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
1、孔子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孔子,名丘,春秋时鲁国人。平王东迁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说明王室的势力变弱,各诸候国开始强盛,从而有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逐鹿中原。在这个混乱的时代,产生了大量的思想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思想与治国方针,史称:诸子百家。
2、陈来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等书甫一问世,即在读者间畅销,他的著作改变了一批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观念,某种意义上也推动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儒家)。
3、但后来就出大问题了,什么问题呢?原来老百姓利用谶纬之学来造反,如黄巾军造反的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就是谶纬语言。皇权怒了,不是只有你们儒家才看得懂吗?那些造反的游民怎么也懂?于是从三国至隋朝初期,官方开展了大规模的镇压谶纬的活动,三国孙策诛杀于吉就是一例,儒家再次掉进了自己挖的坑里。
4、其革命氛围直入生活世界,使得儒家伦理的人伦日常在基层社会被废弃掉。晚清已经很严重。现在常说民国时期还存有一些,实际上同样很淡薄了,而共和国席卷而来的革命使之荡然无存。指责者想必也是50后、60后的人,跟你们其实是一样的。他们只是到了中老年,开始觉得什么位置都有了,精神空虚需要找传统寄托。
5、阆中(今属四川南充下辖县级市),史称“巴蜀要冲”。清代早期,朝廷在这里设立阆中清代考棚,作为开科取士的重地。考棚也叫川北道贡院、四川贡院、阆中贡院。
6、同年,山东大学组织了一场“文科理论讨论会”,与会者讨论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评价。“不应全盘否定孔子,对孔子必须一分为二。”他们希望扭转对儒家的态度。
7、这里我主要总结一下:一是,儒家产生于分封制的春秋战国,是适用于诸侯林立的时代,与大一统的环境不兼容。
8、有一次,他向一位镇上的朋友借了一本《论语》,读起来津津有味,但因为家里的屋檐漏水了,书被雨淋湿了。
9、嘉靖皇帝会想,你们这些臣子强迫皇帝叫自己的爹为叔,是不是逾越了做臣子的界限?
10、但是后来,情况变糟了,用儒家的话说,就是“礼崩乐坏”。(儒家)。
11、罪魁祸首是西周末年的一位大家长——周幽王。为了博取一个叫褒姒的美女的开心,他三番五次点起烽火把他的臣子诸侯们像耍猴似的耍来跑去。世道变坏的种子就此种下,他的儿子周平王被迫东迁后,春秋开始了。
12、历经这三次皇权打压,儒家的骨气已经消磨殆尽,最后在五四“打倒孔家店”的群情激奋中,被民间狠狠地踩上了一脚,再也站不起来了。
13、可是,到今天,土地不再是私有,曾祖父、祖父不再掌控家族的资源,对晚辈的掌控力当然不再。科举考试应该结束,而且也在晚晴结束。家祠家庙难以恢复到当年的威力。更重要的是,由于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的兴起,也由于全球化的影响,我们在哪里出生不再决定我们在哪里生活、工作,一家人在各个不同的城市甚至不同国家生活,一个族里的人在不同地方生活就更不用说了。在这些新局面下,即使想要恢复儒家配置资源的体系,也不太可能,市场配置资源是中国社会的实际选择,也是最终解放个人、促长个人自由的一种安排。
14、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15、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家的眼光扩展到天地之间,将人间社会放到天地这个大系统中。
16、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17、自从孔子确立儒家以来,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取得显赫地位,经过孔门十哲、孟子、董仲舒、程颐、陆九渊、朱熹、王阳明等代代大师阐发,儒家形成了体系严谨、内容丰富的思想体系,并成为历代治国的指导思想。
18、正是在这个结合中,马列主义实现了中国化,传统“中国思想”开始复活,诞生出一套全新的“中国思想”。其主体,就是被称为“中国共产d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
19、所以从历史书上可以读到一代代仁人志士克己复礼,努力修身,追求完善的人格,一世为人,力求立德立言。
20、儒家诞生于分裂的春秋时期,以维护西周宗法制为自己的崇高理想。
21、百家讲坛上的《论语》解读栏目,教室里挂起的孔子像,小学生被要求背诵《论语》等现象表明,经过一轮波折,儒家文化正在复兴。
