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个性网

精选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83句集锦)

李花花
导读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1、据孙孔懿先生统计,在他的中文版著作中“信念”一词出现了1567次之多,时时可见“我深信”“我坚信”等提示语开头的论述,也经常运用“我不相信”“我...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1、据孙孔懿先生统计,在他的中文版著作中“信念”一词出现了1567次之多,时时可见“我深信”“我坚信”等提示语开头的论述,也经常运用“我不相信”“我就不相信”等词汇。这让我想起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人类与动物的情绪表达》等著作中,也反复使用“我相信”“我确信”“有理由相信”“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等表述。理查德·道金斯在《上帝的谬误》一书中,谈到当今宇宙学、天体物理学等宏观研究时,明确提出“人居原理”的命题。说到底人只能以人的立场、人的视角、人的思维、人的方式去研究这个大千世界,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界,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如果说连自然科学都必须依据“人居原理”,那么作为实践性很强、复杂性极高、多学科相融的教育学,更应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这是教育理论“科学”品质的应有内涵:在这里,人文性、情感性、价值性不是减弱和冲淡了科学性,而恰恰是增强和提升了科学性。

2、我以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具有普遍的理论阐述力与解释力,主要源于以下三方面的学术品格:

3、孙孔懿/《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说》作者、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4、①《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卷,第754-755852235页.

5、要让孩子看到、珍惜、爱护人的心灵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

6、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以公民教育精神为主线,全面论述了培养真正的公民所进行的智能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体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美感教育以及劳动教育。

7、“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言而喻,感恩教育自古以来就被重视。现今社会也是一样,感恩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更不能忽略对孩子的感恩教育,懂得感恩,才会有社会意识。一个人的责任感对个人社和会的发展都十分重要。古往今来,大凡是对国家、对民族做出卓越贡献的优秀人物,都在小学时代就形成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感恩是一项对学生必不可少的教育,我设计了和孩子互相送诗的活动。在孩子过生日的当天,老师和学生们一起为孩子送诗送祝福;在老师过生日的时候,孩子们为老师送诗。

8、为了再现他的生活世界,探索他的精神世界和理论体系,我花了近4年时间搜集他的全部中文版著作,将这些著作按照写作时间重新排序,输入电脑,依次研读。第一轮研读,重点是弄清事实,我记录了许多细节问题,利用苏霍姆林斯基女儿卡娅来华之机求教于她。正是这些细节性的内容,加深了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信任与崇敬。这期间,我争取到了访问乌克兰的机会,实地考察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这次访问使我坚定了一个信念: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在著作中写的都是真的,他的著作就是一部真实的教育生活史、教育探索史。我还利用另一次机会赴俄罗斯参观十月革命遗址。我在研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的同时,无数次地观看有关影像资料,包括苏联时期的老电影《乡村女教师》,在心中逐步建构起他的鲜活形象和当年的生活场景。接下来的研究可谓水到渠成。

9、教育的实施者是教师,在这本书中,有几个故事谈到了老师,例如《让美好的词汇不在沉睡》、《孩子喜欢那些喜欢孩子的人》、《用一辈子备一节课》等。这些故事犹如一面镜子,让我一再审视自己,认识自己。

10、通过送诗,陶冶学生情操,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还可以帮孩子找到自己的优点,树立自信。诗歌中的语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生比较易于接受。如:诗歌中有“我发现---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都很美,每个孩子都形态各异。”这句话,结合大扫除活动,她表扬了干活主动积极的朱宇川、吃苦耐劳的李阳,写字很漂亮的大部分同学。通过这些事例,她想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美,让每个孩子发现身边的美:有的孩子找到了乐于助人的王思雨的美;有的孩子找到了为班里做好事的张倩的美。发现“美”的过程,不就是触及孩子心灵的过程吗?

