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个性网

精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43句集锦)

李花花
导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孔子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孔子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

2、自认为比别人高明,就容易自满自大。有人提出建议,不屑一顾。向人家请教,会觉得没有面子。这样下去,愈来愈孤独,愈来愈固执,而不进则退,终究会难以赶上时代而遭到淘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  孔子本人就是敏而好学的榜样。他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终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学习,诲人不倦地传道授业。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习对于他而言,是一种精神愉悦的活动,他很享受从学习中带来的快乐。孔子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他不但在学问方面是万世之师,而且在学习精神方面也堪称万世楷模,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4、卫国大夫孔圉,天资很高,能做事,又喜欢研究学问。像这样的人,通常都自视甚高,看不起他人。有人劝他,大概也听不进去。但是孔圉不是这样,他肯向身份地位不如他的人请教,而且不觉得没有面子,实在十分难得。所以死后追谥为“文”,可以说当之无愧。

5、粪是有用的粪,墙是有用的墙,不能凭外表而否定内在

6、我不知道张立勇是否是因为读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而刻苦学习,但我相信,今天读过这句话的你,应该知道孔子老先生是多么的具有智慧。

7、孔子“不耻下问”的表现:一是就近学习自己的学生们,即边教边学,这在《论语》书中有多处记载。二是学于百姓,在他看来,群众中可以学的东西很多,这同样可从《论语》书中找到许多根据。他提倡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8、如何才能让自己真正得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呢?解铃还需系铃人,即然孔子提出了如何去做,那他一定也做出了什么表率行为。

9、中央文明办发布2021年11月“中国好人榜”,江西7人上榜!

10、如果你读我的文字到现在还是没有想读国学经典的冲动,那你可以到有学习氛围的团体或者机构里多体验体验,氛围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多方面的态度,其中学习态度最可以改变。

11、第二幕:子贡:“老师,孔圉(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凭什么获得文的称号!”孔子微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贡恍然大悟:“老师是说他聪明多才,又爱好学问,又谦虚下问,不以为耻,所以才会获此谥号……”

12、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且中华文化的很多优良传统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圈,尤其是东南亚地区都是备受推崇的。习近平引用“敏而好学”,旨在强调中国和东南亚山水相连,血脉相通,中华文明和东南亚文明千年互鉴共生,两种文明应当加强交流,共同发展。(来源:《习近平用典》)

13、  本章里,孔子在回答子贡提问时讲到“不耻下问”的问题。这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做为可耻。

14、他在若干年前就已经把拼命学习能带来的巨大好处告诉了我们。我们知道孔子老先生是智慧的,我们就应该对他的话语加以研究,并照着去做;如此,你的收获一定超过普通的大众。

15、试想一下,有人向你请教问题,是不是觉得自己特别得有成就感?你是不是很乐意把知识告诉别人,会拉近了和那个人的距离?尊重别人是不是一种知礼的表现?

16、   “谓”是“为”之误,“是以为之”的句式,在《为政篇》第二章也有,“曾是以为孝乎?”。

17、从另外一面说来,你不懂的问题如果就放在那边不问,到时候做错了,是不是又失掉了另外一个层次的大礼?

1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

1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还有一层引伸含义——为了得到学问,可以不顾一切。

20、小编第一次与毛亚珍相见,是源于月会前的一次访谈拍摄。那是在公司九月月会之前。毛亚珍作为八月的签约金冠军,要站在月会的舞台上向大家分享她的成功经验。而那时小编的任务,就是先行采访优秀的冠亚季军,将他们最真实的一面呈现在月会的大屏幕上。

21、29岁,二次创业,毛亚珍用自己的身体力行诠释了有关执着、母爱与付出的涵义。更是将不耻下问作为自己学习进步的座右铭。

22、就让小编用镜头为您呈现:一位坚持走在学习之路上的伟大母亲。

23、不耻下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都被人们奉为求学修身的圭臬。问能者,问智者,问强者,问不如己者,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不耻下问方能把问号拉直成感叹号。峨眉二小学生努力把“做学问”融入自己的血液,做求知的主人,在知识的蓝天尽情翱翔!

24、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25、译文:孔子说:“子路啊,告诉你对待知和不知的态度吧(即对待学问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26、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27、《论语·公冶长》是《论语》中的第五篇,此篇有28章,以谈论仁德为主线,本篇章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

28、如果你因为不了解那部经典的价值而产生不了对它的兴趣,那更说明你还得要学习;因为经典的价值是在其它一本本分门别类的书籍中辅助表达和验证出来的。

29、译文: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牢狱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30、子贡问日:“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之‘文’也。”

31、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32、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他认为孔圉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好,不应得到那么高的评价。于是去问孔子:“卫国国君为什么给卫国大夫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

33、   关于谥号的兴起,古今说法不同,多从《逸周书·谥法解》,认为起于周初。郭沫若先生认为,“当在春秋中叶以后”,“谥法之兴当在战国时代”。杨伯峻先生批驳郭先生这种结论“缺乏坚强的论证,而且太与古代的文献材料相矛盾”,举的例子其一就是《论语》中的这句“孔文子何以谓(为)之,文也?”,其二是“托古作伪”的《左传》中的记载。很明显,郭沫若的结论可信,孔文子的“文”,不是谥号。在这里,“文也”是指成名。

34、出自 《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35、如果你学习一部经典时,自觉自己的样子会给人腐朽的学究感,那说明你对这部经典还没有真正兴趣;真正有兴趣的人是感觉不到自己学习时的样子,因为那时的他只会沉浸在所学知识中。

36、孔子所言所行,给我们的正是最好的表率行为。不懂的事向别人问,对被问的人而言,就是一种尊重。

37、春秋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yǔ),聪敏好学,非常谦虚。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人学习和发扬他的好学精神,特别赐给他一个“文”的谥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38、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9、  敏而好学更多是强调一种学习精神。具备这种学习精神的,难能可贵的不是天资聪明,而是好学。天资聪明是学习的先天条件,这一条件具备为学习创造了一定的客观条件。但是,究竟能学到何种程度,还要取决于个人的学习态度。倘若一个人既天资聪明,又勤奋好学,那么这个人就可以谓之是敏而好学。

40、有的人说:她是一个非常勤奋,始终如懂得坚持的人。

41、译文: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哪一样做到了呢?

42、随着小宝贝的降临,生活的压力便慢慢的接踵而至。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想给与孩子们更好的生活。于是,29岁的她便毅然决然的辞掉了原来安稳的工作。踏上了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二手房交易行业。

上一篇:精选座右铭语录(36句集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