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知行合一心得体会
1、感悟:朋友犯了错误或者遇到难处,本就心里懊恼痛苦,规劝其实没什么用处,指责更是雪上加霜,无疑是在伤害朋友、毁灭友情。只有开导和鼓励,才是最有情有义的做法,才对朋友真的有用。所谓患难见真情,王阳明告诉我们的是基于人性和情义的交友之道。
2、阳明金句:“知行合一”;“致良知”;“良知即天理”
3、啊,说半天忘记写知行合一了,这也是天理人欲一样的前后思想争辩,一件事儿到底是看明白了再做,还是做完了再慢慢想,分先后,要么说大道至简呢,老王直接说别犟嘴,一边干一边想,然后落实到现在就是每天的早会了。
4、 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5、现在我用自己的话来解释“知行合一",就是自己知道的东西马上去做。换句话说,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毛主席理论),然后同时,同步去做。只知道不马上去做不行。就好比马谡满腹经纶,自幼就熟读兵书,可他并没有随时演练,跟随诸葛亮时也只是在交谈,属于纸上谈兵。而韩信同他有着差不多经历,也熟读兵书,不同的是他在项羽那时尽管不受重用,却每跟随项羽打完一仗后都用自己理论不断演练,假诺自己打此仗该会怎样整合军队,怎样去打?用何计策?…后面就有着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韩信垓下十面埋伏了。
6、而事实证明好人有好报,小编出发前又卜了一卦,这次得到了贲卦,变卦为家人卦。
7、要想摆脱焦虑,恐惧,自责之类负面的情绪,就要尽可能给自己输入可以形成信念体系的信息。要想获得平静而长久的幸福感,就要尽可能执着于一个目标。三心两意朝三暮你的cpu就会越来越卡,垃圾信息、无效信息越来越多,最终导致你烦忧不断,自我损耗。(王阳明知行合一心得体会)。
8、那如何做到工作中的知行合一?我想就是要人人都致良知,热爱岗位,作为码头的一员,我要用辛勤劳动追求梦想,以实际行动为码头发展添砖加瓦。《知行合一》读后感4“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是北宋张横渠说的,这些事是明朝王阳明做的。王阳明龙场悟“道”,开创“心学”,提出“知行合一”,终生“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中,可悟出干部的养成之道。
9、这就是致知后,就可以达到意诚,意诚了心就可以正,心正后身可以修,身修了家就齐,家齐后国就可以治,国治了则天下平。获得良知后,修身,才是根本!无论是天子还是老百姓,都是如此。
10、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王阳明知行合一心得体会)。
11、“圣人教育人们,一定要这样,才可以称之为知,否则的话,就是未知。这是多么重要实在的功夫!现在非要说知与行是两回事,这是什么意思啊?我说知行合又是什么意思呢?如果连我立言的宗旨都不明白,只知道争论知与行是一件事还是两件事,又有什么用呢?”
12、王阳明说:“这就失去了古人的宗旨了。我曾经说过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如果领会了这些,只说一个知,就已经有行在里面了;只说一个行,就已经有知在里面了。”
13、除了这一更深层次的解释之外,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也有另外一种比较浅显的理解,也就是:嘴上知道的,也要身体力行的去做到,否则,他们的“知”与“行”便隔断了。正如他所说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14、在王阳明看来,忠君爱民应该就是“良知”,心存良知,心即理。
15、当你输入的有效信息越来越深入你的心,输出的有效行为越来越得到客观世界的认同,你就渐渐成为了你想成为的人。
16、总而言之,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说,是为了帮助世人脱离偏弊,同时也是为了帮助世人脱离朱熹的“先知后行”之弊。
17、李莫愁翻译成应为:Don‘tworrylee,就莫名喜感有趣。
18、所以,格物指的就是去除自己的念头,致知就是恢复本来具足的真心,真心就是良知,这就是心学的核心观点:致良知。
19、盲目地跟随潮流走,没有形成自我信念体系的人,每天接受的都是垃圾信息,电视放什么,你就看什么,那么最终只会让你的心,这个信息系统变得杂乱无章,体现在外面就是无聊又无趣。看完一部又一部傻白甜的电视剧,只会让你越来越傻白甜。
20、干部须在心上净,方安得心,方能“静亦定,动亦定”。事事从心中良知而为,不他虑,事事可谐而良知日显。不忘初心,不负初心,勿他顾。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必须有“心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的觉悟,必须有“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的认识。坚持用武装干部头脑,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心净无杂念,心静无杂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心为民,做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
21、翻译一个很重要的日常体会,就是常常要把陌生的词汇熟悉化,把熟悉的词汇陌生化。
22、离有光明之象,正合王阳明离世前那句话“吾心光明,亦复何求?”
