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个性网

精选卡夫卡式是什么意思(90句集锦)

李花花
导读 卡夫卡式是什么意思 1、明星名导、圆形画幅的拍摄手法、原著作者刘震云,每一个元素都让人瞩目。 2、*别相信恶之所为,你在它面前不妨保守秘密。 3、依卡夫卡之见,什么是法的核...

卡夫卡式是什么意思

1、明星名导、圆形画幅的拍摄手法、原著作者刘震云,每一个元素都让人瞩目。

2、*别相信恶之所为,你在它面前不妨保守秘密。

3、依卡夫卡之见,什么是法的核心问题?卡夫卡设问:“如果人民知道,法为贵族享有,受贵族治理,为贵族服务,人民必须反抗吗?”卡夫卡的回答是:“我们更应该痛恨自己……”这是不是说法的问题最终还在于人自身,还在于人民内部?美国当代法学家德恩里科无比感慨地说道:“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AlfredNorthWhitehead)曾经说过:所有西方哲学只不过是柏拉图的注脚。同样可以说,所有西方法律都不过是卡夫卡的注脚。”这句话的意思并不十分清晰,但却意味深长。

4、“许多人认为卡夫卡是一位忧郁的怪人,一个除了做自己不喜欢的办公室工作之外一心扑在写作上的呆子,这样的想象滋生了很多关于卡夫卡本人的流言。”事实上卡夫卡热爱运动和健身,是个游泳健将,他喜欢旅行,爱好广泛,常去电影院看电影,还喜欢阅读科技新闻,尤其是航空类新知识。与许多艺术家不同,卡夫卡的生活习惯甚至极其健康,他不抽烟,不喝酒,不喝咖啡也不喝茶。

5、有一天,在我的一个老朋友家里目睹了一个小小的场景之后,我认真思考了这个秘密。那个女人1951年在布拉格的斯大林主义审判期间遭到逮捕,被指控她并没有犯下的罪行。当时,有数以百计的共产d员处在同样的境遇中。他们一辈子都把自己完全跟他们的d联系在一起。当d突然成了他们的起诉者时,像约瑟夫·K一样,他们都同意“要仔细审视他们的整个生活,他们的全部过去,直至最微不足道的细节”,为的是找到隐藏的犯罪,最后供认想象出来的罪行。我的这位朋友设法救了自己的命,因为她有异乎寻常的勇气拒绝着手——像她的同志们那样,像诗人A那样——“寻找自己的罪行”。拒绝为她的迫害者们提供帮助之后,对于最后的审判秀来说她就没有什么用了。于是,她非但没有被绞死,反而活着走出了监狱。14年后,她完全被恢复名誉,并被释放了。

6、  其次,职员在庞大的行政事务中扮演了一个很小的角色,他不可能看到其目标和视界,它是一个这样的世界,行动变成了机械的,做事的人不知道他们所做之事的意义。 

7、卡夫卡耿耿于怀的,并不是孤独的诅咒,而是对孤独的侵犯。

8、因为遵守它,事后才会付出代价,不遵守它,立刻就会付出代价,总之早晚都会为别人的行为付出代价。

9、在将办公室的布景放大到一个世界那么大的范围后,卡夫卡在他自己都没有料到的情况下,展现了让我们着迷的意象,因为这意象跟他从没有经历过的社会,也即今天的布拉格人的社会,是那么相似。

10、  在卡夫卡的世界里,档案扮演了一个柏拉图的理念的角色。它代表了真正的现实,而人的身体存在只是一个投射在幻想之幕上的影子。实际上,土地测量员K和布拉格的那位工程师都只是其档案卡的影子;他们甚至连这个都远远不如:他们是档案中的一个错误的影子,甚至没有资格作为影子而存在。 (卡夫卡式是什么意思)。

11、一九七四年,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博西格诺等教授合作编著了《法的门前—法律过程导论》(BeforetheLaw:AnIntroductiontotheLegalProcess)一书,该书广受推崇。至二〇〇六年,三十二年间这本书共修订再版了七次。二〇一二年原书作者之一彼得·德恩里科与中文译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邓子滨博士对该书进行改写、缩写,于是有了中文版《法的门前》一书。

