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诗歌风格
1、向北登上汉家的陵墓,又向南眺望长安的大道。陵墓下面有枯树根,有鼯鼠的巢穴。
2、 王昌龄两次贬官经历均与楚地有关,第一次是贬岭南,需要途经楚山湘水,第二次直接被贬到了龙标(今湖南黔阳县),这使他有机会长时间地接触楚山湘水,并且产生了亲密的联系。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屈原,两者作品中的楚地风光、贬谪经历、人格理想,何其相像。 楚地拥有丰富的自然风景及人文景观,包括山川形胜、神话传说、民俗风情等,这给贬谪于此的文人墨客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南宋诗人陆游“挥毫要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说的就是湖南永州的山水所激起的诗情。诗人在“楚地”,自然“作楚声,书楚语”,这使他的诗歌带上了浓郁的地域色彩。
3、其诗作情辞慷慨、气氛浓郁、意境雄浑,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的形式。杰出作品如高适《燕歌行》、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王昌龄的诗歌风格)。
4、这首诗的主旨是写深宫之中,无情春怨,但却无一怨语怨字。作者着力的方向是从背面衬托,用欢乐来衬托真正的春宫之怨。诗明写新人受宠的欢乐,实则是暗中描写旧人失宠后的怨恨,有虚有实,看似无怨无恨,实则是怨恨至深,弦外之音非常明确。
5、王昌龄,字少伯,今陕西西安人,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是一个慕侠尚气、纵酒长歌的性情中人,所以他在文人圈里的人缘很好,和李白、王维、高适、王之涣等一流诗人都是好朋友。王昌龄是专攻七绝的高手,无论些什么题材,表达什么感情,格调都是高昂开朗,雄浑跌宕。他的七绝留存下来的只有七十余首,但是每首都是精品。明人王世贞认为盛唐的七绝,只有他可以和李白相提并论,所以他又被成为“七绝圣手”。
6、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7、 王昌龄所留下来的诗当中,除了有王昌龄最擅长的七言绝句,还有很多的七言律诗。《塞下曲》就是王昌龄的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将塞外战争的残酷彻底展现出来,表达了王昌龄的非战思想。
8、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澹泊的思想情绪,色彩雅淡,意境幽深,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
9、诗作前两句可以说尽显王昌龄的豪放本色,豁达爽朗。可是,此诗最精彩最唯美的还在后两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写这首诗的时候,王昌龄还为龙标尉,而龙标在今湖南黔阳县,与武冈相隔不远。他和友人虽处异地,却同在一片蓝天下,同云共雨,同观日月,颇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妙。
10、在语象选择方面,王昌龄多选用大的数词、有力度的动词、准确的形容词来表现有气势的大场景或有气魄的大胸怀,体现出了语言的力量美、气势美。
11、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2、王昌龄是唐代很出名的大诗人,被人称为“诗中天子,七绝圣手”,从这个称号我们就能看出来王昌龄善写七绝诗,堪称七绝诗中之最。小编本文要给大家分享的这首王昌龄的诗也是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中不仅无一怨字怨语,而且诗中所描写的都是极尽欢乐的场面,就是这样的一首诗却是王昌龄最哀怨的诗歌之一。
13、把马的缰绳系住,我依靠在白杨树上,有谁知道我的怀抱所向呢。
14、很明显这是首边塞诗,表达了诗人想扫尽边尘、许身报国的豪情壮志。那种不破敌立功“终不还”的气魄,让人肃然起敬,有气骨、有盛唐的气象。
15、 诗是最精炼的语言,它需要挑选最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情思。而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个字,可算是最精粹的诗体之一了。篇幅的短小,决定了它在创作中“必须比篇幅较长的诗歌更严格地选择其所要表达的内容,摄取其中具有典型意义,能够从个别中体现一般的片段来加以表现”。这就需要高度的概括力来锤炼语言,用典则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王昌龄在他的七绝送别诗中用典达到了令如己出、不露痕迹的境界。如《送李五》中的“扁舟乘月暂来去,谁道沧浪吴楚分”,分别在即,无限感伤,诗人用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的典故,来安慰李五说,别后倘若相见,则可扁舟乘月,举可至,这沧浪之水怎能使我们分隔在吴、楚两地呢?在《留别司马太守》中司马对诗人远谪沅溪表示同情和惋惜,相信作者是受人谗枉的,对于这种知遇之恩,王昌龄用“灵蛇吐珠”的典故,表达了虽是贬谪之身,仍希冀青云直上之时用建功立业来报答司马太守;《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玉壶”之典更是“水中着盐”,只有细细品味才能领悟到诗人的用意。