11、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他写有教育专著和小册子40余本。其中《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公民的诞生》等,已有中译本。其主要思想有:(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12、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力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对所教内容的共同探讨,教师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产生新的思想,形成教育智慧。

13、美能磨练人性:一个人如果从童年时期就感受到美的教育,特别是读过一些好书;如果他善于感受并高度赞赏一切美好事物,那么,很难设想,他会变成一个冷酷无情、卑鄙庸俗、贪淫好色之徒。美,首先是艺术珍品,能培养细致入微的性格。性格越细致,人对世界的感悟越深刻,从而对世界的贡献也越多……

14、教育——这首先是活生生的、寻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发现(哪怕是很小的、乍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发现),而没有发现就谈不上教育工作的创造性只有当你给你的朋友以某种帮助时,你的精神才能变得丰富起来。

15、苏霍姆林斯基坚持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他说:“每一个人,从童年时,特别是从青少年时起,应该理解自己精神生活完满、劳动愉快和创造的幸福。”因此,只有当劳动成为儿童精神生活的需要时,它才能发挥巨大的教育作用。应当让孩子从童年开始就领略到劳动的乐趣。在帕夫雷什中学,不同年龄儿童都选择了相应的劳动。同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学生的体育保健工作。

16、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杜威 (美国) 教育思想:《民本主义与教育》 代表人物:斯宾塞(英国) 教育思想:《教育论》和实科教育理论 实验教育学学派 代表人物:梅伊曼 (德) 教育思想:《实验教育学纲要》 拉伊《实验教育学》 凯洛夫(前苏联):《教育学》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17、我对苏霍姆林斯基并不陌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师范大学刚刚成立外国教育研究所,我就看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几本书,我们组织翻译的第一本书是《要相信孩子》。这本书原名为《要相信人》,但当时正是“文革”之后,人们对“人”的认识还受到批判“人性论”的影响,翻译这本书的时候,我们还专门商量,结果书名改为《要相信孩子》。其实,苏霍姆林斯基的原意是“要相信人”。所以这本书一直到现在还是沿用当时的译名。

18、作者在把杂志上的文章整理成书时,增加了关于学校道德教育问题的一章,对其余各章也补充了一些新材料。

19、他对体育的研究也达到了相当的广度和深度,将生理、心理和精神发展结合起来,放进“体育”范畴统一阐述,十分合理、十分充分,如饮食营养、作息时间影响学生健康,身体状况影响智力和思维,脚的锻炼和训练能够抵御疾病等,鲜明提出“医疗教育学”的概念。正因为他的理论和观点具有极强的预见性,能够解释、控制和预测我们今天的教育现象和事实,因而能让每一个读者感受到他研究的问题、阐述的观点、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量,能有效地启示和指导今天的实践与变革。

20、只有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学生优点的地方,学生才能产生上进心。

21、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是个人意义上的品德问题,而且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它关系到千百万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这就要求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以对d、国家、人民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在这一意义上,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师德最根本的要求,“身为世范”因此而成为了教师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韩愈有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欲要“传道”,先要知晓“道”、践行“道”,这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追求理想人格,践履理想人格,为学生作出榜样,为学生树立精神的“标杆”。

22、我对苏霍姆林斯基还是比较熟悉的,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时间也比较长。苏霍姆林斯基确实是了不起的教育家,他写的东西很多,很容易理解。

23、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

24、这本书记述作者五年期间与一个班的三十一名学生朝夕相处的平凡岁月,内容是一年小学预备班和四年小学班的日常教育和教学工作。

25、我的“苏霍姆林斯基研究”是在对他的崇敬之情积累到不能自已的程度时开始的。1982年我开始读他的著作,1986年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一书,初步了解到他一生的经历。对他了解越多,我便越想走近他,以至魂牵梦萦。我多次做梦梦见了他,其中最清晰的一次,是我在采访苏霍姆林斯基,他竟然会讲汉语。我发现,长期的情感积累已将我一步一步逼到了欲罢不能的境地。我准备用10年时间集中学习和研究苏霍姆林斯基,让感动我的人感动更多的人。

26、教师要相信学生,还要让学生自己相信自己。为了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说损害学生自尊心的话,慎重地给学生打分。

27、教书与育人在教育中是整合在一起的,教师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道德上哪怕是一点微小的偏差,都足以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进而影响社会的发展。所以社会都要求教师既教书又育人。

28、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活生生的教育工作:任何成功都是来之不易的。一切好的东西背后都是巨大的劳动。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我们所从事的活生生的教育工作:一天从一堆沙土中淘出一粒金子,一千天就能淘出一千粒金子。

