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的一生
1、亨利从包裹里拿出一个小桶。“我知道。”他笑着说,“刚在路上摘了一些新鲜的黑莓,尝尝。
2、不过,如果我们相信他的说法,他在瓦尔登湖畔的栖居达到了他幸福生活的极致——穿过森林观察各种鸟类和小动物,体察四季的变化,同质朴的加拿大伐木工人交谈(他们正快活地砍伐树木供康科得居民取暖),培植他的一爿菜园,或者如他自己所说,「在地球表面芟除杂草,代之以豆类之属。」他还从事写作(尽管人们很容易忘记这一点),因为梭罗是一个天生的作家,有驾驭文字的卓越天赋,还有不可遏制的自我表达欲求。
3、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想,这真理该是:热爱自然,创造生活。
4、爱默生称赞梭罗的生活:自食其力、不拘一格、单纯质朴、深思冥想,他确实当得起这样的赞美。他的世俗生活屈指可数:一次平平无奇、早早结束的恋情(梭罗无疑是个伟大的人,但不是个理想的男性);瓦尔登湖畔生活的重要两年,用二十八美元盖了房子,建起了围墙,几乎与世隔绝;拒绝向“不道德”的政府缴纳人头税被投入监狱一夜;在公众场合勇敢地反对约翰·布朗。
5、他谆谆为诲的成果之就是他的一本书在六到八部无可置疑的美国文学经典中,被公认占有一席之地。但他生前却并不享有这样的声誉。在那些为数寥寥见过他本人的村民看来,他不过是一个行为古怪的家伙,顶多只是一个未能实现抱负的人。更加意味深长的或许是那些后来者,视他为一代文豪,却几乎无人愿意效仿他。
6、为什么他们不能住得距离彼此越远越好,每人独自做一个人?他所寻求的是精力最旺盛的天性;他想到奥利根去,不是到伦敦去。“在大不列颠的每一部分,”他在他日记里写着,“都发现罗马人的遗迹,他们的骨灰瓮,他们的营盘,他们的道路,他们的房屋。但是新英格兰至少不是建基于任何罗马的废墟上。我们用不着将我们的房屋的基础造在一个前期的文明的灰烬上。”但是,他虽然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赞成废除奴隶制,废除关税,几乎赞成废除政府——不用说,他当然不但在实际政治中找不到代表,而且他几乎是同样地反对每一种改革者。然而,他向“反奴隶制度d”表示他始终如一的敬意。他对一个后来认识的人特别有好感。
7、诗人们有时候也有同样的发现,这种感觉偶然也给予他们一种间歇性的光明,作为他们作品的装饰,然而在他,这却是一种永不休息的洞察力;他或许有些缺点或是性情上的障碍,可能投下暗影,然而他永远服从那神圣的启示。
8、我们在忙碌中,何不放下我们焦躁的心,去坦然面对,欣然接受,去安然的享受我们心灵的闲暇。像福楼拜那样“我每天坚持写作,每天看日出”。
9、幸福是什么?现代人认为幸福就是功成利就、家人团聚、理想实现……然而“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十年寒窗苦”,又怎会有今天的功成利就?没有经历相隔两地的相思之苦,又怎会有今日相聚的甜蜜与温馨?没有经过无数次的挫折与失败,又怎能通向理想的彼岸?能够经受孤独的人首先是一个快乐的人!
10、一天,我漫步在小路上,天突然变了色,似乎打了个喷嚏。一阵细雨迎面而来,顿时气温下降了许多,我哆嗦了一下,急忙撑开伞,顿时,温暖又回到了我身上。在这个不大的小天地里,我寻觅到了母爱,我撑着小伞,漫步在雨中,体会着母爱。
11、尽管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尽管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涤,按梭罗所说,到你的内心探险去吧!
