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传
1、刘基,字伯温,小时候,因父亲刘爚任遂昌县教谕,在外工作,母亲富氏便成了他的启蒙老师。刘基天资聪慧,5岁时能将半部《国风》背诵得滚瓜烂熟。
2、刘伯温在朱元璋那里是作为谋士存在的,在许多战略问题上,刘伯温都能给出朱元璋建议,因此朱元璋将他比作张良。(刘基传)。
3、一直到正德年间,明武宗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并称刘伯温为“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从此以后,刘伯温的历史地位开始飞速飙升。
4、文献记载,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其最高统治集团内部分为两派: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安徽西部)集团和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浙江东部)集团。
5、 当年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的时候,刘伯温从马皇后送的“枣、梨”中得到启示,在开庆功会的前些天就以为朱元璋寻找龙脉、防真龙出世逃走了。
6、刘基庙里,刘基塑像左边塑刘琏,右边塑刘璟,后人多说:左边的为文,右边的为武。这讲法虽不很恰当,却也道出了刘琏、刘璟的不同性格和气质:一个偏于文,一个偏于武;一个偏于稳,一个偏于急;一个偏于柔,一个偏于刚。
7、听书活动每期向读者推荐一本书,本期《明史》共89集,根据时长,每天更新1至3集不等;
8、被明武宗誉为“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的刘基就是我国古代“勤、廉、俭”官员代表之一。
9、马起良:清凉山(散落在南京街头的明清文学之七)(刘基传)。
10、后来的《明史》《刘基传》附《刘璟传》,却不取“病死说”和“毒死说”,而采“堕井而死说”:“太祖常欲大用之,为惟庸d所胁,堕井死。”这里的“惟庸d”当然是指沈立本了。也就是说,刘琏是被沈立本所逼,跳井而死的。
11、三年后的1363年7月,陈友谅重整旗鼓,再度与朱元璋决战鄱阳湖。鄱阳湖大战,刘基始终与朱元璋在一起。一次,他忽然见一群水鸟惊起。刘基预感大事不妙,急忙拉朱元璋一起转移到另一条船。他们人未坐定,敌人的炮火已将原来朱元璋坐的船打得粉碎。此消息传出,朱元璋部下都以为自已有天助,于是士气大振,杀敌更猛,最终大败陈友谅,陈也在这次水战中战死,刘基指挥的这次战争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历史上称为“鄱阳湖之战”。
12、刘琏和刘璟,各是很光辉的人物。他们的光辉绝不是借了他老爸刘基的光,而是刘基实在太光辉了,反而掩盖了他们的光。我把刘琏、刘璟放在一起写,绝不是单独列出分量不够,而是这两个人物的相似点很多,不同点也很不少,放在一起,能相得益彰,起着“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写刘琏就是写刘璟,写刘璟也是写刘琏。
13、当然这也不是主要原因,那是不是胡惟庸的诬告起了作用?当时对胡惟庸的诬告,朱元璋信了想惩戒刘伯温,但是他官职没了也没法惩治,只得颁发一道旨意将刘伯温的俸禄给停了,而刘伯温是怎么做的呢?
14、首先来说一下朱元璋成就帝王霸业的背景,当年朱元璋打天下手下有两个派系:一个是起家的淮西派,以李善长为首。另一派则是浙东派,是朱元璋消灭张士诚之后的浙江读书人,代表人物就是刘伯温。
15、如果您觉得文章不错,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16、刘琏、刘璟的以上表现,就不禁让我想起了《诚意伯刘公神道碑铭》里的一段话来:
17、历史上并没有关于胡惟庸派医生毒死刘伯温的相关记载,但是在其生病不久之后,胡惟庸曾跟御医一同去看望他,还让御医给他开了一个药方。根据御医药房抓药的刘伯温在吃过这个药方的药后,病情变得越来越严重,没坚持多久就一命呜呼。
18、文言观止丨经亦求精——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9、儿子们其实很担心,刘伯温要是走了,刘家会不会获罪败落?刘伯温摇摇头,告诉他们:“刘家不会败,且我推算,我死后刘家9代之内必定出一可继承家业的奇才;如此算来,刘家可保十世无忧,无须担心。”
20、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篡夺了侄儿建文帝的皇位,是为明成祖。随后,朱棣开始了大清洗:举凡忠于建文而又不肯跟他合作的文臣武将,都被列为“奸臣”,惨遭杀戮。株连族诛,少者诛一族,多者诛九族,甚至连坐邻里,谓之“瓜蔓抄”。
21、朱元璋听说后勃然大怒,竟停发了刘伯温的俸禄。刘伯温无奈,只好亲自回到京城,上表忠心,然后就住在京城,留在朱元璋的眼皮下面,以消除他的疑心。无奈不仅是胡惟庸想除掉他,就连朱元璋也想要他的命:连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们都不信任,又怎会信任比他们晚来到自己身边的刘伯温呢?