23、一辈子想当圣人的王阳明,竟然连因果都不明白么?
24、一了的解释 .指了解或明白事物的一部分或一方面。《南史·陆厥传》:“人之著述,不能无病, 曹 陆 又称竭情多悔,不可力强,今许以有病有悔为言,则必自知无悔无病之地,引其不了不合为闇,何独诬其一合一了之明乎?”《
25、在贵州龙场驿,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
26、所以心性单纯的人,更容易获得精神上的幸福,也更容易坚守一开始输入的信息,形成信念之后,几乎就不会更改了。相反,聪明人更容易天人交战,反复衡量各种信息,导致郁郁寡欢,常常心力交瘁。
27、人的思想意识体糸就是人的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随着伦理道德良心的存在,并且每时每刻支配着人的“三观”意识,也就是知和行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并为一体,不可动摇。并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可以看透一个的意识本质。
28、同样上一节课,有的人完全听懂了,有的只听懂一半,有的人全程心思不在,一问三不知。日积月累,就造成了有的人聪慧,有的人愚笨的外在表现。
29、“古人之所以既说知又说行,只是因为世间有一种人,糊里糊涂,随性做事,不懂得思考,只是盲目妄为,所以一定要告诉他知的道理,他才能够行得正确;天下间还有一种人,只知道凭空思索,却不去实践,只是主观揣度,所以一定要告诉他行的道理,才能够知得正确。这是古人不得已,为了补偏救弊才这么说的。若是领会了其中深义,一句话就能讲明白了。现在的人却将知、行分作两件事,以为一定要先有知,然后才能行。如果我现在只讲习讨论如何做知的功夫,等到真正知了,再去做行的功夫,那就终身都不能行,也终身不得知。这不是小毛病,其由来也不是一天了。”提出“知行合一”的动机:不使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在王阳明看来,“知行合一”原本就是古人的意思,今人将其分作两件事去做,其实违背了古人本意。古人认为“知”存在于“行”中,“行”也存在于“知”中。而古人之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则是因为世间总有一些无知的人,所以要既不陷入妄行,也不轻视实践。古人为了防止世人陷入虚妄,同时也为了补偏救弊,不得已只好必说一个知,方才行得是,又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
30、“又比如,一个人知道痛,那一定是他经历过痛,他才知道痛;一个人知道冷,那一定是他经历过冷;一个人知道饿,那一定是他经历过饿。知和行怎么能分得开呢?上面所说就是知与行的本来面目,没有被私欲隔断。”
31、任何一个优秀人士的成长都不会一帆风顺,王阳明也是如此。王阳明的一生可以说是很曲折的。他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后的狂喜、得道后的平静。他所经历的挫折和坎坷给他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促使他悟道。王阳明的心学之所以能够万世流传,让人拜读后回味无穷,是因为他遇到任何挫折和困苦都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他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锻炼内心平静面对,而后深思熟虑总结经验。王阳明在被放逐到龙场驿时,那里荒僻虫蛇众多、瘴气流行,接近于山顶洞人居住时代。他在艰苦流放时期沉静苦思,悟出了“人要做自己主人”的道理。人是没有能力改变外部环境的,只能适应环境。这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不经风雨,就不能见彩虹,在逆境中使人成长,让人成熟。我们的工作何尝不是如此呢?或许我们有离家远、上夜班、不公平、杂事多、工作辛苦等的种种抱怨,但是这些是我们短期内能改变的吗?我们能做的就转变心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当我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我们的工作时,就会发现之前的那些抱怨不过是“子虚乌有”啦。这就是王阳明心学的一部分,教会我们感谢逆境。