22、新京报:所以,你常提的“诸神要动起来”,其方式也是通过知识逻辑的平等竞争来实现吗?现代儒学也是其中之一。
23、过去支持儒家体系的基础也包括土地制度以及文化载体。首先,土地、房产以及家族里的其它资产都掌控在最长者的手里,这个支配体系具体保证了“不听话”、“不孝顺”的晚辈会受到惩罚,所以,遵守“三纲五常”名分等级秩序是非常实际的利益所在。其次,原来的科举考试都以儒家经典为主,学好、讲好、考好儒家经典即能升官发财,这也是非常实际的激励安排,确保儒家文化受到社会精英的重视。再者,从宋朝开始,在朱熹的推动下,普通老百姓家里都要修家谱、建家祠家庙,并每年按规定有几次正式的祭祖拜祖的仪式,这些具体的儒家文化载体和仪式一改原来只是口头传教的传统,使儒家价值主张更显性地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至于到1940年代民国学者潘光丹对当时的高中生和大学生进行的调查中,有60%多的学生能说出曾祖父的名字!朱熹对儒家的贡献是显然的。
24、陈来:法家应该说在古代文明国家里也有根源,所有文明古国都是非常重视以刑治国。我们看古代各个文明古国,治国理政基本方针形态都是强调以刑法治国。正是因为世界文明都重视法,我们才会觉得,从西周的“德治”到孔子的德礼思想,在古代文明史上的重要价值。
25、人在社会中,要受社会规范的约束,有积极献身事业的热情。但要是每天都那么拘谨,会过得很累。当在社会中遭遇不顺的时候,我们需要去药店逛逛,疗疗伤,舒缓一下紧绷的心。
26、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变革和社会发展脚步的加快,商业大潮席卷了整个中华大地。当物质生活开始变得富足,人们的精神世界却在逐渐萎靡,每天奔波忙碌的中国人亟需精神的填补。由此,传统文化开始以正面的形象出现。1993年8月16日,《人民日报》甚至以整版篇幅刊登《国学,在燕园林悄然兴起》。由此,国学热开始从学术界延伸到大众知识界。人们渴望文化的复兴,更渴望通过儒家传统树立起对国家的信心。
27、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4月
28、不过,从论文数量看,对儒家思想进行研究的就很少了。最流行的是中西文化宏大比较及其角度。以此研究儒家思想的,多是中庸立场。批评者也有,比如景海峰在1987年发表在《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期的《当代儒学思潮简论》就认为现代新儒家具有文化保守主义倾向,因而反对其对宗教意义的道德复归。
29、第一是社会位置限定思考角度。没有当过政,就没办法在国家高度思考问题。第二是位置由时空决定。农耕文明的早期,考虑的问题包罗万象,但要说解决了充分发育的现代社会的问题,那怎么可能?第撇开现代体验,专寻传统根基常常就是文化不自信,自己这一代人无能,要去找祖宗为我们遮羞。
30、从宋朝开始,儒家开始向民间普及!老天爷都无法限制皇权,那就将皇权置身于群众的汪洋大海中吧!
3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个好理解吧。)
32、关于新型“中国思想”中的现代化内容和未来走向,留到下篇再谈。敬请关注,并欢迎批评指正。
33、“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君对臣好,臣就对君好;君不把臣当人看,咱就当他是路人不存在;君若把臣当泥土草芥,臣完全可以把君当寇仇。)
34、答案恐怕就在“上层社会儒家传统”和“下层社会儒家传统”的差别之中。
35、其自晚清以后,我们曾经逐渐进入一种激进革命氛围。陈独秀说得明确,“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按今天通俗表达,就是终于发现儒家伦理不行了。但要注意,这不是说陈独秀犯了错误,而是到了这一阶段,大家确实觉得儒家伦理不太行了。所以断裂也不怪我们,由此一直断裂到了80后、90后,为什么?因为中国建立现代国家的任务还未完成。
36、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重视道德的修养,把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展成为一门学问。在处事问题上,孔子提出“无过无不及”的中庸原则,做事讲究恰到好处。在教育问题上,孔子首倡“有教无类”的主张,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孔子跟弟子们的谈话,大多围绕伦理价值观来探讨问题。这种价值观形成了后世中华文化的主体价值观。
37、董仲舒被史家称为新儒学的代表,为了兼容于大一统的环境,他代表儒家做出了积极的回应,而且回应得非常高明。我们知道在先秦时期,儒家论述君臣的权利和义务时是对等的,君仁则臣忠,君无道则可以推翻他。但现在可是统一帝国了,人在屋檐下,那些威胁皇权的话可不能随便说了,否则自己的脑袋可能会被皇上“咔擦”一声。
38、但是到了治国和平天下的层次,上层阶级从儒家传统中解读出纲常礼教等统治术,而下层阶级却从中解读出关于“天命”和“道统”的思想,一旦认定“天下无道”,就会受到“匹夫有责”的鞭策,投身于匡扶社稷、重建天下的大事业当中。
