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
1、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枫桥夜泊)。
2、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唐玄宗天宝后期考中进士,其他不可考。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和其他士大夫一样南下避乱,在唐宿宗至德年间,张继在浙江绍兴一带盘桓甚久,也曾在苏州一带滞留。此诗就写在这个时期。
3、诗人张继作客江南,路经苏州,秋夜船泊于枫桥,一首意境隽永、千古不朽的名作——《枫桥夜泊》诞生了。
4、传说唐武宗酷爱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诗,在他猝死前的一个月,他还敕命京城第一石匠吕天方精心刻制了一块《枫桥夜泊》诗碑,当时还说自己升天之日,要将此石碑一同带走。于是在唐武宗驾崩后,此碑被殉葬于武宗地宫,置于棺床上首。并且,唐武宗临终颁布遗旨:《枫桥夜泊》诗碑只有朕可勒石赏析,后人不可与朕齐福,若有乱臣贼子擅刻诗碑,必遭天谴,万劫不复!而且后来,传说北宋翰林院大学士郇国公王珪、明代才子文徵明,都因书刻此诗不好死。
5、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面对岩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夜半时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凄冷的钟声,悠悠然飘荡到了客船。
6、乌啼。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耳闻乌啼,所以未眠。
7、据森本哲郎在《中国幻想行——以诗为向导》中指出,张继的《枫桥夜泊》是最为日本人熟知的中国诗歌,即使不知道张继之名,但提到“月落乌啼霜满天”,则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成千上万首中国诗歌中,为何只有《枫桥夜泊》如此脍炙人口?俞陛云怀有同样的感慨:“作者不过夜行纪事之诗,随手写来,得自然趣味。诗非不佳,然唐人七绝,佳作林立,独此诗流传日本,几妇孺皆习诵之,诗之传与不传,亦有幸与不幸耶?”也许因为这首诗溢满了秋夜漂泊的思绪,抑或诗中的月、乌、枫、寺之钟,还有江舟的描写都与日本人细腻、敏感的内心相契合。
8、《庚溪诗话》:六一居士《诗话》谓:“句则佳矣,奈半夜非鸣钟时。”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温庭筠云:“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则前人言之,不独张继也。
9、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10、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
11、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12、夜晚,泊船在枫桥的旁边,月亮已经西斜快要沉下去了,这时听到了在夜里啼叫的乌鸦声。在幽暗静谧之中,人对夜凉的感觉会变得格外敏锐,“霜满天”其实并不符合自然的实际情况,霜是附着在大地上植物上而非天上的,但这里的描写却完全是诗人对夜凉的感受:秋夜的霜透着侵肌刺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夜泊的小船,让人感到那茫茫夜空中到处都弥漫着沁凉的霜华。
13、诗文行至此处,才达到了整篇的高潮。上半篇中,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游子,这些固然已是诗人在夜泊枫桥中感受到的美丽意象,但它还不足以完全传达作品的神韵。在静夜中,听到远处传来古寺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会有何感受?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暗指了夜的深沉,诗人卧听钟声时种种难以言说的感受,也全都尽在其中了。
14、《枫桥夜泊》以其画面疏密有至的合理结构安排和行文节奏如音乐般的韵律美,以及诗的内在意蕴的悲剧性格而为世人称道。本文不打算对这些方面进行探讨,而是试图运用诠译学原则,对其整体画面进行悟读,并在对其整体画面的拆解中洞见该诗的文化内涵。
15、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16、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此诗题目也作《夜泊枫桥》。
17、宋代欧阳修读这首诗后提出了一个问题。他在《六一诗话》中说:“唐人有云:姑苏台下寒山寺,半夜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他以为三更半夜,不是打钟的时候,故诗句虽佳,却不符合现实。他的引文,误“城外”为“台下”,“夜半”为“半夜”,不知是记忆之误,还是所见者为别的文本。
18、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19、度娘有人解读“乌啼镇”,地名。此言更觉不靠谱,给孩子取个名都是大事,何况一地之名?如此不祥之兆的地名实在不符国人审美心理取向。此次实地一游,也没听有“乌啼镇”一说。
20、枫桥:位于现在苏州市的枫桥风景区内,在这个风景区内不仅有一座枫桥,还有江村桥,还有寒山寺等一系列的景点。
21、《碛砂唐诗》:“对愁眠”三字为全章关目。明逗一“愁”字,虚写竟夕光景,转辗反侧之意自见。
22、(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日语教科书‘得体表达’引入差异对日语习得的影响研究”(2020SJA1350)阶段性成果)
23、 《枫桥夜泊》
24、导游指向右边方向,“那儿,还有一座枫桥。”所谓“江枫”二字,该是“江村桥”与“枫桥”,诗人客船大约就停留在两桥之间。而且,江边植物多有垂柳、芦苇、鸢尾等,鲜见枫树。枫树常在斜坡山道,“红枫古道”便是一道风景。
