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个性网

精选为什么不推荐读叔本华(42句集锦)

李花花
导读 为什么不推荐读叔本华 1、但如果我们认为通过读书就能得到答案,因而不必去思考的话,那就糊涂了。读书就好比聆听一个旅人在讲述自己的见闻,他说得有声有色,你也听得十分入...

为什么不推荐读叔本华

1、但如果我们认为通过读书就能得到答案,因而不必去思考的话,那就糊涂了。读书就好比聆听一个旅人在讲述自己的见闻,他说得有声有色,你也听得十分入神,但如果你想对旅行地有一个有机的、清晰的和深刻的认识,那么还得自己去亲历一番。

2、就像再建一栋房子。不断的从别的地方抽取钢筋泥土,再结合自己的力量,建成属于自己的大厦。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一日顿悟。

3、  尼采哲学的主题是生命的意义问题,靠艺术来拯救人生,赋予生命以一种审美的意义。早期是一个“乐观积极”的“富有攻击性”的人。

4、读书是意味着,利用别人的头脑来取代自己的头脑。自己思考出来的东西,尽管它不见得是严密紧凑,但总是个有脉络可寻的总体,我们可赖它向某种体系开展,比起看书吸收他人的思想,可说是利多害少。为什么呢?因为后者的思想是从各种形形色色的精神而得来,属于别人的体系,别人的色彩。它不能像自己思考的人,已把自己的知识、个性、见解等融合成一个总体、他的脑子里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的思想纷然杂陈,显得混乱不堪,这种思想的过度拥挤状态,攫夺了一个人的正确观察力,也使人失去主见,并且很可能导致精神秩序的紊乱,这种现象,我们几乎在所有的学者身上都可发现。所以,在健全的理解力和正当的批判力等方面来说,这类人远不如那些所学无几的人。

5、那些终其一生于读书和靠书本获得智慧的人,就像那些凭旅行指南了解一个国度的人一样。他们可以对大量事物都采撷到一些信息,但在根本上,他们并不具有对该国度究竟如何的联贯、清晰、全面的知识。

6、愚昧无知若伴随着富豪巨贾,更加贬低了其人的身份。穷人忙于操作,无暇读书无暇思想,无知是不足为怪的。富人则不然,我们常见其中的无知者,恣情纵欲,醉生梦死,类似禽兽。他们本可做极有价值的事情,可惜不能善用其财富和闲暇。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犹如儿童启蒙习字时,用笔按照教师以铅笔所写的笔划依样划葫芦一般。我们的思想活动在读书时被免除了一大部分。因此,我们暂不自行思索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很轻松,然则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于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想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有许多学者就是这样,因读书太多而变得愚蠢。经常读书,有一点闲空就看书,这种做法比常做手工更会使精神麻痹,因为在做手工时还可以沉缅于自己的思想中。我们知道,一条弹簧如久受外物的压迫,会失去弹性,我们的精神也是一样,如常受别人的思想的压力,也会失去其弹性。又如,食物虽能滋养身体,但若吃得过多,则而伤胃乃至全身。我们的“精神食粮”若太多,也是无益而有害。读书越多,留存在脑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适成反比,读书多,他的脑海就象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再涂抹的黑板一样。读书而不加以思考,决不会有心得,即使稍有印象,也浅薄而不生根,大抵在不久后又会淡忘丧失。以人的身体而论,我们所吃的东西只有五十分之一能被吸收,其余的东西,则因呼吸,蒸发等等作用而消耗掉。精神方面的营养亦同。况且被记录在纸上的思想,不过是像在沙上行走者的足迹而已,我们也许能看到他所走过的路径;如果我们想要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些什么,则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7、《作为意志和表现的世界》在叔本华30岁的时候出版,却在叔本华已经60之后,才渐渐被人知道,他说: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

8、他也谈人世间的名利,也并非是否定名利,而更多是谈论人生和名利的关系,名利对人生的影响,以及如何正确地对待名利,就是这样一个人,让我们觉得更加亲近,因为他不是在否定我们所肯定的东西,而是在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认识这些东西。

9、(原创)上海“一网通办”:如何真正提高使用者的体验感?

