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个性网

精选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含义(74句集锦)

李花花
导读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含义 1、在哲学的基本理论方面,亚里士多德反对“理念论”,并提出“实体论”。他认为,辩证法是用来掌握“理念”,而分析法是分析“实体”的。因而,他...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含义

1、在哲学的基本理论方面,亚里士多德反对“理念论”,并提出“实体论”。他认为,辩证法是用来掌握“理念”,而分析法是分析“实体”的。因而,他认为辩证法并不适合于掌握科学知识。

2、苏格拉底的一生正好经历了雅典的衰败阶段,他也曾加入到伯罗奔尼撒战争,但他所关注所思考的却是,雅典有如此伟大的文明,为何也会衰弱。是战争失败吗?还是人民太穷?

3、古希腊哲学由早期的“自然”哲学转化为苏格拉底的“自我”哲学,“精神”这一实体最终确立,此根本性的转折,向世人宣告了唯心主义哲学的成熟。这个学派的最初形态是以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理念论”为基础的。(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含义)。

4、现场五百名审判团成员反被苏格拉底质问,场面一度十分尴尬。最终,现场投票表决判处苏格拉底有罪,刑罚为死刑。

5、20岁时,苏格拉底师从阿那克萨哥拉的弟子阿尔赫拉于斯,学习有关自然的知识。年轻的苏格拉底喜欢思考和探索,对许多自然问题都想弄个明白,如一个事物怎样创造出来,又怎样毁灭?人们所借以思想的元素是血,还是空气或水?地是平的,还是圆的?等等。对于这些问题,老师都有解答,但苏格拉底对答案并不满意,他试图自己来解释,又觉得无能为力。因此,苏格拉底决定放弃对自然的研究。

6、当他听到有人在谈论勇敢,则必定会走上前去,询问勇敢的含义。(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含义)。

7、有一天苏格拉底刚一进家门,莫名其妙的被老婆就对破口大骂,言语不堪入耳。苏格拉底已习惯这一切了,于是就坐在一边抽起烟来,这时他老婆看到他对自己不理不采的,更是火冒三丈,气不打一处来,端起一盆子水就是迎头一泼,顿时苏格拉底全身湿淋淋的。

8、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外度过的。他喜欢在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

9、苏格拉底的“知识”不同于感受或流行的意见,而是理性的必然真理,在他看来,这种知识是无法从自然中寻求的,不是自然的知识。

10、现实的人不光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更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生产劳动的,有理性、能思维的社会存在物,能够自觉地、能动地通过创造性劳动,改造自身和客观世界。

11、与动物仅以“自然的状态”活着不同,人具有自我意识,能意识到自身的存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12、苏格拉底是哲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为人们带来了实用哲学,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与新的领域。

13、书中引述了一段话:“恶行充斥各处,俯拾即是;通往它的道路是平坦的,它离我们很近,但不朽的神明却把劳力流汗安放在德行的宫殿之前;通向它的道路是漫长而险阻的,而且在起头还很崎岖不平;但当你攀登到顶峰的时候,它就会终于容易起来,尽管在起头它是难的。”

14、“认识你自己!”——这句刻写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经常被希腊和后来的哲学家们引用来规劝世人,认识自己真正的价值。

15、凡是知道并且实行美好的事情,懂得什么是丑恶的事情而加以谨慎防范的人,都是既智慧而又明智的人。

16、苏格拉底:你到树林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摘一朵最美的花,但只可以摘一次。

17、苏格拉底要求“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他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是返求于己,研究自我。他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自我和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体。

18、首先,苏格拉底本人就是谦虚的人,认为自己无知。他本人最有名的那句话,我想很多人都知道:“认识你自己。”很多人对这句话的解释是,认清自己只是人,不是神。我看这种解释是欠妥当的,并且这么解释也实在是肤浅。当我本人仔细考虑这句话的时候,出奇地发现中西方文化在根源上也是相通的。

