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感3000字
1、绥宁:三千弟子征战四十里——2018远足感悟
2、中国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的入世为主,兼道家的出世和佛家的舍得,构成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思想的复杂性。人生来固有自私,虚伪的一面,但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逐步改进,最后成为一个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的有担当的人,这就是儒家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根。孔子说过,中国文化就是要培养人们有一种"虽千万吾往矣"的气概,明知不可而为之,这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
3、《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4、尽管这本书初读非常难啃,但当我一口气读完最后的几十页,深感酣畅淋漓的同时,我不得不承认:《百年孤独》,确是一本奇书。它不同于任何一部我所知的小说或故事。不是因为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而是小说讲的故事内容本身。
5、孤独,正是这个思考的关键词。一个叫克里希那穆提的印度哲学家说,因为我们的内心是孤独的,所以变成了人生的旁观者,只有当我们了解孤独并超越它之后,我们才能成为参与者。一生孤独,百年孤独,说来说去都逃不出孤独。我相信每个人都经历过这么一个时刻:身边的人都在愉快的玩耍,自己也在其中笑着,但是笑着笑着就停下了,看着眼前的景象,陷入一些思考。这就是人生旁观者的孤独吧。作者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尽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的兴衰哀乐,因为没有第一人称视角的粘连,每个人物在有时会显得与其他的人物毫无联系,这就让人物自身的孤独感更强了。我还记得何赛?阿尔卡蒂奥和庇拉尔?特尔内拉私通的第一夜后,马尔克斯是这么描写阿尔蒂奥的想法的:他觉得再也无法忍受腰间冰冷的声响和腹内的气流,无法忍受恐惧和迷乱的渴望,渴望逃走,又渴望永远留在这恼人的静寂和可怖的孤独中。在《百年孤独》里,无论是男女之间的性爱、兄弟之间的交谈,新生命的诞生、嫖妓、战争……作者的描述中总少不了孤独这一词。但是在阅读过程中,我并不是为了那些堆砌的词语而感到孤独,而是,为马尔克斯讲故事的手法。正如《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一样,把短短几天发生的故事写成一本书,精细是当然的,但宏观感也是具备的。《百年孤独》恰恰相反,它是把一个漫长的时间浓缩在不厚的一本书里,宏观是必然的,但是细微处也能细微的碰到我的神经。时间如此漫长,人物如此之多,但故事也就那么几百页就说尽了。就像我们自以为轰轰烈烈的一生,在别人眼中不过就是几段话总结的故事而已。那些放在纸面的记忆都透着孤独,那么鲜为人知的那些时刻呢?那才是最孤独的时刻。因为孤独始终都是一个人的事。我们都是别人孤独的旁观者,马尔克斯也是。我们都有相似的孤独,马尔克斯写了出来,我们读进心里。(百年孤独读后感3000字)。
6、 而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类来说,孤独是文明的深根,不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是等够永恒存在的。孤独也往往侵蚀着独行者的内心,能够让他空虚与疲惫。在空虚与疲惫中,在眼神迷离中,在恍惚中,洞察出社会的百态,人生的无穷,世界的无限。与此同时,也伴随着经典的问世,《百年孤独》就是这样一本永远的经典。这本书不仅讲述了家族的经历,也是作者源自灵魂对生命的诠释。
7、《百年孤独》小说中的人物意识到健忘是一种危险,他们惧怕被遗忘。在一天凌晨,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时隔多年再次见到了邓希奥•阿基拉尔,他发现“死去多年以后,邓希奥•阿基拉尔对活人的怀念如此强烈,对友伴的需求如此迫切,对存在于死亡之中的另一种死亡的迫近又是如此恐惧”邓希奥•阿基拉尔害怕死后被遗忘,如同《寻梦环游记》中小男孩的祖父对于他在后世家人记忆中残存片段的的珍视,也许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死后被人遗忘才是最残忍的折磨。