16、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发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而王昌龄的宫怨诗可与李白争胜,且其诗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道之处。王昌龄闺怨诗以悲天悯人的精神书写那些久闭深宫的妃殡宫人的悲情哀怨,以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们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揭示她们在残酷的宫殡制度下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客观上批判了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这种思想倾向奠定了其作品的健康基调,洗尽六朝宫廷诗浮艳色情之污秽,有力地扭转了齐梁歌咏的不良文风另一方面,就艺术表现而言,王昌龄又发扬了六朝华美艳丽、精雕细琢的表现手法,继承了其形式美。因此王昌龄被誉为是成功地用七言绝句写宫词的第一人。
17、她生于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逝世。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五四运动爆发后,在革命潮流影响下,为了探索人生的道路,暴露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问题为主题的小说创作。诗集《繁星》《春水》除了表现母爱外,还记录了作家零星的感受和玄想,文笔隽逸,艺术精巧。1921年参加茅盾、郑振铎等发起的文学研究会。1923内燕京大学毕业,赴美留学,把在旅途和异国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在当时影响较大。解放后又发表了大量的作品。主要作品有《冰心小说散文集》、《冰心散文选》、散文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作者》、小说《小桔灯》。
18、边塞诗人是指古代以边疆地区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写作的诗人。边塞诗人多以诗歌描写遍地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反映塞上战争和军旅生活。
19、春日里的欢愉
20、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王昌龄的诗实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适、岑参,但他的诗质量很高。边塞诗可并高适、岑参而四杰以后,诗坛几乎没有边塞诗作。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后人依次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21、佛教的起源距今至少有2500多年的历史,最早是在古印度,后来传入国内,时间大约是在汉朝,到了西晋时期兴起,最终在南北朝时期达到了巅峰,晚唐时期的杜牧就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四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2、第三句说道平阳公主的歌女受到了汉武帝的宠幸,歌女表明了受宠之人身份低微,虽然受宠了,但是绝对不会长久,一来是用她和自己作对比,她的地位不高,威胁不大。未央宫就是新人受宠之地,这个地方也是自己这个旧人所不能够接近的地方。最后一句清晨天冷,新宠之人还能让皇上为她披上袍子,此情此景让人心塞。
23、王昌龄的五古,基本上都写得严正肃然,高古劲健,颇有风骨。在他有生之时,就正是以这样的诗歌风格驰誉于盛唐诗坛。
24、小编今天为大家推荐一首他比较冷门的作品,即这首《题僧房》,尽管这首诗流传的并不是很广泛,甚至有一些人都没有读过,但这首诗也是王昌龄众多作品中比较有特色的一首。整首诗意境唯美,看似在写寻常的风景,但是字里行间却是充满了禅理。
25、http://www.678yx.cn/mobile.php/?s=Game/open_game/pid/439/game_id/2html
26、 陶渊明——田园诗之大家。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表现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反抗精神。讴歌田园风光,把美丽朴素地田园风光与黑暗污浊地仕途生活加以鲜明地对比,有力地揭露和批判了佳途地虚伪。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接近劳动人民,歌颂劳动。在《咏荆何》、《读山海经》中,诗人通过对古代英雄战斗精神地颂扬,反映了诗人自己反抗黑暗现实地思想,表现了他"金刚怒目式"的一面。说明他没有忘怀现实,也没有放弃他的伟大理想。
27、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28、初唐七绝仅七十七首,盛唐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龄七十四首,几乎占了六分之一。王昌龄在盛唐诗人中年辈较长,写作七绝时间也早,是唐朝诗人中较早大量写作七绝并获得优异成就的“七绝圣手”,独以七绝成为名家。七绝因为他以及李白等人的努力,逐渐地成为唐代流行的体裁,因此在七绝方面他与李白齐名。中唐、晚唐七绝数量之多,仅仅次于五律。吴乔《围炉诗话》卷二指出:“王昌龄七绝,如八股之王济之也。起承转合之法,自此而定,是为唐体,后人无不宗之。”由此可见,七绝至王昌龄而体制大定,表现手法完全成熟,给后人以很大影响。