12、卡夫卡小说的第二个内容是揭示了现代人的异化现象。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由于沉重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压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著名小说《变形记》突出地表现了这种现象。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在现实生活中当然是无稽之谈,但是如果从他的工作已经使他变成了一架机器和工具来考虑,那么就应承认他丧失人的特性、异化为动物,是符合逻辑的,从艺术的角度看,也是真实的。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也是一部有异化内容的作品。在这篇小说里,饥饿艺术家实际上已经异化为动物了。

13、不。每一种情境都是人的创造,只能包含人所包含的东西;因此,你可以想象,作为人的可能性,那种情境(以及它的所有形而上学含义)已经存在“多年”。

14、这种诠释在我看来是错误的(因为卡夫卡抓住了人类生活的一些具体处境,而这种诠释却认为那只是个寓言),但深具启发意义:在权力被神圣化的任何地方,权力自然而然就生出它自身的神学;在权力像上帝一样为所欲为的任何地方,权力就引起对于它的宗教感情;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就可以用一种神学语言来描绘。

15、*你没有走出屋子的必要。你就坐在你的桌旁倾听吧。甚至倾听也不必,仅仅等待着就行了。甚至等待也不必,保持完全的安静和孤独好了。这世界将会在你面前自愿现出原形,不会是别的,它将如醉如痴地在你面前飘动。

16、法庭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既清楚又模糊。它不大,却具有无上权力,像盘旋在最高处的恶魔企图把一切人吞噬。法院的人并不正直,但不妨碍法律这部机器的照常运转和最后将它的捕获物置于死地。约瑟夫·K也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他既软弱却又并不甘于被诬陷。

17、总之,卡夫卡的守门人是一种隐喻,其意义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今天,我们已经进入所谓网络时代,于是,法的门前又有了新的故事,其主角这一回变成了信息。人们发现,信息操纵并支配着法的运作方式,谁掌握了信息、掌握了信息的来源便掌握了法,拥有解释法的权力。网络科技打破了传统的规则,超越了国界和法律的领域。口令和密码成了进入网络空间的新的守门人。“它们是制造了人与法的距离,还是有利于人们进入法门?新科技更可能服务于个人,加强我们的自治,赋予我们力量,还是更可能侵犯我们的隐私,维持现状,并且服务于既得利益者?它为我们提供了赶走守门人的工具,还是为已经就位的守门人提供了支持?”因为信息传播的快捷和科技的更新发展,我们是否需要重新立法以便更有效地保护个人隐私和自由?还是更应该立法允许监控任何人的言行,以保证公共安全,实现全球反恐的宏伟目标?法的守门人在今天又增添了新的任务和职责,当然又有了新的矛盾和困惑。

18、当我们的灵魂尝试对卡夫卡的作品要旨持开放态度,我们当即面临着两种难处。第一种难处关注于呈现要旨的形式,即作品的语言。第二种难处关注于一种卡夫卡作品中势不可挡的适时的当即性,一种令批判之距离不可能的当即性。因为这两种难处刻画了作品要旨,它们应当被看待,甚至是在我们真正思考要旨本身之前。

19、*人们尽可能少说谎,仅仅由于人们尽可能少说谎,而不是由于说谎的机会尽可能地少。

20、  如果“诗歌”已经在那儿,那么,把先见之明的天赋归到诗人头上就不合乎逻辑;不,他“只是发现”了人的可能性(“诗歌”在那儿“已经多年”),有朝一日,历史也会发现它。 

21、猎犬们还在庭院里嬉耍,但那猎物却无法逃脱它们,尽管它正在飞速穿过一片片树林。

22、然而,这个说法需要改正一下:“卡夫卡式的”并不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或政治概念。有人试图把卡夫卡的小说解释为对工业社会、对剥削、对异化、对资产阶级道德的批判——一言以蔽之,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但在卡夫卡的世界里,几乎没有任何资本主义的成分:既没有金钱,也没有金钱的权力,没有商业,没有财产和财产拥有者或者任何关于阶级斗争的东西。

