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个性网

精选曾国藩的家风家训(94句集锦)

李花花
导读 曾国藩的家风家训 1、这一点,看起来似乎有点知识分子气,太清高,但是事实证明曾国藩看得是很远的。中国大人物的孩子大都热衷从政,这个选择最大的问题是容易坏了心术。你从...

曾国藩的家风家训

1、这一点,看起来似乎有点知识分子气,太清高,但是事实证明曾国藩看得是很远的。中国大人物的孩子大都热衷从政,这个选择最大的问题是容易坏了心术。你从小就混在这个圈子里,你品质不可能好,结果整个家族风气也都败坏了。决定一个人成败的,是精气神儿,决定一个家族成败的,是风气正不正。一旦风气败坏,你这个家族就完了。(曾国藩的家风家训)。

2、实: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3、第三看:看后代子孙有没有在读圣贤的经典,“人不学,不知义,不知道”。

4、所以,像曾国藩这样不功利的家长,不仅在当时非常少见,在今天也是难能可贵。我们今天的家长,很多人都要求孩子非得成功。什么成功呢?挣大钱,当大官,这叫成功。

5、那么,什么是君子呢?曾氏接着说:“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意味勤劳俭朴,能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不怕劳苦,可以过好日子,也能过苦日子。这种人就是君子。君子是具有好品性的人,与财富、地位、权力无关。

6、在此四者对比之上,曾国藩申述道:“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诸弟读书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切不可时时为科第仕宦起见。”

7、泪目!!!当铲车遇上了大卡车,这就是我们的中国啊......

8、缓:事缓乃圆,好从慢处来。曾国藩办事不求速成,治兵也不愿速进。曾国藩办事喜欢从长远考虑,稳中求成。

9、第如果专注于科举,只问成绩,不问品德,这个孩子有可能成绩不错,但是性格、品质上出现很多问题。这其实也是今天中国很多家庭出现的问题,分数决定一切。所以曾国藩一直说科举一事,“误人太深”。对这一点,曾国藩是认识得很清楚的。

10、  十六日曾国藩送弟弟出门,本身经济很紧张的他还是给弟弟带了三十二两银子作为路费。此外,又封了十两银子,这是给家里老人们的钱,不过他嘱咐曾国荃,如果路费不够,也可取用。兄弟二人“彼此恋恋,情深似海”。

11、他在给几个弟弟的家书中说,如果弟弟们不能看透这层道理,即便在科举考试中高中了,仕宦显赫,最后也不能算是祖父的贤肖子孙,也不能算是曾家的有功之人。若能看透这层道理,不觉得自己在朝中将来做大官就了不得,那才是他这个兄长佩服的地方。

12、 而好的家风,不会从天而降,需要父母用心营造。

13、但就是这条裤子的一个青色花边让曾国藩觉得太繁复、太华贵了,就指责小女儿不应该穿这样的裤子,让她赶快换掉。小女儿赶紧回到房间换了一条没花边的绿裤子。

14、他在给大儿子曾纪泽一封家书中这样写道: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之类是也。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15、世界上哪有长久获利的事情,如果有能够一直获利的事情,那有可能是骗局,我们一定要保持理性的头脑,不要被眼前利益蒙蔽了双眼。而很多人争斗的地方你不要去,容易招致麻烦。正如《论语》中所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16、唐浩明先生作为中国研究曾国藩第一人,他认为曾国藩家风家教包罗万象,如果用精简的语言表达出来,那就是曾国藩写给他儿子的一句话,做读书明理之君子。

17、对于勤。曾国藩要求子女黎明即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在曾家,男子每天的主要任务是读书写字做文章,除此之外还必须参加一些诸如打扫卫生、喂鱼养猪种菜之类的体力劳动。曾国藩归纳为“书、蔬、鱼、猪、早、扫、考、宝”的治家八事,其中除“考、宝、书”讲的是祭祀、待邻、读书外,其它五事讲的都是劳作。他反复叮嘱:“此八事纵不能一一亲自经理,而不可不识得此意。”女子则要求每天都必须做些针线活,还要求学会做小菜,下厨房做饭。

18、 家风不是靠钱财来经营的,而是靠思想力,靠每位父母身体力行。不义之财不取,好吃懒做的念头不要有。

19、说到这里,其实我想要说的是,按曾国藩家书家训去做人做事,当然不错!但真正照此培养出来的人,大致都是庸才而已!

