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创建了什么哲学
1、望江柏拉图学园是2010年在成都成立的公益读书班,研读和翻译柏拉图和柏拉图主义作品为主,引领同好进入哲学思考。
2、在希腊哲学中,自然哲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即使是在宇宙论衰落之后,自然哲学仍然构成了希腊哲学的重要内容,例如在亚里士多德留给我们的著作中,有百分之八十是自然哲学方面的著作。(苏格拉底创建了什么哲学)。
3、这与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看法不同,我们一般讲眼见为实,而它是眼见不为实。这就是「形而上学」,也叫「本体论」。本体论是极具西方的一个概念,我们没有这个概念。说白了,本体论是研究存在的,研究万事万物背后的终极本性。是什么导致了世界变化?是什么导致了一切生成?它又归于何处?在这点上,形而上学和自然科学是同一个思路,即寻找万事万物的原因。
4、在苏格拉底的一生中,他也曾通过参加战争和担任文职尽到国家公民的义务。而无论做什么,他都用自己的人生示范了所有他认为应当追求的美德。他具有极强的忍耐力和自制力,对人慷慨,自己生活节俭,坚持正义,勇敢过人。他永远坚定地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没有恐惧和怨恨。黑格尔说,他整个人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在最后的审判中,他由于虚假的罪名被自己挚爱的城邦判处死刑。虽然其实完全有机会逃跑或向法庭求情,但苏格拉底拒绝这样做。他认为不能为博取同情承认自己不应当承认的罪名,而法律是自己与城邦的契约,对方判决的错误并不是自己违背契约的理由——这和刚才提到的讨论的过程重于结果一样,体现了西方哲学从源头上对程序和形式正义的执着追求。
5、小黄语文水平高,但有些浮躁,周老师给他写了如下评语:“汝生于书香门第,通达明理,开朗乐观。时有非常之事,亦曾处之泰然,好学善守。然汝时有蹉跎之意,散情谴甚。若不熟读圣贤之书,以致学识浅薄,泯然众人,岂不衰哉,痛哉!”
6、在苏格拉底之前,古希腊哲学发展成为两大系统:一个是自然学派,其巅峰就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另一个是诡辩学家(辨士学派、智者学派),比如普罗塔格拉,他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7、苏格拉底的这套主张,看到了人类的一个根本特点:人是有思想的动物,他的任何研究活动都有很强的目的性,并能给自然以巨大影响,这是哲学研究的新突破。但是,他进一步推论到,整个世界都是人类思想的产物,按照思想的要求被改造、被设计,却颠倒了物质和思维的关系,走向了唯心主义。
8、 北京大学、图宾根大学联合培养哲学博士,现为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目前主要从事早期希腊哲学、德国哲学、形而上学研究。目前主要研究的课题包括早期希腊哲学的“学述文献”(doxagraphy)整理与赫拉克利特残篇研究、亚里士多德辩证法的晚期希腊注疏、德国哲学与当代形而上学等。
9、(注:本文写于2001年,是我本科大一时候所作,首发于我跟几个同学创办的校园刊物《鹰隼》第1期,这个刊物总共只发了两期就因经济问题关门大吉了。现在网上很多转发未注名原作者。)
10、2022年10月18日19:30-21:00一起通向理解之路
11、但我们知道,苏格拉底并不是古希腊哲学的第一个哲学家。那么,在整个西方哲学特别是古希腊哲学中,苏格拉底究竟处于一个怎样的地位?想了解这些,我们就必须从史学的角度来了解西方哲学,了解西方哲学的源头,从而了解苏格拉底。
12、第三种形态叫「伦理学」,严格说是从苏格拉底才开始研究伦理学。什么叫伦理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叫伦理学。
13、在苏格拉底的哲学中,善或目的具有相同的意思。
14、现在的问题是,苏格拉底一生述而不作,我们又如何确定苏格拉底思想的本真面目呢?况且,流传下来的关于苏格拉底思想的各种文献之间又彼此矛盾,“在这些纷繁不一的的‘出处’中,我们能否获得一个彼此关联的苏格拉底形象”(考夫曼,2005年,第171页)呢?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政治哲学的起源及其现代危机,有必要厘清不同文献资源中关于苏格拉底思想的不同面相。
15、(20江西单选)“知识就是美德”是由( )提出的。
16、据亚里士多德记载,苏格拉底放弃了对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伦理问题上求得普遍真理,开始为事物寻求定义。
17、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8、如一老师展示出刘延球老师预习作业中提出的疑问:
19、另一个问题是,施特劳斯解读苏格拉底问题的合法性根据何在?或者说施特劳斯究竟是一个启蒙哲人还是一个古代意义上的哲人?如果施特劳斯是启蒙哲人,那么,他基于古典立场的现代批判与他所批判的尼采、海德格尔等并无二致:都是六经注我,而非我注六经。正如施特劳斯的弟子罗森所看到的,施特劳斯的“全部职业生涯贡献于揭示哲学家的政治修辞,或者揭示他们隐微教诲与显白教诲的区分,施特劳斯默默但也毫无疑问地把自己确认为一个现代人,因而也就把自己确认为一个启蒙的儿子或继子”。(罗森,第35页)由于施特劳斯和尼采一样以无畏的言辞在一个充斥平等主义的时代推崇柏拉图的精神贵族之道,因此他就违反了其“像作者理解自己那样理解作者”的解释学原则。或者说,施特劳斯是带着自己的意图去理解古人,带着自己对犹太人生存和西方文化危机的关切去接近古人,这样,他就无法实现他所宣称的贴近阅读和澄清误读的学术旨趣。换言之,施特劳斯的苏格拉底解释无法摆脱过度诠释的嫌疑,他关于古典文本诠释的合法性问题是值得怀疑的。因此,施特劳斯回头看的理论取向乃是不彻底或不完善的。
20、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
21、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说过:“我和物理学的探索是毫无缘分的。”他不关注与人类意识和生活无关的自然,及探讨这样自然界本质的形而上学。在这一点上,他与智者派十分一致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哲学的转向。他的哲学的核心指向是伦理学,也就是指导人们更好地生活,他从来不试图创立一套脱离生活的哲学体系。另一方面,他坚决反对智者派关于真理的虚无主义立场,终其一生强调追求真知的可能性和重要性,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目的也是为了指导人生。因为他相信“知识即美德”,没有人明知一件事是错的还故意去做,所以使人德行完美所必需的就只是知识。
22、苏格拉底:看来任何表现,如果具有正义或诚实的性质就是美德。
23、一个著名的例子是苏格拉底和一个青年欧提德莫斯讨论“正义”。欧提德莫斯自认为他知道什么是正义。苏格拉底说:让我们写下相反的两栏——正义的行为和不正义的行为。欧提德莫斯同意了。
24、想了解哲学肯定要从古希腊开始。古希腊重要的哲学家有很多,苏格拉底是我觉得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西方文化、西方文明、西方哲学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精神面貌,与苏格拉底有很大关系。
25、善是他的哲学思想的一个基本概念,是说明事物“为什么”的原因。
26、柏拉图对话中的苏格拉底:倡导高贵谎言的政治哲人
27、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
28、苏格拉底:那么我一定尽最大努力,因为有可能赢个大奖。我给图形下的定义是:立体的边缘。
29、苏格拉底注重“产婆术”教学法,为思想接生,教学始终以师生问答形式进行。他不是把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进而一步一步得出结论。问答过程中,其实也是在谈论,思考,故本题选B。
30、关于其他哲学名词。如一老师不提倡讨论中随意使用中国哲学的话语,或者其他哲学名词如“唯物论”“唯心论”等,同样也提醒我们不要用现代科学理解哲学思考。
31、我们知道,苏格拉底没有留下任何著作,我们了解他主要通过他的两个学生:一是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一是柏拉图。色诺芬对苏格拉底的主要记载见他的著作《回忆苏格拉底》,而柏拉图所著对话录中的很大部分众所周知是以苏格拉底为主角。没有人能够完全确定这两个人的著作分别多大程度上代表“真实的”苏格拉底。一般认为,色诺芬的记载具有较强历史价值,而关于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还要更多地到柏拉图的对话录中寻找。但柏拉图在他的著作中借苏格拉底之口说出的思想,有多少真正代表苏格拉底,有多少代表柏拉图本人,又是另一个争论的焦点。一般认为,柏拉图早期作品更多反映苏格拉底的思想,晚期作品更多代表柏拉图本人。虽然学界对柏拉图作品的时间本身亦有争论,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其对话录中,《申辩篇》、《克里托篇》、《斐多篇》、《欧绪弗洛篇》等是了解苏格拉底最重要和可靠的来源。