12、他有一种坚强的常识,就像斯葛特所写的浪漫故事中那织工的女儿萝丝·佛兰莫克称赞她父亲的话,说他像一根尺,它量麻布与尿布,也照样能量花毯与织锦缎。他永远有一种新策略。我植林的时候,买了一斗橡树子,他说只有一小部分是好的,他开始检验它们,拣出好的。但是,他发现这要费很多的时间,他说,“我想你如果把它们全都放在水里,好的会沉下去。”我们试验了之后,果然如此。他能够计划一个花园或是房屋或是马厩;他一定能够领导一个“太平洋探险队”;在最严重的私人或大家的事件上都能给人贤明的忠告。他为目前而生活,并没有许多累赘的回忆使他感到苦痛。如果他昨天向你提出一种新的建议,他今天也会向你提出另一个,同样地富于革命性。他是一个非常勤劳的人。一切有条不紊的人都珍视自己的时间,他也是如此;他仿佛是全城惟一的有闲阶级;任何远足旅行,只要它看上去可能很愉快,他都愿意参加;他永远愿意参加谈话,一直谈到夜深。
13、他宁愿减少他日常的需要,并且自给自足——这也是一种富有。他旅行起来,除了有时候要穿过一带与他当前的目标无关紧要的地区那才利用铁路以外,他经常步行几百里,避免住旅馆,在农人与渔人家里付费住宿,认为这比较便宜,而且在他觉得比较愉快,同时,也因为在那里他比较容易获得他所要的人,打听他所要知道的事。他脾气里有一种军人的性质,不能被屈服,永远是丈夫气的、干练的,而很少温柔的时候,仿佛他只有在与人对敌的时候才觉得自身的存在。他要有人家说谎言,让他来拆穿;要人家做错事,让他来嘲笑;也可以说他需要稍稍有一种胜利的感觉,需要打一通鼓,方才能充分运用他的能力。
14、1845年3月,他借了一把斧头,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材,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来到瓦尔登湖畔之后,他认为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1847年回到康科德城。1848年,住在爱默生家里。此后他患了肺病,于1862年病逝于康科德城,年仅45岁。他笔下的《瓦尔登湖》正如他一般,也是寂寞而享受寂寞的。自1854年出世,它不仅没有引起大众的注意,甚至连一些本来应该亲近它的人也不理解,对之冷落甚或讥评。它似乎永远不会引起轰动和喧嚣,它始终默然地等待了一个世纪,依然不倦怠的孤独的不紧不慢的对每一个读者叙说着一个男人在湖畔寂寞的光阴。
15、梭罗后来描述说,他的家庭成员身上都带有一种温和的古怪气质,他的哥哥约翰是一位业余博物学爱好者,毫无疑问,是约翰将他引导到了田野和森林中。他描述他的童年时代因追逐纯真本能的快乐而满心欢悦,对家与家人总是热烈而倾情,尽管众所周知他曾独自到湖畔小屋度过一段幽居独处的时光。「年轻时候,」他后来写道,「在我失去感受力之前,我记得自己全身充满活力,体内洋溢着难以言说的舒畅;无论疲乏困倦还是精神焕发,都带给我甜蜜美好的体验。」他还写道:「我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我可以手持一支枪整日奔波旅途,却毫无负重之累,尽管我一次也没用过这支枪。」成年后他憎恨杀戮行为,他回忆说,他曾跟随一只驼鹿捕猎队前往缅因州旅行,但他只是作为「随队牧师」和「良知反对者」一同前往。
16、他不是只知道研究某一种部门学问的腐儒。他张开了眼睛接受美,耳朵随时接受音乐。他不是仅只在稀有的情形下才找到美与音乐,而是无论到哪里都找到。他认为最好的音乐是在单独的曲调中;他在电报线的嗡嗡声中也发现诗意的暗示。他的诗有好有坏;无疑地,他缺乏一种抒情的能力与文字技巧,但是他在他性灵的知觉上有诗的泉源。他是一个好的读者与批评家,他对于诗的判断是基本性的。任何作品中有没有诗的原素,是瞒不过他的;他渴望得到诗的原素,这使他不注意浮面的美,也许还藐视它。
17、亨利到的时候,月亮挂在天边,他的朋友正在休息。“看吧,还是火车更快。”他说。
18、亨利的朋友终于挤到了自己的座位。亨利路过一片黑莓林,他一边摘一边吃……
19、也许他逐渐采取了他这种生活方式,而事先自己也不大知道,但是事后他智慧地赞成这种生活。“我常常想到,”他在他的札记里写着,“如果我富敌王侯,我的目标一定也还是一样,我的手段也是基本上相同的。”他用不着抵抗什么诱惑——没有欲望,没有热情,对于精美的琐碎东西没有嗜好。