20、暇:留一分自在方可容得大事。事物运动的节奏讲究一张一弛。

21、子女的教育是经常性的,不是偶然性的。偶尔的教育肯定没有效果,子女也不会把它当回事。曾国藩后来把子女带在身边,就是要勤教,把教育子弟作为常课。

22、一位妈妈,一天骂了女儿两句,这个女儿离家出走了。路上饥寒交迫,遇到一位老太太,老太太给了她一碗粥喝,这个女子认为老太太是天底下最好的人。聊到自己离家出走的原因,对妈妈满腹怨言。老太太说:“你妈妈每天都给你做饭吃,你没感恩她。我今日就给你喝完粥,你就感激我?”这位女儿无地自容,马上回家了。

23、释义:对于一碗粥或一顿饭,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

24、慎:三思而行,谨始慎终。深思熟虑,慎者受益。  

25、第就是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与方向。曾国藩对两个儿子的教育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老大曾纪泽不喜欢科举考试,不喜欢八股文,喜欢西方的语言学和社会学,曾国藩就鼓励他按自己的兴趣方向去读书。而且对于曾纪泽感兴趣的西学,曾国藩自己不是太懂,但他为了儿子也努力地去看了不少书。后来,曾纪泽写成《西学述略序说》和《〈几何原本〉序》,这两本书出版,都是曾国藩亲自批阅后为之刻版发行的。

26、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27、 正是好的家风,培养和塑造了他们家族后人的性情。

28、那个时候,曾国藩身居要职,公务繁忙,长年在外,无法直接教育督促子女,写信成为他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于是,便有了流传后世的《曾国藩家书》,也就是曾家的家训。其实,这是曾国藩的书信集,该书信集近1500封。内容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29、曾氏家族是典型的耕读传家。在曾氏家族历史中。五六百年都是寂寂无闻,虽有读书人,却无人考取过功名,连秀才都没有。但是,这个家族能够长期延续,自然有一种家族传统在维系,曾国藩的祖父星冈公有一副对联就是答案——奉祖宗一炷清香必诚必敬,教子孙两条正路宜耕宜读。

30、湘乡曾氏后人的特点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特别多,不少人还留学欧美或日本等国,其中取得博士、硕士、学士和获得院士、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职称的多达百余人。但是选择到政府当官的特别少。大都是搞教育的、搞科研的、做企业的。

31、第“一书不尽,不读新书”。曾国藩主张一本没读完,就不要忙着去读其他的书,这实际上就是沉浸的读书法。

32、忠:办大事要树立好品牌。事上以忠,办公事须如己事。

33、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4、曾国藩家规的一大秘诀,就是高度重视对后代的职业选择。

35、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被誉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36、曾国藩一生做事成功,有一个重要原因,他善于逆向思维。他要让自己的家族长远发展,首先就思考研究历史上很多家族为什么迅速衰败。他说:

37、悔:遇有不测,自查反省。汲取教训。以利再战。  

38、在孝的方面,曾国藩堪称模范。曾国藩对祖父母、父母极其恭敬孝顺。他始终以很低的姿态给父母长辈写信,常常盛赞其德其行,时时嘘寒问暖,经常禀报商议家事,恳请兄弟子侄尽孝尽责。曾国藩经常为不能亲身孝敬父母长辈而内疚惭愧。道光二十九年四月致诸弟信中说:“我在京寓,食膏粱而衣锦绣,竟不能效半点孙子之职;妻子皆安坐享用,不能分母亲之劳,每一念及,不觉汗下”。当父母长辈稍有病恙,曾国藩深切担忧,他说:“祖父大人之病,日见日甚如此,为子孙者远隔数千里外,此心何能稍置”。当母亲病故时,曾国藩更是哀痛不已,深深自责。咸丰二年七月给纪泽的信中说:“余德不修,无实学而有虚名,自知当有祸变,惧之久矣。不谓天不陨灭我身,而反灾及我母。回思吾平日隐匿大罪不可胜数,一闻此信,真无地自容矣”!