10、再简单的说下来,如果你失去了双腿,才会发现有双腿,是多么方便开心,可以愉快的奔跑,多么令人快乐。但是,你拥有它的时候,却反而会烦恼,因为可能它有点胖,或者线条不够优美。

11、不管在什么层次的认识上,意志皆是以个体的形式出现的。作为个体的人,在无限的时空中仍自觉是有限的,与无限的时间和无垠的空间相比,自身以几乎一个消逝的数量,投入到时空的无限。既然时间与空间无限,那么个体的人只会有一个相对的某时某地,个体所处的时间与地点也仅是无穷无尽中的特别有限的部分。真正个体的生存,只有现时当下。现在会不可避免地逃入过去,就是不断过渡到死亡,慢性的死。个体过去的生命,排除对现时存在的某些后果,除了铭刻的过去与这一个体意志相关的证据不论,既然已经死去、完结、化为虚无了,如此,个体在适当的情形下就一定会将过去慢慢淡忘,无论那内容是快乐还是痛苦。

12、对于思想家来说,思考是自然而然的,同时也是幸福的。当一个人进行思想只是为了他自己的缘故时,他就是哲学家;如果他们的思想只是为了博得读者的好感,引起社会广泛反响,甚至迎合公众的低级趣味,那么这些思想并不存在真正的价值,他也不是哲学家,顶多是“学者”。

13、说到这儿我又想到了最近的一部网络热播剧《太子妃升职记》,里面的太子妃人设奇葩,太子妃从男人穿越成女人,又慢慢爱上太子。虽然剧情轻松搞笑有创意,但就太子妃本人来说,身份反转这么大,注定了她的悲剧人生。

14、另一方面,经验得到的知识也不比独立思考得来的知识更为深刻,有些经验主义者凡事都要讲经验,认为亲历过就能得到真知,不需要进一步上升为思维,他们不知道经验之于思想就如吃饭之于消化吸收。吃饭如果声称自己是健康的全部意义,那就可笑了。

15、相反,我们总是要先把问题搁置一边,游离到别的事情上去,在自然而然、分步骤的思考过程中,我们才会记起之前被忽略了的东西,进而得到更为深刻的认识。所以,小说福尔摩斯里,在紧张探案的同时,福尔摩斯经常会若无其事的去听交响乐,而叔本华在写作《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时,也常常每晚出没于音乐会现场。瞑目静坐,强迫思考,无助于进益。有时候,读书也可以作为一种绝佳的休息方式。

16、有件事我就不信只有我自己感觉得到,没人觉得芈姝其实傻傻惹人爱吗?

17、有两样东西可说是我这一生中的挚爱,能有缘对其深入了解并从中得益,我真算是幸运的了。这两样东西就是叔本华的著作和古老的中医。

18、当贫苦的,下层的阶级,正在为衣食住行,生存而奔波忍受痛苦的时候,"无聊"也正在折磨另外一群人:

19、根据每个人思想能力程度的不同,与之相对应的精神生活可以无限发展没有止境——小到收集昆虫标本,观察鸟类,研究矿石、硬币之类,大至创作诗歌或哲学作品,收获思想的最高成就。

20、他们并不懂得如何识别真假良莠,如何辨认真金黄铜。他们感受不到平庸和超凡脱俗之间的巨大差异。

21、如果说下跪给芈姝做好了黑化的心理准备,亲儿子嬴荡的不争气则成为芈姝黑化的迫切需要。有了嬴荡,芈姝芈月的地位对立俨然已经物化,这不再是当年两个少女的意气之争,更是事关社稷生死的权利之争。为了帮嬴荡坐实高高在上的地位,芈姝使了三次坏:为了让大家提起稷儿,就想到他是嬴荡伴读,失去立储可能,设计让嬴稷给嬴荡当伴读,这是第一次。这次使坏说起来倒是挺小儿科的,能设计这种使坏手段的可能只有芈姝了。只有一个特别看重地位、尊卑的人,才能希望用这种方式破坏一个人才的继位;第二次,见嬴稷处处比嬴荡优秀,芈姝要保全嬴荡的地位,于是决定除掉嬴稷,用了杀人蜂,没想到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亲儿子。

22、1814-18他用了四年时间写出了他最著名的代表作 TheWorldasWillandRepresentation(《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但无人问津。

23、那么痛苦和无聊这种破坏你幸福的死敌就存在了——而且是一种对立的存在。

24、这是由于,读书是强行在人的头脑中注入思想。这些思想在读书的时候,与人们心灵的情绪和指向是背道而驰的。这就如印章在蜡块上打下其印记一样。心灵完全听凭外在的强制,毫无兴致地去思考这、思考那。相反,当独立思考时,心灵任随其自身的兴致。此时,思想更多的是被它周遭直接环境所决定,或由联想或其他东西来决定。

25、有三套超验情绪系统:尼采代表的施伤者的负面系统,叔本华代表的受伤者的负面系统,海德格尔-马里翁代表的拯救者的正面系统。根据谢林参照着恶来解释善的思路,先是有了施伤者对自己的驯育和对受伤者的驯化,而引起受伤者的负面深度受伤,然后就须要由拯救者塑造来对受伤者的受伤进行安抚拯救。而超验深度就在于,由此,这题的疑惑其实就是不小心被前两种负面系统洗了,那就须要用后一种正面系统重新洗为深爱拯救的方向。

