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
1、揭秘故宫“大内总管”:进宫四十载 一家五代都是“故宫人”
2、然而鲁迅却说:“哪里,早知道你在译,我也不会译了。其实,这没什么关系的,在日本,一册书有五六种译本也不算多呢。”
3、如此落魄的萧红自然不会激起萧军的爱慕之心,只是当萧军无意拿起桌上的一张画与一首小诗时,眼睛被牢牢吸住了:
4、在上海,萧红结识了如自己祖父一样可亲可爱的人——鲁迅。
5、1948年后,周海婴跟随母亲许广平离开香港北上,与一批民主人士前往东北解放区。地下d送了几百元钱让他们买防寒衣服,喜欢摄影的周海婴提出想买一架相机,母亲便只买了几件旧衣服,用省下的钱让他买了一架照相机。
6、傅东华在文中写道:“鲁迅先生表示关切,立即在烈日灼晒之下亲自步行到医院接洽一切,并且亲自陪同院中医生远道到我家来先行诊视。进院之后,他老先生又亲自到院中去探问过数次,并且时时给以医药上和看护上必要的指导。”伤寒在当时是很可怕的疾病,学过医的鲁迅自然更清楚。
7、流亡,那个年代千百万东北人共同的命运。萧红乃至东北作家群,作为这个大群体中的一分子,“我们知道我们的路,我们知道我们作战的位置——我们的位置,就是站在别人的前边的那个位置。我们应该是第一个打开了门而是最末走进去的人。”
8、 季羡林是从济南走出的文化大师。1929年他在山东省立高中读书时,遇到一位“平生感激最深,敬意最大的老师”。季羡林晚年饱含深情,写下《我的老师董秋芳先生》一文:“上国文课时,来了一位陌生的教员,个子不高,相貌也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一只手似乎还有点毛病,说话绍兴口音颇重,不很容易懂。但是,他的笔名我们却是熟悉的,他翻译过一本苏联小说:《争自由的波浪》,鲁迅先生作序”。
9、民国成立,鲁迅来到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工作。从南京到北京,从1912年到1926年,他整整在中华民国的教育部当了14年的公务员。
10、一个人如果目标定得过低,成就肯定不会高。人当志存高远,有较高的理想目标才能促使人不断奋进。
11、在日本的平静,直到报纸上刊登了鲁迅先生的死讯才被打破。
12、没有鲁迅先生像父亲一样的庇佑,萧红又是一个人了。
13、周海婴一生酷爱摄影,1938年他拍下生平第一帧照片,1943年,许广平一位比较富裕的朋友借给他一只小方木匣镜箱,由此正式学习摄影。70多年,他一共拍下照片两万余张。
14、年老的人,一进屋用扫帚扫着胡子上的冰溜,一面说:“今天好冷啊!地冻裂了。”
15、东西问|独家!汉学家万百安:美国最高法院门楣为何有孔子像?
16、1948年,“华中号“轮船抵达东北解放区,民主人士登陆后合影。左起:翦伯赞、马叙伦、宦乡、郭沫若、陈其尤、许广平、冯裕芳、侯外庐、许宝驹、连贯、沈志远、曹孟君、丘哲、中共丹东地区领导人,46cmx7cm。来源:中国美术馆供图
17、要想有质的变化就要在量上积累,把小事做好,就是大事。
18、人好像初次穿上了滑冰鞋,走得担心受怕,颤颤惊惊。
19、1982年,鲁迅在多部作品中生动描写过的咸亨酒店,浙江绍兴,4cmx9cm。来源:中国美术馆供图
20、为躲避迫害,萧红、萧军在中共地下d组织的帮助下,辗转流亡到青岛、上海。
21、读过不少关于鲁迅的资料,而傅东华回忆鲁迅的文章只读到过一篇。文章写在鲁迅去世不久,文中除表示哀悼外,主要也是叙述了为其子求医这件事。
22、《苦闷的象征》是日本学者厨川白村(1880—1923)的文艺理论著作,1924年2月在日本由改造社出版。该书的问世,某种意义上是对中国当时“苦闷文学”的一种理论总结。
23、在强调女性独立的时代文化语境下,萧红依附于多个男人的故事多为世人所诟病。可生于硝烟战火、新旧思想更迭的大时代,在原生家庭受尽冷落,一生都在憧憬、追逐爱和温暖的萧红,其悲剧结局总令人同情。
24、本以为终于能够过上寻常老百姓的安稳日子了,可命运到底还是没有眷顾萧红。
25、呼兰河,那座被北风冻得“满地裂着口”“一年之中四个月飘着白雪”的小县城,就是萧红的故乡。
26、“为什么我特别留意于难民、战患、市井风貌等?主要是受到父亲的影响,当年他对底层人民的关爱,特别是替受伤的黄包车夫包扎伤口等情景依然历历在目。这种潜意识中的教育对我影响极为深广,可以说是父亲教我怎样去拍照,使我懂得如何用平民的视角去关注社会和关爱大众。”周海婴曾说。
27、他以五十五岁多病的身体亲自往返于医院和病人家里,除了表现出他的热心,应该更表示出他的担心。
28、在不少网友看来,“鲁迅上学迟到”已经是印在脑子中的记忆了。
29、使他变得十分冷静和富于同情心.鲁迅的家族本来一个大家庭很富裕,可是后来变得衰落困苦,这不仅使得鲁迅变得很坚强,而且看到了很多的世态炎凉,使得鲁迅养成了爱憎分明的性格.他过早的体谅到了生活的艰辛.鲁迅生活一直比较简朴,他从不铺张浪费.也与此有关.