20、即使锦衣华服,用麝皮或者貂皮来武装自己,这也只是于绝望中寻求一丝安慰而已。很多人都热衷于游戏或者娱乐,这也是一种发泄,不是放松。
21、人心总是不满足的,能够主动切断这些物欲,就可以让自己由外而内地回归本真。
22、有人觉得我们与书中的世界相隔太遥远,产生的共鸣不多。但当你静下心来也许会不同吧。“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像它们的读者那么了无生趣,或许某些文字就能针砭时弊。倘若我们真能倾听和理解这些,那对我们的生活将大有裨益,胜过清晨和春天,并可使我们的生活焕然一新。”书能给人带来智慧,但前提是读者得先有智慧,而不是一味追求读几本书就成为圣人。当我们真正想问题时,“今天我们难以启齿的,或许在一些书里已经出现了。那些困扰,迷惑我们的问题,也同样为难过所有的智者,而每个智者都用各自的言语和人生,尽力地去解答这些问题。再者,拥有了智慧,我们才能有开阔的胸怀。”
23、真正的智者,是不会沉溺于绝望之中的。 对于人生的真谛、生存的意义、生命的本质,人们的选择总是趋于一致的。
24、这年他开始记日记,因长期坚持,内容宏富,印刷成书后足有十四卷之多,日记的第一句话就同样充满了预示性:「我寻找一座阁楼。蜘蛛必须不被打扰,地板也无须打扫,杂物更无须整饬。」
25、“人的灵魂所必需的东西,是不需要用钱来买的。
26、要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感,过有大丈夫气概的独立不羁的生活。让财富成为生存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让我们对商业精神从此塞耳绝听。……我们栖居的这个奇妙的世界,它的美妙奇幻远胜于方便适意,它的美丽炫目远胜于称心合用。它是供人们赞美歆羡的,而不是徒资耗用的。
27、他喜欢描写那条河的作风,将它说成一个法定的生物,而他的叙述总是非常精确,永远以他观察到的事实作为根据。他对于这一个地段的池塘也和这条河一样地熟悉。别人调查这些,最重要的工具是显微镜与酒精,而他有一种工具,对于他还更重要——那本来是一种兴致,他自己纵容自己,渐渐为这思想所支配,就连在最严肃的场合也表现出这种思想,那就是:赞美他自己的城市与近郊,说它是最宜于观察自然界的地点。
28、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撬起。”我说:“以快乐为支点,我能把人生的道路开拓得更美丽!”享受高三作文8幻想某一天,我们晒着太阳,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稻田里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样大,而我们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29、而今人却可以让燃料煮沸的那锅热水,带你像飞鸟一样在天空翱翔。
30、译者=西海居士 《民商事卷增补》专家评审之一
31、梭罗1817年7月12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镇,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他在文学上提倡打破旧学,很少感谢学校对他的栽培,对学校都持藐视态度,然而他实在得益于大学不浅。
32、若干动因促成了这一从人类社会象征性的退隐。其中最简单的动因,用梭罗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同乡公民们既不可能在法院为我留一席之地,也不可能让我谋得一个副牧师的教职或者提供其他生存之道,我必须自谋生计,明白了这一切,我义无反顾地转向了森林,在那里我要声名卓著得多。」但这当然并非是唯一的解释。他新的栖隐之所不外是他早年就决心寻觅的避世阁楼在森林中的映现。他说,他决心「远离公众舆论,远离政府,远离宗教,远离教育,远离人类社会,」并且,他还决意要「孤独地自己面对自己。」
33、寻觅内心的平和与从容,如何感受寂寞中的快乐,如何从杂乱的人际网中脱身,重新审视自己,也许从《瓦尔登湖》中,你会得到启发??