32、可见,色诺芬的苏格拉底著述是对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云》的一种答复或公开回应。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对政治事务分析的结果是,政治事务本质上是不完善的:它一方面是智慧与普遍同意的妥协,另一方面是哲学智性疯狂与审慎智慧的妥协。而人的最高生活即哲学的沉思生活是在政治之外的,苏格拉底与居鲁士的对立即体现了哲学与城邦的根本张力。哲人崇尚沉思生活,寻求洞穴之外的真理之光,这是超越政治事务和大众生活的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但哲人必须生活在政治共同体中,必须顾及政治共同体的权威意见,因此,哲学探究的疯狂必须辅以写作或表述的温和与审慎。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将审慎作为其特征,彰显了政治哲人的自知、智慧和中和之气。在这个意义上,色诺芬为我们展现了苏格拉底在日常生活中的形象,即与城邦和谐相处的好人面相。
33、就像老子所讲的道一样,你看到的都不叫道,看不见的才叫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古希腊哲学中,亚士多德的物理学后来被翻译成「形而上学」,就是研究万事万物背后的道理,研究我们感官所不能感知的领域中,世界真理的存在。
34、 学习古希腊哲学必须从了解前苏格拉底哲学开始。
35、有一天,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成为像苏格拉底那样学识渊博的学者。苏格拉底没有直接作答,只是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个人都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起,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
36、色诺芬著述中的苏格拉底:与城邦和谐相处的好人
37、苏格拉底虽然最后也不一定拿得出美德的概念,但这种追问很厉害,这是深刻具体的理性思考,是逻辑。
38、在道德问题上,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观点。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行为如何,主要取决于它是否具备有关的知识。只有当一个人知道什么是善和什么是恶时,他才能趋善避恶。由此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在他看来,既然知识是后天人们通过教育所获得的,那么以知识为基础的道德也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
39、综上可见,阿里斯托芬意在向哲人宣战,告诫哲人生活方式的不自足性,警告哲人应关注政治事物,关注人类事务,否则将会面临城邦迫害。因此,阿里斯托芬笔下的苏格拉底不应看做是单纯的攻击或控告,同时也应理解为一种提醒和警告。从后来苏格拉底被审判处死的事实可以看出,阿里斯托芬的警告的确有先见之明。这源于阿里斯托芬抓住了政治与哲学、习俗与自然冲突的本质:对自然的哲学研究被认为有“窥探诸神之秘密的傲慢企图”,因而是与城邦的权威意见相冲突的一种理论活动。所以,苏格拉底学园的焚毁不过是苏格拉底遭受政治迫害在阿里斯托芬那里的一次理论预演。而这也是色诺芬、柏拉图极其重视阿里斯托芬喜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40、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思想深邃,思维敏捷,关爱学生又为人谦和。许多青年慕名前来向他学习,听从他的教导,都期望成为像老师那样有智慧的人。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天赋极高,天资聪颖者济济一堂。大家都希望自己能脱颖而出,成为苏格拉底的继承者。
41、苏格拉底:如果我回答了,你就告诉我什么是美德?
42、“哲学”这个词最早出自希腊文的“Φιλοσοφία”philosophia),即“philo-”(爱)和“sophia”(智慧),“哲学”即是“爱智慧”。我们中国“哲学”一词不是从希腊文、也不是从英文翻译而来的,而是从日本直接拿来的。19世纪日本开始引入西方哲学,引进者借用了古汉语将这一概念意译为了“希哲学”,即“希望变得有智慧”。慢慢地,“希”字没有了,只剩下了“哲学”两个字,对应着“智慧”。可是“哲学”的要务却在“爱”上,没有了“爱”,智慧就只成了僵死的“知识”,这恰恰是哲学所坚决反对的。
43、(人物宝典)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的教育观点
44、苏格拉底认为,人的本性是恒定的,这个本性总是追求着自己好的生活,即“使灵魂尽可能地善”,也就是追求幸福。人们选择去做的事情,即使是一般意义上的“坏事”,做的人也一定认为是能带来幸福的。比如小偷在行窃的时候,也是希望以此获得幸福,只不过这种对幸福的理解是错误的。这就是一个真知的问题,只有认识到什么样的行为真正符合人性,才能做出正确的行为,也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45、苏:或者假设你发现一个朋友极度疯狂,你偷走他的剑以免他自杀。对于这一偷窃行为你认为如何?