23、秩序的建立首先需要培养人们对法的忠诚,并且努力将这种忠诚变成习惯。在法的门前,乡下人已经习惯了等待和恳求,根本没想过还有其他出路;守门人则习惯了与乡下人对峙,甚至没考虑过向里面通禀一声。“在法的门前,守门人既是秩序的维护者,也是民怨的激发者,这令人想到警察的‘守门人’和‘守夜人’的角色之争。”如此看来,卡夫卡的守门人是妨碍公民接近法律和正义的各种力量的比喻和象征。众所周知,接近法律所需的费用昂贵,法律图书和资料都远离公众或者不易运用,因此,非专业人士没有人愿意主动接近法。还有,法院那威严而陌生的建筑物干扰了人们的权利主张,妨碍了纠纷的公正解决。“在卡夫卡的寓言里,守门人的职责只是排斥。然而,守门人典型情况下是具有双重职责的:排斥一些人,接纳另一些人。”

24、第当他愿意过这种生活时,他是自由的。现在他当然不能回去了,因为他已不是当时愿意过这种生活的他了。而就这点而言,他生活着又何尝不是实施他当初的意愿的方式。

25、  第职员只跟无名之人打交道,跟档案打交道:那是一个抽象的世界。 

26、*一个突变。回答问题时瞻前顾后、小心翼翼、怀着希望、窥测着方向,绝望地在问题的那不可接近的脸上探索着,跟着它踏上最荒唐、亦即为回答所避之唯恐不及的道路。

27、但是,说现代办公室属于荒诞的王国是什么意思呢?

28、  卡夫卡式的也不符合极权主义的定义。在卡夫卡的小说中,既没有d也没有意识形态及其行话,没有政治,没有警察,也没有军队。 

29、文学作品是才智的表达。它是才智的文学样式。通过如此实现,知识分子参与到普遍讨论中来。文学作品因而参与到了我们粗略地称为“文明”的重要对话中。作为如此对话的必要组成部分,文学作品有两个根本方面:它终止以前的对话,并且创造下一个对话。

30、KarlLessing|LandscapewithCastleRuinsandRiders(1878)

31、除了一个精神世界外,别的都不存在。我们称之为感性世界的东西,不过是精神世界中的恶而已,而我们称之为恶者,不过是我们永恒的发展中的一个瞬间的必然。

32、他的疲惫是角斗士斗剑后的那种疲惫,他的工作是将小官吏工作室的一角刷白。

33、我们为什么要为原罪而抱怨;不是由于它的缘故我们被逐出了天堂,而是由于我们没有吃到生命之树的果子所致。

34、所谓象征,就是用具体的形象代表或暗示某种思想,意念和感情.因为某些现象不能被 直接表现,只能通过与之相对应的象征物体来暗示,从而需用象征的表现手法.卡夫卡的"象征",既有深刻的意蕴,又包含着精辟的理喻,有些作品还蕴含着多层次的寓意。作品带有卡夫卡独特的讽刺性和作品内容要素的不确定性。卡夫卡作品的讽刺性主要表现在对现实世界荒诞的揭示上.他笔下的主人公往往是意外地陷入一种令人啼笑皆非,无法解脱的困境.他们越是挣扎,就会越陷越深,甚至最后送了性命。"甲虫式"的人物格里高尔——这个令人哑然失笑的情节,是荒诞的,也是奇异的,看似枯燥乏味,嚼之意味无穷! 作品将现实存在的因素和非现实虚幻的因素交织于一起,把正常人与"非人"(动物)在一起,用写实的手法,来叙述非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虽然荒诞滑稽,却开掘了主题的深度。

35、对此,顾彬认为,我们应当返回过去,返回古典时代,重读孔子、庄子,让它们帮助我们认识世界,重建“知足”的内心。

36、  我的朋友约瑟夫·什克沃雷茨基(JosefSkvorecky)在他的一本书里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37、  第四:布拉格工程师的故事有点像滑稽故事,一个笑话:它令人捧腹。 

