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个性网

精选索尔仁尼琴对中国评价(82句集锦)

李花花
导读 索尔仁尼琴对中国评价 1、具有很强的自传色彩的《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发表后,索尔仁尼琴不断收到各种各样的读者来信,讲述他们在劳改营中的事情,《古拉格群岛》一书就取...

索尔仁尼琴对中国评价

1、具有很强的自传色彩的《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发表后,索尔仁尼琴不断收到各种各样的读者来信,讲述他们在劳改营中的事情,《古拉格群岛》一书就取材于这些来信提供的素材。

2、“而如果索尔仁尼琴精神正常,那么他就是公开的和凶狠的反苏分子。在这两种情况下,索尔仁尼琴都不应待在苏维埃作家协会的队伍里。我无条件地赞成把索尔仁尼琴开除出作家协会。”

3、(70)友情是天堂,没有它就象下地狱;友情是生命,没有它就意味着死亡;你在人间所做的一切,无一不是为了友情。

4、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世界上都是光芒四射的,给世界贡献了许多独一无二的影响人类发展的发明。在科学,文化,农业,经济等等领域做出过许多杰出贡献,很长一段时间引领过世界潮流。如果说这些聪明才智都属于历史长河的一闪现,遥远模糊,无法再现,那我们也可以暂时把它当做一段佳话吧。

5、当然,索尔仁尼琴虽然保守、固执,但毕竟还有道德底线。所以,普京对他还是比较尊重的。相比之下,高尔基就是一个没有道德底线的作家了。最初,高尔基是激进左翼作家,后来成为既反对倒退有避免革命动荡的改良主义之者。从美国回到俄国后,他的价值观又迅速左倾化,对美国的民主进行了大肆的辱骂。最初,他一度被称为“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但后来他却为“契卡”工作;他最初站在孟什维克的立场反对布尔什维克,后来又成为“d的一元化”的吹捧者,而鼓吹“苏联是世界上最民主、最自由的国家”(参见金雁,2012)。当然,高尔基最终获得了极高的荣誉,索尔仁尼琴就没有那么信任,尽管普京对索尔仁尼琴是尊重的。然而,索尔仁尼琴在普京心里的地位无法与利哈乔夫相比。

6、1993年10月叶利钦下令军队包围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所在的议会大楼,随后进行炮轰,死亡人数是200人,受伤达到上千人。

7、总体上来说,一方面索尔仁尼琴保持着一个文人的天性与率真,有时候我们把这种风气称为酸腐,另一方面,文人的软弱性与投降性,让其为了生存,而在不同的权力和势力之间辗转求生。索尔仁尼琴作品的文学价值有待时间和读者的检验,但其政治价值,确实是实实在在的。

8、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上中下)》,

9、(11)雾气弥漫的清晨,并不意味着是一个阴霾的白天。

10、(86)结婚就意味着平分个人权益,承担双份义务。

11、1967年5月,第四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通过了谴责他是苏联作家的叛徒的决议。

12、1994年,索尔仁尼琴回国后在俄罗斯议会下院进行演讲

13、(88)贫穷会引起恐惧、压力,有时候甚至是沮丧。这意味着小心眼、卑微和很多艰难困苦。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贫穷确实是件很值得自豪的事情,但只有傻瓜才对贫穷本身夸夸其谈。

14、(纪录片:对话索尔仁尼琴)(TheKnot)

15、(47)改变自己并不意味着就失去了自我,放弃了做人的原则,把自己的优点也改变了。只有自己改掉自己不好的,才能留下更好的,只有知道了甚么是不变的,才能找到自己哪些是需要改变的。

16、(30)人经常会感受到内心的召唤,如果不去回应它,人就始终不能平静下来,如果去回应它,就意味着必须放弃很多心爱的人和物。

17、  阿赫玛托娃非常欣赏索尔仁尼琴和他的作品,但她没有曲意逢迎和奉承,而是坦诚相待。

18、1918年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他中学毕业,考入罗斯托夫大学的物理数学系,194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