34、1865年詹姆斯·罗素·罗威尔发表了一篇文章,以后重印编入他被广泛阅读的文集「我的研究视窗(MyStudyWindows)」中。文中他把梭罗描写成不过是围绕在爱默生周围的极端分子中的一员。在他看来,梭罗的哲学很大程度上就是酸葡萄。「因为懒惰,所以他看不出吸引他人或他人乐于从事的事情有什么值得他去做…因为贫穷,金钱对他就纯粹是邪恶。」他还说,大多数现代人对大自然的热爱,纯属多愁善感之病,「对健康的心灵,世界就是不断的挑战。」换言之,梭罗本应该去做的正是那些他拒绝做的事情,也就是他应当接受罗威尔所接受的,梭罗称之为「这个忙乱哄闹的十九世纪」的价值标准。早期另一位著文讨论梭罗的有影响的作家是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他称梭罗为「龟缩者(askuller)」,就如同我们所说的,「一个纯粹逃避现实的人。」但史蒂文森后来撤回了这一观点,这一行动可能会被视为是观点动摇的信号,尽管直到世纪的转折点,梭罗才开始被普遍认可为不仅仅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怪异之士,而是无可争议的美国文学经典的作家之一。
35、“人生如果达到了某种境界,自然会认为无论什么地方都可以安身。
36、有一件小事使编辑们发现,他不是一个容易被人左右的撰稿人。詹姆斯·罗素·罗威尔,是大西洋月刊的新任编辑,他从梭罗「奇森库克」一文中悄悄删除了描写一棵松树的下列句子,他显然认为这些句子会冒犯那些正统的读者:「他如同我一样不朽,或许会向上生长高入天堂,它就在那儿,高高耸立在我之上。」罗威尔煞费苦心得到的却是作者一封火气十足的信,直斥他的删改是卑鄙怯懦的行为。编辑「没有权利塞进一种情绪,同样也没有权利删除一种情绪,或者把他的芜词塞进我的口中。有许多书如果我认为曾被这样删改过,我就不会再读它们。我感觉这种做法就是一种侮辱。虽然它本身没有要侮辱的意思,但他却假定我可以被收买来曲意逢迎。」他进一步要求删除的句子在下一期期刊中予以刊出。过了大约四个月,他的要求未获同意,他又写信要求对先前的文章支付报酬,并不再提交新的文章。
37、“最富有的时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贫穷的。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个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过自得其乐的生活,抱着振奋乐观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宫一般。犯不着千辛万苦求新,无论衣服还是朋友。把旧的翻新,回到它们中去。万事万物没有变,是我们在变。
38、梭罗上的是最好的中学和最好的大学——康科德中学和哈佛大学,他从中学开始就对希腊罗马的古典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此书中引用希腊罗马神话是信手拈来,在书中他还引用了印度经典和孔孟之道,他对西方文学和东方文学同样精通。如此一本蕴含了大量的动植物学知识和广博的人文、地理、历史知识的书,怎能不叫我惊叹?在这优美的散文中阐发出来了人生哲理,体会他的思想,让我们的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更有趣味。《瓦尔登湖》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她让我们在这个纷繁杂扰的社会更好地生活。梭罗本来想做个有所作为的人,然而在瓦尔登湖生活两年后,他看破了这个世界很多东西,他感到人世的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路。如果要求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这是苛刻的,但要求一个人对“所求”多一些节制,这是非常理性的。在灯红酒绿的社会里,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在这片寂静的天空中飞翔,让我们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这是必需的。梭罗认为沉湎于物质享乐只会使人失去生活的真正意义,而当今社会人们却把物质享乐当作一种追求,我们难道不应该反省吗?