38、我们的艺术是一种被真实照耀得眼花缭乱的存在:那照在退缩的怪脸上的光是真实的,其他的都不真实。

39、10你可以避开这世界的苦难,你完全有这么做的自由,这也符合你的天性,但也许正是这种回避是你可以避免的唯一的苦难。

40、如果当时有这种可能性:建造巴比伦之塔,但不爬上去,那么也许会得到允许的。

41、没有拥有,只有存在,只有一种追求最后的呼吸、追求窒息的存在。

42、  在诗人的眼里,尽管看上去似乎有些古怪,历史所处的位置类似于诗人自己的位置:历史不是创造,而是发现。尽管有一些新的情境,但历史所揭示的是:人是什么,有什么东西在人的身上“已经多年”,人的可能性是什么。 

43、正确的解释却是,一个魔鬼上了他的身,无数小魔鬼就纷纷涌来为大魔鬼效劳。

44、卡夫卡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笔调,用象征、细节描写等手法对“人变成甲虫事件”进行艺术再造,使作品呈现出荒诞、不可思议的基调。

45、布拉格的一位工程师受邀参加伦敦的一次专业会议。于是他去了,参加完会议的各项议程,回到布拉格。回来几个小时之后,他坐在办公室里,拿起一份《红色权利报》(RudePravo)——d的机关报——读到这样的消息:一位杰克工程师出席伦敦的一次会议,对西方媒体发表了一篇诽谤他的社会主义祖国的声明,并决定留在西方。

46、(《法的门前》,彼得·德恩里科、邓子滨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二〇一二年版)

47、工程师面对的权力有着一个漫无边际的迷宫的特点。他永远也无法到达它那些无穷无尽的通道的尽头,永远也找不到是谁发布了那致命的宣判。所以他跟约瑟夫·K面对法庭,或者土地测量员K面对城堡时的处境是一样的。他们身处的世界都只是一个巨大的迷宫般的机构,他们无法逃出,他们也无法理解。

48、  什克沃雷茨基笔下的那位工程师会这样理解:他的档案中的一个错误把他抛到了伦敦,于是他在布拉格周围游荡,一个名副其实的幽灵,寻找他丢失的身体,而他曾经拜访过的办公室,在他看来似乎就是一个无边无际的迷宫,来自某个无名的神话。

49、10谦卑给予每个人——包括孤独地绝望着的人——以最坚固的人际关系,而且立即生效,当然唯一的前提是,谦卑必须是彻底而持久的。谦卑之所以能够这样,是因为它是真正的祈祷语言,同时是崇拜和最牢固的联系。人际关系是祈祷关系,与自己的关系是进取关系。从祈祷中汲取进取的力量。

50、因此,我们应当说,卡夫卡式的故事代表了人及其世界的一个基本可能性,这一可能性并不是被历史所决定,它或多或少永恒地与人相伴随。

51、描写非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让非现实的人物生活在现实生活的环境中,其目的是通过格里高尔的心灵语言和孤苦环境来展现西方社会人的异化的普遍本质。

52、《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创作的中篇小说。《变形记》完成于1912年,1915年首次发表在月刊《白色书刊》10 月号上。

53、揭示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困境和困惑感,是卡夫卡小说的第三方面的内容。这一类作品表现的主要是中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在这类作品中,短篇小说《地洞》最有代表性。卡夫卡通过一个小动物的心理活动,生动地展示了在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生命没有保障、生活不得安宁的困境。长篇小说《美国》写的基本上也是现代人的孤独、失落和无家可归的困境。

54、  如果说我如此热情地拥抱卡夫卡的遗产,如果说我把它当作我的个人遗产来捍卫,那并不是因为我认为模仿不可模仿的东西(并重新发现卡夫卡式的世界)是值得的,而是因为它是小说(作为小说的诗歌)彻底自治的一个绝佳实例,任何社会思想和政治思想都不可能为我们提供这样的实例。