19、薛伟平 xuewp@whb.cn 金久超 jinjc@whb.cn

20、事实上,何止有两个索尔仁尼琴,笔者觉得,至少还有三个索尔仁尼琴,分别是中国人、西方人和俄国人眼中的索尔仁尼琴。

21、(12)因为某人不如你所愿爱你,并不意味着你不被别人所爱。

22、代表作品有《老人与海》、《乞力马扎罗的雪》、《永别了,武器》等。

23、(32)在西藏,有人告诉我,说格桑花是通往幸福之路的意思。如果谁能够找到八瓣的格桑花,就意味着他找到了幸福。但传说格桑花是有毒的,连草原上的牦牛也不会吃。或许,美到极至的东西都是这样吧?灿烂中隐藏着悲伤。

24、(2)想一下子全知道,就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巴甫洛夫

25、(27)我心里总是充满着太多的喜欢。我喜欢倾听春天的脚步,我知道我如果不喜欢,便意味着我不珍惜鲜嫩的花碧绿的草;我喜欢欣赏大地的容颜,我知道我如果不喜欢,便意味着我不热爱高峻的山清浅的河。

26、海明威的一生之中曾荣获不少奖项。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的《老人与海》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

27、  索尔仁尼琴也是直爽人。他听完阿赫玛托娃的 《安魂曲》后说:这本是人民的悲剧,可您的诗里只表现了母亲和儿子的不幸。阿赫玛托娃对此并不认同:“难道一个人的命运不能反映千百万人的命运吗?”“《安魂曲》的结尾就是广大人民的命运啊。”索尔仁尼琴的《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也是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了千百万人的命运。但阿赫玛托娃后来还是接受了他的某些看法,对《安魂曲》的一些片断作了修改。

28、记录不是过错,批评不是错,举报也不是错,只要合法合理,这些都是值得鼓励的,可以促进社会进步的。我们不会错怪一个好人,也不会放过一个坏人。

29、(116)宽容意味着尊重别人的无论哪种可能有的信念。

30、全文大篇幅介绍了他年幼时期,父亲对他在自学能力和思维模式上的塑造,很多家庭教育的细节很是震撼。同时,还描述了很多他在思辨方面“自我训练”,有不少漂亮的元思考。非常推荐,对于个人思维的改造升级,甚至下一代的教育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31、超级可爱的犹太老头儿,全书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对于知识的欢快渴求,和对思考痕迹的点滴记录。作为阿西莫夫的铁粉,老爷子临终前的最后一本书既没有什么宏大叙事,也没有什么苦大仇深,只是平实的记录着他一生的热情所至,也毫不介意的展示自己自恋又懦弱的一面,爱不释手。

32、索尔仁尼琴在美国人、西欧人眼里,最大的价值就是利用他反对苏联,反对布尔什维克。苏联倒台以后,索尔仁尼琴又看到俄罗斯的惨状,又开始反对美国和西方。不过这时他在西方已经是一个“过气网红”了,西方再也不宣扬他的“新观点”,更不会宣传他反对西方的言论。于是他的形象被永远定格在“反对苏联”这一帧。

33、(98)正直并不仅仅意味着说真话,它更意味着做该做的事情。

34、(110)“正统”这个词不仅不再意味着正确,事实上它意味着错误。G.K.切斯特顿

35、从这个角度分析,我国有很多优秀的大家的真正实力是不低于或高于诺奖获得者的。

36、(74)接受一种正统观念,永远意味着继承许多尚未解决的矛盾。乔治?奥威尔

37、《大漠三部曲》丨雪,宁静无暇;漠,广袤无垠;

38、从苏联到俄罗斯进行,采用了“500天计划”、“休克疗法”,造成了极端灾难性的后果。在改革中,苏联/俄国出现了一批极端的自由主义者,他们只是按教科书中的内容生活,他们自视为社会精英,生活在虚无飘渺之中,总想由他们来决定俄国的命运。但是他们缺乏社会根底,常常在现实中碰得头破血流。

39、索氏在去世前五年就为自己选好了葬地——顿斯科伊修道院公墓,这个选择可谓大有深意——19世纪俄国的大文豪果戈里也曾埋葬在这里。果戈里最著名的作品是《死魂灵》和《钦差大臣》,矛头直指俄国的官场腐败和社会黑暗,但在1847年,他突然对自己以往发表的作品表示公开的忏悔。这个转身,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索氏选择和他葬在一处,是不是与这位被忧郁和贫困击溃的前贤,灵魂里有着远隔一百五十年的共鸣?