30、高考前一个月,考上清华复旦的他们被取消学籍
31、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当代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但他与鲁迅并无可查证的交往经历。而就《早》一文本身而言,则更像是一篇游记。
32、鲁迅也很珍视自己的这份工作,教育部长章士钊与鲁迅意见不合,鲁迅坚决不向顶头上司认怂,章士钊公报私仇把鲁迅免职了。鲁迅也不含糊,直接去法院状告章士钊,说他的罢免手续违法。法院审理了此案,鲁迅从当时的《文官惩戒条例》《文官保障法草案》找依据,最终法院判定免职手续无效,教育部必须给鲁迅恢复工作。
33、鲁迅的职位是佥事,也算是个官了。据鲁迅自述,在他被章士钊免职的那段时间,有不少人找关系走后门,都想当上这个佥事。
34、1936年,鲁迅去世。他的遗嘱里写到对儿子的期许: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35、三室一厅住着三拨骗子 用三种骗术骗人 各自为战……
36、而与红豆一起发现的还有两张字条。其中一张纸片上写着:“鲁迅先生送给广平先生的红豆,端木誌”;另一张纸片写着:“这是鲁迅先生送给肖(萧)红的红豆”。
37、照片里,许广平怀抱着婴儿,鲁迅没有面对镜头、而是侧身凝视着孩子。这是周海婴刚出生100天时的全家福。
38、有一个说忠言的朋友比有一百个说漂亮话的有价值的多。
39、哈尔滨,一家叫东兴顺的旅馆里,一位面黄肌瘦、蓬头垢面,只有21岁的孕妇,赤着脚在房间里走来走去。
40、习近平: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 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41、此刻若问我什么最可怕?我说:泛滥了的情感最可怕。
42、南方小伙自备滑雪板到东北上学,但没想到的是……
43、有网友表示,鲁迅先生再也不用莫名背锅了……
44、他说,那时父亲一直担心自己的作品拿不出手,给鲁迅“丢脸”,说不知道这些照片有无价值,是否值得拿出来给大家看。
45、歌剧《萧红》中甚至将其放大为二人感情破裂的重要原因。事实上,萧军在感情上的不忠才是摧垮爱情的罪魁祸首。“爱便爱,不爱便丢开”,是萧军爱的哲学。这位“多情公子”处处留情,将萧红伤得体无完肤。
46、1936年7月,在萧红为萧军出轨而气苦,整天用烟酒麻痹自己之时,是鲁迅建议她去日本疗养。三个月后,鲁迅就去世了。鲁迅离世后六年,萧红病逝于香港,留下遗嘱:希望葬在鲁迅先生墓旁。但时局不允许,她的愿望始终未实现。
47、而萧红纪念馆则直接表示,“这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48、 我每天下课后,就到她的办公室,补习一个钟头的算术,把高小三年的课本,在半年以内赶完了。T女士逢人便称道我的神速聪明。但她不知道我每天回家后,用功直到半夜,因着习题的烦难,我曾流过许多焦急的眼泪,在眼泪模糊之中,灯影下往往涌现着T女士美丽慈和的脸,我就仿佛得了灵感似的。
49、鲁迅认为,一部外国著作完全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译本同时存在,以取此之长,补彼之短。鲁迅的这一态度不仅消除了丰子恺内心的顾虑,缩短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而且传为一则文坛佳话。
50、鲁迅的书桌上就刻着一个“早”字。这个字还有这样一段来历:那年鲁迅的父亲生了病,躺在床上。鲁迅一面上书塾,一面要帮家务,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素以品行方正、教书认真著称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说了这样一句话:“以后要早到!”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默默地回到座位上。他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
51、从鲁迅故居到三味书屋的确只有30米,不过在微博截图中,这30米其实是从鲁迅纪念馆到三味书屋的距离。鲁迅小时候并不住在此处。
52、寄出去的那封信,对于处于人生低谷的萧红而言,无疑就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了。
53、鲁迅,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名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与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称为“周氏三兄弟”。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论文、散文、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54、只是不知命运为何如此荒诞。同萧军生活时,她怀着未婚夫的孩子;同端木蕻良要开始新生活时,萧红怀的孩子的父亲却是萧军。
55、两位译者几乎同时翻译同一本日本文艺论著,并同时出版,这在当时的中国文化界颇为鲜见。
56、尊重与理解都是相互的,你以友爱之心对待他人,他人才能回报你以爱心。你先尊重他人,别人才能尊重你。
57、1941年,“九一八”事变十周年,萧红之前落下的肺病急遽恶化,端木才真正“成长”起来,在兵荒马乱中带萧红四处求医、为筹集医药费而奔走。
58、遗憾的是,他们之间有限的书信似乎至今未曾发现,无法使我们对他们的交往增加多些的了解。
59、 同学中敬爱她的,当然不止我一人,因为她是我们的女教师中间最美丽、最和平、最善诱导的一位。她的态度,严肃而又和蔼,讲述时简单又清晰。她善用譬喻,我们每每因着譬喻的有趣,而连带的牢记了原理。
60、1949年,高跷队在铁路宾馆门前小憩,沈阳,2cm4cm。来源:中国美术馆供图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