29、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  )。

30、苏霍姆林斯基很重视和谐教育中的道德教育。他形象地说:“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而同时又是人的个性的一个个别的特殊的方面。”他强调道德教育要从童年抓起。童年时代由谁来引路,周围世界中哪些东西进入他的头脑和心灵,这些都决定着他今后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对祖国、对劳动、对长者、对别人的关心,都应在孩子开始观察、开始认识、开始评价周围世界的时候就着手培养。

31、(单选)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指出,教师手中最精细、最有灵性、最锐利而又不十分安全的工具是( )

32、做一个健康的、对学生负责的老师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态,首先老师要有健康的心态。在工作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只要我们教师摆正心态来处理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教师更要有责任感,这个责任感不是口头说的,而是体现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体现在平时工作的细节之中。对学生负责,就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关心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在校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发现问题,及时耐心地进行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对学生在校的每一天负责,对学生的一生负责。

33、教师的素质是年轻人的精神支柱:年轻人的道德面貌、行为以及对待善恶的态度是由他们的精神支柱所决定的,而这种精神支柱牢固与否,取决于教师的个性、教师的思想是否丰富和他对我们生活的真理是否忠诚。

34、其实教书育人始终共存于教育过程中,只是有时其作用是正向的,有时可能是负向的,有时是有意识的,有时是无意识的。我们强调的“教书育人”是要求有意识地发挥其正向作用。

35、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

36、(解析)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提出“和谐教育”思想,巴班斯基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

37、苏霍姆林斯基非常注重阅读内在动机的激发。他认为真正的阅读,能触动学生的智力与心灵,激起她去思考世界与自我,促使认识自己和考虑未来。"只有当学生的意识中字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并变幻着周围世界的色彩和旋律时,他才称得上是在&#x阅读&#x。没有这种阅读,则人就有陷入精神空虚的危险。"学会阅读,不是为了去得分,而是因为它是精神生活所必需的,要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东西都取代不了书籍的作用,不会阅读,他就会失去很多的乐趣。

38、说到教师,最重要的一项技能就是上课,而我读了这本书之后,让我明白,要用一辈子备一节课,一节课其实是表现的一个教师的全部。这里包括他的知识储备、阅读视野、价值判断、教育智慧、精神风貌、人格魅力……而这些决定了一个教师究竟是以一个怎样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甚至仅仅从一个教师的外貌上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精神气质。一节比较理想的课,绝不仅仅是上这节课之前花费几个小时,十几个小时就能实现的。

39、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能易于接受道德的熏陶。谁要是没有受到过善良的教育,没有感受过与人为善的那种欢乐,谁就不感觉到自己是真实而美好的事物的坚强勇敢的卫士,他就不可能成为集体的志同道合者。

40、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让学校每一面墙壁说话”,这是运用德育方法的(  )

41、(1)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M).王家驹,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

42、教育不是长辈的断然命令和晚辈的恭顺服从,而是长辈和晚辈参与其中的紧张和复杂的共同精神活动。

43、相信人,不光是孩子,当然孩子也是人。当时我还看了他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早些时候,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凯洛夫的《教育学》。凯洛夫的教育学强调教师比较多,但没有把学生的地位放在重要位置。  

44、在那种情况下,我们接触到苏霍姆林斯基觉得非常新鲜,非常有意义。当时的外国教育研究所,就是现在的比较教育研究院,懂俄文的人比较多,所以我们马上组织人翻译。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介绍到中国以后,立即受到中国读者的欢迎,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面向世界引进了许多教育思想,如布鲁纳、布卢姆、皮亚杰等,而唯独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经久不衰,深入人心。

45、想到这些,不禁使我想到我的学生小健,小健是有着高高的个头,忧郁的大眼睛男孩。刚升入初中时,我看到他的成绩单都惊呆了,他不但科科不及格,甚至有的学科居然得个位数,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学生,真不知该如何进行教育。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牺牲很多个人时间,为他无偿补习,但收效甚微,他不但成绩总是倒数第劳动也不积极,对待班级的各种活动更是冷漠,所以,同学们慢慢的开始疏远他,有时候有人还会嘲弄他,我在给他又补习,又经常谈话都不见效后,也有些泄气,觉得他简直是无药可医,甚至都有想放弃教育他的想法。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他在修自己的桌椅时神情的那份专注、自信,动作的一招一式,有条不紊与课堂上呆若木鸡的他有天壤之别,于是,我灵机一动,决定聘请他为班级的备品维护员,让他有机会发挥这个特长。我还特意带他到学校后勤韩老师处,学习修理桌椅的各种方法,他学的很用心,还会不时的向韩老师提出问题。从那以后,班级的备品一有损坏总会被他及时修理好。同学们看到他手艺高超,桌椅出现问题、甚至一些常用的小物品出现问题,都会求他帮忙,他总会热情的相助,于是,他和同学们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他那忧郁的眼神变得明朗起来。我趁热打铁又提供给他很多参与活动的机会,他一改之前的冷漠,热情的参与到班级的各项活动。于是运动会上有他快速吹气球无绳系气球的身影,班级搬家时,有他打理班级物品装箱打包的身影,跳绳比赛场上,有他灵活跳动的身影。