32、“看到美色属于知,喜欢美色则属于行,人一见到美色就自然喜欢上它了,不是看见之后又另外生出个好色之心去喜欢;闻到恶臭属于知,厌恶恶臭属于行,人一闻到恶臭就自然厌恶它了,不是闻到之后又另外生出个厌恶之心去厌恶。又比如一个鼻塞之人,即使他看到了面前散发着恶臭的东西,但他没有闻到,所以他就不特别厌恶它,这是因为他没有闻到臭。”
33、作为硬件存在的身体感官系统,每个人都不尽相同。有人鼻子灵,有人视力好,有人身体敏感,这是天生的差异。
34、除了鸠摩罗什这类顶级翻译大师,对于那些喜欢标新立异将经典浓缩的所谓“高人”,一般选择性无视...
35、所以对于个人成长来说,要不断吸收有效信息,发展出一个有效的信念系统。(例如科学、艺术、健康、法律等等。)
36、第一个步骤是需要将道德升华为道德生命力,也就是内驱力。
37、瑕不掩瑜,王阳明"知行合一"这四个字,就够了~
38、我们将身体的感官系统看做一个传感器,传感器里面有眼耳鼻舌身意等信息接收器,分别接收来自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客体信息。
39、白话来说,就是这个真心是身体的主,意识是由心产生的,知就是意识的本体,物是指意的作用。
40、如果王阳明遇到的是项羽,韩信这种级别的猛人,
41、在朱子学一统天下的时代,王阳明针对思想发展的流弊而行补救措施,提出了“知行合一”说——“学问”就是“行”,“行”也是“知”,知行是一件事。“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说”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知行合一”究竟是什么意思王阳明的爱徒徐爱最初也难以理解老师的“知行合一”说,所以曾与自己的同门师弟黄绾和顾应祥展开辩论,试图去理解“知行合一”说的主旨,但是一直未能如愿,最终不得不长途跋涉来到龙场,向王阳明当面请教。
42、那么首先,我们假设王阳明活在现代,先不要把他看做一个圣贤高山仰止,而是当做一个影响力巨大的教育家,现在请他到ted上来做一些简单的演讲,题目叫《信息时代,如何处理内心与外界的关系?》或者《知道许多道理,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我随便取的,不重要,关键是实践运用。)
43、贲卦变爻六五: 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
44、影片阐述了心学的核心内涵:第一层,心外无物、心即理;第二层,心上学、事上练,知行合一;第三层,致良知。
45、严复:夫阳明之学,主致良知。而以知行合必有事焉,为其功夫之节目。
46、感悟:是人都有私心,都会注重自己的利益,每个人的付出都是需要得到回报的,这是人之常情。所以朋友之间以彼此谦让为基础,不仅每个人的利益不会受损,双方在互帮互助、互利共赢中还能使彼此获得更大的利益。两人之间的交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深。
47、我第一次对心学有了认知:“心即理”。他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倾听内心,树立起强大的主体意识。王阳明融三家之长,却归宗于儒家,提出振聋发聩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强调内圣外王,将心性之学转化为卓越的事功。企业文化即是“人心”的经营。“心即理”启迪我们:人的精神力量是伟大的“致良知”意味着将核心价值向外推广,这一思想对形成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48、那么下一篇,我将会讲讲处理有害信息的方法,同时也涉及到心学的另一个重点:心外无物。
49、其它的生活例子还有很多,所谓的“事上练”便是在生活中的日常事、大事上进行历练。每一次都是格物,格物后致知,方能致良知后达到良知达意的境界。
50、所以说,如果一件事光听了,光理解了,还不能算“知”,只有真正投入了,最后才完成“知”的闭环。
