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个性网

精选儒家思想代表人物(43句集锦)

李花花
导读 儒家思想代表人物 1、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

儒家思想代表人物

1、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儒家思想代表人物)。

2、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很高,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称儒家思想为“孔孟之道”。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做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孟子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3、   普及版套装           273

4、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 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5、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景县西南部,景县、故城、枣强三县交界处)人,西汉哲学家。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

6、在教育上,儒家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给每个受教育者提供一个公平、平等的教育机会,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教育理念。要知道当时接受教育的人都是王公大臣,贵族子弟,普通百姓家庭的孩子想上学,几乎等同于做白日梦。

7、      孔子与弟子重新编订了《五经》和撰写《春秋》.记载春秋时代所发生的大事,阐发儒家价值观。孔子去世后,弟子们将老师一生的话语,去芜存菁摘录下来,编成《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是儒家学说的必读经。

8、董仲舒是广川郡(今衡水景县广川镇大董古庄)人,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9、孟子也主张实行仁政,他说民贵君轻,统治者的任务是服务人民,要以人民为本,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只有这样,人民才会拥护国君。除此外他还提出了性善说,认为人性本善,人的本心是善良的,之所以出现恶人或罪恶残暴之事,是因为人的心灵被后来的环境给染黑了,本来良善的心被外在的不好事物给遮蔽了。要想获得善良之心,就得内在正直,从一开始就培养自己的浩然正气。

10、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11、(2)义:孟子强调道义,认为无论是君还是臣,都要遵守道义,不同的身份道义不同,君王的道义是实行仁政,臣子的道义是要忠心不儒家的思想有利于统治。

12、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13、       “礼”是用以严格区分亲疏、长幼、贵贱、尊卑、上下、男女的宗法制度,贵族等级制度,财产分配原则和伦理道德规范。孔子道出了治国之道,认为“为国以礼”;论处事之道,认为“齐之以礼”;论修身之道,认为“博学以文,约之以礼”,“不知礼,无以立”;论人生愉悦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从政治上讲,强调等级制度;从社会规范和道德上讲,强调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在国家关系中,强调中央的无上权威;在家庭中,维护长辈的威信。

14、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15、      前551-前4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取邑(今山东曲阜)人,是儒家的始创人物,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也被称为“至圣"、“圣人"。

16、朱熹(115—1200.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17、《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

18、(1)著作:《论语》,不是孔子本人所写,是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整理。孔子本身述而不作,《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为其守灵而写的回忆录。

19、大字白文、间距适中,字体高度清晰,不累眼,保护视力。

20、       “仁”是孔子儒学思想中的核心,所谓“仁”就是“爱人”,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孔子将“仁”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作为哲学的重要范畴来使用。“孝悌”为“仁”之本。“孝”是尊重父母,“悌”是敬重兄长,在孔子看来,亲情是培养“仁”的土壤,一个连父母的养育之恩也不回报的人是不可能做到“仁”的。既而把“仁”扩展到“泛爱众”。

21、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学在民间”的教育传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建构与传承起了重要作用。“六经”奠定了中国封建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22、在个人修身上,儒家主张修炼内心,克己复礼,入世作为,做对人民有益的事情。尤其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儒家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准则。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教导我们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去强加给别人。对人要宽恕,有了宽恕之心,就能平和地应对外在。

23、  中国的历史就可称作为孔子思想的影响史。当时《四书五经》成了学校的教科书,每一个学生都必须熟记。古代哲人的教条,深深地植根于广大人民的心中。由于孔子的这种儒学思想的熏陶,中国逐发展出一种和谐的社会生活,追求智识崇尚智能的狂热,以及稳健的文化。中国虽经常遭受侵略,但其文化不但能屹立不绕,而且还能同化异族。但是,儒学并非就是万能的灵药。它对于当时社会的统治者来讲,是一剂有效的灵药,能使他们的王朝尽量避免混乱和衰落的来临。但是,对于在求变求新的国际竞争的极力压迫下,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讲就是个阻碍,那些维系个人和社会秩序的礼教,几乎使人无法动弹,而造成一套用不改变的模式。孔子的教条。彻底的限制了人类自然而充沛的冲劲。孔子的那些礼教确实让人感到太完美了,以致于显得太过于严肃。在孔子的教条下,简直没有豪放和冒险,爱情和友谊也过分地受到桎梏。他使妇女一味服从,贬低了自己。他使国家一味保守,从而阻碍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任何一种思想,如果能经受住历史长河的淘洗而长久弥新,都会有其内在的魅力、恒久的价值。孔子的和谐思想在当今社会重现其内在之活力、重放其光辉,其实也正是如此。那么,孔子和谐思想的特色到底在哪里呢?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崇尚人类自身的和谐,并把这种和谐落实到礼治秩序上;二是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并把这种和谐提升到“天人合一”的高度;三是崇尚“中庸之道”,并把“和”提升为儒学体系的认识论范畴,为中国文化树立了“致中和”的精神。

