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个性网

精选曹刿论战(84句集锦)

李花花
导读 曹刿论战 1、通过学习课文,充分认识到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而且与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等都有密切关系。同时鼓励学生将这些道理运用到生活、学习中。 2、文中“忠之...

曹刿论战

1、通过学习课文,充分认识到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而且与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等都有密切关系。同时鼓励学生将这些道理运用到生活、学习中。

2、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本文以曹刿为主、鲁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采取的战略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等。

4、(“再”、“三”后面省略了动词“鼓”。“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5、主要理解历史文本与文学作品虽相通却并不相同,即钱锺书所说的:“史必征实,诗可凿空。”

6、庄公说:“有吃有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不能周遍,百姓不会服从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不敢擅自增加,祝史的祷告一定反映真实情况。”

7、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曹刿论战)。

8、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兵车,与齐军在长勺展开战斗,庄公准备击鼓。曹刿说:“还不行。”齐国人打了三通鼓。曹刿说:“可以了。”齐军大败,庄公准备追上去。曹刿说:“还不行。”下车,细看齐军的车辙,然后登上车前横木远望,说:“行了。”就追击齐军。

9、(12)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10、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

11、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从,随行,跟从。

12、面对齐国的进犯,曹刿是主动请求晋见庄公的,作者记了他与“乡人”的一番对话。乡人善意地劝说他不要去参与“肉食者”的事,曹刿却坦直地回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肉食者”是相对于“藿食者”而言的,显然,这是以饭食精粗对执政贵族和平民所作的简单划分。与乡人所表现出来的对“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漠态度相反,曹刿表示出对“肉食者”的不信任并积极要求参与国家的决策。“肉食者鄙”已为乾时之战所证明,那一次“公丧戎路,传乘而归。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如今齐军压境,不能再让国家败在他们手中。接下去,曹刿与鲁庄公围绕“何以战”的论题进行了严肃的对话。鲁庄公心无成算,对曹刿郑重的询问作不出爽快切要的回答。他先提出“衣食”的分配,“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又说到神灵的祭祀,“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前者不是普遍施予民众的实惠,无关战事全局;后者是例行的.宗教性礼节,并非对民众的真诚许诺,因此二者都为曹刿所否定。唯有最后在庄公提出治理讼狱“必以情”的一点,曹刿认为“忠之属也”还算是尽心务实的一项,认定“可以一战”,并随即提出直接参战的要求。

13、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作,振作。鼓,击鼓。

14、我: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15、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16、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徧同:遍)

17、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剑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乘”有两义:(1)为共乘一车,“乘”读chéng;(2)为另给一车相随,“乘”读shèng。课文从“乘”(1)义说,这样比较好理解,因曹刿与庄公同乘一车论战才方便。

18、生:在和曹刿论作战条件时,鲁庄公错误地认为只要有近臣的辅佐,神灵的保佑,就可取得胜利,这分明是目光短浅的表现。

19、在把握文意的途径中,极少教师会采用诵读的教学方法,这实际上是违背了文言文课堂教学之根本。诵读是培养学生体悟文本思想情感的有效方法,在反复诵读中,学生对于语言文字里蕴含的情感的品味与体验,才有了更加真实的韵味。对于《曹刿论战》一文的教学,言简意赅的人物对话是完全可以通过诵读来进入情境的,这对于后续分析人物形象会有极为重要的帮助。

20、省略宾语:必以分人。(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必以之分人。”)

21、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2、(4)夫大国,对测也,惧有伏焉。(“解说”语气)

23、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是一个关心国事并有远谋的人物。课文在交代战前准备时,详细地写了曹刿与鲁庄公的三次对话,通过对话表现出曹刿的深谋远虑。写战役经过时,虽只写了曹刿“未可”“可矣”的简单话语,却形象地表现了曹刿成竹在胸、待机而动的谋略。最后由“公问其故”又引出曹刿对战争的一段议论,进一步表现出曹刿的确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

24、从军事角度说,长勺之战所包含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它着重说明了战略防御的基本原则,正确掌握这些原则即可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这一战例历来受到军事家的重视,毛泽东也曾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作了军事学的评论。

25、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26、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 :“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既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27、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是我国历史散文的名篇,《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的许多重要史料。而本文所记载的正是当时的一场真实的历史事件:公元前684年发生了齐鲁长勺之战,齐国是强国,借口鲁曾干涉内政,发动了战争。鲁国是弱国,处于防守地位,结果鲁军胜利,成为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28、《曹刿论战》一文中,以表现曹刿这个形象为主,鲁庄公是个起到对比衬托作用的形象。

29、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是本段重点,通过“何以战”发问,交代了鲁庄公的战前准备及曹刿的意见(屏显2):

30、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3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3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3、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狱:案件。虽:即使。察:明察。

34、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35、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36、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37、《曹刿论战》历来是选入教材的名篇。从《曹刿论战》选入人教版的情况看,1952年被选入高级中学语文课本,1957年至1977未被选入教材,1978年选入高级中学课本,1982年至今一直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