40、这只生命力极其顽强的牛犊,以写作的方式向苏联集权体制这棵坚硬的橡树,用犄角奋力发起一次次冲顶(索尔仁尼琴写过小说《牛犊顶橡树》)。监狱和集中营犹如试炼窟,既给他带来苦难,也成就了他,是他以后所有重要作品的创作源泉。

41、肖洛霍夫读了索尔仁尼琴的剧本《胜利者的盛宴》和小说《第一圈》后非常生气,于1967年9月8日给苏联作协书记处写信,信中对这两部作品进行了严厉批判,并且说:

42、10白俄罗斯的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43、(55)进步,意味着目标不断前移,阶段不断更新,它的视影不断变化。

44、这是一部以人道主义为武器沉痛书写劳改、流放生活,逼真再现生活现实的小说,关注小人物,批判现实,是对人民性与人道主义传统的延续。

45、  安娜·安德烈耶夫娜·阿赫玛托娃(1889年6月23日—1966年3月5日),俄罗斯著名诗人。其代表作品有《黄昏》《念珠》《白色的畜群》《没有主人公的叙事诗》《安魂曲》等。1964年获意大利“埃特内·塔奥尔米诺”国际诗歌奖,1965年获英国牛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46、(65)当人在意识中产生害怕无人爱自己的念头时,其实恰好表明,他在无意识中害怕施爱于人。爱意味着勿需山盟海誓的承诺,意味着把自己毫无保留地奉献于人,希望自己的爱能在所爱的人的心间激起爱的波澜。

47、1969年他被开除出苏联作家协会。此事引起了国际上一些著名作家如萨特的抗议。在冷战东西方的对峙之中,索尔仁尼琴对苏联体制的口诛笔伐,无疑得到了西方文学界的声援。这年四月,他和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一起被选为美国艺术文艺学会的名誉会员。

48、索尔仁尼琴反复地批评大众文化的浅薄(他不懂大众文化,既不会跳迪斯科,也不会唱摇滚),反复地强调精神生活的深度、高雅文化的历史感。难道这些东西他见得少吗?任何一个专制主义时代,高雅文化都非常发达,法国的中世纪建筑、中国唐宋时期的诗歌、叶卡捷琳娜时代的俄罗斯文化,乃至苏联时期的文化(肖洛霍夫的小说、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爱森斯坦的电影等等),都很高雅。因为,所谓的高雅艺术,正好是在个人生存的苦难、人的不自由的前提下发育起来的。任何一部世界名著,任何一种高雅文化,都是以人类的苦难生活为代价、做素材的。当全世界的文学家艺术家,都无法创作出《古拉格群岛》那样的作品,那不是很好吗?

49、世界正在被厚颜无耻的信念淹没,那信念就是,权力无所不能,正义一无所成。

50、1978年,哈耶克带有自我总结的评论到:“我对政治很感兴趣;事实上,我也以某种方式参与了政治。现在,我就投入精力,帮助撒切尔夫人向工会组织开战。我写了不少文章;甚至有一篇文章有幸刊登在伦敦《泰晤士报》专题报道的头版。在英国,人们把我看成撒切尔夫人的导师,其实我跟她只见过两次面。我喜欢这个样子。而撒切尔后来又将哈耶克引荐给美国总统里根,自从哈耶克成为了世界级红人。

51、苏联解体以后,西方社会停止了对反苏文艺人的支持,转而支持中国国内的“现代文化学者”,失去西方政客宠爱的索尔仁尼琴顿时无所依靠,试图回到俄国。

52、有一点是肯定的,俄罗斯才是他的故园,那里有苹果树的清香,小草的芳香,蚂蚁窝里的忙乱,幽深而又静默的湖水;也有在广阔平原的连接处迭次出现的残破钟楼,歪歪斜斜的整个被风吹透的小木屋,打谷场,熏得发黑的栅栏。但“只要还能在雨后的苹果树下呼吸——就还能继续生活下去”。

53、索尔仁尼琴病逝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和总理普京先后向索尔仁尼琴家人发去唁电,表达慰问。