51、《大学》中说:“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 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52、比如特朗普翻译为川普就很好记,而且印象深刻。
53、口气很大,然而什么是第一等德业,他心里其实也很懵圈。
54、感悟:当今社会,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脚乱、越忙越乱,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自己也困顿不已、狼狈不堪。为什么会这样?王阳明一语道破天机——那只是因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结果,恐惧得到坏的结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颗本来能泰然处之、平和应对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态度。
55、你给哪种信念不断充电,就会容易产生哪一种应激反应,如此而已。一个道德信念特别强的人,甚至可能受不了一次谎话和欺骗。这人世间的许多观念甚至没有对错之分,只是看谁的势力强大而已。比如古代婚前性行为是要被千夫所指的,如今社会就很稀松平常了。
56、那么我们如何把自己的生命力和自驱力激发出来呢?方教授引用了好多典故和现实的例子来讲,激发主要的方式一有去除欲望的缠绕,和情感的缠绕,这两点好理解,清心寡欲才能无欲则刚;还得去除以往做事方式的缠绕,这点太重要了,人都容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掉进“我以为…”的陷阱,殊不知外部世界是一直在变化着的,做成事儿的经验只对过去有用,过了明天就不一定有用了,遇到问题时还是得多多思考,找出当下最新或最优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就是还要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诚实守信,这几点比较通俗易懂,就不再多说了。
57、顺应逆境,在逆境中成长悟道。王阳明能够剿匪成功不仅靠的是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更是他非凡的攻心术。他的悟道教会我们,每天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反思。今天的工作干得怎么样?待人接物上有没有不妥?谈吐言语有没有不到?等等这些问题都要一一拷问自己,所谓“吾日三省吾身”。在工作中做一个有心人,时时处处留心,那我们必然会不断进步,必然会取得成功。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出:良知在人,永远不可能消失,即使是盗贼,你喊他贼,他也不爱听,这就是良知永远存在的根由。那些不肯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欲所遮蔽,并不是他没有良知了。在在这儿我联想到我们工作中管理的问题。我们的每个职工对工作都是有“良知”的,即使工作上不上进的职工,我相信在他内心深处还是想把工作干好,想干出点成绩来向领导和同事证明自己的价值。作为管理者,如何唤醒职工的“良知”,如何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就需要利用心学的理论来引导职工了。王阳明的心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新事物新思潮层出不穷的当代社会,我们要用心学来武装自己,要淡定处理身边的每件事。
58、其实上面提到的心学术语,核心就是一个“致良知”,其他的词不过是表述方式不同罢了。
59、大意:克制自己务必要将私心彻底扫除干净,一点私欲没有才算可以。有一点私欲存在,众多的恶念就会接踵而至。
60、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扩展资料王阳明在贵阳北部修文县县城龙场镇龙场悟道之后,非常深切地了解到了生命的真相,是一种苦思后的彻悟。王阳明认为心灵态度决定行为方式、世界观点,例如《列子》故事之“疑邻窃斧”。从此与朱熹学说分道扬镳,建立了心学体系大成的开端。