46、苏霍姆林斯基对我们中国教育界的影响很大,不仅是教育理论界,而且广大教师对他的教育思想都很感兴趣。他在中国是影响最大的一位外国教育家。所以,我们确实要借这个机会好好宣传他的教育思想。

47、 只有在你理解和体会到儿童对你的无限信任,以及由此而必然产生的无力自卫状态,并在这种信任与无力自卫状态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对孩子的权威时,你才有资格做一名导师与教育者。要爱护学生对你的信任,因为这种信任正是学生对教师的热爱,而这一点则是教师对学生所拥有的明智的权威的核心。

48、在这篇文章中闫老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学的论述,“教学,这只不过是广义概念的教育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而已。教育中没有主要次要之分,犹如在构成美丽花朵的许多花瓣之中没有主要花瓣一样。”闫老师用这句话引起我们每位教育者的深思: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短视与功利行为泛滥的教育行为中,我们教育者在行使教育职责时最重要的任务和使命该是什么?

49、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当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从1948年起至去世,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帕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是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曾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等。

50、把学习当成一种苦事和沉重的负担――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这是缺乏和谐的教育的直接后果。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即把责任感变成学校精神生话的核心,把我们所谈到的个人对环境的态度的丰富多彩和多方面性集中体现出来,才有可能克服这种现象。

51、首发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说》与去年出版的《苏霍姆林斯基评传》,是我承担的“苏霍姆林斯基研究”这一课题的两个成果。

52、正因为有以上的经历,所以当我读到闫老师写的《教学是教育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时,引起我内心强烈的共鸣,内心也更坚定了教育的信念——孩子不是学习机器,作为教育者有责任把孩子当作“人”来对待,教学重要,但它只是教育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育人更重要,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教育出一个心理健康,积极面对生活,对他人,对社会有价值的真正的人,我认为这也可以成为一名教师引以自豪的事。《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5终于正式放假了。在初放假的这几天里,我读完了闫学老师的著作《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这本书。

53、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54、他的思想价值在于,他不是在为后世教师提供一套“教育圣经”,而在于他的身体力行,为我们示范了一条可行并长期有效的教育之路,并启发我们从中汲取智慧和精神力量,找到自己的成长之路。

55、(2)阐述了教学、教育理论方面的独到见解。在教学论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他认为上课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就是以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为转移的,课上得好不好,要看教师对发展学生的自觉态度、求知欲望和情感的培养,赋予多大的意义。他坚持教学与发展的统一观,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才能和对智慧活动的广泛兴趣,提高他们做人的尊严感。他认为教学过程必须是具有浓厚情感色彩的,要

56、    在会议中,我们聆听了特级教师、名校长李镇西博士的《教育的儿童视角——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情感教育及集体建设思想的体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杨一鸣《走向情感文明,推进新时代班集体建设研究》等主旨报告和来自一线班主任们的情感性班集体建设实践案例。

57、我们不停地让孩子积累好词佳句,但学生的语言大多数都是苍白的,词不达意,很难写出流利明白的文章。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没有让孩子头脑中那些积累的词汇活起来,变成自己的思想输出去。孩子只是在接受,没有创造,这些词汇就像笼子里的鸟,没有自由,渐渐失去了飞翔的力量;它们是一支干枯的花朵,没有颜色,也没有芳香。这就需要我们在孩子面前打开通往周围世界的窗口,在孩子的脑力劳动中,引导孩子借助词汇来思考,进行生动的创作,认识客体、事物、现象和周围世界。教师要用美的语言给孩子开启一个无限美的世界,引导孩子不仅欣赏而且参与创造这个世界。