55、  有一天,在我的一个老朋友家里目睹了一个小小的场景之后,我认真思考了这个秘密。那个女人1951年在布拉格的斯大林主义审判期间遭到逮捕,被指控她并没有犯下的罪行。当时,有数以百计的共产d员处在同样的境遇中。他们一辈子都把自己完全跟他们的d联系在一起。当d突然成了他们的起诉者时,像约瑟夫·K一样,他们都同意“要仔细审视他们的整个生活,他们的全部过去,直至最微不足道的细节”,为的是找到隐藏的犯罪,最后供认想象出来的罪行。我的这位朋友设法救了自己的命,因为她有异乎寻常的勇气拒绝着手——像她的同志们那样,像诗人A那样——“寻找自己的罪行”。拒绝为她的迫害者们提供帮助之后,对于最后的审判秀来说她就没有什么用了。于是,她非但没有被绞死,反而活着走出了监狱。14年后,她完全被恢复名誉,并被释放了。 

56、对于这个问题,青岛文学馆馆长臧杰作出了以下回答:

57、扬·斯卡采尔说,“诗歌”一直在那儿等待我们,不可改变,“已经多年”。然而,在一个不断改变的世界里,不可改变难道不是一种纯粹的幻想。

58、  后来,我的眼睛适应了“诗歌”之光,我开始在那曾经让我头晕目眩的东西中看到了我自己的生活经历;然而,光依然在那儿。 

59、  撇开神秘化和传说不谈,没有任何显著的痕迹可以追踪到弗朗茨·卡夫卡的政治兴趣;在这个意义上,他不同于他在布拉格的所有朋友,不同于马克斯·布罗德、弗朗茨·韦尔弗、埃贡·艾尔温·基希,也不同于所有的先锋派作家,他们声称了解历史的方向,沉湎于召唤未来的面孔。 

60、  扬·斯卡采尔说,“诗歌”一直在那儿等待我们,不可改变,“已经多年”。然而,在一个不断改变的世界里,不可改变难道不是一种纯粹的幻想。 

61、  我刚才讲的这个故事是一个我们所说的“卡夫卡式的(Kafkan)故事”。这个说法源自于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仅仅被一个小说家的想象所决定,充当了描述某些情境(文学的或现实的情境)的惟一的常用形容词,其他任何词汇都不足以让我们理解它,无论是政治的、社会的还是心理学的理论,都没有给我们理解这种情境的任何钥匙。 

62、事实上,一个极权主义国家就是一个庞大而单一的行政部门,由于其所有的工作都是为国家打工,因此各行各业的每一个人成了雇员。工人不再是工人,法官不再是法官,店主不再是店主,牧师不再是牧师;他们全都是国家的职员。“我属于法院,”牧师在大教堂里对约瑟夫·K说。在卡夫卡那里,律师也是为法院工作。今天布拉格的一位市民不觉得这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他所得到的法律辩护并不比K强。他的律师也不是为被告服务,而是给法院打工。

63、卡夫卡式的荒诞社会:经济危机、局部战争、你争我夺。

64、*一级未被脚步踏得深深凹陷的楼梯台阶,就其自身看,只是木头的一种单调的拼凑。

65、对封闭的庞大帝国而言,对一种集体主义的狂欢而言,对那些微小的个体精神而言,这些缺口意味着什么呢?答案不言自喻。正因如此,我们比什么时候都更迫切地需要阅读卡夫卡——因为他关注的对象,是个体的人性,而非集体的“统一”。

66、这两种范畴彼此依存。批判式的考察也是一种在我们的认知中对作品要旨讯息的同步经验。对于要旨的思辨同时也唤醒了我们对于使作品完整的元素的好奇。然而这两种范畴呼应了两种不同的“态度”。批判的范畴对应着好奇之态度,而思辨的范畴对应着共感之态度——在希腊语意义上,即“与之共鸣”。共感一词萌芽于音乐的土壤。试想爱摩古提琴这一乐器:琴弓所接触到的琴弦与中提琴的其它琴弦一起共振。正如我们接触卡夫卡的作品,我在此为关注共感之态度的读者争辩——读者应该将其自身的才智转换灌注进琴弦,使之与卡夫卡的琴弦共振。这无疑会花费巨大精力。尽管如此,在不只是音乐的意义上,它仍需要我们的共感。我请求读者试想爱摩古提琴并非出于偶然。

