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个性网

精选海德格尔简介(43句集锦)

李花花
导读 海德格尔简介 1、我于1889年9月26日生于梅斯基尔希(巴登州,康斯坦茨专区)。我是教堂酒窖管理人弗里德里希·海德格尔和其夫人约翰娜(娘家姓肯普夫)之子,我父母都信奉天主教。我先...

海德格尔简介

1、我于1889年9月26日生于梅斯基尔希(巴登州,康斯坦茨专区)。我是教堂酒窖管理人弗里德里希·海德格尔和其夫人约翰娜(娘家姓肯普夫)之子,我父母都信奉天主教。我先是在康斯坦茨读文科中学,然后入读弗莱堡文科中学并在此于1909年夏天毕业。(海德格尔简介)。

2、在第二个笔记文本片断中,海德格尔提示我们:

3、1927年,海德格尔38岁时,发表了他的《存在与时间》一书。这是他最重要的著作。(海德格尔简介)。

4、第一部分:1-16卷(生前出版1910-1976),包含海德格尔生前出版的作品。

5、1913年夏天,我凭借着《心理学主义中的判断理论》这部作品以最优等成绩取得博士学位。

6、  对于终有一死的人的通常观念来说,这似乎是一个令人困惑的奇怪的尺度;对于无所不晓的陈腐的日常意见来说,它看来是格格不入的。因为日常的观念和意见往往声称自己就是一切思想和反思的准则。

7、  惟当诗人采取尺度之际,他才作诗。盖由于诗人如此这般道说着天空之景象,即:诗人顺应作为疏异者的天空之现象,也就是不可知的神“归于”其中的那个疏异者。我们所常见的表示某物之景象和外观的名称是“形象”(Bild)。“形象”的本质乃是:让人看某物。相反,映象和模象已然是真正的形象的变种。真正的形象作为景象让人看不可见者,并因而使不可见者进入某个它所疏异的东西之中而构形。因为作诗采取那种神秘的尺度,也即以天空之面貌为尺度,所以它便以“形象”说话。因此之故,诗意的形象乃是一种别具一格的想象,不是单纯的幻想和幻觉,而是构成形象,即在熟悉者的面貌中的疏异之物的可见内涵。形象的诗意道说把天空现象的光辉和声响与疏异者的幽暗和沉默聚集于一体。通过这样一种景象,神令人惊异。在此惊异中,神昭示其不断的邻近。因此,在“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这几行诗后,荷尔德林接着写道:

8、  向死而生的意义是: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

9、海德格尔全集并不是历史-批判版,而是由海德格尔自己手定的版本。这就意味着,其卷目顺序是由海德格尔自己确定的,并不包含索引。尽管海德格尔的评论和一些改写得到注明,但其文本史(Textgeschichte)不是系统地基于手稿和不同版本而得到澄清的。特别是对有关纳粹和犹太人的某些文本的处理,致使全集遭受广泛的批评。一方面,这些文本被海德格尔自己所篡改,另一方面,也有人指出,海德格尔的家人和编者在这些文本上也存在着伪造的嫌疑。

10、  诗人如是说。如果我们把荷尔德林的这个诗句置回到它所属的那首诗中,我们便可更清晰地倾听此诗句。首先,我们来倾听两行诗;我们已经把上面这个诗句从这两行诗中分离开来。这两行如下:

11、我发现,海德格尔在自己的一生中,曾经多次对自己走过的思想道路进行过回顾甚至是精心的总结,这些回顾性的文本是我们研究海德格尔思想发展史十分重要的一批关键性文献。其中,海德格尔在自己的秘密写作中,竟然也留下了对已经走过的思想道路的回顾和自我评点,这是一批极具价值的历史文献,它们完全可以作为我们判定海德格尔思想发展不同阶段界划和一些重要文本定性的直接依据。然而,这些秘密文本中的大部分却在传统的海德格尔研究史中被奇怪地忽视了。在我这次对海德格尔文献的认真梳理中,我几乎是“重新发现”和重构了它们的思境。