58、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理论与实践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他的思想价值在于,作为一位从古典向现代过渡,并通过德国古典哲学沟通东西方的教育家,他的思想具有跨文化、跨时代的精神穿透力,体现了人类共同教育价值观的精神魅力。

59、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因为人的这种真挚的感情的形成,是与最初接触的、最重要的真理的理解,以及对祖国的语言最细腻之处的体验和感受联系在一起的。

60、弱小的萨沙看到蔷薇花被大雨打掉了两片花瓣,就心疼地掀起雨衣,轻轻地遮在粉红的蔷薇花上。萨沙学会了保护弱小者,他不再是最弱小的了。

61、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

62、忘记亲情的人不会有爱国主义情感:那些忘记自己在会走路之前是在摇篮里度过时光的人,那些对身受其养育之恩的母亲冷漠无情的人,是不会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的情感的。如果在家庭和学校里充满一种尊敬母亲、父亲、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的气氛(这是一种对母亲、父亲的伟大劳动表示尊敬、关心的亲切气氛),那么爱国主义情感和信念的源泉便会清澈纯洁,长流不息。——苏霍姆林斯基

63、让学生体验到为天下人之忧而忧的心情:我一向认为有一点极为重要:那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他的童年时代就体验到那种为天下人之忧而忧的心情。每当儿童减轻某人的命运、遭遇、生活负担之后,会体验到一种幸福,只有在那时快乐才会使童年变得高尚起来。——苏霍姆林斯基

64、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个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

65、道德的自我教育——即激发起学生要当一个好人的愿望,实质上是从自豪感、自尊心、劳动的尊严感开始的,而缺少了这一点,学校、学生集体都是不可思议的事。

66、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

67、他说:“对孩子来说,教师最大的不公平是不公平地给一个不及格的分数,而且还要让家长来处罚他。”只有当师生关系建立在彼此信任、善意相信的基础上时,评分才能成为激发起积极的智力劳动的推动力。“绝不能让分数成为儿童的镣铐,来束缚住儿童的思维。”

68、在景色宜人、空气清新的森林,在赏花聊天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这雨演绎了一出动人的戏:妈妈把雨衣递给托利亚,托利亚又把雨衣递给了萨沙,这件雨衣就是一份关爱,这关爱传递到每个人的心里。

69、学校是学习型的组织,学习的本质是社会的、合作的、共享的。学习型组织强调团队学习,不但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的开发,更强调组织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的开发、共享与整合。

70、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体现在: (产婆术) 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教育思想体现在代表著 :《理想国》 孔子,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言论记录《论语》中。

71、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师范大学的《外国教育动态》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外国教育资料》开始对外国教育进行介绍。我当时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分给我的任务是研究苏联教育。一次参加会议需要介绍苏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教育情况,我读了一些书,包括苏霍姆林斯基的书。

72、老师,今天我们62人与您同在,我们共同谱写美好的诗篇,我相信,您笑了,您的笑是最美的。”学生高佳丽创作了《老师就如风中的帆》,并且配了一幅漂亮的插图。虽然语句不是那么流畅,但我内心一阵激动,这不正是我想要的效果——学会感恩,我手写我心吗?这就是闫学老师所说的,让美好的词汇不再沉睡。通过读书活动,我们把孩子平时的积累调动起来,让孩子表达出来,正如闫学老师在书中提到的:教师要善于在儿童面前打开通往周围世界的窗口,让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进行生动的创作。正是“阅读”这把钥匙,不仅让孩子欣赏更让孩子创造了这个世界。

73、今年是苏霍姆林斯基诞辰100周年。日前,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主办,《中国教育科学》编辑部协办的“纪念苏霍姆林斯基百年诞辰座谈会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说》首发式”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举行。

74、我们在共读一本书的时候,我让孩子们读完书后首先进行封面设计。这就是闫学老师说的,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书里说每个孩子必须参加劳动,在劳动中培养责任感,发展自己的智慧。这种劳动是复杂、有创造性的劳动,只有这样的劳动,才能有思想,又巧妙的技能和技艺。有手和大脑共同参与、配合的劳动,对孩子的智力发育将起到非常关键的催化与唤醒作用。动手设计图书封面培养了孩子的绘画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经过两年对低年级的孩子观察,我发现,确实有些喜爱这种训练的孩子,对读书的兴趣浓厚了,有了属于自己的思考。他们设计的封面,布局合理,颜色搭配协调,特别是根据图书内容设计的孩子,更是有了自己独特的创造。