67、一名布拉格工程师应邀参加在伦敦举行的一个科学研讨会。他去参加了讨论,又回到布拉格。回去几个小时后,他在办公室拿起《红色权利报》(d的机关日报),在上面赫然读到:一名捷克工程师被派去伦敦参加研讨会,他面对西方新闻界作了一个诬蔑他祖国的宣言,然后就决定留在西方了。

68、但是现在我急于补充如下一点:这种我们在卡夫卡作品中发现的先知式的处境是卡夫卡的代码的一部分。因此,它们给要旨讯息的真正意义带上了面具。虽然它们在文学性中保留了它们的有效性(这是卡夫卡式讽刺的另一方面),但是它们在解码过程中保存住了最终的影响。即使我们没有经验过代码中的要旨讯息本身,也许我们经验过被解码的要旨讯息?带着这个我遗留的尚未解答的问题,我冒着这样的危险更加接近了卡夫卡作品的真正要旨。

69、卡夫卡式欺骗来自于卡夫卡,卡夫卡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卡夫卡小说的谜语特征体现在小说的不确定性特征上,其小说往往没有起始,没有结尾,没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没有明确的方向;

70、10“不能说我们缺乏信仰。单是我们的生活这一简单的事实在其信仰价值方面就是取之不竭的。”——“这里面有一种信仰价值吗?人们总不能不生活。”“恰恰在这‘总不能’中存在着信仰的疯狂力量;在这一否定中这种力量获得了形象。”

71、其次,职员在庞大的行政事务中扮演了一个很小的角色,他不可能看到其目标和视界,它是一个这样的世界,行动变成了机械的,做事的人不知道他们所做之事的意义。

72、这个女人被捕时有一个1岁大的孩子。从监狱获释之后,她就和自己15岁的儿子重逢了,从那以后便和儿子一起住在她那间偏僻简陋的住所里,过着卑微而快乐的生活。她变得强烈地依恋这个孩子,这一点完全可以理解。有一天,我去看他们——那时她的儿子已经25岁。伤心而愤怒的母亲正在哭泣。原因十分琐碎:儿子睡懒觉,或者诸如此类吧。我问那位母亲:“为什么对这样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如此烦恼?这值得哭吗?你是不是做得太过分了?”

73、豹闯入寺院,把祭献的坛子一饮而空;此事一再发生,人们终于能够预先作打算了,于是这成了宗教仪式的一个部分。

74、K象征着千千万万社会中的人。他具有性格上的双重性。而纵观他从30岁生日宣布被捕到被杀害的这段过程,纠结于权力、爱情,渴望着事业成功,却难于摆脱社会、命运捉弄,自我审判到被真正审判的过程也是象征着人的一生。

75、JohnVarley|HolyIslandCastle(1810)

76、*有时恶握在手中犹如一把工具,它自觉不自觉地、毫无异议地让人撂在一边,只要人们想要这么做的话。

77、生活中人人都在扮演角色,但又不是人人都有话语权。李雪莲想要维系婚姻,却被“假离婚”,想要挽回婚姻,却被说成是“潘金莲”。

78、当法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和解释时,就意味着法并不是唯一的、绝对的、永恒的,那么,新的问题随之而来:是否可以违法?违法是否也包含在法之内?“乡下人要不要打倒守门人,冲进门去,用‘违法’的方式见到法?如果讨不到满意的说法,可否索性将法拉下宝座打个鼻青脸肿,直接实现‘铁拳的正义’?”事实上,当卡夫卡看到那些由于安全设施不足而伤残的工人时,他像那些请愿人一样也充满了激愤。据布罗德记载,卡夫卡在保险公司里目睹了那些伤残工人接受各级官员的推诿、搪塞、斥责甚至谩骂,卡夫卡曾惊讶地说:“这些人是多么老实啊,他们没有冲进保险公司,把一切砸得稀巴烂,却跑来请求。”