39、梭罗是他家族里的最后一代男性子嗣。他的祖先是法国人,很久以前从格恩西岛迁至美国,他的个性中偶尔也显示出格恩西岛血统,与十分强烈的撒克逊秉赋混合形成独特气质。
40、车子不必太贵,只不过是个代步工具,是人开车,不是车开人,太贵的车子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保养,有这些钱还不如去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41、一个院子,分离开了两种世界。院子外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车水马龙;人们行色匆匆,没有多余的表情,只是戴着耳机,手指在泛着光亮的屏幕上来回滑动,麻木呆滞的神情与灰突突的楼房极好地融合在了一起。而院子内的一方小天地在高楼的夹缝中竟透入了一丝暖人心脾的阳光气息,像是最原始的村庄,生长在宁静的中午,院子里的老人以最安详的姿态沐浴着温暖的阳光。
42、梭罗不仅是新英格兰演说的倾听者,以及演说魅力的欣赏者,同时对那些吸引他的文学经典他也是热情细心的阅读者。而他最景仰的一些作家则竭尽所能远离了朴实亲切的风格。例如,从《瓦尔登湖》的最后一章中,我们一再听到十七世纪华丽雕饰风格大师托马斯·布朗先生的回声,这位先生喜好词彩绚丽乃至于自己创造了一部分词汇,梭罗的下面这些句子甚至思想的确都是借鉴自布朗先生的:「非洲何所意味?西方又代表什么?我们内在的世界在地图上不还是一片空白吗?」(「WhatdoesAfrica-whatdoestheWeststandfor?Isnotourowninteriorwhiteonthechart?」——内心的探索比起外在的追逐更为重要,是梭罗「因小以见大」思想的体现。即重要的是心灵与自然的沟通,而非单纯的外在追逐与征服。)《康科德和梅里马克河上一周记》中的如下段落,在韵律和风神上与布朗的风格更为接近:「名望本身不过是墓志铭。像虚假的墓志一样迟来的名望,仿佛就是真的一样。但他们仅只是清教徒润饰过的真的墓志。」(「Fameitselfisbutaepitaph;aslateasfalse,astrue.ButtheyareonlytrueepitaphswhichOldMortalityretouches.」——讽刺挖苦的语言,出之以简练幽默的笔触,风格润饰,刻意求工,于此可见一斑。)(假作真时真亦假)与此截然相反的,是爱默生在悼词中引用的如下句子所表现的朴实亲切的文风:「一些间接证据是如此具有说服力,就像你在牛奶中发现了一条鳟鱼。」
43、梭罗在湖边完成了他对自身深度的“衡量”。他离世而不弃世,他孤独而不忧愤。他真正监守着一个知识分子的人文立场。梭罗1847年离开瓦尔登湖,他说自己有“更多的生活要去体验”。他不是一个永世隐者。所以他离开瓦尔登湖回归了社会。
44、带着绝望平静生活不失为一种生活的智慧。毕竟,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即便大多数人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因为大多数人只是一个概念或者词汇,却不会发声也不会申明什么诉求,只是一盘散沙。而他们所依托的代言人却屡屡让他们失望,并且构筑一道又一道坚固的藩篱,把他们隔离在权力领域之外,因为那些代表人物是他们选出来的,或者他们被迫承认的,而那一道道藩篱也是他们默许了的。
45、作为城市的“美容师”,清洁工起早贪黑,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带给我们一整天的惬意。同样身处社会,同样的奉献,同样的默默无闻。他们尽情享受自己的工作,享受其中的乐趣,享受人生的精彩。
46、正如徐迟先生在序中所说,这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
47、孩子们的暑期生活如此丰富有趣。小象君还感受到,家庭真是很奇妙的一种连接。在大家的回答里,可以看到每个家庭生动鲜活的生活状态。