24、   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被称为“亚圣”。扬“仁政”、“王道”的主张,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作《孟子》七篇,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25、孔子直到六十八岁时,才因其弟子之功而被迎回鲁国,继续从教与整理典籍,整理的《诗》《书》《礼》《易》《乐》和删订的《春秋》成为重要的经典,对古代哲学、史学、文学而言都是重要的文献资料。然而孔子面对亲人弟子的死去,老之将至,患病不愈,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泰山崩塌般离世。

26、  通常大多数的人都认为孔子所开创出的儒学思想,把重点放在探讨为人处世等问题上,对自然科学不加以重视。而且也不管这种说法是否准确,然而,其中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孔子对人的问题确实非常关心,即使是关心物,也以人为出发点。实际上,这正是孔子思想的闪光点,也是孔子思想的显着特色。孔子的和谐思想最能说明这个问题。它以“仁”为基本内核、以“礼”为外在实现形式、以“和”为精神风韵,倾注着对人类自身存在与发展等问题的无比关心,饱含着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无限情怀。  在孔子的思想整套体系中,“和”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状态,一种境界,一种政治智能,一种人文关怀,一种道德诉求,一种理想境界。在今天的这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进程当中,孔子的和谐思想确实值得我们去挖掘、借鉴和弘扬。

27、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首先,他提出了“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从而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到后来成为了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孔子是绝对称得上是一个精神领袖。我们称《论语》为中国文化的圣经、孔子是中国文化的圣人,这一点儿也算不上夸张。虽然自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强势冲击,但时移世易,孔子的许多思想包括他的和谐思想,仍然被人们所推崇和弘扬;孔子的《论语》,一直都被中外人士普遍视作为中国文化之中“最古最有价值之宝典”。  孔子在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著作,同时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制完成了《春秋》一书。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生存与发展,起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28、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29、       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的天道观中,心、性、天三者是统一的。人天生具有恻隐之心,善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些是善的本性,只要尽心扩充这些善端,就能认识人的本性,只要尽心,才能知性,进而知天。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心、性、天三者在孟子这里达到了统一升华。

30、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31、     读经顺序              单价(元)

32、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其中“经”的地位最高,传”“记”之,《尔雅》又次之。  

33、       孔子一生都在研究礼,他将礼上升到了哲学的范畴,使之成为规范人们日常行为的准则,同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    

34、孟子还强调实行仁政,天下的百姓就像水向低处流淌一样争相归附,那么不用兵甲就可以得到天下了。表面上看,孟子的主张是为统治者得到天下和统治天下提出的,实则不然,孟子与孔子相似,都是站在一个极高的视角,心怀大爱,从社稷苍生出发,希望社会稳定有序,希望百姓安居乐业,至于哪个君王得到天下,其实是无所谓的。这也正是孔子与孟子分别周游列国推广学说,并非执著效力于一国国君的重要原因。

35、孔子贵族出身,祖上是殷商王室后裔,父亲叔梁纥是陬邑大夫。相传,叔梁纥六十六岁与不满二十岁的颜徵在结婚生下孔丘。孔子三岁丧父,早年清贫可怜,但志在为学、向往仕途,在十五岁时,确立了自己求学的愿望,“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十七岁时母亲离世,他合葬了父亲母亲后,更加发愤于学。孔子关心时事、常有见解,终得转机,二十岁左右初为委吏管理仓库,又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善于学习,逐渐精通六艺,即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向孔子求学者日多,孔子便开办私人学校,注重因材施教,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不问求学者的出身而一律平等授教),推动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发展,孔子的名声也日益远扬,孔子随之不断结识名人名士,三十岁左右有所成就。

36、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奠定了儒家经典的尊贵地位。

37、易经                 25

38、(曾子)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著述《大学》、《孝经》等,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39、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40、孟子的“仁政”从根源上说与孔子的“仁”相通,但又比“仁”更具体更有针对性,明确针对统治者,明确指向孟子所生活的战国诸侯混战、穷兵黩武的时代。

41、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42、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荀子于五十岁始来游学于齐国,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史记》记载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荀子的“帝王之术”,通过李斯后来的实践,体现出来。北宋苏轼在《荀卿论》中说:“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

上一篇:精选重叠成语abab(32句集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