61、正确的世界观,就要取消我们和外物的对立。不以自己的好恶来评价外物,让外物按照它们自己的规律去发展。和别人闹矛盾了,误会解开就行,不用耿耿于怀,遵循规律,因为如果和自己的想法对立起来,它主导了你的情绪,你不能控制情绪,自然会被情绪所控制,采取“前摄行为”,反过来控制局面,而不被局面所牵制。
62、对自我的感知力变强,在情绪生成之前,观察到整个发生的过程,然后停止它。一个人,唯有练到这样的地步,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做真正的自由
63、徐爱向王阳明提问,知行很显然是两件事,怎么会是一件事呢?王阳明让他举例。徐爱举例道:“现在的人都知道应当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但实际上却都做不到这些,所以知和行分明是两件事。”
64、这里的善,是中平、中庸、适度之意,恶是过和不及。
65、大意:人只要喜好善行如同喜爱美色,憎恶恶行如同讨厌恶臭,他就是圣人了。
66、王阳明在一生当中,不断在实践当中体悟,自我反省,逆境中磨练,提升,最终龙场悟道,达到了我的心创造一切的精神层面,即我的心觉得是什么那就是什么,自己的内心决定了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多么高的精神世界啊,宇宙力量皆为我所用,世间万物皆有我主宰。《王阳明心学》真的是我们成就伟业的法宝,精神力量的源泉,难怪近代诸多名人推崇至极,听闻最高领导也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到阳明心学,甚至还出现在他的治国理政著作当中。
67、看到前面窗户下的空调挂机要掉下来了,心中有所感,念头发动,这便是有善有恶意之动。
68、如能条件允许的话,单位时间内只喜欢一个人,专注一件事,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你会感到身心的幸福与安宁。
69、转化为执行力的第二点就是阳明先生心学的精华“知行合一”了,听了方教授的讲解,我才知道我之前的理解全是错的。这里的知,是知道,是知识,但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硬知识(10%),也就是能清楚明白的用语言确切表达的标准答案,这个知是从书本上,从老师那里学习得来的。孟子说——“梓匠轮與,能与人规矩,但不能使人巧”,“知”的另一个层次是软知识(90%),就是不能用清楚明白的语言来表达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智慧,这个来自于每个人的内心感悟,来自于个人丰富的阅历,也就是孟子说的,千百次实践,淬炼得到的“巧”,“把老师教给你的知识全部都忘掉,剩下的都是智慧”,这个软知是“知”的更高层面。阳明心学认为,软知识是个人内心的体会和感悟,是不能讲的,如果硬要讲,那就会变成老师教学生的硬知识了,就会降为模仿学习的套路,生搬硬套反而误事。那么如果要去影响别人,那么就就到了“行”这个步骤——即,要想影响别人,带领大家一起干出一番大事业,不要费口舌空“讲”大道理,让大家重复你自己的经验,而是要“做”,指明方向以后带领大家去实践,去试错,让大家(包括自己,这里有自我反省和纠错)在实践中去体会,在工作中获得自己的灵感,“人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这一点太对了,这也解释了我最近工作当中遇到的疑惑,让我瞬时坚定了今后工作的着重点。伟人毛主席是阳明心学的推崇者,也有类似的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实事求是”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展开。这就是方教授认为的知行合也是阳明心学方法论的主要发力点。
70、感悟:王阳明所说的情况,放在现在,叫“逃避”,根本就不是清静,所以王阳明才说那是“放纵沉沦”。事情是要面对的,人是要在事上磨的,逃避是永远没有出息的。
71、2020年打开了一段动荡的岁月,纷至沓来的不幸与灾难,令未来变得不可捉摸。而我们这样普普通通的小老百姓做不了什么改变,唯有坚守岗位,坚持自我,强化内心,保持善良。好好上班,按时作息,多读书,多锻炼身体,不为外界的纷乱打扰,这个可能是我这样的普通人要修炼的“心学”吧!