26、实际生活中这种情形的存在,正好说明,为何博学使大多数人变得迂腐和愚笨,还不如按他们的本性任其发展。而且,还使他们的写作失却所有生动活泼的感染力,他们正如普柏所说:持续地读个不停,但自己的书却从没有人读。

27、叔本华一生,写了大量的随笔,这些随笔,也许是最好认识这个人的一道门户,《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虽然洋洋大观,能看到叔本华思想的精华,可是关于这个人,却知之甚少,但是看其随笔,叔本华其人,就突然跃入眼帘,仿佛在和你谈话,谈写作,谈美,谈历史和文学,什么都谈,就像一个智慧的老人在说着自己的经验,绝对没有咄咄逼人,绝对没有居高临下,反而让人觉得亲切。

28、前者是真正的为其自身的思想家,他们是真正的哲学家。他们内心之中本身就充满了热情。他们生存的快乐和幸福全在思考活动之中;

29、当时叔本华和黑格尔同在大学任教,两人都是教授哲学课,但每次黑格尔的课堂总是学生爆满,很多人都站在教室后面听课,但同为教授的叔本华的课堂上,人数寥寥无几,据说还是各班派去的代表,为了给老师一点“面子”。直到最后,这几人也一个不剩。

30、实际上,这种看法在叔本华的《 论意志于自我意识中的主导地位》 有比较详尽的反驳。而且叔本华虽然才华过人,但是是谦虚的。这一点在书中也反复强调。所以不够聪明的事就会带来不道德的,在叔本华那里不能成立。

31、  其次是他们各自持有的观点。叔本华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总的说叔本华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32、因此,这么看来的话,叔本华是在积极地悲观,积极地否定人生,积极地批判作为表象的世界,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肯定意志做准备,都是为了肯定人的意志。

33、思想家的思想就好比风琴的低音部,可以支配其他音部而不被其淹没。学者的思想则好比一部从A排到Z的字典,你看不到他的核心观点,也不知道哪些内容才是属于他自己的,他们连一本能够完全说明自己体系的书都没有。

34、于是,许多书的作用,不过是告诉人们使你铸成大错的方式有多少,使你误入歧途的程度是如何的深,假如你真要听它们的引导的话。

35、这也确实是世间一切都是和合的,需要诸多因素的组合,幸福也不例外。于是依赖外界来寻找幸福感,那会很快干涸与消失殆尽。

36、但说出这句话的叔本华,早年却不得不被迫从商,接受父亲的遗产。直到他的父亲去世之后,他才能重新跟随自己的内心,去探索学问。

37、因为只有当你把每一真理都同其他真理比较后,你才会使你的知识有条不紊,你才可能真正占有你的知识,把它变为你自身的力量。你能够深思熟虑的仅仅是你所知道的东西,因而,你应当主动学习;反过来说,你所能知道的也仅仅是那些你深思熟虑的东西。

38、叔本华:自身具有非凡思想的人,是不需要与别人拥挤在一块的

39、在叔本华生活的年代,黑格尔作为哲学界的大腕,成为了哲学界的主流,大家都认可黑格尔,至于叔本华,谁知道这个人是从哪里来的呢?

40、至于绝大部分的普通人,他们不能享受这种纯智力的好处,那种从艺术上得到的怡悦,他们也没法享受,反而完全处在欲求的支配下。因此,如果想引起他们的兴趣,受到他们的青睐,就一定要通过某种方式刺激他们的意志,哪怕只是在可能性中稍稍地触动一下意志,但决不能将意志的参与排除在外。这是因为,与其说他们在认识中生存,不如说他们在欲求中生存更恰当:作用与反作用就是其仅有的生活要素。这一本性常常不经意地流露出来,从日常现象和生活细节上搜集这类材料非常容易,比如,每到一个旅游胜地,他们总是写下“××到此一游”。因为这些地方既然对他们不起丝毫反应和作用,他们就用这个来表达他们对此地的反应和作用。再如,他们并不满足于只是观赏一只本地没有的罕见动物,而是要与它玩耍,刺激它,抚弄它,这些行为同样是因为作用与反作用。人类刺激意志奋起的需要,在扑克牌的发明和流传上表现得更为彻底,而这恰恰显露出人类可悲的一面。

41、后来的尼采,跟着叔本华的悲观意志主义,却走出了积极的悲观主义,叔本华否定了人生,尼采则充分肯定了人生,但稍微读一点尼采,你就会发现,尼采的乐观,完全笼罩在悲观的情绪里。

上一篇:精选赞美友谊的名言及意思(94句集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