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黑格尔简介
1、(3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354页。(哲学家黑格尔简介)。
2、耶拿是当时德国的精神与文化中心。席勒与费希特都曾在耶拿大学任教过,谢林在当地成为教授后,更加吸引黑格尔前往。虽然年纪比谢林大五岁,但黑格尔一直信服于这位老同学。他到耶拿之后,就与谢林住在一起,并且成功拜会了歌德。
3、黑格尔逝世后,黑格尔哲学依然风行了10年之久,“黑格尔主义”的独占统治达到了顶点,它甚至感染了与之相对立的思想势力。这一时期,黑格尔的观点浸入了大量的各种科学之中,甚至渗透到通俗读物与日报之中。当时所谓的“有教养的意识”,就是从这些通俗读物与日报中汲取这种思想材料的。他的著作除了生前出版的《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其中包括《小逻辑》、《自然哲学》、《精神哲学》)、《法哲学原理》等,逝世后又由他的学生整理出版了《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美学讲演录》等。他在柏林大学的哲学讲座的遗缺也由他的一位学生接任。但是,并没有人完全理解黑格尔的哲学思想,这成为他一生的遗憾,也成为他屡遭误解的原因。著名的革命文学家海涅曾经说过这样一件事:在他听黑格尔讲课期间,有一次,海涅对于“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句话表示疑惑不解,黑格尔怪怪地笑了笑,对海涅说:“也可以这么说,凡是合理的必然都是现实的。”黑格尔说完连忙转过身向四周瞅了瞅,只有亨利希?贝尔注意到这句话,他这才放了心。随后,黑格尔对海涅说:“只有一个人理解我”(指他的学生罗森克兰茨),但随后又激愤地加了一句:“甚至他也不了解我。”
4、狄尔泰(1833~1911)Dilthey,Wilhelm德国哲学家。生命哲学的奠基人。
5、苏格拉底方法的第二步,是制造预设的理念或定义与个体的现实经验之间的困惑,即普遍与特殊之间的某种冲突。苏格拉底隐含的目标是,展示对话者已经不加反思地接受了某些特定的东西为真实,并不曾仔细地加以探究。因此,苏格拉底指出对方观点中的矛盾,实际上是在号召个体回过头去批判地探究那些观念。关键之处在于,个体必须运用自己的理性,去检验一切被宣称为真的东西。
6、《精神现象学》标志黑格尔哲学体系的诞生,这本书使他与歌德一度不快,后来才逐渐和解。而对于谢林,便只有决裂了。1807年,黑格尔给谢林寄去自己的作品,双方的思想分歧正式公开化。谢林在回信的末尾写道:
7、 洛克主张对儿童实施德育时家长要做榜样和示范;要充分练习好的行为使之成为习惯;要和儿童讲道理,还应该给儿童奖励,这包括尊重、称誉和赞扬,但洛克反对体罚。认为惩罚应尽量避免,但必要的责备、斥责也可保留,但不可挫伤儿童的自尊心。
8、虽然经过科耶夫的解读,但难度也没减轻多少,以至于巴塔耶事后回忆时表示,科耶夫对精神现象学的解读和原书本身差不多难懂。“他为其‘感到窒息,动弹不得’”(《巴塔耶》)。
9、美国哲学史上的关键人物罗伊斯和詹姆斯之间的思想争论,一定程度上就由黑格尔引发。
10、黑格尔断言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现实的。他承认,甚至还强调,凡经验主义者所以为的事实,都是不合理的,而且必然都是不合理的;只有把事实作为全体的样相来看,从而改变了它的外表性格,才看出它是合理的。尽管如此,把现实的和合理的同一看待,不可避免地仍旧要造成一些与“凡存在的事物都是正当的”这个信念分不开的自满情绪。
11、“我不能满足开始于人类低级需要的科学教育,我必须攀登科学的高峰。”
12、 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思想的批判,主要有三次:分别是以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5年的《神圣家族》为代表体现出来。这三次批判都是针对黑格尔唯心论某些方面的观点,系统地从理论实质上批判黑格尔唯心辩证法,全面透彻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唯心辩证法之间的关系。
13、(2)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20第11页。
14、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
15、黑格尔在耶拿大学当讲师并不算成功,第一个学期时,只有11名学生报名听他的课,直到他离开,班里人数始终没有超过30人。不过这些学生的质量非常高,都很信服老师的学说。黑格尔讲课从不迁就学生的知识水平,在涉及简单明了的事物时,他声音很低沉,似乎认为这些不值一提;而一讲到本质性的问题,他的嗓门就会变得很高,双目也炯炯有神。当有学生说要到维尔兹堡去时,他便说那儿有一个他的朋友,名叫谢林,接着就向大家分析“朋友”这个范畴的各种含义。
16、(25)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等译,商务印书馆,19第11页。