48、“对,继续,跟上……”“嗡……”断了,“老师,我放弃算了,我不练这首了,如果一直是这样的,我永远也学不会毕业,永远也达不到我的目标。”“如果这是你想要的,那么你自己决定。”我心花怒放,忙选了一首简单的乐谱,弹起来还真是得心应手,可是我却投入不进去,没有挑战,刺激的感觉,只觉索然无味,曲子暗沉,枯燥,没有生气,我享受不到任何的乐趣,因为我只追求结果,而忽略了过程。
49、老人安详地坐在小院里,在高楼大厦林立的缝隙中安然地享受着温热的阳光。
50、他喜欢无论说到什么都要参照他本乡的地段,我想这并不是因为他不熟悉地球上别的地域或是低估了别的地域,而是戏谑地表示他深信一切地方都没有分别,对于一个人最适宜的地方就是他所在的地点。他有一次这样表示过,“你脚下踏着的这点土,你如果不觉得它比这世界上(或是任何世界上)任何别的土更甜润,那我就认为你这人毫无希望了。”他用来征服科学上的一切阻碍的另一工具,就是忍耐。他知道怎样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成为他身下那块石头的一部分,一直等到那些躲避他的鱼鸟爬虫又都回来继续做它们惯常做的事,甚至由于好奇心,会到他跟前来凝视他。与他一同散步是一件愉快的事,也是一种特权。他像一只狐狸或是鸟一样地彻底知道这地方,也像它们一样,有他自己的小路,可以自由通过。他可以看出雪中或是地上的每一道足迹,知道哪一种生物在他之前走过这条路。我们对于这样的一个向导员必须绝对服从,而这是非常值得的。
51、享受人生,享受小溪流入大海的温暖;享受人生,享受细雨滋润大地的爱抚;享受人生,享受小草破土而出的喜悦。尽情享受吧,享受身边的一切。
52、他有吃苦耐劳的习惯,生活上的需要又很少,又精通森林里的知识,算术又非常好,他在世界上任何地域都可以谋生。他可以比别人费较少的工夫来供给他的需要。所以他可以保证有闲暇的时间。
53、或许我们没有袁隆平那远大的理想,或许我们做不到教师的默默无闻,或许我们刚刚启程,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像蜗牛一样,即使卑微,即使渺小,默默地享受生活,每天的一小步终将汇集成最终的成功。
54、但是在晚餐的时候,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因为知道他要在文学讲座演说,她很伶俐地问他,他的演说辞可是一个很好的有兴趣的故事,像她爱听的那种,还是她不感兴趣的那种老套的哲学性的东西。亨利转过脸来对着她,思考着,我可以看出他在那里努力使自己相信他有些材料可以配合她和她兄弟的胃口——如果那篇演说于他们适宜,他们预备睡得晚些,去听演讲。
55、极简的人际关系,可以让我们如释重负,如重获新生一般,尤其是人到中年后。
56、人一天只有24小时,除去睡眠,能够专注于事业和学业的时间少之又少,时间和精力是顾此失彼的,要清楚你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57、许多读者和梭罗同时代为数寥寥的读者中的多数人一样,对梭罗作品中的自相矛盾和层出不穷的遁词借口颇有些忿然。有时,湖畔隐居似乎是对大道至理的演示,有时似乎又仅仅只是某人取便一时的权宜之计。在《瓦尔登湖》一书的开篇他说他是因为某些乡邻们对他生活方式的好奇而写作。但在接下来的段落中他又承认自己意在教诲:「我乐意说些什么……关于……你们读者诸君,关于住在新英格兰的各位居民,关于你们的生活条件,你们生于斯世斯地,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有无必要生活得如此糟糕,还能不能加以改变。」当被指责自私,不作善事,或者不肯扶贫济困时,他就向激烈的个人主义逃避。他如此陈说:当我接济穷人使他们和我过上同样舒适的生活时,他们却宁愿保持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至于作善事,我已努力尝试过,这件事看上去如此奇怪,我敢确信,它并不符合我的宪法。」或者他说:「我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不是为了使它成为生活的乐土,而是无论好坏,都要在其中生活下去。」可是,当你执此以为他的圭臬时,他正努力从事于将此世界变得更好。