54、具有戏剧性的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他的祖国同胞也开始追求西方式的“浅薄”而又“快乐”的生活了,开始要彻底抛弃传统意识形态了。这不是索尔仁尼琴从前所渴望的吗?戈尔巴乔夫要将索尔仁尼琴所希望的付诸现实。但索尔仁尼琴却很着急。他针对戈尔巴乔夫政权及其人民,发表了长篇政论文——《重建俄罗斯》。在文章中,他反复地强调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抬高20世纪以前的俄罗斯文化和思想家。他警告说,一个国家的政治运动越是高涨,精神生活就越是贫乏。他不想谈论物质生活。他奇怪地将政治运动仅仅与精神生活扯到一起。更多的时候,不正是因为物质生活的问题才引起了政治问题吗?除了宗教狂之外,有哪一个普通百姓关心精神的政治运动呢?他的言论同样受到了俄罗斯人的冷遇。人们说他陷入了一个神话而不可自拔。

55、索尔仁尼琴回国前就开始着手写“政论三部曲”,但俄罗斯好像并不需要这样一个“政治批评家”。索尔仁尼琴的政治观点显得非常无厘头,他几乎得罪了他能得罪的所有的人,而只能沦为某一派势力的棋子,以吉祥物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

56、其实对哈耶克评价很低的不仅仅是凯恩斯,就连他非常好的朋友弗里德曼在谈到哈耶克作为专业经济学家的表现时也说:”我不赞赏他的经济学。我觉得《价格与生产》是一本漏洞百出的书。我觉得他的资本理论着作简直无法卒读。凯恩斯和弗里德曼对哈耶克的看法也基本上代表了专业经济学界对哈耶克经济思想的评价。

57、  她问索尔仁尼琴:“您承受得住这样的声誉吗? 帕斯捷尔纳克没有经受住。承受住这样的荣耀很难,特别是迟来的荣耀。”

58、在美国,这本书受到了广泛批评,其中最激烈批评来自赫尔曼?芬纳的《通往反动之路》。芬纳说,哈耶克“的学养不足,他的阅读范围也不全面;他对经济进步的理解是偏颇的,他对历史的叙述是错误的;他的政治学理论几乎不存在,他的用语也让人如坠云雾,他对英国和美国的政治程序和精神状态的理解存在严重偏差,他对平民百姓的态度是蛮横的权威主义的”。他是这样形容哈耶克和他的这本书的:“崇拜反动的人……逻辑错乱而自以为是……肆无忌惮的歪曲……无耻的、恶意的看法……暴露了最可怜的无知……恶意中伤,不科学……有意识的放肆……对民主人士彻头彻尾的希特勒式的轻蔑。”当时也有人认为哈耶克“已经不再是一位科学家了,而退化成了一位宣传家”。

59、当然了,掌控着国际舆论和话语权的西方社会,只宣传索尔仁尼琴反对苏联的一面,对于索尔仁尼琴反对西方强权的观点只字不提。西方不提,我们国内的舆论也不提,也就没有人知道一个完整的索尔仁尼琴。但是深受其害的俄罗斯人民不会不知道,更不会忘记。

60、WENHUIBOOKREVIEWSINCE1985

61、(78)想做就去做!只有做了,你才能真正懂得它对你意味着什么,敢于尝试是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好运就在尝试中。

62、文学本身是无对错的,一般情况下,这只是消遣时间、启迪生活的方式。但文学作品中的价值观,以及利用文学作品的人,是分善恶的。

63、他比苏联活得更长了17年,这个曾经被他抨击、开除他的公民资格并将他驱逐出镜的超级系统,已于1991年底宣告解体。有人说“索尔仁尼琴是上一代作家中最后一位代表良知的作家”,他代表了俄罗斯的良知。

64、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红轮(第二卷全三册)》,

65、(95)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抵达,意味着金钱地位;经历,象征着勤奋努力。生命不是为了被金钱地位所束缚,生命是为了感悟、品赏自然宇宙的美妙。没有勤奋努力的经历,就不会真正感悟、品赏到自然宇宙的美妙。

66、没想到普京毫不吝啬的说到:“中国是我兄弟,他们发展的迅速,我很开心,我们也不会极度他们,虽然印度和我们的关系很不错,可是我们绝不会让印度来冒犯我的中国朋友!”