12、从目前收入全集的文献来看,海德格尔写下的四份简历都是用作申请学位或教职的公干,所以,他知道这些简历是写给那些学术秘书和大他者看的东西,因此这些简历都是比较官样化的话语。在这些简历中,其中第一份写于1913年的简历是为了申请博士学位所写,这也是所有简历中最简单的一份海德格尔从他的出生、上学到最后的大学听课,其中没有任何主观评论。与这一简历相近的,是他写于1934年和1938年的简历,只是一种简单的对经历的客观描述。似乎,根本不能建构起一种多于文字的阅读情境。令人感兴趣的是青年海德格尔分别写于1915年和1922年的两份自述。我们先来看第一份。

13、  诗人从跃动喧嚣不已的现实中唤出幻境和梦。

14、  我们绝不应当让恐惧或别人的期望划定我们命运的边界。你无法改变你的命运,但你能够挑战它。

15、(3)(德)海德格尔:《哲学基本问题.“逻辑学”若干“问题”》,《海德格尔全集》第45卷,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984年。

16、20世纪60年代末,由苏德的马列研究所合作,重启了编辑工作。自1975年出版第1卷以来,至90年代初已经出版了40卷。但由于历史政治方面原因,自1990年起,《全集》的编撰工作由国际马恩基金会(阿姆斯特丹)所接管,并制定了新的编辑原则,亦即学术化、去政治化、去意识形态化。1998年起改由Akademie出版社出版。这套全集的编撰是国际性的,有德国、俄罗斯、荷兰、日本、法国、丹麦、意大利和美国等国的学者参与其中。

17、第一是存在者与存有(Seyn)的区分。不同于《存在与时间》中那个著名的存在者与存在的差异,新的构境基于存在者与存有的差异。“区分的起源和根据;在迄今为止的哲学中一直是着眼于存在者的并由此去向存在者状态(Seindheit)。现在根本上不同了:从存有的真理而来”。这样,存在论差异就变异为存有论差异了。简便一些说,这里存有即是过去那个存在上打上叉的结果,是批判构境中的存在。如果说,过去的形而上学是对存在本身的遗忘,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让人们从存在者复归于存在本身,这会使人误以为海德格尔在肯定复基后的存在论,而真相是,海德格尔要证伪的恰恰是存在状态本身。存有即是背负着那个本体之叉的存在。存有同时也是作为存在者之根据的否定之思,所以,海德格尔也会偶然在根据(Grund)之上打叉。更进一步,当存有(Seyn)再被打上叉时,这也就是我指认海德格尔另一条“绝弃存在”道路的最重要本有之思的缘起。

18、  最不抱期望的时刻,痛苦常是意外的宽慰。

19、(12)(德)海德格尔:《与〈存在与时间〉的一个争论(1935-1936)》,《海德格尔全集》第82卷。

20、对形而上学的界定不同。胡塞尔,尤其是中后期的胡塞尔,是一个先验观念论者。而海德格尔则是基于一种“生存”的维度来做的。形而上学对胡塞尔来说更多是一种认识的批判,而对于海德格尔来说则是要让存在从一种遮蔽的状态呈现出来的方式。这里可以从对“是”的不同理解去了解一下。

21、1927年(38岁)2月,海德格尔的代表作《存在与时间》发表不久出版单行本。后收入《全集》第二卷。但只有原计划中的第一部的第二篇,第一部的第三篇和第二部分的三篇散见于后来的《现象学的基本问题》、《康德和形而上学问题》、《形而上学是什么》、《论根据的本质》、《论真理的本质》、《形而上学导论》等论著中。

22、(5)此文名为《评卡尔·雅斯贝尔斯世界观的心理学>》,作于1919-1921年间,最初发表在《卡尔·雅斯贝尔斯论辩》(慕尼黑,1973年)中,从1976年起收入海德格尔全集第九卷《路标》中。——译注

23、这种哲学思索可不是隐士对尘世的逃遁,它属于类似农夫劳作的自然过程。当农家少年将沉重的雪撬拖上山坡,扶稳撬把,推上高高的山毛榉,沿危险的斜坡运回坡下的家里;当牧人一无所思,漫长缓行赶着他的牛群上山;当农夫在自己的棚屋里将数不清的盖屋顶用的木板整理就绪:这类情景和我的工作是一样的。思想深深扎根于现实的生活,二者亲密无间。