72、其实,当能够证得真心、良知时,一切本有的智慧生起,自然就可以知道如何行了。因为这时的行是自然而行,顺应一切因缘而行,随缘自在,自在随缘。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73、干部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行亦果,坐亦果”。历事才能练心,在事上磨练,内心才会拥有强大力量,个人才能真正成长。为官做事,绝大多先立志而后行,以致说多做少,最终落空。知行合一是味良剂,知不弃行,行不离思,慎思之,笃行之。干部尤其年轻干部应争取更多磨练机会,将脱贫攻坚、招商引资、项目拆迁、项目建设、信访维稳等急难险重工作一线作为炼炉,磨练心智,提高能力,理论认知与实践水平齐头并进,做知行合一优秀干部。
74、感悟:王阳明告诉我们,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门。因为如果心不静而躁动,这些躁动就会在做事时被充分地激发出来。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势必要尽量调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这,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75、在开始演讲之前,有一些不得不接触的名词,需要进行一番当代语境的转换。于是会出现第一张PPT,上面是一些名词解析。
76、王阳明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阳明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
77、他自己后来总结说,我43岁以前,做事还尚有乡愿意思(考虑个人得失)。现在开始,只信良知真是真非处,更无掩藏回护,即便天下人都说我太狂,我也只依良知行事。
78、在计算机世界里“信息”二字是用得最广的,“信息”是反映客观情况的资料,广义的“信息”指的是事物存在的方式、运动状态以及这些方式、状态的直接和间接的表达,其表达方式不局限于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和符号。
79、最后总结一下,我对知行合一简单粗暴的翻译。
80、“知”与“行”的关系,是自孔孟开始儒家先哲论述的重点议题。儒家学者都知道“知”与“行”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但一直都是将二者分开,各自论述。学者们普遍认为“学问”是“知”, “实践”是“行”,“知”与“行”是两件事。
81、《知行合一》作者度阴山,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呈现王阳明传奇的人生传记:在经历了当中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
82、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体验,当你能够主动地、全神贯注投入一件事的时候,会感到时间消失了,自己的身心都感到平静而祥和,充满了满足(心理学上称为“心流”体验)。
83、事事追求学思践悟。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知行合一就要做到先知后行、既知且行。知就是学习,行就是实践,知而不行,是为不知。人的一生在不断探索自然规律,改造客观世界,追求幸福生活,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使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符。这让我想到了一个人——陶行知,其名体现了认识论观点,以知见行,以行促知,知行合行知一体,真正做到学思悟贯通,知信行统将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转化为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驱动力,为完成好第一代移民警察的使命任务而不懈奋斗。
84、我们把人类模型化,视作一台高级智能仿生机器人,那么心就是一种处理各种信息的中央处理器——cpu。
85、感悟:王阳明口中的“良知”,等同于“本心”。本心人人都有,王阳明则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多数人不能保持和守住本心,那便是因为物欲的蒙蔽。当今时代,这点尤其值得人们重视。被蒙蔽的心,如蒙蔽二字的含义,是阴暗而糊涂的,就算得到再多,又有什么用?唯有本心呈现,才能清明、放松和自在。
86、王阳明的心学智慧,最早来源于家族的精神,据考证,王阳明的祖上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祖上有很多名人,大多都是淡泊名利,不求功名利禄,精神需求压倒物质需求;其次是佛教影响,王阳明是浙江余姚人氏,自古江浙地区佛教兴盛,尤其禅宗理念“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佛教能控制人的心境,估计王阳明在年轻成长阶段,深受其影响,“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主观压倒客观的思想,强大的内心力量估计最早来源于王阳明早年的生活成长经历。
87、《知行合一王阳明》一书主要阐述了王阳明的辉煌传奇,剖析了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
88、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领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威力,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威力,王阳明基本肃清了广西部族匪患。
89、学校总务处周文伟主任,在干部们的“享读一刻”时间里,为大家分享了阅读《知行合一》的读后感。
90、王阳明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91、他对当时流行的程朱理学感到不满意,想用实践去验证这些大学问,结果一无所得。
92、此后,王阳明将朱熹的理论整个推翻,指出:“天理即是人欲”,完全把朱熹理学思想所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观点彻底扭转。这又和佛教的“烦恼即菩提”的道理不谋而合。
93、第一时间良知判断这件事是错的,是恶,便是知善知恶是良知。
94、图为:智能应用事业部员工在细读《致良知知行合一》
95、你可以选择每天给自己输入什么有效信息,是一响贪欢的酒神思想,或是愤世嫉俗的犬儒主义,是入世追求名利,还是出世寻求宁静,是为了爱情无所畏惧,还是为了生存小心翼翼,这都取决于你自己。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