46、一年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伟大哲学家的柏拉图。他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哲学并创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培养出了堪称西方孔夫子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47、什么是“爱”?“爱”就是追求,永不停歇地追求,这样,追求到的智慧便处于不断地更新中。所谓“智慧”只不过是在“爱”的过程中产生的领悟,是追问而来的答案。(《古希腊哲学概览》)
48、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
49、因此,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形象可以视为是对阿里斯托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形象的一种回应。我们可以把这种回应勾勒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阿里斯托芬笔下的苏格拉底是作为“前苏格拉底”的苏格拉底,即专事天上、地下之事研究的自然哲学家;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则是作为“苏格拉底”的苏格拉底,即不仅是对天地间事物的“单纯观察者”,更是卓越的政治教育家。二是阿里斯托芬笔下的苏格拉底缺乏自我知识和实践智慧,因此显得迂腐而且无所顾忌;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则深谙政治事物的本质并拥有充分的政治技艺,能够给予政治事物和城邦意见以得体的尊重。三是阿里斯托芬从自然哲学的无畏本性出发,认为哲学应被统合进由诗操控的更大的整体中,需要受到诗的庇护并在诗的教导下得到完善,因此诗是智慧的基础和拱顶石;色诺芬则主张哲学不是阿里斯托芬笔下的自然哲学,而是灵魂学。诗应在灵魂学中找到其位置,从而变成一种次级的善或目的。(Strauss,pp.133-134)四是阿里斯托芬笔下的苏格拉底显得缺乏教养和节制,而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的性格特征是审慎和智慧。这种审慎一方面表现在完全没有“前苏格拉底”那种无畏地对自然进行究根探寻的知性疯狂,另一方面表现在对政治生活以及政治意见能够给予必要的尊重。因为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深知意见虽然不是真理,但却有益于政治生活。
50、苏格拉底提出了很多内涵深刻的教育见解,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方法,这些成就使得苏格拉底成为“西方教育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
51、如前所述,苏格拉底没有长篇大论的理论著作,而是用他自己的一生实践了对真知和至善的执着追求。在最后的申辩中,他说,自己就像雅典城的牛虻,“整天飞来飞去,到处叮人,唤醒、劝导、指责你们中的每一个人”。宁可得罪所有人,宁可被自己挚爱的城邦处死,他绝不能违背神谕,停止哲学思考和讨论。
52、 泰勒斯第一次以物质性的水作为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提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物质性的火,他也是首次将逻各斯作为哲学学术语的哲学家。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多达十位,分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爱利亚学派。
53、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个雕刻家,母亲是个助产婆。父亲让他继承父业,据说他在雕刻上还颇有造诣。然而,对哲学的热爱让他放弃了雕塑。他一生中花了很大部分时间在大街上、市场上和体育场同各种阶层、行业、年龄的人讨论哲学——这也是当时雅典人的生活方式,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闲逛闲聊中度过,工作基本都由奴隶完成,自由民工作被认为是不光荣的。在柏拉图的《申辩篇》中,苏格拉底自述他这样做的原因来源于德尔斐的神庙中的神谕:世上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聪明。他说自己十分困惑:明明自己一无所知,而神又不可能撒谎,于是他只好到处探访被大家认为有智慧的人,来检验这条神谕。最终,他发现所有这些人都并没有智慧,但他们却还自以为有智慧。最后他得出结论说:神的意思是,唯有苏格拉底那样明白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聪明的。
54、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
55、神话是人类对自然最早的解释方式。早期人类的各个民族都有关于诸神的故事,其目的在于解释生命为何是这番面貌。但神话的解释显然不能满足人类对智慧的追求,于是逐渐出现了最早的“自然派哲学家”。自然派哲学家开始用理性的方式思考世界,开启了人类理性思考之路。