25、除了沉醉于张继诗中所描绘的江枫渔火与夜半钟声的朦胧诗境,日本人对于诗中所提到的寒山寺也怀有独特的情怀。诗中提到的“姑苏城外寒山寺”指的就是位于苏州、始建于南朝的寒山寺。相传寒山寺之所以取“寒山”二字,是因为诗僧寒山曾居于此处。寒山钟情于在山林石壁之间吟诗作文,流传至今的诗作共计三百余首,均被收录于《寒山子诗集》中。寒山诗东传日本之时,正值日本镰仓时代末期,时局动荡,战乱频发。寒山诗中的无常思想和隐士情怀恰与当时日本文人想要逃避残酷现实、寻求精神解脱的愿望不谋而合,诗中所呈现的热爱自然、隐居山野的理想境界也让日本人由衷赞叹。寒山诗和《枫桥夜泊》在日本得到广泛传播和认可的同时也使得寒山寺声名远扬,清代苏州籍著名诗学家叶燮曾认为:“唐人张继‘月落乌啼’一诗,人人童而习之。寺有兴废,诗无兴废,故因诗以知寒山。”现实中的寒山寺或许会因为朝代更替而经历起伏,但《枫桥夜泊》这首诗却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流传于文人甚至稚童的口中,拥有长久且旺盛的生命力,正因为“诗无兴废”,只要提及这首诗,人们就会想起诗中所描绘的寒山寺美景与高僧寒山、拾得的传说,并神往于这一古寺名刹。为了重现诗中所描绘的美景,还原人们心目中对寒山寺的美好遐想,日本人甚至在东京郊外的青梅山上,仿照苏州寒山寺筹建了一座寺庙,亦名“寒山寺”,并在附近的溪流上架起了“枫桥”。
26、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2)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27、《古唐诗合解》:此诗装句法最妙,似连而断,似断而连。
28、另一种说法是,张继最初进京参加科考时,曾满怀憧憬,无奈名落孙山。张继伤心欲绝,没有立即还乡,而是来到江南姑苏城(也就是苏州)。时值晚秋,夜泊寒山寺外,满目的萧索加上诗人无以排解的心情,感慨之中写下了这首《枫桥夜泊》。
29、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30、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31、另有记载,公元753年,张继中进士,仕途还算顺畅。怎奈两年之后,安史之乱爆发,北方时局动荡,大批文人墨客前往相对安稳地江南一带避乱。张继此行应也有此意。
32、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33、仔细品读前两联,有远景,有近景,有气候,有风物,有视觉,有声觉,有触觉,有情感。短短十四字,面面俱到,字字厚重,难能可贵。
34、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35、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36、你可能不熟悉寒山和拾得,但一定听过他俩这段问答:
37、一直到清末,日本一位名叫山田润子的僧人,曾到中国游学,与寺僧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他得知寒山寺古钟被日本人所劫,发誓回国要找到这口古钟,归还寒山寺。还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山田寒山。
38、这里似乎不能忽略“姑苏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枫桥的诗意美,有了这所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而显得更加丰富,动人遐想。因此,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也就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而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了。
39、 (简析)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秋夜江边,残月西沉,乌鸦啼叫,清霜满天。满怀乡愁孤卧客船,只有火红的江枫,明灭的渔火相伴。夜深难眠,又听到从苏州城西寒山寺传来的悠扬的钟声,幽静得更令人难耐。 这首绝句,写诗人在江南旅途中,路过苏州枫桥停船过夜的情景。客船,旅途中所乘的船只;愁眠,含愁而睡、难以成眠的人。全诗围绕“客”“愁”二字,展开了景物描写和气氛渲染。 秋深,夜静,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或许受到天色变化的刺激吧,远远近近有内只乌鸦惊叫起来。气温更低了,霜飞满天,寒气袭人……。所有这些全是诗人在船舱里看到、听到、感觉到的。入夜以来,江岸边飒飒有声的枫林,渔船上忽隐忽现的灯火,都在触发着诗人远游的孤独、思乡的愁绪,便他不能入睡,越发凄凉难耐了。 “咚——咚——咚——”,寒山寺的半夜钟敲响了,凝重,悠长,划过夜空,越过江西,飞进这江边小船的船舱里来,扣击着、抚慰着远方来客的愁怀,使人感到轻柔的暖意,同时感到他乡之夜的宁静、深沉…… 古人写诗,最爱借景抒情,追求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这首绝句便是一个成功的典型。
40、情与景的融合与相互衬托是《枫桥夜泊》这首羁旅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诗人勾画了天际残月、乌鸦悲啼、寒夜霜天、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来烘染游子的羁旅愁怀,“夜泊”和“月落”直指诗人深夜难眠。诗人特意选取了“枫桥”这一特殊的地点,“枫桥”即为落满枫叶的桥,既隐晦地点明了所在的季节,也为诗人满腔的羁旅之思蒙上了一缕秋日淡淡的哀愁,而这份哀愁与日本美学意识中的物哀、幽玄、寂灭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文学作品中,创作者通过自然风物,寄托缠绵的情思,产生心理上的移情作用。在日本,人们尤为关注自然的微妙变化,花朵凋零、树叶飘落、季节变换都能使人心中盈满诗意。“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静谧,而且传递出空寂悠远、苍茫清冷之愁绪。未见寺院而先闻钟声,这种感官上的体验却也给人带来时空寂寥之感,钟声打破夜的寂静,也牵起诗人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寒山寺并未出现在眼前,因这钟声而显得更加神秘幽远。在这首诗中,钟声已不仅仅是一种可感的听觉体验,更营造出一种引人沉思的幽远寂寥又含些许感伤的审美境界。《枫桥夜泊》全诗28个字,描绘的都是自然景象,几乎字字都可成一幅画,诗人并未在字面上提及任何自身情感,而内心的羁旅愁肠却通过这些画面萦绕在读者的心间,流露出淡淡的孤寂、飘零之意。这种含蓄朦胧之美正是日本人一直所推崇的审美意趣,故而日本人对这首诗歌抱以极高的评价。
41、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42、《唐诗三集合编》:全篇诗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说出。
上一篇:精选消失宾妮的本名(31句集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