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个性网

精选杨绛作品(73句集锦)

李花花
导读 杨绛作品 1、这个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炉,烧炼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质也不相同的灵魂。(杨绛作品)。 2、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

杨绛作品

1、这个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炉,烧炼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质也不相同的灵魂。(杨绛作品)。

2、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

3、     第二记是“凿井记劳”。杨绛被分配在菜园班,每天早出晚归,集体劳动,又参与掘井的工作,产生了“合群感”,从而有“我们”和“他们”的分别。“不要脸的马屁精”、“雨水不淋,太阳不晒的”、“摆足了首长架子的领导”,是“他们”;“我们”则包括各派别、受“我们”看管的人。这种阶级感情,不是基于各人的阶级背景,而是基于人性。但在贫下中农的眼中,“我们”又变成了“他们”,农民对干校学员都很见外,还常常把他们种的菜和农作物偷去。这种对农民的轻轻讽刺,当然是在文革事过境迁之后才能宣之于口的。

4、杨绛背对着门,没有看清形势,她吃得吧嗒吧嗒,面前掉了不少饭粒。三姑母见状,疾步走到她的跟前,附耳说了一句悄悄话,杨绛省悟,赶紧把饭粒捡起放进嘴里。旁边的小朋友看了,也照她的样子办。扩展资料:1932年春天,杨绛考入清华大学并与钱钟书相识。第一次见面,钱钟书就说:“我没有订婚。”“我也没有男朋友。”杨绛回答。世纪佳缘由此展开。

5、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

6、1991年写下了《第一次下乡》及《顺姐的自由恋爱》。

7、《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

8、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规律,谁也逃不过。

9、小说类:长篇小说《洗澡》;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老王》《小阳春》、《大笑话》、《玉人》、《ROMANESQUE》、《鬼》、《事业》、《我们仨》 

10、丑人照镜子,总看不到自己多么丑,只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美。

11、1928年,杨绛一心一意要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但南方没有名额,杨绛只得转投苏州东吴大学。

12、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权位,就没有余暇顾及其他。

13、汕头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富仁把杨绛与季羡林、傅雷、郑敏一起归为学者文学家。他认为,杨绛的《洗澡》是名副其实的“学者小说”。他这样概括学者型作家及其作品:作者长期在学院文化的氛围中生活,在与身边大量学院精英知识分子的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一系列人性和人格特征,他们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这使他们更习惯于理性思考。

14、谈及杨绛对自己的影响,王富仁教授记得中学时买过一本菲尔丁的《约瑟·安特路传》。“它虽然与杨绛在自己的论文里翻译的同一本书的书名不尽相同,但在我的头脑中,菲尔丁这个英国小说家的名字却是与杨绛联系在一起的。”那时,他还长期订阅着一份学术刊物——《文学研究》(《文学评论》的前身)。由于读了菲尔丁的《约瑟·安特路传》,并且颇感兴味,杨绛发表在《文学研究》上的《斐尔丁在小说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就格外地引起了他的注意。“她这篇文章对我的影响还是蛮大的,它不仅使我对作为‘英国小说之父’的菲尔丁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同时也是我最早接触到的小说理论。”

15、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16、2001年9月7日设立清华大学“好读书”奖学金,帮助家境贫寒的学子完成学业。

17、爱情是不由自主的,得来容易就看得容易,没得到的,或者得不到的,才觉得稀罕珍贵。

18、 既然人生有命,为人一世,都不由自主了。那么,“我”还有什么责任呢?随遇而安,得过且过就行了。

19、满族女子穿上这种鞋,不仅身高陡增好多,而且走起路来,前倾后仰,婀娜多姿。父亲有一次问杨绛:“你长大了要不要穿这种高底鞋?”杨绛认真思索了一会,答:“要!”。

20、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卢翎评价杨绛说:“杨绛的散文平淡、从容而又意味无穷。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读她的散文更像是聆听一位哲人讲述些烟尘往事,在平静、平淡、平凡中有一种卓越的人生追求。”

21、翻译代表作:《堂吉诃德》。(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

22、 我想到解放前夕,许多人惶惶然往国外跑,我们俩为什么有好几条路都不肯走呢?思想进步吗?觉悟高吗?默存常引柳永的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们只是舍不得祖国,撇不下“伊”——也就是“咱们”或“我们”。尽管亿万“咱们”或“我们”中人素不相识,终归同属一体,痛痒相关,息息相连,都是 甩不开的自 己的一部分。 ——杨绛 《干校六记》

23、内容简介:此书共分为两部分,在书中杨绛关注了神和鬼的问题,人的灵魂、个性、本性,灵与肉的斗争和统命与天命以及人类的文明等问题。融会了文学、哲学、伦理学精神分析等学科的知识,并形成了自己的思考。后一部分则由注释《写在人生边上》多篇散文构成。在《论语趣》一文中,杨绛提到,钱钟书和她都认为,孔子最喜欢的弟子是子路而不是颜回,最不喜欢的是不懂装懂、大胆胡说的宰予。