8、 在珍视记忆的同时,小说中那些陷入孤独的人物却也感受到了记忆的沉重压力,随着这种压力愈加沉重,一旦不堪重负,人们会选择在健忘中逃避。丈夫离奇死亡之后,丽贝卡的沉重记忆导致她把自己与世隔绝起来,不与人接触,生活在回忆当中。她认为自己找到了曾经苦苦寻觅的安宁,“在这里,记忆因思绪无情的力量化为实体,如同活人一般在幽闭的房间里游荡”由于沉湎于过去美好幸福的回忆,她放弃融入这个不断变幻的时代。在奥雷里亚诺上校身上,我则发现了与丽贝卡完全相反的性格特征:他几乎丧失了所有的记忆。奥雷里亚诺上校生活在永无止境的循环往复之中,他不断把他执迷收藏的小金鱼卖掉、获得金币、溶化金币、重新制作小金鱼。布恩迪亚家族染上了双重疾病:怀旧和健忘。前者把人们禁锢在过去,后者把人们禁锢在现在。二者看似毫不相干,实则根源于同一事物——布恩迪亚家族无法避免的孤独宿命。由此可见,倍受煎熬的布恩迪亚家族注定要在时间的循环中往复,在命中注定的孤独中沉沦,根本无法走向未来,直至生命耗费殆尽。(6)
9、 后来,他重新认识了自己,同时认清了这场他奋斗多年的战争的意义,“他被迫发动三十二场战争,打破与死亡之间的所有协议,并像猪一样在荣誉的猪圏里打滚,最后耽搁了将近四十年才发现纯真的可贵”于是,他与当权者签署协议,结束战争,并尽全力让谈判朝着他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希望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达成最好的妥协。然而,当多年后革命的果实被当权者窃取、自己的革命历史也被抹去之时,他也只能面对现实,无可奈何。
10、第二代的奥雷连诺·布恩迪亚上校一辈子苦陷不被人理解的“权力的孤独”以及“理想幻灭的孤独”中。
11、我们生来就是孤独,可孤独路上,思想闪烁,我踟蹰前行。
12、平台原则:《齐鲁文苑》定位纯文学平台,“为良心写作,为生命发声”。原创作者、主播、编辑、平台四位一体戮力同心,力求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的“四度空间”。
13、 也许在宿命的孤独感之外更有着的是一种宿命的无助感,你似乎早就知道了自己的宿命,只能任由自己循着命运的轨迹,无力改变,这便是《百年孤独》里的轮回观。
14、作者时而遣词造句犀利无比,“她辛苦多年忍受折磨好不容易赢得的孤独特权,绝不肯用来换取一个被虚假迷人的怜悯打扰的晚年。”
15、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统一邮箱:qlwy1661@1com
16、 这才是真正的孤独,一种宿命的孤独感,你永远无法改变而又不得不改变,在这条没有尽头的道路上,孤独到没有影子的陪伴,因为这条路上只有无尽的黑暗。当你踏上它时,你才会发现生命微弱与微不足道,你只是命运的牺牲品。正如书中那永远沉溺在海底那有血有肉的三千工人,他们的死只是政治的牺牲品。“政府通过所能应用的一切宣传机器,千遍万遍的重复。于是一种似乎官方的说法终于站住了脚,这就是说:没有人死亡,工人们已经满意的回到了家里”。就这样一个个鲜活的人消失,仿若人间蒸发般消失。他们在世的亲属只知道他们很幸福,也许他们的确很幸福,因为他们再也不用在人间承受这份孤独了。
17、 《百年孤独》讲述了布恩迪亚一家七代人充满神奇色彩的坎坷经历和马孔多这个小镇一百多年来从兴建、发展、鼎盛及至消亡的历史。反映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18、当代作家木心谈魔幻现实主义时所说:“魔幻现实主义占的优势,不是魔幻,是现实主义”。虽然它的世界是虚构的,但是其故事折射出来的现实是真实的。《百年孤独》中的世界,弥散着神秘的气息,这本书融入了神话传说、宗教典故、民间故事等元素。它以魔幻的方式呈现了布恩迪亚家族以及马孔多小镇的百年兴衰。
19、《百年孤独》,我在多年前就因其盛名而购其入书架。结果,正如我之前几篇读后感提过的,我屡次试图体验此部魔幻现实主义著作的伟大,却屡次翻不了几页便遭劝退。多年以后,当我再次面对本书那著名的开篇第一句,终将想起把四级单词abandon背得滚瓜烂熟的大学时光。
20、对照《百年孤独》的现实与背景,联系我们中国的近代史,我们不难发现历史有点惊人的相似。近代的中国由于晚清政府闭关锁国,以至惨遭西方列强的蹂躏,国家山河破碎,军阀割据,常年混战,人民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三民主义,没能团结各族人民救中国。只有毛泽东领导的共产d才能团结各族人民救中国,建立新中国。历史告诉我们:孤独就会自闭,自闭就会落后,落后就会挨打。我们国家四十年来坚持改革开放,让中国重新崛起,让世界刮目相看,让昔日的列强感到害怕。所以,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我们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努力工作,建设好我们美丽的家园,让中国站在世界前列,让世界永远抬头看中国人!