39、不过,曾国藩同时认为,虽太和絪緼之气流行不止,天地万物最初所得之气“均耳”,但人与物、圣人与常人实所禀有之气并不相同。就人与物相对而言,人得气之全,物却仅得气之偏;

40、曾国藩曾经告诉家人,他的衣服一共不过三百两银子,做了一件衣服之后,会十几年乃至三十年都在穿用。曾国藩不仅在穿着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子女,而且在日常饮食上也有严格的要求。曾国藩吃饭的时候,碰到饭里面有带壳的谷物的话,他要把这个壳磕开,把里面的谷物吃掉。

41、曾国藩是一个善于从古代先哲吸取智慧的人,也是一个善于把书本与人生联系起来思考的人,而且他特别善于从中抽取出可以指导人生的信条与经验。我国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已经能受到严峻的挑战,所以现代教育应该把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和弘扬现代文化放在一个重要位置引起高度重视。

42、俭:俭以养德,贫而自强。物欲丧志,侈以败业。  

43、曾国藩的小女儿曾纪芬晚年留下一个年谱,其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在她十几岁时,跟随母亲来到曾国藩任两江总督的总督府。小女儿入总督府总要穿得体面一些,光鲜一点,所以上面穿了一件蓝色的小夹袄,下边穿了一条缀青边的黄绸裤,就这条黄绸裤其实也不是她的,而是她的长嫂,也就是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过世的妻子留给她的。

44、  (来源:光明网 (编辑:康慧珍)《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2:〈曾国藩家书〉与曾氏家风文化》张宏杰著岳麓书社出版)

45、晚清历史上唯一一次算得上胜利的外交活动就是曾国藩的二儿子完成的。他先后出任驻英、法大臣和驻俄大使,他从敌人手中成功收回伊犁地区,签订《中俄改定条约》,他就是曾纪泽。

46、静:静能生明,怒以伤身。静以修身,宁静致远。   

47、恒: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欲稍得成,从恒下手。  

48、紧接着,李毅教授用浅显有趣的语言给大家分享了曾国藩家庭教育的特点和重点。他的教育艺术高超,寓深刻于浅显,用浅近的语言,说朴素的道理,而且深刻、透彻;每当曾国藩想要对子女提出希望时,会自己先做出表率;想要提出要求时,会先给与表扬;想要给与指责时,会先自我批评。曾国藩的教育方式与其他人对子女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曾国藩的教育风格,深知儒家中和之道,耐心、平和、稳健,既指定目标,又指明方向;既明确规定,又切实检查;鼓励发问,耐心答疑;养其自尊,响鼓不用重锤敲;磨砺品行,培养明理之君子,长养立身之才华。

49、同治三年,曾国藩夫人、女儿、媳妇来到安庆督署,曾国藩“共办纺车七架,每日纺声甚热闹。”贵为总督家属,却要自纺棉纱;堂堂督署后院,终日响着纺车声,可见曾国藩治家之严与曾家家风之淳厚。

50、 父亲陈三立为光绪年间进士,官拜吏部主事,以改革天下为己任。

51、  但是,除了责任心强等正面因素之外,长子性格中也有一些负面因素。一般来讲,长子面对弟弟,会不自觉地扮演起“准父亲”的角色,有较强的支配欲。

52、曾国藩认为,“儿女越贫贱,越知生活之艰难;越知发奋,亦就越易成器”。“而世家子弟条件优越,易犯奢侈”;一门心思都用在追求豪华的生活上,不仅难以成才,而且还会由此变坏。因此世家子弟欲成大器,就须”崇俭”,“以戒奢侈为要义”,努力像普通贫寒子弟那样生活。基于这种认识,他对家庭的物质生活管束很严,规定甚细。他们家日用家具是“但求结实,不求华贵”。文房四宝是“但求为寒士所能备者,不求珍异也”。每月生活所需银两, 限一成数,另封秤出,本月用毕,只准盈余,不准亏欠"。吃饭方面,他自己经常“夜晚不用荤菜,以肉汤炖蔬菜一二种”,“后辈则夜饭不荤,专食蔬菜而不用肉汤”。穿衣方面,他自己“忝为将相,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要求子女“衣服不可多制,尤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婚丧喜庆则“一切皆从俭约”,就连他亲母的丧事,也照一般人家开席用菜,“不用海菜”。

53、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贸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故教造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

