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名言与感悟
1、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2、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孔子教育名言与感悟)。
3、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4、解释: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5、译: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
7、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的教育名言31)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8、他提出“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君以民存,亦以民亡”的“君民观”,开启了“君轻民贵”思想的先河。
9、“注满一桶水”,就算水桶满了,那也还是一桶水,没有什么质的飞跃,就可以认为这是一种一味灌输、填鸭式的教育方式;
10、译: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11、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2、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孔子《论语》
13、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论语》
14、zēngzǐyuēwúrìsānxǐngwúshēnwèirénmóuérbùzhōnɡ hūyǔpénɡyǒujiāoérbùxìnhūchuánbùxíhū
15、(译文)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行。
16、小故事大智慧!六(1)中队通过《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告诫大家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17、“捧着一颗心来”就是在说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有一颗爱学生、奉献教育的赤诚之心;“不带半根草去”强调了要无私奉献,有奉献教育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
18、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丘《论语》
19、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丘 《论语》
20、译文: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问,到三十岁,知书识理,能够做事合于礼,到四十岁,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到五十岁,懂得世事发展的自然规律,到六十岁,已能理解和泰然地对待听到的一切,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21、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孔子《孝经》
22、知之为知之,不知不为不知: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做学问的基本素质。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2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论语》
24、通常情况下,通过观察一个人的优点,就可以初步判断出此人具有哪些美好品德。但是孔子却认为,通过观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可以由此及彼,判断出像他这种类型的人有没有仁德。据《后汉书·吴佑传》记载,有一个叫孙性的人私自搜刮老百姓的钱买来衣服孝敬父亲,父亲知道后大怒,孙性也知道自己做错了,便拿着衣服去向吴拓自首。吴拓问明缘由后说:“因为孝敬父亲而承受了污秽的名声,这就是‘观过,斯知仁矣!’”不仅没有处罚孙性,反而将衣服送给了他,让他去孝敬父亲。
25、翻译: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26、 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 —— 马慧连
27、“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孔子《论语》
28、《论语》中有关“孔子的教育教学”给我最大的一个启示:越是传统的就越是现代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