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个性网

精选老子语录赏析(118句集锦)

李花花
导读 老子语录赏析 1、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2、(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

老子语录赏析

1、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2、(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3、胜人者有力。能够战胜别人,说明你很有力量,你很有能力。

4、无:没有,不存在;未曾发生或出现过的事物。 有:存在,发生过或是出现过的事物。 无中生有:天下所有的事物,都是从无中来。后被人们用以形容那些本来没有,却凭空编造出来的事物。(老子语录赏析)。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7、寓意着孩子今后的路途中能拥有气势磅礴的珍贵品质,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8、(翻译讲解):孕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自恃己劳,大功告成而不居功自傲。(老子语录赏析)。

9、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10、《第三十三章》翻译: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11、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2、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

13、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4、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15、(感悟)只有由易入难,积少成多,才能成就大事。

16、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17、(感悟)老子提出了“真善美”之说,这是《老子》五千言的精辟结语。

18、知:知道,明白。 足:满足。 常:经常。 知足常乐:知道满足,才会时常感到快乐。

1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20、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1、(感悟)赢得民心,关注民生,是社会安定的根本。

22、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23、(翻译讲解):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24、(翻译讲解):善于为将帅的人从不夸逞勇武;善于作战者不轻易冲动发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与敌人正面交锋,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谦下。

25、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26、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7、(翻译讲解):把持拥有得多多的,不如适可而止。锤尖了又从而磨得锋利无比,不可能保持长久。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的守藏。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28、  赏析: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29、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30、名可名,两种形式出现:一种是嗅名贬传。另一种是芳名冠世。同样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张按自然规律运动变化体现言行形成的常“名”声。其实“道”就是一个人思想和思悟的道,是随着人的思想和思悟变化认知这个永恒不变的“道”。一个人还没有来到世上,是没有名的,出生之后才有名,但这个名并不是指姓名,而是指人走自然规律运动变化之“道”体现言行的“名”声。

31、(感悟)老子以盈满、锐利为譬喻,说明金玉满堂、富贵而骄者容易招来灾祸,主张“功遂,身退,天之道”。

3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3、注释:我从不强迫我门人,学生应该怎么学怎么问?当有所请凝之时,别人教我的,我也将这样教你。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是老师所强调的,人天教父同等。

34、注释:不妄为,则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扰民为治国之本,以无事而取天下才是最高的道德。

35、解悟:能够了解别人,只能称为机智,能够了解自己,才算真正的明白人。战胜别人,说明你能力比较大,战胜自己,才算真正的强者。懂得知足的人,才是真正的富有,能够身体力行的人,才是真正有志向的人。

36、(翻译讲解):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37、 方而不割,廉而不刿。——《老子·五十八章》

38、知足者富。并不是指知足常乐,安于现状。而是告诉众生,真正的富有不是你拥有什么?而是你能摒弃多少自己妄想和私心杂念,对自己有多少认识,只有这样你是真正的富有。

39、  诸葛亮的《诫子书》也有引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0、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41、(翻译讲解):塞信私欲的通道,关闭情感的门户,终身不会窘困。

42、(感悟)老子认为,事物达到最高的境界,其表现形式将归于自然。

43、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44、所以说,圣贤高人处事应当以无为为要领,教化人民应当以不言为准则。

45、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46、(翻译讲解):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铿锵)使人听觉不敏,五味悦口使人口味败坏,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珍贵的财物使人偷和抢。

47、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48、(翻译讲解):事物达到强盛之时,也就走向衰老。

49、(感悟)治理国家,当施仁政。以暴治民,民必反也。

50、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1、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第四十章》

52、一句话概括就是大爱无私,这是对万物,百姓最好的方法。

53、(翻译讲解):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54、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55、老子很尊重自然规律,这点是大家一致认同的。

5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5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58、做学问学知识,是越学越多,反而障碍和束缚也越来越多,佛家叫“所知障”,学到的是知识,障碍的却是你的智慧;修行大道则相反,是越修欲望和毛病就越少。修道最后,什么欲望和毛病都没有,智慧也就自然生起,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了。

59、(翻译讲解):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60、“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

61、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62、《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63、(感悟)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64、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65、邻国之间,互相看得见,鸡鸣犬吠之声,互相听得见,而百姓,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6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7、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68、(感悟)“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69、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作品简介与赏析《老子》又名《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70、出自《道德经》: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连绵不绝啊!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看《道德经》就有一种智慧的力量。

71、(翻译讲解):当人民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大乱的威胁将要到来。

72、(感悟)这是老子具有辩证思想的名言。要正确对待祸福,从不利中看到有利,有利中发现不利。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引用了这句话,说明了“好的东西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73、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74、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能够装东西的器物,反而不装东西;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

75、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76、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77、注释: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x道。

78、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79、(感悟)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人们尽管把他装饰得很漂亮,但用后就扔掉,不是爱他,也不是恨他,人们对待刍狗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圣人无偏爱,还百姓以自然。

80、注释: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81、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82、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83、(翻译讲解):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一定是因为有的丑恶;天下皆知善之所以为善,一定是有了恶。

84、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85、解释: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86、(翻译讲解):以正道治国,以奇计用兵,与民休息安定民心才能臣服天下。

87、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88、(翻译讲解):天下的难事,必定发生于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于细微。

89、本文由吉生起名宝宝科学起名改名专业人工服务平台倾情奉献。

90、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91、天之道,是减损有余的来补充不足的。比如,山高就用风吹之,水多就有河流之。这就是科学所讲的自然生态平衡,像现在环境污染很厉害,到处在喊环保,其实不用喊,只要人什么都不做,让老天来做这个工作,想必用不了几年,大自然又能恢复到从前模样了。

92、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93、解悟:越是在意的东西,就越容易失去;积聚的财物越多,带来的灾祸也越多。所以,只有懂得知足,懂得适可而止的人,才可以长久平安,不会让自己遭受侮辱,置身于险地。

94、军队是不详的器具,不是君子就不要使用该器具,只有在不得已的时候,才能动用它。

95、  赏析: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96、(感悟)治国须正,用兵须奇,顺应自然,才能达到无为而治。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用兵、平天下的基本策略。

97、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98、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99、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00、(翻译讲解):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然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想不到的困难。

101、(感悟)自知自爱,是人的自身修养达到很高境界的体现。

10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103、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104、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105、《第二十四章》翻译: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106、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107、出自《老子·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解释: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更为贵重?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10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09、无为成为绝对的准则,就不对了。人文科学新定律:现代社会

110、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111、而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在了解到百姓的贫穷之后,非常得痛苦。于是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发下命令,把最赚钱的办法告知百姓——例如当程序员。后来发现这样人们最基本的生活就难以维持,而粮食成为最珍贵的东西。就命令所有的人去劳作耕地。这样的国家太混乱了。

112、(感悟)老子提出素朴、寡欲的主张。丝不染为素,木未雕为朴,见素抱朴谓:不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老子主张人不能没有欲望,但不可有贪欲,更不能纵欲。

113、山海争水,水必归海。只有善于为下,善待他人,才能得到人们的拥戴和支持。

114、(翻译讲解):诚实的语言不华美,华美的语言不诚实,善良的人不会花言巧语,花言巧语的人不善良;大智的人不杂博,杂博的人不智慧。

115、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有功,不自矜故长。——《道德经·二十二章》

116、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117、(感悟)此为老子精神修养论。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战胜自己,实为做人之至要。“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实为千古名言。

上一篇:精选关于爱情的故事超感人(54句集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