54、   曾国藩非常尊重孩子们的兴趣与选择,对两个儿子的教育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老大曾纪泽不喜欢科举考试,不喜欢八股文,喜欢西方的语言学和社会学,曾国藩就鼓励他按自己的兴趣方向去读书。曾纪泽最终成为了外交官。老二曾纪鸿喜欢理科,曾国藩就鼓励他做数学研究。

55、  到底是年轻不成熟,在京之时,曾国荃闹着回家。但是回到家里不久,曾国荃又开始怀念在北京的时光。

56、在工作方面曾国藩每天日理万机,自晨至晚,从不懈怠。主要公文,均自批自拟,很少假手他人。晚年右目失明,仍然天天坚持不懈。他所写日记,直到临死之前一日才停止。

57、暇:人生苦短,莫图便盖。事忙易错,且更从容。  

58、实:靠岸“认真”二字打天下。脚踏实地,从浅处,实处着手,事业才能可大可久。

59、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意思是做任何事都要有规矩,规则,做法,否则便无法成功。这里的规矩指的便是家风、家训了。

60、 钱伟长还说,自己就是在这种好读书的家风里,读了很多的中外文学典籍,受尽了华夏文化的陶冶。

61、李鸿章连睡三天懒觉后,第四天曾国藩发飚了,当面训诫李鸿章:既到我这里来,就要遵守我的规则,最后说:“此间所尚的,惟一诚字而已!”说完,看也不看李鸿章一眼,拂袖而去。李鸿章惊坐原地,羞愧难言,从此睡懒觉的病给治好了。

62、 后来,钱伟长虽然没有走文艺路,而是做了科学家,但是那种家庭的良好氛围却让他树立了远大的志向。

63、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被誉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64、     为了您的孩子,为了您的家庭,请耐心看完,再忙,也不差这两个多小时。

65、曾国藩曾经告诉家人,他的衣服一共不过三百两银子,做了一件衣服之后,会十几年乃至三十年都在穿用。曾国藩不仅在穿着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子女,而且在日常饮食上也有严格的要求。曾国藩吃饭的时候,碰到饭里面有带壳的谷物的话,他要把这个壳磕开,把里面的谷物吃掉。

66、释义:父子之间要严肃,而不可以轻忽;骨肉之间要有爱,但不可以简慢。简慢了就慈孝都做不好,轻忽了怠慢就会产生。

67、长辈们讥讽他是浮薄浪儿,将成为败家子。一语刺醒浪子心,曾星冈从此“立起自责”,悔过自新,“终身未明而起”,开山垦荒,凿石决壤,连通成片十数畛,成为立家基业。并且,他还总结出“八字三不信”治家口诀,成为曾氏家族的传家宝。

68、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被誉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69、变:洞察势情,识破天机。深识远略,出奇善变。  

70、    吾家世代皆有明德明训,惟星冈公之都教,尤应谨守牢记,吾近将星冈公之家规,编成八句云:“书蔬猪鱼,考宝早扫,常说常行,八者都好,地命医理,僧巫祈祷,留客久住,六者俱恼。”  评:书、蔬、猪、鱼、考(祭祀)、宝(睦邻)、早、扫,曾家这著名的“八诀”,一下子就把农耕文明家庭中勤劳、整洁、上进、读书、和气、敬祖等等方面的精神风貌都概括出来了,这样的家庭最起码也是个丰衣足食人口清吉的家庭。另外,曾国藩把祖上的言行总结出来,也说明他非常重视家庭文化和家训家风的整理传承。

71、曾国藩要求家人所做的事情,他自己不仅能做到,而且做得更好。人格力量比一些刚性的规定更有用,曾国藩这种高大的形象,这种厚重的人格魅力深深的印刻在他子孙后代的心里,这种力量兴许比他的家书对后代的影响更大。

72、他不希望自己的家里人世代做官,事实上也不能、也根本做不到世代做官。他给妻子欧阳夫人写信时也说,我们家里不要做代代做官之想。当官是偶然之事,不是必然的,不能拿这个偶然的东西当成一种必然,当成家族世代的追求。自古以来,官职越高,风险越大。基于此,曾国藩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做官,做高官。

73、退:退一步,进两步。激流勇退,保全末路。盛时常做衰时想,上场当作下场时。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不以得之而喜,不以失之而悲。

74、那么读书应该怎么读才对?曾国藩教给子女读书方法主要有三条。

75、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要想自己好,家庭好,读书是第一等重要的事情。读书能增长知识提升技能,更重要的是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涵养心灵,这两个方面同时发展,人才是一个健全的人。

