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个性网

精选韩愈的诗歌创作风格(47句集锦)

李花花
导读 韩愈的诗歌创作风格 1、这一理论的形成不仅体现了以该派诗人群大胆创新、勇于开拓的精神,而且突破了长期以来过于重视人伦道德和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将诗的社会功能转向了创...

韩愈的诗歌创作风格

1、这一理论的形成不仅体现了以该派诗人群大胆创新、勇于开拓的精神,而且突破了长期以来过于重视人伦道德和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将诗的社会功能转向了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在这一崭新的诗歌理论主张下,使韩孟诗派的创作别具一格,也给唐诗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2、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盛唐诗人的代表,创造了水墨出水画派,有“诗佛”之称。今存诗400余首。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3、⑩转引自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上册第171页,汇评部分所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韩愈的诗歌创作风格)。

4、元嘉三大家指的是南朝时期活跃在文坛的三位诗人:鲍照、谢灵运、颜延之,他们在注重描绘山川景物、讲究词藻的华丽和对仗的工整方面有相互类似之处,被称为“元嘉三大家”。元嘉是刘宋文帝的年号。

5、韩孟诗派的崛起,与变革主张,与大历诗歌单重复、狭隘的特征,唐诗发展的要求,以及当时“联句”、写长诗的风气具有一定联系。诗派鼓励诗人抒发内心丰富的情感,但多偏于哀怨的一面,因而不同于盛唐时期的积极进取的风貌,这从诗歌整体风格中也可见一斑。 

6、小李杜是晚唐最为杰出的诗人李商隐与杜牧的合称。他们对诗、赋、文都颇为擅长,以诗影响最大,二人并称,堪为晚唐诗坛上光芒闪烁的双子星座,因有别于盛唐的李白、杜甫,故称“小李杜”。

7、李商隐《隋宫》“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简析四句诗的大意,并说明“紫泉”、“玉玺”、“日角”各指代什么?

8、“绿”“碧”与“红”,“青”与“黄”,“白”与“黑”,都是对比鲜明区分度大的颜色,杜甫巧妙的将这些颜色加以突出,给人以色块相互映衬的整体感,产生非常明显的首因效应。像“绿垂”那一联,本来正确的语序是“风折绿笋垂,雨肥红梅绽”,即看到竹林里被风吹折的新笋的绿色末梢垂挂下来,又看到春雨滋润的梅树绽开红艳的花朵,但经过杜甫精心锤炼,先让你感受一片绿色和红花,然后倒置交代原因,就产生新颖拗折、令人回味的效果,同时也符合诗歌韵律的要求。有时,杜甫又特意将颜色词放在句末,如:

9、中唐前期:低潮时期,代表诗人刘长卿、韦应物(山水诗)、李益(边塞诗)。

10、诗人描写物象的同时,往往也写自己的心象,即外界的真实颜色与内心想象的虚境颜色相互映衬,形成真幻交织、虚实相映的意境。这种写法有利于拓展诗歌的联想空间,能将过去与眼前,现实与未来,凡间与仙境,真实与神话,交融起来,构成一个艺术的空间。正如刘勰所言:“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⑫“精骛八级,心游万仞”的艺术想象力是大诗人的标志。还是以杜甫为例,如:

11、中唐以后,文学发展并没有因为盛唐的逝去而倒退,诗歌创作重新呈现出一种与盛唐不同的繁荣景象,而这其中要以韩、白为大家。

12、从“不平则鸣”到“笔补造化”,韩孟诗派形成了具有独特内涵的诗歌创作理论。

13、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14、个人认为该问题实际上就是问韩愈诗文的最大特色。

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

16、韩愈描写人物既重视人物外貌的“不可移易”,更注重人物的精神内涵,像贾岛的胆识勇敢、孟郊的眼睛清澈,歌妓的美目闪烁,女道士的妖艳,庙令老人的世故,等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以剑戟的寒光来刻画美女(清眸刺剑戟),又用美女的修眉来刻画远山(天空浮修眉,浓绿画新就),在韩愈的眼里,山水画、人物画与宗教画是交融在一起的。更能体现将心灵宇宙的图画展现出来的是他的鸿篇巨制《南山诗》,这既是生命历程的记录,又是天地之间的奇观,还是韩愈文化观念的体现。宇文所安先生曾这样分析图画的建筑美特性:“具有建筑结构的自然景观通常包含了多种对称,一个界定运动和制约对称的中心,以及根据经验组织空间(比如采用视点在风景画面中的位移来获致某种启示或认识)。具有建筑结构的空间是整体性的、自成系统的;也就是说,它的有效性取决于其包含所有的局部并将它们作为整体的组成部分或者整体的缩微再进行综合的能力,而被表述的有限空间的整体性在结构上则是全部自然的缩影。”并认为韩愈的《南山诗》是“这一建筑化再现的精彩范例”。⑮韩愈的这首诗最显眼的就是构造了51个“或”字开头的庞大比喻句群,运用“时间”“自然”“动物、植物、器具”“人类活动”“文化”等类意象来刻画南山的千姿百态,展现的是以南山为代表的“宇宙的心胸”和“心中的宇宙”⑯。何焯《义门读书记》曾这样评价韩愈的《山石》:“直书即目,无意求工,而文自至。一变谢家模范之迹,如画家之有荆、关也。”⑰尽管是将荆浩、关仝以宏伟壮丽的笔墨来改变山水画风格比附韩愈对谢灵运山水诗写法的改造,但是却给我们这样的启示:韩愈的诗歌也受到山水画的深刻影响。