24、a)历史的(diegeschichtliche)向度——坚决地回溯到希腊哲学,回溯到它的第一个本质的终结的格式塔(Gestalt)——亚里士多德;

25、b)进入到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的真正训练。——尽管从一开始占据这儿的哲学的基本立场仍然是笛卡尔主义和新康德主义——而且不是每个人都认同;这条本己的道路导向了对历史的思考——与狄尔泰的争论以及开始把“生命”看作基本的现实性。

26、在1922到1926年间开始了这项尝试——这是第一条道路,它通过现实的操作尽可能彻底地使存在问题在格式塔(gestalt)上映入眼帘。这个存在问题虽然在本质上超越了迄今为止的一切追问方式(Fragestellung),但它同时又回溯到与希腊和西方哲学的争执。

27、研究西方思想的,很少不引用“HMN组合”的文本。本文试图简要地介绍一下三位思想家的一手文献状况。

28、  诗人从跃动喧嚣不已的现实中唤出幻境和梦。

29、海德格尔的上述思想,在五六年后,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人们认为,他开始回避回答《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问题。

30、第二部分:17-63卷(1919-1944年的讲课稿),包含了海德格尔马堡时期(1923–1928)、弗莱堡教授时期 (1928–1944)和早期弗莱堡讲师时期(1919-1923)的讲课稿。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对讲课稿的熟悉是研读其未出版作品的前提。

31、把握真者的方式不同。胡塞尔的哲学更具有思辨性,他是在追问一种原初的自明性。而海德格尔更关注一种自觉的呈现。

32、他在《什么是形而上学》一书中,详细论述了他非常喜爱的一个概念“无”。他认为,解释人的存在,不能用科学的方法,而只能用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

33、1917年3月我同埃尔弗里德·佩特里结婚。她是她父亲的大女儿,我们的婚事是在她父亲阿尔菲尔德的理查德·佩特里的计划和安排之下举行的。我们有两个儿子,一个两岁,一个三岁。

34、  如果我能向死而生,承认并且直面死亡,我就能摆脱对死亡的焦虑和生活的琐碎。仅有这样,我才能自由地做自我。

35、凭借关于邓斯·司各脱的范畴与意义学说的论文,我在1915年7月在本地大学的哲学系申请了哲学专业的教职。在那之后不久我又被征召了,暂时服役于卫戍部队,这也只允许我在有限的范围内来做讲座。

36、    《海德格尔与本哈德·维尔特(BernhardWelte)》(2003)

37、  人栖居,是因为人筑造——这话现在已经获得了它的本真意义。人栖居并不是由于,人作为筑造者仅仅通过培育生长物、同时建立建筑物而确立了他在大地上天空下的逗留。只有当人已然在作诗的“采取尺度”意义上进行筑造,人才能够从事上面这种筑造。本真的筑造之发生,乃是由于作诗者存在,也就是有那些为建筑设计、为栖居的建筑结构采取尺度的作诗者存在。

38、这并非一部纯西方哲学著作。它从从海德格尔一直谈到中国思想和印度思想,将东西方哲学进行了一番比较。但这番比较,又不在寻章摘句,把海氏著作与东方思想排比并列,找出些人所周知或莫名其妙的异同之处,而是希望进入“相摩相荡、氤氲化醇的对话”。

39、  “只要善良,这种纯真,尚与人心同在……”。荷尔德林在此用他喜欢用的说法“与人心同在”(amHerzen),而不说“在心灵中”(imHerzen)。“与人心同在”,这就是说:达到人之栖居本质那里,作为尺度之要求达到心灵那里,从而使得心灵转向尺度。

40、    《海德格尔与李凯尔特:1912-1933》(2002)

41、  人安静地生活,哪怕是静静地听着风声,亦能感受到诗意的生活。

42、海德格尔思想的整个过程始终围绕“存在”问题而展开,但海德格尔言说的“存在”又不同于以往哲学家所谈论的“存在”,并且其对于“存在”的不同理解影响了各派哲学家从事哲学思考的方法、路径和体系,这样各派哲学家们得出的哲学结论便互有差异。

上一篇:精选见微知著意思(109句集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