76、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去。

77、 从小事做起。古之成大业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曾国藩认为人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屑于做小事,大事又不会做。曾氏常对家人说:“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要轻看了家庭中的日常琐事,这中间就包含着处事待人的绝大学问。家庭中大事不多,多的是小事。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便可以走出家门做大事。我们打开一部曾氏家书,迎面扑来的都是曾氏在告诉儿子从小事上做起:诚实,从不说假话做起;勤奋,从不睡懒觉做起;戒骄,从不讥笑人做起戒奢,从不坐轿做起;端庄,从步伐稳重做起。一桩桩一件件小事都做好了,人的总体境界就提高了。总结起来很简单,把一件件小事做好做顺,事业自然就水到渠成。

78、曾国藩作为晚清大儒,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之浸润。他在治国平天下的军政生涯中,十分注重自我人格的不断更新完善,同时也以极大的智慧治理他的家庭与家族。

79、来源唐浩明、颜爱民对讲家风家教揭秘“富不过三代”的传说、《曾国藩家书》以及网络文章。

80、曾国藩认为,“儿女越贫贱,越知生活之艰难;越知发奋,亦就越易成器”。“而世家子弟条件优越,易犯奢侈”;一门心思都用在追求豪华的生活上,不仅难以成才,而且还会由此变坏。因此世家子弟欲成大器,就须”崇俭”,“以戒奢侈为要义”,努力像普通贫寒子弟那样生活。基于这种认识,他对家庭的物质生活管束很严,规定甚细。他们家日用家具是“但求结实,不求华贵”。文房四宝是“但求为寒士所能备者,不求珍异也”。每月生活所需银两,限一成数,另封秤出,本月用毕,只准盈余,不准亏欠"。吃饭方面,他自己经常“夜晚不用荤菜,以肉汤炖蔬菜一二种”,“后辈则夜饭不荤,专食蔬菜而不用肉汤”。穿衣方面,他自己“忝为将相,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要求子女“衣服不可多制,尤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婚丧喜庆则“一切皆从俭约”,就连他亲母的丧事,也照一般人家开席用菜,“不用海菜”。

81、按曾国藩的观点来说,这些都是经历过时间考验的经典中的经典,而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就是其中的智慧、思想都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这是最值得后人学习与吸取的。

82、 四弟信中向他请教如何教育好子女,他说:“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

83、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但对于程朱之学并未盲目崇拜,事实上,他对于宋明儒学其他支派的思想亦多所汲取。宋明理学实际上分为气学、理学和心学三个学术派别。

84、丈夫当死中图生,祸中求福;古人有困而修德,穷而著书。

85、  晚清时代,治安不靖,出行不易。为了曾国荃回家一事,曾国藩操了很多心。首先他得为曾国荃找到一个适合的旅伴,结伴同行。恰好湖南籍京官郑世任外放贵州兵备道,赴官将经过长沙。曾国藩把弟弟托付给他,商量多次出行细节,“初八九起议,十四日始决计”,决定七月十六日出发。

86、辣:莫因仁慈而误大事。眼明手辣,其精义是简单有效,干净利落。

87、一个家族绵延兴盛两三代可以依靠祖父辈的积累荫护,可若想靠祖产兴旺数代则是不可能的,曾国藩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事实,他曾经对家人说,“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因此,“绝不留银钱与后人”。

88、曾国藩在政治实践和军事斗争中也渐渐地看到了程朱理学“指示之语,或失于隘”、或“病于琐”、或“偏于静”的局限。

89、在工作方面曾国藩每天日理万机,自晨至晚,从不懈怠。主要公文,均自批自拟,很少假手他人。晚年右目失明,仍然天天坚持不懈。他所写日记,直到临死之前一日才停止。

90、那么读书应该怎么读才对?曾国藩教给子女读书方法主要有三条。

91、但是曾国藩的标准不一样。他的成功,是指孩子能够不凭外物,不凭借外在的东西,自己能够在内心找到快乐和宁静。这一点对我们今天的家长应该有所启发。

92、 好的家风,处处有“德”,比如,家庭和睦,兄弟相让,一家人相敬如宾。

93、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叶为率。

上一篇:精选你的名字动漫经典语录(73句集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