67、 不过,事已至此,也不必太过于担心,暂且冷眼观之。一个文人的闲言碎语,最多也就是拿来当成道德指责工具,让人空手套白狼地多索取一些援助。以后即便拿了什么奖,也只是多一个指责的理由,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

68、下面再看一下世界十大作家的名字:荷马、但丁、歌德、拜伦、莎士比亚、雨果、秦戈尔、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鲁迅。仔细分析一下这个排名就可以看出,这个排名并未抬高中国作家,中国几千年灿烂文化的土壤所生长起来的文学大家,灿如银河,光耀世界,中华许多的文学作家位列世界十大文豪之中都当之无愧,如屈原、李白、苏轼、曹雪芹等等。

69、索尔仁尼琴1918年11月12日生于高加索的一个教师家庭,曾服过兵役。据说因为在与朋友的通信中对斯大林有不敬之词,“二战”结束之后他在苏联监狱中度过8年,接着又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1957年他恢复名誉,定居梁赞市,担任数学老师。

70、  索尔仁尼琴对此非常懊悔。丘科夫斯卡娅记录下了索尔仁尼琴的话:“我为自己的失误非常懊丧。那是我的愚蠢的错误。我担心阿赫玛托娃有一般人的弱点,即不能为我守住秘密,因此没有给她读自己正在写的一部大书。”

71、  索尔仁尼琴未告诉阿赫玛托娃,他正在写一本重要著作《古拉格群岛》。

72、在俄罗斯人正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行走的时候,索尔仁尼琴依然在代表人民发言。他说现在的俄罗斯人民依然生活在“灾难性的社会状况之中”。他所说的灾难指的是:图书馆里没有图书、涉及国家安全和民族存亡的学科无人去研究、贫富分化严重、社会分配不公等,其中他最不能容忍的是前者。索尔仁尼琴用一种静态的、绝对的思维方式来对待千变万化的现实。在他那里,似乎从地狱到天堂就像魔术师变戏法,一眨眼就进去了。对于在路上慢慢地行走的人,他显得极没有耐心。因此,他着急,沉不住气,经常说一些骇人听闻的话来吓唬那些步履蹒跚的人民。当然,他的人民所选择的道路不一定就是通往天堂,说不定正是通往地狱。但他们总得迈开双腿走吧?如果按照索尔仁尼琴的指示去走的话,要不就是走进斯大林的那个噩梦般的时代,要不就是在原地打转。