24、第二部分,女儿与丈夫先后病重去世,也以梦幻的形式表现了这段深重的情感经历。

25、杨绛六岁,进辟才胡同女师大附属小学读书。她中午不回家,在学校包饭。一天,小学生们正在用午餐,适逢一批客人进来参观,主陪的不是别个,正是杨绛的三姑母杨荫榆,她当时担任女高师的“学监”。贵客驾临,饭厅一片肃然,小学生们埋头吃饭,鸦雀无声。杨绛背对着门,没有看清形势,她吃得吧嗒吧嗒,面前掉了不少饭粒。三姑母见状,疾步走到她的跟前,附耳说了一句悄悄话,杨绛省悟,赶紧把饭粒捡起放进嘴里。旁边的小朋友看了,也照她的样子办。

26、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27、1981年初《倒影集》年在香港出版;5月散文集《干校六记》在香港出版。

28、2016年5月25日,杨绛逝世,享年105岁。

29、著名作家周国平评论:“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30、1989年《堂吉诃德》繁体字本在台湾出版。

31、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32、1980年5月发表论文《事实—故事—真实》。

33、有一次她拿了一本书,坐在父亲房里,大气不出,静静地翻,遇到要上厕所,或拿什么东西,也是如小猫行地,寂然无声。

34、     第三记是“学圃记闲”。在干校的工作其实不太艰苦,就是单调,或者是担尿挑粪等知识分子从来不会主动接触的劳动。杨绛专管菜园,菜园距离钱钟书的宿舍不过十多分钟的路。钱钟书看守工具,杨绛的班长常派她去借工具,于是,“同伴都笑嘻嘻地看我兴冲冲走去走回,借了又还。“钱钟书的专职是通信员,每天下午要经过菜园到村上的邮电所。“这样,我们老夫妇就经常可在菜园相会,远胜于旧小说、戏剧里后花园私相约会的情人了。”他们在风和日丽时,就同在渠岸上坐一会儿,晒晒太阳;有时站着说几句话就走。钱钟书平日三言两语,断续写就的信,就在这时亲自交给杨绛。杨绛陪钱钟书走一段路,再赶回去守菜园,“目送他的背影渐远渐小,渐渐消失。”传统戏曲中的才子佳人相会后花园,在这里有了新的演绎。

35、5:2007年,时年97岁,出版散文作品《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

36、“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将饮茶》包含了作者《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和《记钱锺书与》等重要作品,这些作品为读者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珍贵史料。《将饮茶》这本仅有一百七十几页的散文集,几乎略述涵盖了作者一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面临不同人生际遇是,怎样以睿智的心态度过真实的时而平淡,时而有风浪的人生。在杨绛先生的文字里,处处透露着淡然和豁达。人一辈子要经历很多,也有不少难过的时候,更需要我们面对生活时,不卑不亢,好好过日子。

37、在评价萨克雷的小说《名利场》时,杨绛专门阐述了小说中这种拉开“时间的距离”所造成的“居高临下”效果的意义:“萨克雷就像这位时间老人似的对小说里所描写的那个社会、那个时代点头叹息。”

38、杨绛文学作品语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其沉定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39、内容简介:收录杨绛先生的《弄假成真》《称心如意》,这类喜剧一时风靡上海,因生活在日寇控制下的上海市民,正需要有种喜剧氛围调节精神苦闷,用杨绛先生的话说,“沦陷日本铁蹄下的老百姓,不妥协、不屈服就算反抗;不愁苦、不丧气就算顽强……喜剧里的几声笑,也算表示我们在漫漫黑夜里始终没丧失良心,在艰苦的生活里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

40、爱情是不由自主的,得来容易就看得容易,没得到的,或者得不到的,才觉得稀罕珍贵。

41、内容简介: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42、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43、 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书上的描摹,戏里的扮演,即使栩栩如生,究竟只是文艺作品;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新奇得令人震惊,令人骇怪,给人以更深刻的效益,更奇妙的娱乐。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 ——杨绛 《将饮茶》

44、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45、1953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46、有修养的人,能喜怒不形于色。但不形于色,未必喜怒不影响他的判断选择。要等感情得到了相当的满足或发泄,平静下来,智力才不受感情的驱使。

47、1998年9月写下了《钱锺书离开西南联大的实情》。

48、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49、后一部分则由注释《写在人生边上》多篇散文构成。在《论语趣》一文中,杨绛提到,钱钟书和她都认为,孔子最喜欢的弟子是子路而不是颜回,最不喜欢的是不懂装懂、大胆胡说的宰予。

50、在现当代文化史上,相比林徽因的端肃,张爱玲的冷傲,陆小曼的风致,萧红的悲苦,谢婉莹的恬淡,丁玲的复杂,杨绛的名气与特质,其实始终不曾过于耀目,只是到了夕阳之年,作为一位“现象级”人物,才逐渐进入大众认知视野,以致年寿越高、名气愈炽。