38、答:例:公鼓之,齐师士气已竭。(意思对即可,可用现代文回答。)

39、读懂历史文本的文学性,解会“史蕴诗心”说;

40、弗敢也(古义:个人专有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

41、战胜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崐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但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42、本文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书名原为《左氏春秋》,后人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43、(1)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曹刿三问鲁庄公“何以战”,鲁庄公表示用来养生的吃的穿的不敢独自专有,必分给手下大臣,曹刿当面否定,认为这是小恩小惠,只施恩到贵族,没遍及平民百姓“民弗从也”因为当时的战争并未有专门的常备军,都是靠征召奴隶,国君施恩只给贵族,受奴役的奴隶当然不肯为国君卖命。庄公又表示对神的虔诚,希图靠神灵保佑使战争取胜,也被曹刿否定,当庄公表示“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能情”时,曹刿认为可战矣,因为国君尽了自己的本分,关心民情,能取信于民,民为之死战,战则必胜。

44、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转载自英华九州语文网

45、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6、战胜以后,庄公问曹刿取胜的缘故。曹刿回答说:“作战全凭勇气。第一通鼓振奋勇气,第二通鼓勇气就少了一些,第三通鼓勇气就没有了。

47、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48、战则请从:(如果)打仗,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49、简述: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而春秋时期齐鲁之间的长勺之战更是一场经典防御战。

50、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51、生:战争一开始,鲁庄公便急于进攻,见到敌军逃跑便急于追击,可见急躁冒进,鲁莽草率。”

52、事件:(1)战争时间:十年春。(2)战争性质:齐师伐我。“伐”:齐国是侵略者,鲁国是防御者。“我”:鲁国史官撰写的,故称“我”,即“我国”“我们鲁国”。(3)曹刿与“其乡人”、鲁庄公的对话。

53、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2分)

54、“史必征实”认为“真实”是历史的第一要义。历史学家书写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惩恶劝善”,因此即使对历史资料进行想象与虚构,也必须是符合史实,也就是要揭示现象或假象背后的“真象”,这是他的职责。

55、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

56、(2)善于纳谏。不仅见,还有问必答,有求必应。(3)礼贤下士。打仗时还让他同乘一辆战车。

57、(3)注重调查实际情况,知已知彼,取得全胜。齐强鲁弱,当齐师败绩时,曹刿不同意庄公冒然追击,而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见“辙乱、旗靡”才言“可”终获全胜。

58、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59、第三次,是近段时间。几天前,与一位网位讨论其他话题,由于涉及到对“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句话的理解,因而重新阅读了《曹刿论战》。这一次阅读,才读出不同的东西来,读出了过去老师未曾讲解过,我也未曾意识到的故事内涵来。

60、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1、作者对他的称美赞扬,含蓄于精心的描写之中。文中多记曹刿简短、果敢的言行:“请见”、“问战”、“请从”、于战斗中两置可否……这一系列活动表现出一名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的精明干练。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照、映衬的修辞技法。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

62、何以战:即“以何战”,宾语前置。凭什么作战。以:介词,用,凭,靠。

63、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

64、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65、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但史载,左丘明乃姜子牙后裔,嫡系裔孙丘(邱)氏较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

66、卑鄙:地位卑微,目光短浅。如《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

67、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68、答:有:赤壁之战、牧野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城濮战役。

69、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70、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徧同:遍)

71、接着是对这次战役经过的具体记叙,重点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写曹刿指挥鲁军在“齐人三鼓”之后才开始反攻,写曹刿在观察了齐军败逃的情况之后才决定追击,都记叙得非常简略。

72、对于以上内容,我讲的是兴趣盎然,而那位网友听的则是睡意盎然。于是,我只好作罢,而记于笔端。

73、(明确)正确、清楚、响亮地朗读课文,读出各种语气(屏显1):

74、再次,要求“诵读是关键”,“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培养学生体悟文本思想情感的有效方法,使学生更能把握语言文字里蕴含的情感的品味与体验。

75、《曹刿论战》通过叙述人物言行,记载历史事实。人物形象丰满立体,其中鲜明的人物形象有两个:谋士曹刿、国君鲁庄公。

76、《左传》重“记言”(推动情节、塑造人物、选材与剪裁);

77、优点:(1)不高高在上。不因曹刿是一个平民而拒绝接见;

78、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

79、在这里,曹刿的判断,更多地属于是价值判断与情感判断的性质,而不是对“能否一战”的事实判断,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事实判断,比如,对庄公作出是“值得相助”、“可以相助”和“能够接受相助”的判断。

80、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81、我们认为,文章中多个细节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代的先民们在关系国家安危的大事时,背后所蕴含的对于民主政治的思考。所以笔者认为“取信于民”这一主题解读是具有一定说服力。

8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83、可以一战: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上一篇:精选自我调侃的意思(57句集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