73、顺从西方的话语体系,中国公知还认为他是一个反体制英雄,是一个反对苏联集权的斗士,他的反苏立场和得诺奖之间说不清的关系,让很多人看到了自己得诺奖的机会。

74、谈到俄罗斯的文化特性,我们就不能不说俄罗斯的知识分子问题。别尔嘉耶夫认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始祖是18世纪的拉吉舍夫(别尔嘉耶夫,中译本,1995)。我不知道理由是什么,但我知道,拉吉舍夫是主张在俄罗斯进行革命的知识分子第一人。大概别尔嘉耶夫是在这个意义上认为他是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始祖,是他揭开了关于俄罗斯命运的大讨论。这个讨论在整个19世纪以至于20世纪都是俄罗斯知识分子的主要话题。在争论中,正如别尔嘉耶夫所说,“恰达耶夫对俄罗斯的失望和赫尔岑会西方的失望——这是体现在19世纪俄罗斯主旋律的基本事实”(同上)。恰达耶夫虽然说俄罗斯“既不属于西方,也不属于东方。我们既没有西方的传统,也没有东方的传统”。但是,不要以为恰达耶夫是一名西方主义者,他对俄罗斯的失望是因为它认为“俄罗斯人的‘不言症’”“道德上的空白”等。然而,他又并非是纯粹的西方主义者。“恰达耶夫的西方主义,他的天主教同情感的特色仍然是俄罗斯现象”,“他是俄罗斯历史上彼得时期最高阶层中十分俄罗斯化的人”。恰达耶夫的情况可以看出俄罗斯文化的矛盾性特点。同样,像赫尔岑、霍米亚科夫等斯拉夫主义者,他们虽然视俄罗斯为母亲,对西方十分失望,但他们也崇尚不来自于西方的自由。霍米亚科夫虽然构造了关于俄罗斯道路的特点的学说,但他及相当一部分斯拉夫主义者却把西欧视为“神圣的神奇国家”而对西欧充满了好奇(同上)。这同样也体现了俄罗斯文化的双重的性格。所以,别尔嘉耶夫认为,俄罗斯的文化是“东方—西方”的特点,也即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综合(别尔嘉耶夫,中译本,1999)。别尔嘉耶夫指出:“俄罗斯精神所具有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可能与下列情况有关,即东方与西方两股世界历史潮流在俄罗斯发生碰撞,俄罗斯处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之中。俄罗斯民族不是纯粹的欧洲民族,也不是纯粹的亚洲民族。俄罗斯是世界的完整部分,巨大的东方—西方,它将两个世界结合在一起。在俄罗斯精神中,东方与西方两种因素永远在相互角力。”因此,别尔嘉耶夫认为:“俄罗斯民族是最两极化的民族它是对立面的融合。”(别尔嘉耶夫,中译本,1995)别尔嘉耶夫对俄罗斯的文化特性剖析得确实深刻。他的这个观点被后来中国国内研究俄罗斯的学者多次引用(冯绍雷等,1994;笔者也受到此影响而撰写相应的论文,参见胡键,192005等)。当然,这种观点也影响了俄罗斯的学者。例如,利哈乔夫在《解读俄罗斯》中就指出,俄罗斯从来就不属于东方。因为,从俄罗斯文化起源来看,俄罗斯文化与欧洲文化具有同源性。在鞑靼入侵之前,俄罗斯的文化与以基督教为核心的欧洲文化一样,包含了个性原则,易于接受异族文化和追求自由和追求自由。文化的同源性,加上历史上曾盛行的欧洲中心主义的缘故,发达的欧洲对俄罗斯有着天然的聚合力,因此,“回归欧洲”从来就是俄罗斯各个时代的强音。(利哈乔夫,中译本,2003)。正是由于他认为俄罗斯从来不是东方,利哈乔夫就被视为当代俄罗斯的西方派。然而,普京把利哈乔夫视为俄罗斯的国学大师。显然,利好樵夫与历史上的西方拍是有较大差别的。利哈乔夫认为,虽然俄欧文化是同源文化,但不是同质文化,而是异质文化。俄罗斯与西欧同属于基督教世界,但西欧基督教文化以天主教文化为外壳,而俄罗斯基督教文化则是东正教。基督教的分裂不仅反映了基督教内部的异质分化,也反映了两种不同质的文化分化。天主教强调教皇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外在的权威,而东正教则强调教会的传统,并奉为绝对的准则。二者不同的取向造就了天主教文化的“积极性”、“新颖感”和东正教文化的“保守性”、“陈旧感”。这揭示了俄罗斯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新与旧的辩正关系”。13世纪蒙古人入侵以后,它在使俄罗斯文化东方色彩不断变浓的同时,也更加强了俄罗斯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异质性。利哈乔夫独创了一个地缘概念“斯堪多斯拉维亚”即斯堪的那维亚加斯拉夫来概括二者的异质性。也就是说,尽管是欧洲人确切地说是北欧的瓦兰吉亚人把国家的观念传授给了俄罗斯,但是,古罗斯的本土文化并没有因此而彻底消亡。相反,本土文化因吸收了欧洲文化而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所以说,俄罗斯文化是一个“多源异质的文化共同体”(同上)。但是,利哈乔夫对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欧亚主义”提出了质疑。这种思潮深深地影响了俄罗斯文化的发展方向,而在经历了自由主义的震荡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冲击之后,这种思潮也一度左右了俄罗斯的内政外交。但是,利哈乔夫认为,如果俄罗斯文化被确定为介于欧洲和亚洲之间、西方和东方之间的文化,那么,俄罗斯文化就是处于边缘地位的文化,而这只是从西方角度看俄罗斯才体现出来的。实际上,利哈乔夫还认为,俄罗斯文化同样对欧洲文化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尤其是在文学艺术方面。因此,俄罗斯不应该被视为处于边缘地位的文化(同上)。

75、代表作品有《名人传》、《约翰·克利斯朵夫》等。

76、(25)人们都以为,所谓专注开发质精量少的产品策略,代表只需要找出最佳的产品做出来就是了,但那意味着人们只看到表面;事实上这种策略也代表你必须要对另外100个绝佳产品概念说不,这意味着你必须极为谨慎地做出选择。

77、(59)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减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车厢都减速。