79、那么,在诗人看来,写作就意味着打破一堵墙,这堵墙的背后就有某个不可改变的东西(“诗歌”)隐藏在黑暗中。这就是为什么(由于这种令人惊讶的、突如其来的显露)“诗歌”首先让我们头晕目眩、惊奇不已的原因。我14岁时第一次读到《城堡》,这本书今后再也不会那样彻底地让我心醉神迷,纵然它所包含的广博浩瀚的认知(卡夫卡式的全部的真正含意)当时是我所无法理解的:我头晕目眩。后来,我的眼睛适应了“诗歌”之光,我开始在那曾经让我头晕目眩的东西中看到了我自己的生活经历;然而,光依然在那儿。扬·斯卡采尔说,“诗歌”一直在那儿等待我们,不可改变,“已经多年”。然而,在一个不断改变的世界里,不可改变难道不是一种纯粹的幻想。不。每一种情境都是人的创造,只能包含人所包含的东西;因此,你可以想象,作为人的可能性,那种情境(以及它的所有形而上学含义)已经存在“多年”。

80、当我还生活在布拉格时,我经常听到人们把d的总部(一幢丑陋的、有点现代的建筑)称作“城堡”。同样频繁的是,我会听到d的二把手(门德里奇同志)称之为“Klamm”(捷克语中的klam更加漂亮,意思是“海市蜃楼”或“骗局”)。

81、什么是法?在现代法学专家看来,法就是有例可依,先例就意味着“相同的情况相同对待”;但没有先例可循时,就有了“不同情况不同对待”。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对“情况”的巧妙解释,使得法的面相被遮盖,或者被扭曲。因此,法是什么就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说”法,谁在“说”法,为谁而“说”法?在这里“说”比“法”显然更为重要。

82、理解这种幸福:你所站立的地面之大小不超出你双足的覆盖面。

83、卡夫卡没有作任何预言。他所做的一切,不过是看见“背后”是什么。他并不知道,他的看见也是预见。他并不打算揭露一个社会体制。他只是把自己从私人性的、微社会的人类实践中认识到的那些机制显露出来,根本没有想到后来的发展会让这些机制在巨大的历史舞台上运转起来。

84、卡夫卡式的也不符合极权主义的定义。在卡夫卡的小说中,既没有d也没有意识形态及其行话,没有政治,没有警察,也没有军队。

85、我们可以在他写给米莱娜的一封信中找到答案:“办公室并非一个愚蠢的机构;它应该属于神奇的世界而非愚蠢的世界。”在这句话中隐藏着卡夫卡最重大的秘诀之一。他看到了任何人没有看到的东西:不光是官僚现象对人、对人的境遇以及人的未来的重要性,而且还有(这一点更让人惊讶)在办公室幽灵般的特色中隐含的潜在诗性。

86、  卡夫卡耿耿于怀的,并不是孤独的诅咒,而是对孤独的侵犯。

87、工程师于是去了内政部。在那儿,人家跟他说,对,肯定是个错误,可这不是他们内政部人的错,他们是从驻伦敦使馆的秘密机构那里收到关于他的报告的。工程师让他们辟谣。人家跟他说,不,辟谣,那做不到,但保证他不会有什么事,他尽可高枕无忧。

88、“下班后”接近纯电影制作的概念;这本身就是一个几乎完美的例子。据我所知,它几乎没有一堂课或一条消息,并且足以表明这位英雄面临对其安全与理智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挑战。这是《波琳的危险》大胆而恰当地讲的。

89、b.道路是没有尽头的,无所谓减少,无所谓增加,但每个人却都用自己儿戏般的尺码去丈量。诚然这一码尺的道路你还得走完,它将使你不能忘怀。

上一篇:精选月亮的诗句古诗四句(73句集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