29、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59岁的王昌龄辗转回老家途中,经亳州,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闾丘晓为什么要杀害王昌龄?史书记载甚少,留下千古之谜。但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王昌龄”名下,有一句发人深思的话:“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公元757年,张镐奉命平定“安史之乱”。这年秋天,为解宋州(今河南商丘一带)之围,令亳州刺史闾丘晓率兵救援。为人傲慢、刚愎自用的闾丘晓,看不起布衣出身的张镐,更怕仗打败了“祸及于己”,于是故意拖延时间,按兵不动,致使贻误战机,宋州陷落。张镐以贻误军机罪,处死闾丘晓。在行刑时,闾丘晓露出一幅可怜相,乞求张镐放他一条生路:“有亲,乞贷余命”,意思是家有老母需要赡养。张镐不愧是宰相之材,一句话就把闾丘晓挡了回去:“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
30、开元二十七年己卯(739年),四十二岁,遇赦北还。秋,在巴陵(今湖南岳阳)遇
31、开元十九年辛末(731年),三十四岁。在长安,以博学宏词登科,再迁河南汜水县尉。
32、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33、在艺术风格上,王昌龄的七绝以委婉含蓄为主要特色,表现曲折,意境深远。其中不少是用比兴、寄托手法,抒写了诗人对现实的揭露和幽怨,因而与屈原的《离骚》在精神上有一致之处。王昌龄诗亦善用典故。其《诗格》提出“诗有六式”,第五就是“用事”:“谓如己意而与事合。”王诗用典不多,但往往用得巧妙而贴切,不露迹象。王昌龄很重视诗的境界,他的《诗格》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他反对意与景的分离:“若一向言意,诗中不妙及无味。景语若多,与意相兼不紧,虽理通亦无味。”他很重视情与景的结合,认为:“凡诗,物色兼意下为好。若有物色,无意兴,虽巧亦无处用之。”
34、中国宋代的词学流派之一。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
35、李贺——灵心善感,诗风忧郁激愤。诗歌充满青春乐趣以及人生寥落地悲哀,意象色彩斑斓且组合密集。
36、初唐七绝仅七十七首,盛唐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龄七十四首,几乎占了六分之一。王昌龄在盛唐诗人中年辈较长,写作七绝时间也早,是唐朝诗人中较早大量写作七绝并获得优异成就的“七绝圣手”,独以七绝成为名家。
37、第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38、 王昌龄心中也和屈原一样怀着“明君”的美好理
39、 送别之时,最害怕山高水长阻断了惜别的目光。“高山”是无法回避的忧伤,王昌龄送别诗中也多处写到山,如《送薛大赴安陆》“津头云雨暗湘山,迁客离忧楚地颜”一诗中提到的“湘山”,一名君山,又名洞庭山,《西江寄越弟》“南浦逢君岭外还,沅溪更远洞庭山”,就直接说“洞庭山”;《卢溪别人》“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中貌似没有山,其实“荆门”是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
40、中国唐代诗歌流派。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所以也叫高岑诗派。
41、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42、热闹明媚的棕榈华开满了庭院,生气勃勃,新鲜夺目。寂静阴幽的苔藓随意散布在台阶上,一直伸展入僧房,一动一静,一热一冷,形成鲜明对照,勾勒出禅院无边宁静,但又充满生机,且彼此又并不矛盾,焉知这禅房花木不带有“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之意。眼前的景色,自然让诗人深有感悟。
43、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44、高适、岑参——诗风雄浑奇拔。岑参写边塞风物雄奇瑰丽,写人物豪情奔放。
45、 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光耀千古,不仅名家辈出,流派纷呈,而且各种诗体也日臻完善,七言绝句就是在这个时候发展成熟的。说到唐代七绝,不得不提的两个诗人是李白和王昌龄。明代诗评家胡应麟就把李白和王昌龄放在一起比较,他这样评价:“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不意于工而无不工者。少伯浓厚有余,优柔不迫,怨而不怒、丽而不淫。”“太白”“少伯”分别是李白和王昌龄的字,二人的七绝“争胜毫厘,俱是神品”(王世贞《艺苑卮言》)。王昌龄的七绝能和“诗仙”李白相提并论,可见他的七绝写得极好,当时就有“诗家天子”之称,“七绝圣手”更是对他在七绝方面造诣的认同与肯定。
46、王昌龄在襄阳与孟浩然一见,孟浩然因旧疾复发而死。王昌龄因此在离开的路上很悲伤,没有想到在巴陵意外的遇见李白,当时李白正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他们俩一见如故,在江边的小船上,边泛舟边吟酒,畅谈文坛圈里的交往故事。临别,王昌龄写了一首诗《巴陵送李十二》送李白:“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李白对王昌龄的友情也念念不忘。后来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特地写诗寄送,予以安慰。李白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47、天宝三载甲申(744年),四十七岁,在江宁丞任。四月曾因事暂至长安,与辛渐、李白、王维过从。