19、在苏格拉底看来,因为人性的本质在于理性,所以,人生的最高目标就应当追求正义和真理。因此,苏格拉底所实现的哲学变革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在理性基础上为道德“正名”,批判智者的以个人为中心的道德观,探求人的内在道德本性,确立社会生活中人的道德价值体系。这一点,就是苏格拉底的道德主义政治思想的人性论基础。

20、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通过认识自我来获得知识,最终成为有智慧、有完善道德的人;教育者的任务不是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做新思想的“产婆”,像助产士帮助产妇生子那样去启发和引导学生发现真理与获得知识;在这过程中,绝不能代替学生学习和思考。

21、我不想同意“人民是没有思想的”这个论断,而必须说明的是人真的是不认识自己的。很多人一定有过这样的经验:当你和别人讨论问题的时候,你并不是去寻找问题的根本,并不是在寻找真理,而是陷入了赢得辩论的胜利欲望当中,可是你当初独自思考的时候呢,确实是向着问题的根本去思考的,确实是实实在在地向着真理去思考的。如果我们单纯地总结说这是虚荣心作祟,这也不太对,因为当时确实忘了自己的真实内心,甚至从来没有找到过真实的内心。两个人谈恋爱,因为一件小事开始,慢慢地“讲理”,竟然最终吵了起来——吵架有时候确实也是一种乐趣,然而,不知道第几次这样的“乐趣”之后,两个人就拜拜了——,其原因除了互相不认识、不了解之外,很大程度上也因为不认识自己。老人本想找孩子聊聊天儿,是想和孩子增进增进感情,但却因为有代沟,同个事物往往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最终竟也会吵起来,老人还会说儿子和自己观点不一样是为不孝,其原因除了互相不认识、不了解之外,很大程度上也因为不认识自己。世界上的行业很多很多,很多人也许从来没有想象到自己会走上此时所处的工作岗位,很多人从来都没有想到过自己的人生会如此发展,当停下来的时候,问问自己:认识自己吗?

22、作为事物的范畴,并不是当时的流行用语,但也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它是一个科学著作中的术语,而苏格拉底的工作正是对此术语作哲学上的思考,使其成为哲学的核心部分,具有更加普遍的意义。

23、人在苏格拉底的哲学中是精神的实体,但同时又是与客体对立的主体,在其学说中,以“理念论”和“伦理学”作为学说的核心。

24、苏格拉底的助产术集中表现在他经常采用的“诘问式”的形式中,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指明对方的无知;在诘问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予正面、积极的回答,因为他承认自己无知。这种方式一般被称为“苏格拉底的讽刺”。苏格拉底这种方法,在西方哲学史上,是最早的辩证法形式。

25、苏格拉底借着每天与人聊天的机会来进行自我的反省与检讨。他从中体味到:一个人假如只知道一味地按照早已安排好的计划生活,而从不去怀疑,从不去进行反省,以求得自己为何一贯如此去做;也不理解何为对、何为错;弄不清善恶究竟有什么区别;抑或是自己为何要坚持某些既定价值,那么他就绝不会明白真正的智慧,甚至不会懂得自己存活的意义,就更不用说坚持价值了。因此,其生活也就不算是人的生活。

26、他在教学中很少直接向学生传授具体的知识,而是通过和学生之间的问答、交谈,甚至辩论,来指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引导他们自己得出正确答案。接下有几个小故事特别有意思,是苏格拉底用精神助产术启发他的学生柏拉图。

27、早期的自然哲学没有理论意义的“目的”的概念,人们承认事实,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一些理论性的问题,但这种感觉性、生理性的情感是一种主观意识。苏格拉底的“理念论”的提出,不仅使人的感觉理性化,也使人的情感理性化,使生理的欲望成为理性目的。

28、知识是可教的,但在苏格拉底的心目中,什么是可教性?就其哲学思想来看,应是可普遍传达的。

29、辩证法是客观的,不依照人的主观意识转移而转移,客体的世界也与主体的思想充满着对立与矛盾,这都是必然的,无法避免的,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的历史经验表明了这一点,欧洲哲学的发展史也表明了这一点。

30、最打动我的一点是,就算法律委屈了自己,他也不以错误对抗错误,以怨报怨,而是接受法律判决,无条件服从!