75、教师公正是教育公正的核心内容,是一条至关重要的职业道德范畴。公正是人类的的始终追求,在社会教育关系中实现公正,是历来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们竭力倡导的,从大教育家孔子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公正思想算起,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尊重学生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矗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才能真正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打开教育的通道。教师对每位学生的态度要保持一致,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感情、偏袒、庇护一部分学生,鄙视、冷淡另一部分学生,要一视同仁,批评和表扬要恰到好处。学生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个性有不同,能力有差异,智力有高低,品行有上下,家庭情况有差距。爱听话懂事的孩子,爱聪明伶俐的学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单凭自己的感情行事,就是一种狭隘的偏爱,一种不公正的做法。教师感情的倾斜,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心理倾斜。学生不一定都会明白地用语言来表达对老师的意见,然而他们心里的感受是非常清楚的。你即使采取一次不公平的措施,也会毁掉你长期建立起来的公平声誉哪怕你是无心的。教师或许不曾想到,学生被自己偏爱也常常会引来许多麻烦,如被同学们孤立等等。从另一角度说,由于老师的偏爱,有些幸运的机会可以轻易到手,使这些宠儿不必再艰苦奋斗,这不是好事。

76、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

77、学校要有精神生活:如果一个学生的智力兴趣的世界仅仅局限于准备功课,如果除了必修课的知识以外别的什么东西都没有,如果智力生话只局限在学习的圈子里面缺乏创造性的劳动,那么,学校对一个人来说就会变成沉重的、枯燥的、单调乏味的事。只有在学校里充满生气蓬勃的多方面的精神生话的情况下,掌握知识才能变成一种吸引人的、使人愿意去做的事情,这种事情就是到了学生毕业参加劳动以后也还能够继续下去。

78、与会者共同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说》新书巨型模型揭幕。作者、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孔懿向学生代表赠送新书《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说》,向青年学人寄寓苏霍姆林斯基思想及其研究之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厚望。

79、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80、在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功利化趋势日趋严重的社会环境下,社会道德文化出现了庸俗化、功利化的倾向。面对这样的大环境,学校作为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需要具有超越功利的境界,优秀教师群体的自尊清高就具有了特殊的社会意义。守住自己的道德底限,守望精神的超越境界,甘于清贫,是教师的人格魅力之所在。

81、三是极强的教育预见性。如上所述,苏霍姆林斯基生活、工作在20世纪中期,他的教育实践与教育学说离我们已近40年之久。而《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说》给我们展现的教育世界却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可见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在当时就是极为前沿的,至今仍然表现出极强的预见性。可以说,他的思想领先他的时代几十年(时间也许会证明他领先的时间更长),实践和思考着我们今天正在思考的许多问题,如关于“幸福教育”“关爱教育”“公民教育”等,依然是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世界教育的中心主题和普遍趋势。他以儿童和儿童发展为中心,建构教育学理论,其儿童研究的广泛性、深刻性、丰富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某些方面依然领先于我们今天的儿童研究,对当今中国的儿童研究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尤其是他以学校为现场研究具体的、现实的、多样的儿童,而非研究抽象的、平均的、想象中的儿童,给我们重要的方法论启示。他的关于“智力情感”“智力尊严”“智力道德”(世界观)的研究和结论,已被今天的认知科学和脑科学的研究所证实,是最为前沿性的理论和观念。

82、在学校里,智育当然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获得知识是为了以后能创造性地工作,造福于人类,成为一个文明的人。他说:“对我这个教育者来说,一件必须的、复杂的、极其困难的工作,就是使年轻人深信:知识对你来说之所以必不可少,并不单单是为了你将来的职业,并不单单是为了你毕业以后考上大学,而首先是为了你能享受一个劳动者的丰富的精神生活;不管你是当教师还是当拖拉机手,你必须是一个文明的人,是你的子女的明智的和精神上无比丰富的教育者。”他认为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知识不是为了“储存”,而是为了“流通”。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记住知识,而且要注意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

上一篇:精选现代教育家的教育名言(22句集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