22、 而蛛网救人这一类故事,不仅出现在刘伯温传说中,也出现在刘秀的传说中。
23、在此期间,出身浙东——刘伯温就是浙东的文学领袖——的不少在朝为官的知识分子,不断在朝廷里上书,要求表彰刘伯温的功绩,刘家终于看到了一点希望。
24、C.刘基在大旱时“决滞狱”,“止滥杀”,为许多犯人平了反,于是“雨随注”。这虽说有迷信成份,但这些举措是顺乎法理人情的。
25、日本从古至今就是一个欺软怕硬的国家,当时朱元璋如何发兵教训一下日本就好了。
26、参考答案:C。①体现刘基的军事能力。②体现刘基不贪赏赐。⑥体现刘基一心为公。
27、洪武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授为资善大夫、上护军,封为诚意伯。明年赐归老于乡。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28、儿子笔下的刘广宁:爱艺术的大小姐是如何走入上译厂的
29、后来,刘伯温弃官归隐青田,专门写了本书叫《郁离子》,用来明志。
30、刘基于61岁告老还乡后,劝朱元璋“霜雪之后,必有阳春,今国威已立,宜少济以宽大。”临终前,留遗嘱给次子仲璟,待胡惟庸败后,上奏朱元璋:“夫为政宽猛须循环,当今之务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诸形胜要害之地,宜与京师声势联络。”
31、文成人物记|刘基舅父富应高:具有开拓精神的“乡贡进士”
32、这也许是刘伯温另一个遗训起了作用,就是不准子孙学习他的那些异术。
33、 ——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和“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34、刘璟后来做了谷王(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九子朱橞封号)府的长史(职官名,其执掌事务不但多为幕僚性质。最早设于秦代,当时丞相和将军幕府皆设有长史官,相当于秘书长或幕僚长。明清时代的长史设于亲王、公主等府中,执管府中之政令)。谷王府地设宣府,宣府是古乌桓郡,东距大宁,南抵居庸,西连云中,北接古砂,极为偏远荒芜。谷王抵达府邸,出入蓁莾,烽火四警。刘璟就“修城池,缮(修补,这里指完善)兵甲(兵器和铠甲。泛指武器),谨(严防)斥堠(旧时军队称侦察敌情),试(训练)士马,砺金鼓(作战指挥工具。鸣金为退兵号令,击鼓为进攻号令)”,紧锣密鼓,巩固军事。这样,周边胡人就不敢窥视,进而销声匿迹了。
35、富不过三代,果然有它的道理。刘家家道中落的原因,两个儿子出仕为官却早死!刘家家道中落,跟刘基两个儿子死得早有很大关系。
36、(拼音):yàn cháo mù shàng
37、 对刘伯温传说的传承演绎,还有另一股重要的力量,那就是民间传说。
38、A.刘基在元朝时曾被“行省辟之”,他嫌官职太小而“谢去”。明太祖对他“宠礼甚至”,封他为“御史中丞”,他才竭忠尽智为太祖出谋划策。
39、刘基一生好学,年轻时就读石门书院,22岁中举人,23岁考上进士。刘基对元朝政权的腐败无能有着深刻的认识,看穿元朝的无可救药,于是,1358年辞官归隐青田,将自己满腹经纶和对社会的愤慨,以及自己的理想和希望,熔铸于笔墨,写出闪烁着智慧火花的寓言《郁离子》。
40、 (注:本文参考陈国生《刘国师雅宅娶亲》和朱勇华《刘基的缙云渊薮》两文综合写成)
41、数年后,胡惟庸专权,他早就恨刘伯温说他的坏话,于是找由头在朱元璋面前攻讦,说刘基在家霸占有王气的吉壤作坟茔,最终削夺了刘基的俸禄。本已辞官回家养老的刘基惶恐异常,只好亲赴南京请罪,不敢回家 ,忧愤成疾,胡惟庸特意差遣医生来给他治病,吃了药,病势反而愈发沉重,于洪武八年不治死去。胡惟庸案发后,有人告发,说刘伯温是被胡惟庸下毒害死的.....
42、刘基庙(诚意伯庙):背靠华盖山。木质结构。建于明天顺三年(1458),系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分“王佐”、“帝师”两水坊,头门、仪门、正厅、追远祠五重,占地300O平方米。
43、 点评:刘基在元为官时,处理地方事务“严而有惠爱”,不避强权,一身正气赢得百姓赞誉,但也因其刚正不阿,一度受抑受贬,后愤而弃官,蛰居隐退。
44、许望为了不辜负秦始皇的期望,对女儿是精心养护,还给她特意请了教书先生。莫负名声大震之后秦始皇也派人来请,但是莫负却选择了装病,父亲的问的时候她只是说天下大乱,并且将自己的名字莫负改成了负。两年后天下果然大乱,就在这时刘邦听说许家女儿的事情就像前来拜访一下。谁知许负一见刘邦、萧何等人就让父亲追随刘邦,因为她看出了刘邦是帝王之相,而萧何等人将来是位极人臣的相貌。
45、《明史》对上述三人的评价都不低,可在刘伯温眼中,除李善长外,其他三位都不是相才。山西人杨宪办事干练,长于外交,江苏高邮人汪广洋以书法和智谋著称于世,胡惟庸则起自基层,在地方上摸爬滚打多年,熟悉明王朝的基层情况,古人云:“宰相必取于州郡 ”,胡惟庸应该是做丞相最合适人选。可刘伯温认为三人都不适合做丞相,尤其是胡惟庸。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