56、关于授课。本课程采取文字交流的方式进行,没有直播,授课过程中要求学员聚焦课堂,围绕导师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展开讨论。随着课程的进行,大家逐渐理解了这种授课方式,并发现了它与苏格拉底“产婆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57、综上可见,阿里斯托芬笔下的苏格拉底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非政治的自然哲人,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是与城邦和谐相处的充满政治美德的好人,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则超越了这一对立:他既关切永恒本质和不变理念,也重视政治事物和政治美德,因此践行一种隐微写作的双重写作技艺。在柏拉图笔下,在实际存在的正义城邦中,哲人苏格拉底与诗人色拉叙马霍斯实现了哲人-王治下的和解。这种和解仰赖于对政治事物的本质及其局限的认识。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重视哲学的政治处境,主张哲人的隐秘探究应顾及政治的意见,应顾及城邦的法律和公民的常识之见。尽管哲学家个体是最为正义的,他知道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事物,并乐于过一种隐居式的沉思生活,但柏拉图强迫哲人去关注政治事物,去为非哲人的大众着想,并服从城邦的习俗和法律,甚至不惜将哲学沦为实现正义城邦的手段(如《理想国》所揭示的)。可见,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是一个深谙政治的本质特征和限度,追求完美生活又兼具诗性智慧,倡导完美正义又兼施高贵谎言的政治哲人。
58、在《西方哲学史》中,罗素说:他(安纳克西曼德)还认为万物都出自于一个“元质”,“元质生万物,万物湮灭后又复归于它,这是命运使然,万物按时间顺序,他们彼此间因为不正义而互相补偿。”
59、我们说过,苏格拉底认识论的目的指向伦理学。他最关心的是人们如何过上善的生活,而他对真理的信念也包括相信可以找到指导人类道德生活的普遍理性原则。智者派举出不同文化中的许多不同习俗,以此证明关于正义和善的观念都是相对的。苏格拉底并不同意,他认为,每个人在具体特征上的差异(如外形、体力、智力等)并不能抹杀人之为人的普遍本质,不同社会道德规则的具体差异也不能否认正义和善的普遍概念。
60、如何看待哲学史上的观点。一名学员提问,“我们今晚的课程也在探寻世界的本源,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所以,如果我们超不过那个高度,探讨的意义何在?”
61、②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材料中周老师面对出不同问题的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收到了颇好的教育成效。
62、在勾勒了政治哲学起源与苏格拉底思想特征的三个面相之后,我们现在从古典视域返回到现代视域,在古今对比中尝试厘清现代政治哲学的危机及其成因。从苏格拉底问题出发,可以看到现代政治哲学较之古典政治哲学发生了某种偏离或断裂,而这种偏离或断裂或可解释现代性危机的成因。
63、恩培窦克里斯认为,造成万物生死或聚合的力量有两种,一种是爱,一种是恨,爱使事物聚合,恨使事物分散。他还认为,我们之所以能看见事物,是因为我们的眼中有土气水火四种元素,这种说法有理性主义的味道。
64、早期的自然派哲学家,一方面探究万物的构成材料,一方面又探究这些材料运动的力量。他们的思考使人类对自然万物的认识脱离了神话的范畴,从而拥有了理性主义的色彩。同时,他们朝着科学推理的方向迈出了第一步,因此成为了科学的先驱。
65、知识即美德 的最伟大之处是把知识摆在了核心位置, 而不是空谈美德. 这直接影响后来的哲学家科学家去把寻找知识的科学活动作为最有价值的活动. Spinoza的神学认为寻求知识就是了解上帝. 爱因斯坦也曾说他只信奉斯宾诺莎的上帝.
66、阿里斯托芬笔下的苏格拉底:缺乏自我知识和实践智慧的自然哲人
67、有理智的教育和培养能带来益处,而失去理智将带来危害。
68、------------------------
69、第三个是古希腊的著名戏剧大师阿里斯托芬,以创作喜剧为主。在他的剧本中,苏格拉底常是一个光着脚,像小丑一般被嘲笑的角色。在苏格拉底时代,他确实是一个怪人,如同剧中形象穿着破烂衣衫、赤着脚行走。这与我们心目中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形象大相径庭,所以人们在讲苏格拉底时,一般不会参考阿里斯托芬的记录。
70、苏格拉底建立了一种美德即知识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
71、苏:那么,假设一位将军必须处理某个对其国家犯了极大错误的敌人,如果他征服并奴役这个敌人,这样做错了吗?
72、面对二人的对立,恩培窦可里斯进行了中和,他认为“没有任何事情会改变”并没有错,但我们也需要相信感官体验,承认大自然的变化。赫拉克利特与帕梅尼德斯观点的差异,是因为他们认为世间万物是由一种基本物质组成。恩培窦可里斯则认为,世间万物不是由一种基本物质组成,而是由土、气、水、火四种元素组成,世间发生的事是这四种元素的分散聚合。
73、(1)周老师给学生写的评语体现了哪些德育原则?(9分)
74、(人物宝典)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75、据题干描述所知,考查小学数学课程和中学数学课程的内容编排的组织形式。其中,螺旋式排列主要针对学习者的接受能力,按照繁简、深浅、难易的程度,使一科教材内容的某些基本原理重复出现,逐步扩展,螺旋上升。故本题B正确。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