31、古希腊文化是欧洲文明的摇篮,在酝酿欧洲文化的最初形态时,它已初显规模。也就是说,世界各种不同的文化,在其跨出第一步时,就已大体上显示了一种发展方向,孕育了以后成熟期的基本特点。以希腊为起点的欧洲文化,在其最初阶段也显示了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比较集中地表现在由原始神的世界观发展为宇宙论的自然哲学的世界观,也就是前苏格拉底的世界观,这一世界观的特点是探索宇宙具体的“始基”。

32、  有一次和一个朋友对话,我说我感觉自己的性格缺陷很明显,有时候很矫情,有时候又太过热情,情绪反复无常,不是特别招人喜欢的那种性格。他对我说:“因为你了解你自己,所以你觉得你自己性格缺陷明显。”这句话突然给了我一种安慰与释怀。因为我以前一直遵守一个原则“我自己都不那么喜欢自己,凭什么要求别人来喜欢我呢?”这句话安慰到我的点就是:“我不喜欢我自己是因为我了解我自己,是因为我看到了我身上的缺点而不是我真的那么糟糕。但是光看到缺点和缺陷没有用,俗话说,有错就改。问题就在于,怎么改?按照别人的意见改嘛?我觉得这不现实,因为他眼中的缺点可能是我眼中的优点。对于自我的修改只能按照自己的需求,遵循自我的原则去改,不可能存在一个人,他的所有方面能符合所有人的评判标准。

33、他说,雅典法律比父母更为崇高和神圣。因雅典法律赋予了自己生命、教育和其他生存的权利。出于对法律的尊重,对城邦的热爱,自己都不应当逃走,否则就等于以个人力量毁灭雅典法律,会犯下大逆不道之罪。

34、在人人都追逐财富的今天,友谊,成了稀缺品。读者朋友,当你鼓足勇气去追友谊,追求德行时,你也不用忧虑。因为在苏格拉底看来,只要你愿意学习,这些智慧都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增进的。

35、总之,苏格拉底的“理念论”在知识上是个概念体系,但苏格拉底把此种逻辑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成为其世界观的核心。

36、苏格拉底为了把这两个格言提升到哲学的高度,他把重点放在了“自知”上,因为如果基于一般的道德格言而言,“自知”就是为了“毋过”,只有“自知”才能“毋过”,“自知”是“毋过”的根本,所以苏格拉底选择了“自知”作为自己的哲学立足点。

37、在最后,苏格拉底终于知道了为什么神说没人比他更加聪明,因为苏格拉底至少自己知道自己的“无知”,而其他人却连自己“无知”都不知道。

38、儒家讲究“入世”,所以每个时期的大儒也都或多或少地提出了治国学说,甚至参加了治国的活动,当这些出现的时候,他们的根本的对“人”的理解和对于“人”发出的那些观点就被埋没了,而那些治国学说也因时代的不同而绝对不可能符合时下社会了,然而竟然因为时代不同其治国学说不符合社会了,很多人就来喷唾沫,把他们的精华的去究极本心的学问也给放弃了,诚可哀哉!