48、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49、中唐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卢仝、马异等。他们苦吟以抒愤,并互相切磋酬唱他们具有变态的审美趣味,“以丑为美”,以震荡光怪为美,以瘁索枯槁为美,以五彩斑斓为美。表现出重主观心理、尚奇险怪异的创作倾向。
50、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
51、第三类是送别诗。王昌龄的一生交游很广,和许多文人、官吏、隐士和僧道都有来往,特别是在他两次遭贬、长年谪居的情况下,他多么需要亲友的慰藉和友情的温暖。他也把自己忠贞深沉的友情,献给了那些正直的知心朋友。他一生写了四十多首送别诗,不落窠臼,不同凡响,他的送别诗,在表现手法上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用不同的艺术构思,表现诚挚而深厚的友情。打破送别诗常规,不重在写当前的离别,却着意在写别后的情景。不写伤离,而以慰别为“主意”无恭维、无应酬,以抒情、写人见长。
52、一日,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这个地方饮酒论诗。当时,有几名歌女也被叫来歌诗助兴。王昌龄首先提议:“我们几人在诗坛上也算小有名气了,但没有分出名次。今日可以听歌女都唱谁的诗,谁的诗被唱得多,谁就是第一。”一位歌女光唱了王昌龄的两首绝句,又一歌女唱了高适的一首绝句。王、高二人都喜形于色。王之涣说:“这两个歌女都是唱的下俚之曲。”说着指着一位最漂亮的歌女说:“且听这位所歌何人?”果然檀板一响,宛转的歌喉悠然而起:“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正是王之涣的得意之作《凉州词》。歌女又唱了两首绝句,都是王之涣的作品,三人相视大笑。
53、清代诗人沈德清这么评论:“只说他人之承宠,而己之失宠,悠然可会”,这句评论一针见血,正是这首诗真正索要体现出来的内涵。不知道各位朋友们看了小编的介绍喜欢这首是么?可以再评论区留言我们共同讨论一二。
54、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
55、我目前觉得没有必要,因为齐白石就是学吴昌硕的。
56、大约二十岁,王昌龄离开家乡,开始一段学道的经历。开元年间,正是盛唐气象的鼎盛时期,王昌龄在诗中对盛世景象竭尽全力、忠贞不已地加以歌颂。对盛世的信仰,正是王昌龄一生最坚实的信心、力量、希望和理想的源泉,以至日后长期身处谗枉和沦弃之境,也难以改变。火热的年代,像王昌龄这样有抱负的时代青年,只是把学道当成了一种好奇而已。不久他便到长安谋求发展,没见什么成效,于是他西出长安,投笔从戎,从此踏上西出长安,踏上出塞之路。
57、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58、在这首诗的前两句里,诗人是在描写禅房外的景色,在这里他通过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来描绘着普通的景色,让景物变得更加鲜活。“棕榈花满院,台藓入闲房”二句,给禅院作了个传神地速写。这是一所静寂的禅院,静寂到苔藓不仅爬进院中,而且爬进房里,可见这个所在既无外人打搅,僧人亦是足不出门。但这所禅院又是热闹的,那满院的棕榈花不是开得一片灿烂吗?
59、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60、这首诗诗人从秦汉时期的明月关山落笔,慷慨悲壮,不仅写出了沉思历史时对勇于献身边关者的同情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隐含着现实政治中将非其人的讽刺。诗歌基调悲壮浑成,卫国豪情显而易见。
61、典型情景画面生动,王昌龄极善于捕捉和概括典型情景,给人以真切的形象生动的画面感,如《从军行》,王昌龄以边塞为题材的七绝,其画面皆色彩浑厚,凝重,笔触粗犷。而在宫怨、闺怨诸作中,王昌龄则转变了画风,且不在是油画,而是工笔重彩的仕妇图与金壁辉煌的界画的组合。
62、其王昌龄善于采用心理描写,表现细腻多变的感情。王昌龄在诗中较早地抒写征夫心灵的一位诗人,为宋词对人物心理进行细腻刻划打下了基础。他或通过瞬间征夫的心理变化,描写他们跳动的心曲;或通过营中的歌舞声,对征夫的内心痛苦进行抒写;或者借助边关的特有的生活场景,写征夫内心的忧愁;或者借战争,写守边将士捍卫国家尊严的英雄气概。可以说感情的抒发非常细腻、真实。
63、王昌龄闺怨诗以悲天悯人的精神书写那些久闭深宫的妃殡宫人的悲情哀怨,以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们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揭示她们在残酷的宫殡制度下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客观上批判了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
64、而这深沉悲怆的风格特点也正突出体现于诗人所描写的目睹边幕的苍凉、黑暗和仕途的蹭蹬、坎坷的诗歌之中。其清新活泼,自然明朗。难能可贵的是,王昌龄虽所谓“谤议沸腾,两窜遐荒”,因而抑郁忧伤。
65、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66、李商隐——诗风清丽俊逸,开拓朦胧、幽约之美丽、令人回味无穷的境界。
67、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在内容上可分三类,这三类都自有特色。而其中以边塞诗第闺怨诗第二。
68、乍一看,王昌龄这首诗中所描写的场景是美好而且欢乐的,这首诗中描写的事件是汉武帝宠幸卫夫子,遗弃陈皇后的历史事件,这样的历史事件以如此美好的方式呈现出来别有用心。这首诗出现的时候正是唐玄宗独宠杨玉环一人只是,整个宫廷荒淫无度。这首诗就是借古讽今,以汉喻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