39、人生最理想的活法就是南怀瑾先生说的:“儒为表,道为骨,佛为心。”
40、钱穆先生指出,宋明之儒通过举办如义庄、社仓、保甲、书院、乡约等社会事业,将理学带到了基层社会。同时,政府和乡绅的各种“教化”活动,也把儒学的伦理道德规范渗透到基层社会。
41、而关于1978年,最深刻的事件是即将全面改变中国的改革开放。随后市场化环境得以生长,社会空间破土而出,整个国家对现代化的追求成为最大共识。围绕儒家的讨论极少,即便涉及也一般认为是限制因素。与读中小学时相比,此时的任剑涛对儒家的感受发生细微变化,“对传统仍不了解,但原来的厌恶也没有了。”
42、唐宋以后的中国文化,要讲儒、释、道三家,也就变成三个大店。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道家则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节选自南怀瑾《论语别裁》)
43、所以,闭门隐居,遁入山林,高人追求修心修身乃至逍遥成仙的故事,历代都有。
44、这是儒家能够在分封制下产生敢于制约君权的思想的环境背景。
45、点亮(在看),转发分享给身边的朋友,一起共勉!
46、儒家是粮店,是我们生活所必须的,儒家思想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DNA。
47、追根溯源,中华儒家传统的原典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这一套经典文本,经过孔子的编纂注释,加上“记”和“传”等,生成为儒家传统思想的核心。
48、中华儒家关于“道统”和“革命”的这些观念,与犹太-基督教中的圣经信仰有一定的共同之处:就是在古代国王“朕即法律”这一原始公义之上,加上了一个以全天下人共同的理想社会为标准、为追求的高级司法。
49、所以,毛泽东思想虽然被中国“下层社会儒家传统”这个母体所孕育,却并不完全是这个母体的子体。这套思想中关于建设新社会、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的思想内容,则完全来自于马列主义这个父体。
50、为什么呢,因为第当时周天子的臣是诸侯,诸侯的臣是卿大夫,依此类推。而儒士既不是周天子的臣,也不是诸侯的臣,所以身份比较独立,可以对政府提出批评和监督。但秦统一后,形势就大变,全国人包括儒家都是皇帝的奴才和臣了,臣若敢像孟子那般叫嚣推翻皇帝,是要冒生命危险的。
51、儒家倡导的“执两用中于民”,用今天的大白话说,就是执左右之两而用其“中”于人于己于民。
52、从前,有一个少年家境穷困,每天都要花很多时间放牛,但他还是会偷偷在私塾门外偷听先生讲课。
53、禅师说:“我们身处的环境,其实就像盆中的水;我们人就是花,只有天天剪去坏情绪、坏念头的茎,才能吸收到天地的养分,保持清净安详之心。”
54、有人说,这一次皇权对儒学的打击比焚书坑儒更加坚决和彻底,因为经此一役,图谶纬书几乎销声匿迹,导致现在的学者想研究那段历史都找不到任何的相关材料。
55、任剑涛:这是传统遭遇某种断裂的尴尬。但我认为指责者自己的资格也可能很成问题。他们无法指责任何时代不懂传统。为什么呢?
56、《礼记》说到“礼之初,始于饮食”,古代人讲究礼节就是从喝酒吃饭开始,因为以前的祭祀、迎宾和婚丧都有专门的饮酒礼仪,繁复十分。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先作出拜的动作;将酒倒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尝酒赞酒;最后仰头一饮而尽。
57、前5世纪由孔子创立,脱胎自周朝礼乐传统,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抨击暴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58、只有修好了这三重境界:方能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59、新京报:实际上,思考一个现代学术命题或政治社会命题,也可能从典籍中寻找思想支持。比如,有论者提出一个命题,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孟或其他儒者学说中就得到阐释和论证。政治学、法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中国思想教材也同样有此取向。你的研究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
60、正所谓“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61、儒家思想的好处:道德精神:“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朝闻道,夕可死”的精神追求,坚毅的人格、积极的人生态度,尊老尚贤敬师和见利思义的人生准则。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