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诫子书写作背景
1、 ——杜甫《蜀相》(诸葛亮诫子书写作背景)。
2、①凝练生动,意味深长,发人深省;(见解释部分)
3、 这篇文章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美妙,节奏感强。有音韵之美,文字简洁但却富有深刻的哲理。
4、 (4)一个能静下心的人和一个浮躁的人,对待生活和学习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局又如何?
5、④那一年,诸葛瞻才8岁,8岁,8岁。他的人生道路还长着呢。怎么办啊!诸葛亮是丞相,他也是父亲呀。
6、下面我们就结合诸葛亮一生的际遇来解读这篇千古奇文。
7、a. 第一句话写出了那三者的关系?关系是怎样的?(静——学——才)
8、家教的产生,源远流长。中国古代社会是在一个半封闭暖温带大陆繁衍起来的,以农业经济为生存基本手段,保留有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宗法制度。这些因素使得中国文化带有宗法性。宗法文化的特征就是重视血缘关系,强调伦常秩序。家教是这种宗法社会的必然产物。
9、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句中的“以”都是连词,表示目的,可解释为“来,用来”。前面的“静”“俭”“淡泊”“宁静”都是方式、途径,后面的“修身”“养德”“明志”“致远”都是目的。类似的还有,就是——学以广才,志以成学。
10、虽说诸葛亮已经穷尽自己辛劳的最大值,但“悲守穷庐,无时回天”的遗憾又是多么相似!
11、(解释)年:年纪,年华;与:和,随着;时:时光、时间;驰:迅速逝去;意:意志;与:和,随同;日:日子,时光、岁月;去:消失、消磨殆尽;遂:最终;成:变成、成为;枯:枯朽;落:凋落;多:大多;接:接触、连接;世:时代、社会;悲:悲哀、悲苦;守:守着;穷:穷困潦倒、不得志;庐:简陋的房屋;将:又;复:又;何:怎么。哪里;及:来得及!
12、 明确:句首的发语词“夫”给句子增添了音韵之美。
13、据度娘说,《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如果真是这样,我们就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4、从字面的意思上说,诸葛亮告诫儿子,如果你不能像君子那样,就会虚掷年华、意志被时间消磨,如秋叶枯落之时,没有做成什么事情,后悔也没有用。
15、视频可以说是一气呵成,不足之处是和学生的不熟悉,因为是借班上课,所以不能很好的了解孩子们,是这次最大的遗憾。
16、用这个小伎俩,诸葛亮骗司马徽多讲了一个时辰的课。
17、南怀瑾极为推崇诸葛亮和他的这篇《诫子书》,他在《论语别裁》中说:“后人讲养性修身的道理,老实说都没跳出诸葛亮的手心。”
18、①临终前,即公元234年,当时诸葛亮54岁,在当时可以算是年老了。
19、 (要点:讲解“静”一字的字形及字义演变过程。由字推出字后的品德修养。自古以来,凡是注意修身养性或心存大志的人往往都能保持一种静心状态。如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如孔子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诸葛亮在乱世出英雄的年代,自甘清贫,“不求闻达于诸侯”,正是因为有这样超凡脱俗的境界,他才能静观时变,揣摩天下形势,最终帮刘备奠定蜀汉的基业。)
20、以文学之名立树人之志——记第九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文学教育交流大会
21、《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22、 知识与能力: 诵读课文,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能准确翻译课文。
23、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24、 作业:阅读《诫外生书》继续探究诸葛亮的智慧。
25、⒁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26、征途漫漫,前路惶惶,为了统一大业,每天只吃几两的米饭。
27、⑹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28、“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9、 (设计意图:这种介入历史背景拓展后对文本的进一步阅读体验,既是对文章的回顾和理解,又创造性地抒发了融境后的独特感受。)
30、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学的结果。很多人在寻找自己合适做什么这件事情上花了很多的时间,以为发现了自己的天才后,以后就一顺百顺了。但从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到把它做好的过程中必须有大量的学习和实践。
3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2、可是诸葛亮却很不高兴,他听课还没过瘾,不想下课。
33、“慆慢”是骄傲、不重视的意思,“励精”是集中精力、专注的意思。前半句的意思就是骄傲使人不能专注。“险躁”是急躁、冒进的意思,与前文说到的“静”当然是相悖的;“冶性”和修身、养德是一个意思,指的是自己心性的修炼。后半句的意思就是急躁冒进不利于心性的修炼。简而言之就是“不骄不躁”
34、B.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
36、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老朽,健康最贵,身体第一。
37、总结:通过刚才我们同学的思考与表达,我们是不是感受到诸葛亮不仅是在对儿子提出要求,引导儿子要“静”,并且引导我们去反思自己的“淫慢”与“险躁”。因此,我们发现正反两方面的论述不仅是文章更严谨,结构更完整,还会引发读者更深刻的思考与反思,从而不断地修正自己。
38、景耀六年(263年)冬,魏将邓艾自阴平由景谷道(今甘肃文县南)小路入川,诸葛瞻率领诸路军马至涪(今四川绵阳东)停驻,其先头部队被魏军打败,他只好退军驻守绵竹。此时,邓艾又遣使送信给他,劝降说:“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诸葛瞻看了信件以后大怒,斩了邓艾派去的使者,接着,率兵迎战魏军,战败,死于沙场。终年37岁。
39、b. 宁静是怎样的?(解释词语)
40、 解题:《诫子书》的“诫”是告诫、劝勉的意思,“书”在古代是信的意思,这是一封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信。
41、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42、(解释)非:不,不是;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没有;以:来;明:明确;志:志向;非:不,不是;宁静:宁静专一;无:没有;以:来;致:达到;远:远大的目标。
43、 (要点:①修身养德都属于品德方面的要求,自古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追求的做人境界,儒家经典《大学》在开篇就写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所以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向儿子提出第一个要求就是品德修养。
44、“诗意·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湛江朗诵艺术沙龙公益活动100期大型诗文朗诵会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