78、在俄罗斯知识分子中,有一个重要的群体,就是“路标派”。“路标派”虽然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他们都强调“个性自由”。所以,他们非常认同托尔斯泰所说的“自由的敌人就是我最大的敌人”。别尔嘉耶夫对这句话非常推崇。也正因为如此,有学者认为,路标派的保守主义只是一个过渡阶段,其最终的目标任然是自由主义。在路标派看来,共产主义不仅是基督教的危机,而且也是人道主义的危机,俄国革命将是俄国知识分子终结。因此,路标派对共产主义的斗争不主张政治斗争,而主张精神的斗争。此外,俄罗斯文化还受到东正教的影响。东正教曾经是俄国的国家,对俄罗斯的文化乃至政治的影响是深远的。东正教引起教义而保守和神秘,仪式繁琐。因此,这种特点反映在俄罗斯文化上也是神秘且保守。这些因素自然也会赢到俄罗斯的内外政策上。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俄罗斯知识分子有很深的政治“入世”情怀(胡键,2016)。从库尔布斯基与伊凡四世之间的“通信体”论战到帕宁(尼基塔·帕宁、彼得·帕宁)兄弟在体制内进行的改革,乃至于后来的高尔基、索尔仁尼琴、利哈乔夫包括别尔嘉耶夫本人等,都有非常浓厚的政治“入世”情怀。因此,知识分子的种种特点也自然地反映到俄罗斯的政治发展进程上来。

79、其不仅如此,在中国迅速崛起的进程中,俄罗斯怀有一种异样的心态:既羡慕中国的崛起,又千方百计给中国崛起进程制造障碍。最典型的就是新世纪初中俄能源管道走向问题,究竟是安大线还是安纳线的问题,最后俄罗斯没有选择中俄都认为最好的安大线,反倒是选择了次优的安纳线。这对中国研究俄罗斯问题的专家来说是大跌眼镜的事。

80、在之间的一项关于建造索尔仁尼琴纪念碑的民意调查中,在1442人中,72%的投票人反对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市为索尔仁尼琴立像。

81、索尔仁尼琴在国外埋头写作的同时,也一直关注着苏联国内的持不同政见运动,此时他提出的"别相信!别害怕!别原谅!""不能虚妄地生活!"对苏联知识界有很大的鼓舞。当然,也有人指责他"站着说话腰不疼",自己在国外名利双收地享受着民主国家自由空气和巨大荣耀,有什么资格充当反对派运动的"教主",对国内的倍受压抑环境下的艰难抗争"指手画脚"。但是毫无疑问,由于索尔仁尼琴《红轮》出版而对苏俄历史的全新"解释体系"的冲击波,对苏联国内由官方意识形态定调"正统史学"造成的杀伤力是难以估量的。同是持不同政见运动、但属于社会民主主义发展方向的领军人物罗伊·麦德维杰夫对索尔仁尼琴的很多观点并不认同,即便如此,他也承认,索尔仁尼琴的书给这个体制"致命的一击",他在"这方面的作用无人能比"。加之戈尔巴乔夫后期随着档案资料的逐步解密,人们发现那些俨然已成金科玉律经典片段的历史,有太多的虚构和伪造的成份在里面,在《联共(布)d史》说教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看到索尔仁尼琴的解说(当时苏联国内接触到索翁海外作品的人并不多)以及从档案中批露的苏联历史,"犹如从一场持久的噩梦中苏醒过来"。于是苏联国内的民间"历史热"大行其道,填补"空白点"和"写真实的历史"浪潮很快就发展成了推动苏联剧变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面对由索尔仁尼琴发起的这种挑战,在正统意识形态训练下庞大官方史学界竟然没有一点招架能力,据不完全统计当时苏联民间要求填补"历史空白点"大项目多达150个。从1987年开始到1990年有一百多万人被平反,苏共历史上的所有重要人物都名列其中,而过去这些人毫无疑问地都被塑造成"面目狰狞"的反面形象,人们质问道:苏联历史到底有多少可信度?过去我们是生活在真实的历史里还是生活在被欺骗当中?作为这股浪潮的始作俑者的索尔仁尼琴,也因此被评论为"一个人用一支笔战胜了一个超越大国的极权制度"。 

上一篇:精选桃花古诗十首(36句集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