58、享受有价值的生活,必须倾听内心的声音。丁尼生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桂冠诗人”,这是议会赐封的无上荣耀,是“离地位最近的地方”,却是“离诗歌最远的地方”(丁尼生语)。盛名之下的丁尼生被名声和吹捧搞得焦头烂额,诗歌创作难以为继。丁尼生听从了内心的安排,他归隐乡间远遁烦杂,于是诗歌的生活又自然归来。评论家赫尔岑说过:“倾听内心就是尊重自己。”丁尼生尊重自己,倾听内心,未从于物欲杂念之流,延续了自己有价值的诗意生活。近代胡适博士,禁不住鼓劝投身政界,风雨三十年徒费光阴,六十岁才黯然道:“我本志不在此,却以三十载徒而无功。”还是近人李敖评价得贴切:“胡先生倘潜心本业,早已是个大家,这是他的遗憾。”胡适没有沿循内心的声音,是他的遗憾,也是历史的遗憾。他错过了更有价值的生活。
59、他从来不懒惰或是任性,他需要钱的时候,情愿做些与他性情相近的体力劳动来赚钱——譬如造一只小船或是一道篱笆,种植,接枝,测量,或是别的短期工作——而不愿长期地受雇。
60、许多废奴主义者把他视为英雄。但毋庸置疑,起码在严格意义上他犯有谋杀和武装叛乱的罪行。于此情形很难理解,一贯毫不动摇反对暴力的梭罗何以能够首肯此种行为。或许,布朗行为的事实本身与其说是某一组织的行为,不如说是个人行为,因此在梭罗眼里,他服从自己的良知而非遵从政府或者社会的良心至少是一个可以同情的理由。布朗采取个人主动行为,下决心追随内心之光,最终走向了极端。
61、“ 一个人怎样看待自己,决定了此人的命运,指向了他的归宿。
62、他会撇开许多细致的韵节,而在一本书里可以看出每一段或是每一行活的诗;他也善于在散文中找出同样的诗意的魅力。他太爱精神上的美,所以相形之下,对于一切实际上写出来的诗都没有多大敬意。他钦佩易斯契勒斯与萍达;但是,有一次,有人在那里赞美他们,他却说易斯契勒斯与别的希腊诗人描写阿波罗与奥菲斯,从来没有一段真的诗,或者可以说没有好的诗。
63、一是他并未撤回他自己以前宣称的基本原则,因此,他也必定感觉到他必须以某种方式将这些原则与自己新的好战姿态相协调。
64、走出院子仿佛走出梦境,扑面而来的水泥颗粒和汽车尾气使我微微窒息,回头望了一眼小院,在给老人拉好院门的同时也在羡慕着。在时代的进步中,水泥高楼束缚了我们,钢铁金属捆绑了我们,我们发明了机器工具,可我们又常常被他们束缚迷失了内心。
65、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你把世界看得复杂,内心就会变得浮躁,你把世界看得简单,心境就会从容淡然。
66、略将人类与他们的住宅改变得不成模样。斧头永远在那里破坏他的树林。他说,“幸而他们不能把云砍下来。”“那蓝色背景上用这纤维质的白色颜料画出各种形状。”
67、很多时候,可能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却买了一堆根本用不上的东西。
68、翻开那墨绿色封面的《瓦尔登湖》这本书,就给人一种清新自然之感。正如徐迟这位译者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虽然我读的是王义国翻译的书,但他们的翻译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个喧闹繁华的世界,要保持一份纯美的天性是很难的,但是唯有纯美的天性才能让我们快乐自由地生活。在半年之前,我曾经试图将她读完,但是这本书太晦涩难懂,我看了十几页就没有了读下去的勇气。而这次我读完了这本心灵之书,她让我的心灵为之震撼。梭罗本人在《结束语》中也意识到,这本书不乏晦涩之处,所以要读懂这本书就必须打好地基。
69、梭罗的著作有三十九卷之多,可是在他的生前只出版过两本,而且是自费。他死后的半个世纪中,一般读者只把他看作爱默森的一个平庸的及门弟子,一个行为乖张的怪人。一直要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声誉才逐渐增高。因此,他之获得如今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还只是近三四十年间的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