17、这首诗创作于唐穆宗长庆三年,当时韩愈已经56岁,身居吏部侍郎,一生的政治沉浮已然尘埃落定,距离他离开人世也只剩下一年时间,正所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时候。

18、永嘉四灵是当时生长于浙江永嘉(今浙江温州)的四位诗人: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形成中国南宋中叶的诗歌流派,代表南宋后期诗歌创作上的一种倾向。因彼此旨趣相投,诗格相类,工为唐律,专以晚唐贾岛、姚合为法,谓之唐体,字号中都带有“灵”字,而温州古为永嘉郡,遂称之为“永嘉四灵”。

19、 杜牧《泊秦淮》体裁上属什么?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用了什么手法及所表现的意境?“秦淮”、“商女”如何解释?“后庭花”典的出处和含意怎样?

20、  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所以,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不过韩特别强调儒家的仁义和道统,柳则主张“以辅时及物为道”(《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此外,两家的古文理论体系还包括:①主张“养气”,即提高作者的道德修养,强调“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韩愈《答李翊书》),作者的道德修养决定文章的表现形式,所以“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韩愈《答李翊书》).②关于学习标准,主张“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同前),不仅重视经史,也重视屈原、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艺术成就,吸取他们的精英,丰富自己的写作(韩愈《进学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③自创新意新词,不避“怪怪奇奇”(韩愈《送穷文》),反对模仿因袭,要求“惟陈言之务去”(韩愈《答李翊书》),认为“唯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所以对古圣贤人的著作,要“师其意,不师其辞”(韩愈《答刘正夫书》).④在重视艺术形式的同时,特别反对有文采而内容荒谬的作品,认为“是犹用文锦覆陷□也.不明而出之,则颠者众矣”(柳宗元《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⑤要求写作必须有认真的态度,不敢出以轻心、怠心、昏气、矜气(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⑥反对盲目地厚古非今,认为“古人亦人耳,夫何远哉”(柳宗元《与杨京兆凭书》).对“荣古虐今者,比肩叠迹”(柳宗元《与友人论为文书》)的状况表示愤慨,指出当代好作家不少,

21、韩愈诗歌学习杜甫,显然继承了老杜烹炼颜色的艺术优长,当然也具有新的特征。如:

22、大历年间:盛唐走向中唐的桥梁,诗歌创作带着盛唐余韵

23、(2)韩孟诗派:韩愈、孟郊、卢仝、贾岛、李贺、马异、刘叉、李翱。

24、(4)“秦淮”:秦淮河;“商女”:指歌女。

25、韩愈基于他“不平则鸣”的文学主张,是有意追求奇险的。如《李花赠张十一署》,诗前半着力摹写李花的情状,刻画从黑夜到清晨之间李花的物色变化,描绘了阳光、云彩和花树交相辉映的丽景,奇思壮采,灿烂辉煌,令人魂迷眼乱,其浪漫的情调、宏阔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充分体现了诗人“神奇变幻”的艺术特征。后半由花及人,借花致慨,自伤身世,百感交集。全诗写得精妙奇丽,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如《落叶送陈羽》、《赠河阳李大夫》为拗律,《答张彻》排律用拗体,《河南令舍池台》似仄韵拗律,《南山诗》、《喜侯喜至赠张籍张彻》、《赠崔立之评事》、《叉鱼招张功曹》、《病中赠张十八》等用险韵,愈险愈奇。特别是《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写冬夜野火烧山之事,驰骋想象,极尽铺张扬厉之能事,写得光怪陆离,词旨诡异,造语险怪,可谓韩愈刻意求奇之作。正因此诗怪异奇特,故后之仿效者不乏其人。而这首怪诗竟使韩愈成了“仙”。陈允吉更是独具慧眼,精辟地指出韩愈所受佛教壁画的影响,而《陆浑山火》“应该是有‘地狱变相’为其构思加工的基础的”。所以有人认为韩愈“以丑为美”,以怪为美。的确,韩愈在诗中不厌其烦地描写那些丑恶险怪的事物,甚至津津有味地渲染阴森恐怖的杀人场面,如《元和圣德诗》所描写的那样,不惜以1024字的冗长篇幅极力铺陈,为的是“明天子文武神圣,以警动百姓耳目,传示无极”。难怪李如箎斥责说:“如退之《元和圣德诗》序刘辟与其子临刑就戮之状,读之使人毛骨凛然,风雅中安有此体?”苏辙亦斥韩愈之陋:“韩退之作《元和圣德诗》言刘辟之死云云,此李斯颂秦所不忍言,而退之自谓无愧于雅颂,何其陋也!”