51、作为外国文学研究家,杨绛先生写过多篇评析西班牙和英国文学名著的理论作品,如评论《堂吉诃德》、《小癞子》(LazarillodelTormes)和《塞莱斯蒂娜》(LaCelestina)等的文章,以及论英国作家菲尔丁等。

52、2015年7月17日,杨绛先生迎来104岁生日(如按照杨绛先生自己的虚岁算法,是105岁),身体依旧很好,仍然思路清晰、精神矍铄。

53、   《我们仨》讲述的是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

54、 杨绛先生的第一部作品为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于1934年初发表于《大公报文艺副刊》。1940年代初,她连续创作了喜剧《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这两部剧本写作和上演于抗战时期沦陷后的上海,当时引起很大反响。1980年代以来,是杨绛创作的“新时期”,她以散文和小说两方面的创作成就引起世人注目。其散文代表作《干校六记》出版于1981年,畅销于整个1980年代,在港澳台均出版了繁体字单行本,并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小说代表作《洗澡》(意即洗脑筋,系国内最早反映知识分子改造的文学作品),出版于1988年,在知识分子当中引起很大反响,作品亦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出版。(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55、“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见她之前,从未想结婚;娶她之后,我从未后悔。

56、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57、在初中,他还买过一本西班牙的流浪汉小说《小癞子》。“大概不是全译本,薄薄的一册,32开本,是不是杨绛翻译的,我也不知道,但对于《小癞子》这部书在西班牙文学史上的地位的了解,也是通过杨绛的文章才得到的。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的另一部文学巨著《堂吉诃德》大概是我到了大学才读的。而杨绛发表在《文学评论》上的《堂吉诃德和〈堂吉诃德〉》,则是我迄今为止读过的唯一一篇研究和介绍这部西班牙文学巨著的文章。”王富仁教授说。

58、 我常奇怪,为什么有人得了我父亲的帮助,感激得向我母亲叩头,终身不忘。为什么有人由我父亲的帮助得了一千多亩好田,二十年后居然没忘记她所得的便宜;不顾我父亲老病穷困,还来剥削他的脑力,然后用两个汤团来表达她的谢意。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竟这么大? ——杨绛 《将饮茶》

59、4:2004年,时年93岁,出版散文作品《我们仨》、5月在文汇报发表散文作品《我在启明上学》;

60、杨绛六岁,进辟才胡同女师大附属小学读书。她中午不回家,在学校包饭。一天,小学生们正在用午餐,适逢一批客人进来参观,主陪的不是别个,正是杨绛的三姑母杨荫榆,她当时担任女高师的“学监”。贵客驾临,饭厅一片肃然,小学生们埋头吃饭,鸦雀无声。

61、1997年5月写下了《方五妹和她的“我老头子”》在《十月》杂志第5期发表;8月8日写下《答宗璞〈不得不说的话〉》。

62、她们的高底不是像上海人那样嵌在鞋后根,而是位于鞋底正中,俗称“高底鞋”,或依其形状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

63、杨绛先生的第一部作品为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于1934年初发表于《大公报文艺副刊》。1940年代初,她连续创作了喜剧《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这两部剧本写作和上演于抗战时期沦陷后的上海,当时引起很大反响。

64、     这部小说写解放后知识分子第一次经受的思想改造——当时泛称“三反”,又称“脱裤子,割尾巴”。这些知识分子耳朵娇嫩,听不惯“脱裤子”的说法,因此改称“洗澡”。

65、  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一九九七年,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

66、希望的事,迟早会实现,但实现的希望,总是变了味的。

67、“无官无位,活得自在”是剧作家夏衍生前对杨绛的善意调侃。杨绛毕生散淡却不忘以笔把脉人情世态、倾注人文关怀。有论者如此评价她的写作态度:“……她坚持写作是心灵的自由表达,既不诉诸个人功利,也没有文学启蒙的救世主情结,而是抒发自我、关注个体,坚持知识分子的独立姿态,与文学的时代潮流始终保持距离。这种创作态度代表着一类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清高孤傲和明哲保身。他们往往鄙视功利创作行为,写作只为吐一己之快,以灵魂独立和心灵高洁为创作根本,有一种以文自娱或以文养身的贵族气。这类知识分子往往容易为主流话语所遮蔽。”

68、该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她用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

69、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70、     “六记”的首记是“下放记别”,写下放干校的别离之情,带出政治运动对人性和生命的残害。1969年11月,杨绛本来打算和钱钟书吃一顿寿面,庆祝钱钟书的虚岁六十岁生日,但等不到生日,钱钟书就得下放了。次年七月,杨绛也下放干校。送别钱钟书,有杨绛和女儿、女婿;杨绛下放时,就只有女儿一人送她,女婿得一因为不能捏造名单害人,已在一个月前含恨自杀。火车开行后,车窗外已不见女儿的背影。杨绛这样写:“我又合上眼,让眼泪流进鼻子,流入肚里。”

71、1985年,她的散文集《隐身衣》出版了英语译本。

72、2016年5月25日,据人民日报李舫、发改委周南等多方消息,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杨绛先生于25日凌晨逝世,终年10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