17、黑格尔时代略晚于康德,是德国19世纪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德国的国家哲学作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标志着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有甚者,由于黑格尔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两者之要义,因此,对于那些因看到自由主义在承认个人需求、体现人的基本价值方面的无能为力,而对觉得自由主义正面临挑战的人来说,他的哲学无疑是为自由主义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中文名: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外文名: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 别名:黑格尔 国籍:德国 民族:德意志人)
18、1816年黑格尔开始在海德堡担任哲学教授,他根据讲课提纲编辑成《哲学全书》于18181830年出版,每次重版都作了重要修改。他还发表了政论《评1815年和1816年符腾堡王国等级议会的讨论》,坚持他的君主立宪制观点,批评邦议员们要求恢复法国革命前的旧法制。
19、(14)章太炎:《四惑论》,《章太炎全集》,第445页。
20、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他认为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21、由于黑格尔的哲学适应了普鲁士国家的需要,他在柏林大学的讲座吸引了不少听众,黑格尔主义一时颇为流行。他的学生为他与歌德举办联合生日庆祝会,使黑格尔的影响更为广泛。1826年,叔本华再次来到柏林大学讲课,时间仍与黑格尔讲课时间相同,因无人听讲,他又悄然收场,黯然离去。但是,这时唯物主义哲学开始成长起来。黑格尔的学生费尔巴哈与他告别时说:“我听了您两年课,我两年来完全献身于研究您的哲学。但是,现在我感觉到需要求教于与思辨哲学直接相对立的其他科学,即自然科学。”后来,费尔巴哈成为了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22、■ 罗伊斯(JosiahRoyce,1855—1916),美国哲学家,绝对唯心主义代表,曾任哈佛大学教授和英国科学院名誉院士,代表作有《哲学的宗教方面》《近代哲学的精神》《世界与个人》等。
23、一个人必须在认识任何事物之前,首先认识自己……只有当他已经内在地理解了自己,然后看见了摆在前面的道路,这时他的人生才能得到宁静和意义。
24、(1)见蔡元培:《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收入《最近之五十年——申报馆五十周年纪念》,第二编,第1页。
25、叔本华把自己学术上的失败归咎于黑格尔,正如他会把自己的哲学未能吸引到听众归咎于其“竞争”一样。然而,黑格尔从未将叔本华视为哲学上对自己构成威胁的敌手。他个人并未做过任何让叔本华脱离学术道路的事情。他并未对这位编外讲师所提出的要在他讲授自己主要讲座课程时与他同时授课的傲慢要求感到大惊小怪。叔本华甚至还写信给伯克谈到过黑格尔在接受自己试讲主题一事上所表现出的“善意”,因为这给了他以更为详细地展开他仅仅在博士论文当中所提及过的四种因果关系的机会。尽管如此,叔本华却开始对黑格尔产生了一种刻骨铭心的仇恨,这种仇恨在他生命里所剩下的四十年时光当中都将持续不断。
26、1770年,黑格尔出生于一个政府公务员家庭。1788年进入图宾根神学院学习,在黑格尔1788年进入图宾根神学院深造的几年里,受I.康德、B.斯宾诺莎和J.-J.卢梭等人的思想影响。在大学时期的生活和学习,引导他开始研究政治和宗教,并对现实进行批判。他把哲学家与民众联系起来,把批判的锋芒同时指向宗教和专制制度。此时,黑格尔尚未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仍然认为宗教高于哲学,认为哲学作为反思的思维不能把握生命和精神的无限性。黑格尔在耶拿时期,是他把自己的理想变为体系的一个转折点。1801年黑格尔写了《费希特和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异》一文,参加当时的哲学争论。这是黑格尔发表的第一篇哲学论文。
27、1785年,一名15岁的少年考进了德国西南部的斯图加特市的文科中学,他的名字叫黑格尔,是税务局书记官的儿子。黑格尔的学习成绩优良,很喜欢读“闲书”,常跑到图书馆去涉猎美学、语言学、史学、神学以及哲学方面的书籍。在大人们看来,这是一个循规蹈矩、安分守己且枯燥无聊的“平庸少年”,即使他读过许多书,也不见得聪慧过人,倒像是个书呆子。老师曾送给他一本《莎士比亚剧作集》,并且在上面颇为幽默地题词说“你现在还读不懂”。
28、《法哲学原理》(GrundlinienderPhilosophiedesRechts)1819
29、转而言之,黑格尔的一些哲学主张,本身也的确容易导致误解和招来批评。如他在《法哲学原理》中的名论:“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25)即便到现在,还是很容易被不少人误解为黑格尔主张“存在即合理”。再如黑格尔以下这些观点:“世界历史无非是‘自由’意识的进展,这一种进展是我们必须在它的必然性中加以认识的。”(26)“凡是不符合这计划的,都是消极的、毫无价值的存在。”(27)“世界历史是理性各环节光从精神的自由的概念中引出的必然发展,从而也是精神的自我意识和自由的必然发展,从而也是精神的自我意识和自由的必然发展。”(28)“‘理性’统治了世界,也同样统治了世界历史。”(29)
30、施影响于: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鲍威尔(BrunoBauer)、托洛茨基、布拉德雷(F.H.Bradley)、汉斯?昆(HansKüng)、海德格尔、萨特、巴特、哈贝马斯、伽达默尔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