26、韩愈在诗中写到了许多奇险、甚至是阴狞恐怖、酷厉异常的物象或境界。

27、李白、杜甫的文化教养,是安定的前代培育出来的;中唐以后,虽不像李、杜时期那样蓬勃,也还是茂盛的,只是顺序地、慢慢地生长。在质量上,是精密细致的,打磨得光滑、漂亮、细致了;在艺术水平上,他们并不比李、杜后退,应该是进了一步,提高了一步,有意识地自己走一条路,自创一种风格。因为前边的路子已经被走得很广很宽了,要另找一条路来走。韩愈在一首写给张籍的诗中讲:“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哪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李、杜已经成为定论之大家,既要维护李、杜,又要自创新路,因而要加新、加密、加精,所以自韩、白以来,就出现了诗歌创作的新局面。

28、中唐时期有哪些主要诗派?各诗派有哪些重要诗人?

29、刘长卿诗歌是如何体现由盛唐到中唐的转折特征的?

30、22福利|50所院校文学考研真题资料包合集!

31、公安三袁(又称三袁)是指明代晚期三位袁姓的散文家兄弟,他们分别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长安里(今中国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

32、然而,又有人讲白居易做诗要“求解于老妪”(见钱易《南部新书》),这恐怕是误解。但从求浅显的标准看当然是对的。白的好处就在于举重若轻,而且用语巧妙,非常难押的韵,他也处理了,但有一点,即“削去一字押韵”,则不好。总之,值得进一步探索。

33、(1)用典型化的手法,以个别反映一般。指出周瑜的获胜乃是巧得天时之利,否则东吴必定覆亡。立意新颖,是诗化了的史论。笔法轻灵,用典谐谑,寓意奇警。

34、  与韩诗这种风格相联系的另一大特色,便是韩愈“以文为诗”,形成诗歌的散文化.这首先表现为韩愈的不少诗从内容到形式,都和散文大致相同.在这些诗中,韩愈不仅大发议论,而且在形式上也脱离了诗歌的轨道.如《南山》一诗,用汉赋的铺张排比手法,极力描写终南山的四时景色变化和各种形状的山势,就是这种表现之而这在《嗟哉董生行》中,表现得就更为淋漓尽致,几乎和作者的散文名作《送董召南序》出自一辙,“寿州属县有安丰,唐贞元时县人董生召南,隐居行义于其中.”这种句法一扫浮艳之习,但往往破坏了诗的韵律,正如沈括所说:“韩退之诗,乃押韵之文耳.”《山石》这首诗在文字上较为平易,不代表其险怪的文字风格.诗中所写是游山寺,是一篇纪游之作.一般说来,游览诗大都是截取一些景物片断,即景抒怀,这首诗却写了游览的全过程.从黄昏到寺,到坐阶观景,到夜深静卧,到天明独去,都按时间的先后、游程的次第写入诗中,路数颇像一篇游记文.但它以诗的形式表现,也保有诗的艺术特色,是揉合诗、文而为自成一格.这首诗虽然在结构和笔墨蹊径上采取文的路数,但艺术表现上,不只是诗魄形式,也是诗的艺术手法.诗人对游山寺的整个行程,做了匠心的剪裁,对已选择入诗的关节,用笔的详略也有不同.对展开描写的部分,也都能捕捉事物突出的特点,使之最大程度的形象化和力传事物情景之神.因此我们接触到的是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的转移,虽写过程而不觉其平淡与拖沓,是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的.