39、“理念”这一概念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体系的主干,但对于这个概念,人们却不是非常清楚。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理念论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在理论与思想上的对立,是有本质上的缘由的。

40、就这样,苏格拉底成功的让一名原本清醒的雅典人陷入了无尽的迷惑之中。

41、自制,是一种品格。在苏格拉底看来,明智和自制没有区别。

42、苏格拉底与古希腊人一样同意肉体的存在,因而他无法否认情欲支配行为,但从理论上讲,单纯由情欲出发是恶的,因为其缺乏理性,因而“无知”。只有理性知识的人才能为善,才能分辨善、恶。这样,“趋善避恶”就上升到了理性的内容了。

43、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也称为伦理学。苏格拉底将哲学的核心由“自然”转向“自我”,那么对“自我”的思考,也就应是他哲学的重点,于是哲学内容也由思辨性转变为实践性的批判,道德、伦理成为核心部分。苏格拉底的哲学重点在对于“自我”的分析,“自我”与“自然”相对立,所以其哲学主要是研究作为主体的人及其关系。

44、柏拉图觉得很容易,充满信心地出去,谁知过了半天他仍没有回去,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很难得看见一朵看似不错的,却不知是不是最好,因为只可以摘一次,不得已,只好放弃,再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到发现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手上一朵花也没有。

45、世界浩瀚无边,科学证明人类了解的真相仅仅是5%而已。那么,生活在当下的人,最聪明的估计也仅仅是5%里面的某个百分比。当你开始想要走出自我的局限,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内核时,越学习越发现自己不知道的真相越来越多。所以智慧越高的人越会发现自己无知,而无知的人连自己是无知都不知道!

46、苏格拉底建立了一种美德即知识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各种有益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

47、在物质与精神的众多对立之中,最基本的对立是物质是“多”的,而精神是“单一”的,因此物质最终逃不开被分解,精神则是不可分的、永恒不变的。对此,苏格拉底指出:物质是可以感觉并看得见的,而精神则是无法感觉并且看不见的,只能通过人的思想去找寻它。

48、在苏格拉底之前,“灵魂”与“肉体”是互相区别的,是对立的,并且灵魂可脱离肉体而独自存在,但其却仍是一种极其特殊的“物质”。

49、 联系主题我想分享的一本书是《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电影《和平勇士之道》的原著)

50、当时,雅典有这样一条法律:被判处死刑的人如能逃往国外就可不被追究;如不想流亡,还可用钱赎罪。在收监期间,他的朋友买通了狱卒,劝他逃走;他的弟子们有的劝他远走他国,有的愿代他赎罪,但都被他拒绝。他明确表示他不会潜逃或赎罪,因为他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对真理和正义的维护,无论用什么手段来苟且偷生都是向邪恶屈服,都是对德行的背叛。后来他在狱中服毒受死,终年7O岁。

51、人真的并不认识自己,苏格拉底要人认识自己,是要认识那个自私或是无私、恶劣或是善良、理性或是非理性等等的那个自己,这实在是和王阳明的“心学”有异曲同工之处,和孟子“求其放心”也只是不同的说法而已。我想在这里穿插一下对孟子“求其放心”的简单解释。我想,我们每个人在做坏事之前,尤其是做第一次坏事之前,比如偷东西,自己下意识地就会意识到自己是不该干这个事情的,心里很纠结,很害怕,这里头肯定有害怕被逮到的心理,但也必定有道德的谴责在作祟,这道德是哪里来的?这一点在这里不深究,我要说的是,抓住自己心里那善意,顺从了自己的善良,决定不偷了,这是可取的,但是,很多人偏偏把自己心里的善意忽略了,孟子讲“放”掉了,这“放心”就是被放任的善心、好心、道德心,所以,孟子讲“求其放心”,要认识那个善良的自己,找到那个善良的自己。然而,更多的人不注意这一点,更注重外在的一些利益。

52、养成自制的品格,学习那些高尚和美好的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很难。这与每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有关。

53、《柏拉图对话》中的大部分对话都以苏格拉底为发言人。但即使这样,人们还是会说那些都是柏拉图的主张,只是借老师的口说出来——苏格拉底成了柏拉图的代言人。

54、30岁时,苏格拉底把注意力从自然转移到社会,成为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55、柏拉图有了上回的教训,充满信心地出去。半天之后,他一身疲惫地拿了一朵看起来尚比较可观的花。