21、先从第一代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说起吧,他一辈子苦陷不被人理解的“天才的孤独”,他是百年小镇马孔多的创建者,有着极强的想象力、好奇心以及求知欲。
22、孤独是与生俱来的,从带着孤独呱呱落地,到逐渐与这个世界建立更广泛更深层次的联系,去认识孤独、去逃脱孤独、去享受孤独,最终带着孤独而去。
23、从1918年西班牙H1N1甲型流感病毒到2003年SARS病毒到2013年埃博拉病毒再到如今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同样历经百年,我们同样重复往返的循环在致命灾难的漩涡里,如果说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源于拉丁美洲的封闭、落后、止步不前以及家族本身的遗传秉性,如今我们的孤独则源于稳居食物链顶端的肆无忌惮,而不同的是我们处于不断向前的文明,处于螺旋式的向上循环,在意识觉醒的时候仍然具有逆风翻盘的可能。《百年孤独》一个孤独的名字,而二十万字中出现最少的,是眼泪,出现最多的,是希望与欢乐,就像多数人为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虎头蛇尾的人生扼腕惋惜的时候,上校却在重复编制小金鱼中找到幸福晚年的秘诀,孤独只是旁观者的罢了。在此次肺炎战役中,世界眼中的中国可能是孤独的,而更强大的力量是我们中国同胞也能在孤独中紧紧抓住幸福,那应该是:你看那天,看那墙,看那秋海棠,今天还是阳光明媚。
24、《百年孤独》一书最开端就写到:“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上校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为了“蓝色”与“白色”政治之争发动32场战争却无一成功;他一生遭遇过14次暗杀,73次埋伏和一次枪决,却均幸免于难;他官至革命军总司令,成为最令政府恐惧的人物,愈加冷酷无情,残暴独裁。
25、我读完《百年孤独》后,其中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终将用寂寞偿还,人生终将是一场单人旅行,一个人的成熟,不是你多善于和人交际,而是学会和孤独和平相处,孤独之前是迷茫,孤独后便是成长。”有的时候虽然我们周围围满了人,也有人在同你交流,但是我们的内心却是无比的寂寞、孤独。人生终究是自己一个人的旅行,真正能帮助你前行的人只有你自己。与其排解孤独不如享受孤独,让它来砥砺我们的内心,使我们更加坚强。一个人的成长应该是与孤独和解,就算是一个人在寂静的自习室也能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独自翻书、记笔记;不被理解时,只需确定过自己方向的正确,即使孤身一人也有勇气向着未知的前方进发。踏上学习与科研的道路注定需要耐得住寂寞,享受孤独,在一条路上走得越远,同行的人只会越少。又有我们与孤独和解,才能在学习与科研的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26、马尔克斯用二十多万字书就了一部繁杂庞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脉络清晰的地域兴衰史。布恩迪亚家族7代人复制延续的名字以及类似轮回的命运证实这个家族的历史不过是一系列无可改变的重复,是早在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德斯的羊皮卷中镌刻好的丝毫不能挣脱的命数。
27、《百年孤独》中马孔多这个原本与世隔绝的小镇,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遭受了外来文明的侵入和时代洪流的冲击。从一个没有被开化的文明,到沦落为政治与权力的博弈场,再到工业文明的到来,反抗压榨的3000多名工人全部被屠杀……人类在历史的车轮面前显得那么弱小与无助,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历史变迁,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奥雷里亚诺上校的英明在时间的侵蚀下一点点消散,人们慢慢的遗忘了他,最后一点存在的痕迹也没有留下来。
28、稿酬:以作品发布之日起,一个月之内赞赏总金额按比例分配:无诵读作品文字原创作者稿酬50%,本篇编辑30%;有诵读作品文字原创作者稿酬30%,本篇诵读25%,本篇编辑25%;平台维护20%。赞赏到账后30天内以红包发放(10元以上有效)。
29、因为“他约略懂得,幸福晚年的秘诀,不过是与孤独签下不失尊严的协定罢了”。
30、《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这本小说叙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长达一个世纪的爱恨情仇,以及加勒比海沿岸马孔多小镇的兴衰更替,反映了拉丁美洲百年的时移世易。
31、我时常想,从古到今,能有多少长寿之人终其一生也没有经历过一次天灾人祸。看看历史,这种概率似乎不高。对于一个八零后,我该庆幸到现在的近四十年还算安定平稳,但我也忐忑,当真正能抹去马孔多的飓风来袭,我一个凡人也只能被其裹挟不能自持。
32、初期我以为作者意在刻画“家族观念”。毕竟几代同堂才能构成这百年的故事。但是后来我发现作者他只是在平静的诉说。不偏不倚。
33、《百年孤独》中的“孤独”并不是一种固定的形态,它在不同人物身上有着不同的具体表征。
34、读完这本书,掩卷深思。《百年孤独》的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及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他是希望拉丁美洲的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开放自强,走向繁荣。这个古老的家族也曾经在新文明的冲击下,努力地走出去寻找新的世界,尽管有过畏惧和退缩,可是他们还是抛弃了传统的外衣,希望融入这个世界。可是外来文明以一种侵略的态度来吞噬这个家族,于是他们就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文明世界中持续着“百年孤独”。作者表达着这样一种精神状态的孤独,批判外来者对拉美大陆的一种精神层面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对拉美的歧视与排斥。反映了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让读者思考和反省造成马孔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摆弄的正确途径。
35、时而又恢复他温柔平静的本性。他的温柔是那种“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清”的温柔。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