35、南北朝齐永明年间,有一大群文士集合于竟陵王萧子良左右,形成了一个文学群体,文学史上称“竟陵八友。”《梁书·武帝本纪》:“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高祖(萧衍)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并游焉,号曰‘八友’。”这些人中,沈约、谢朓、范云、都是一代文人。

36、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37、具有刚傲性格的刘长卿似乎天生带有浓重的悲观色彩,即便在青年时代的作品也见不到盛唐人惯有的那种慷慨意气,预示了他日后诗歌创作总体的情绪基调。而面对安史之乱所造成的时代创伤,则又在他的心灵身处投下了一块巨大的阴影,加上遭遇坎坷,命运多舛,更使他难以体察盛唐时代文人的那种自信与激情,而出现了对“盛唐气象”的深重怀疑、对唐政权的无比失望,

38、在崇尚儒学、恢复儒家道统方面,韩愈和杜甫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在《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诗中,韩愈明确表示:“生平企仁义,所学皆孔周。”故身为监察御史,面对饥荒重赋,百姓卖儿鬻女、弃尸路旁的惨痛现实,他毅然上书,却被贬阳山令。其冒死谏迎佛骨,如同杜甫的疏救房琯,都是基于儒家“以道事君”的直言敢谏传统的。杜甫于至德二载五月十六日始被任命为左拾遗,当月房琯罢相,杜甫上疏谏诤,力辩“罪细不宜免大臣”,触怒肃宗,诏三司推问,幸亏宰相张镐救免。六月一日,又在上肃宗的《奉谢口敕放三司推问状》中极力为房琯“冒死称述”,因此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远离朝廷,断送了自己的政治前程,但他始终未悔。由此看来,韩愈和杜甫都是操行坚正,荣悴不易,真率不诡随的儒者。在《原道》中,韩愈直接揭示出自己的儒家道统观,以弘扬儒家道统为己任。他认为孟子之后,儒家道统不传,而他自认是孟子之后的继承人。所以他对孟子的评价很高。但韩愈对孟子人性思想的核心“恻隐之心为仁”,却没有作出重新发明。应该说,杜甫的儒家思想更具有实践性的品格,他继承和发扬的多是儒家思想积极的一面,而韩愈则是精华和糟粕兼收并蓄的。

39、四大唐朝边塞诗人分别是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

40、2022高考语文题型归纳:结构思路类(信息性、小说、散文)

41、《早春》这首七言绝句,是韩愈晚年代表作。诗中“对早春的景色观察入微,广为传诵。清代人黄叔灿在《唐诗笺注》说:“正如画家设色,在有意无意之间。”

42、译文: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43、杜甫和韩愈对孟子的重视,既是时代使然,也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必然。孟子与《孟子》一书的地位,在唐以前是不高的。司马迁作《史记》,并未为孟子单独列传,而在《孟子荀卿列传》多人合传中,真正写到孟子生平事迹的,只不过一百三四十个字。整个两汉时代,为《孟子》作注的,相传有六家,流传至今的,只有赵岐的《孟子章句》一书。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见于著录的,只有晋代綦毋邃《孟子注》一种,且已失传。而到唐代,情况起了变化。除此之外,《孟子》在此之前一直被列为子书,不能称“经”。但“安史之乱”以后,随着社会的剧烈变化,随着孔子及儒学地位的提高,孟子的思想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要求把《孟子》列为经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以恢复儒家道统为己任的韩愈,才明确地提出了儒家的道统观,大力弘扬儒家思想,使孟子的地位更加提高,影响更加广泛。

44、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

45、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46、以议论为诗,虽不是杜甫的首创,但却是杜诗的一个显著特点。《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表现了以议论入诗又能保持诗歌情韵的艺术独创性。此诗根据自身经历,按照还家的时间顺序,以议论与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形式,通过真切描写沿途见闻和到家后的情景,集中表现了他“致君尧舜上”的抱负、对社会现实的洞察力,以及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戏为六绝句》,开以绝句论诗的先河,在文学批评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杜甫的一些咏物诗,往往借物寓理,发大议论。如七言歌行《古柏行》,描写古柏形神兼备,抒情议论寄托遥深。最后八句,“卒章显其志”,联系大厦将倾需栋梁的现实,发出“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深沉感喟。杜甫的许多咏史怀古诗,往往借古人躯壳而抒己怀抱,以史为鉴,寓含议论。如《石笋行》,杜甫在诗中对古来的传说给予了否定,推想石笋当是昔时卿相墓表。指出蒙蔽百姓的世俗之见,犹如小臣之谄媚皇帝,误国乱政,其害无穷。诗以“安得壮士掷天外,使人不疑见本根”作结,表现了杜甫疾恶如仇和反对迷信的鲜明态度。而杜甫直咏时事的诗篇,更是借事发议,寓意深刻。如《前出塞九首》第六首纯为议论,表达了杜甫对于战争目的和民族关系等根本问题的正确见解,见识远高于当时所有的边塞诗。

上一篇:精选河东狮吼独白(48句集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