汉娜的无声离开;第二部分17个章节,描述米夏与汉娜再次相会在法庭上,直到审判过程结束后汉娜判决终身监禁;第三部分12个章节,描述汉娜对米夏的影响,米夏参加工作、结婚、离婚,米夏再次为汉娜朗读,汉娜学习文字并与米夏沟通交流,直到汉娜获得赦免减刑并在出狱前夜自杀……施林克在小说《朗读者》中,巧妙地将身份、身体两个现实空间与叙述这个文本空间融合,并运用人性内在关系的一个基本密码——“个体秘密——文盲”,创设了一个永恒的与异化相关的辩证运动:异化(悬疑细节)——去异化(拷问分析)——新异化(破密忏悔)。
93、半面裸妆、追逐黑暗、罪恶为伍、夜染烟云
94、火焰塔
95、城市的时空感、指向性,艺术想像的无限性,城市日常的模糊性,缩减叠加,小说创作的外延空间不断打开,彰显其内涵的“文学性”,正在迈向无限可能的方向:无限可能的语言、文本和指向的艺术融合程度。这种可能性不仅仅局限于小说,诗歌、散文亦是如此。
96、ò┱妈妈啲话
97、日落,很凄美
98、无止境的依赖
99、“这也就是在我们骑车出游的那些天,碰到我写什么的事她就老是让我去做的原因。这也是那次在旅馆发现我的留条,她会勃然大怒的原因。她以我我一直认为她能读会写,她害怕暴露出来。这也是她拒绝被培养成最车司机的原因……这也是她要离开西门子公司,而去当一名看守的原因。这也是她会自己承认写了报告,而拒绝邀请专家来鉴定笔迹的原因……”
100、“在这个人化和德国化的题材上,人们看到了包含在其中的某些共同的东西:人并不因为曾经做了罪恶的事而完全是一个魔鬼,或被贬为魔鬼;因为爱上了有罪的人而卷入所爱之人的罪恶中去,并将由此陷入理解和谴责的矛盾中;一代人的罪恶还将置于下一代于这罪恶的阴影之中——这一切当然都是具有普遍性的主题。”
101、在舍基除了享受一下山中岁月的惬意,当地有个著名景点是当年可汗的要塞和宫殿。舍基为啥能成为高加索最强大的汗国呢?是因为这地儿在过去是丝绸之路上的贸易中心,很多南北穿越高加索山脉的商队会从这儿走,这里的商队客栈(Caravanserai)规模是我所见过规模最大的,舍基汗国的要塞为往来的商队提供了庇护,商队则为舍基带来了财富。
102、、缠指尖的妩媚 つ 厌倦了欺骗、
103、来到山区,水汽很重
104、在老城考古发掘出的一些伊斯兰墓地
105、-如神
上一篇:哥特式网名可复制【个性81个】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