56、就当时希腊思想环境来说,“无人故意为恶”并不是完全背理,而苏格拉底所谓的“恶”,在语言学上来讲是“欺骗”,也就是说可理解为“无人故意欺骗自己”。这里所说的“趋善避恶”与经验功利主义理解并不相违背,这也就是苏格拉底,及至古希腊人的立论基础。

57、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58、想到乔布斯曾说过愿意用所有财产换取和苏格拉底一下午的谈话时间。可见苏格拉底的魅力历经数千年不减。

59、在苏格拉底面前的既不是质,也不是量的世界,既不是物理,也不是数学世界,而是一个目的的世界,伦理的世界。在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的“美德为知识”的“知识”就不是自然的物理或数学知识,而是整个世界理念的知识,“自我”的知识。

60、   这让我想起了《夏日终曲》(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原著)里的一段话

61、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苏格拉底认为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他曾说: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树木,而是城内的人。正是出于这种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苏格拉底开始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城市,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

62、当雅典人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处死了当初的控告者,然而苏格拉底却再也回不来了。

63、苏格拉底并没有试图以妥协来换取无罪释放,反而在法庭上以一敌五百,为自己做出了精彩的辩解,证明自己的行为正是爱好智慧与真理的体现。

64、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赫拉克勒斯,在成长为青年时,有一次他走到一个僻静的地方,坐下来思量,面前的两条道路,究竟应该走那一条道路才好?

65、他追求的是最伟大的真理。所以中年后的苏格拉底的身份是“老师”,但这个老师不喜欢把上课变成演讲,而是与学生沟通对话。他甚至整天在街上“闲晃”,一有机会就找人谈话。在聊天过程中,他更多的了解其他一些智者的想法。通过和他们交流,他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于是更深刻的了解真理,更好的自我检讨与反省。同时,他作为一个智者,也把真正的真理与真正的知识带给了许多人,以便这些人可以自我检讨与反省。面对真理,他有很多身份,学生、老师、智者等。

66、苏格拉底天资聪颖,而且特别好学,不久就学会了雕刻。但不幸的是,父亲的过早去世让原本就贫寒的家庭陷入了危机。幸好有一位好心的雅典人资助了他们,使未成年的苏格拉底在雕刻之余有了学习的机会。

67、美学沙龙:香道、手作、服装等生活艺术沙龙活动

68、既然不懂勇敢,那有没有什么是经过自己内心思考、理解了的东西呢?

69、从柏拉图的相关对话中可以看出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的发展轮廓与方向,对照来看,其观念大体还是一致的,是由苏格拉底哲学的伦理学经过柏拉图而推广开来的。

70、苏格拉底经常和人辩论,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叫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正如苏格拉底自己所说,他虽无知,却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好像他的母亲是一个助产婆一样,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够帮助新的生命诞生。

71、“知识为美德”、“无人故意为恶”,在古代通常是可接受的,只是各学派对其见解不同。苏格拉底认为“知识”与“善”统“善”与“恶”对立,“知识”与“无知”对立,所以,“知识”总是真的,只有“意见”才有真假,“知识”就是“真理”。

72、那么,“认识你自己”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听朋友说尼采曾说过这样的话:“我们无可避免的和自己保持着陌生,我们不明白自己,我们搞不清楚自己。”苏格拉底不可能知道尼采说过这样的话,但是我想,尼采也意识到了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73、公元前404年,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败,“三十僭主的统治取代了民主政体”。三十僭主的头目克利提阿斯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据说有一次,克利提阿斯想要霸占一个富人的财产,他命令苏格拉底带领四个人去逮捕那个富人。苏格拉底极其反感克利提阿斯的这种做法,于是他抵制了克利提阿斯的非法命令,而且公开谴责其暴行。恼怒的克利提阿斯不准他再接近青年,并警告他说:“你小心点,不要让我们不得不再减少羊群中的一只羊。”而苏格拉底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依旧我行我素。

上一篇:精选放松心情的图片(69句集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