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个性网

精选好为人师(95句集锦)

李花花
导读 好为人师 1、大家的世界观不同,所以看待问题的方式不同。 2、释义:是对。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 3、中国人好为人师,大约可以从孔子在世时算起。孔子一开始喜...

好为人师

1、大家的世界观不同,所以看待问题的方式不同。

2、释义:是对。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

3、中国人好为人师,大约可以从孔子在世时算起。孔子一开始喜欢当君王的老师,不辞辛苦到处推销自己,可惜没有几个王看得上他,还时常遭人揶揄,最终得了个“丧家之犬”的名号,无奈只能私底下找些学生开班授课。孔子这样不受人待见,后来开始有人出来为他打抱不平,慢慢把他捧成了儒家的圣人。“儒”最早就是专门为“王”服务的神职人员,负责为王们在办事出行前观测天象,沟通天地,预卜吉凶,俗话中所说跳大神的“巫”就是指这批人。跳大神要有规矩,蹦久了形成仪式,就是儒家常挂在嘴边的“礼”。春秋战国时期,“王”的位子被切割成几块,数家争抢不断,每个王都说自己有资格直接和上帝沟通,再不需要“巫”做中介拉关系,“儒”一失业,“礼”的规矩就坏了。孔子有责任心,想把这套规矩在民间传下来,迫不得已私收弟子,当起了平民教师,才说出了“礼失而求诸野”这句心酸话。话里虽透着凄凉,心里却还想着有朝一日朝廷能金榜招贤,有机会重出江湖,当上帝王师。

4、转机发生在汉初,汉武帝喊出了一句“独尊儒术”的口号,透露出想召回儒生上朝问政的意思。今人琢磨着这回儒家铁定又能当上皇帝的老师了,大汉帝国的芸芸众生也顺水推舟全成了儒家的徒弟。其实这是个误解,汉武帝口头上独宠儒家,目的是安抚民心,缓解他们对秦朝苛酷统治的恐惧,并没有举国上下真拿儒生当老师的打算。到了唐代情况也没有多少改变,唐朝开国皇帝有胡人血统,尚武轻文,佞佛缘崇道家,优容各族多样文明,对儒家那套繁琐规矩更是不屑。黄巢起事据说在广州杀了十二万“胡人”,包括穆斯林、犹太人、祆教徒和基督徒,唯独难见儒生的影子,与后来农民军嗜杀读书人的做法大不相同,可见胡汉杂居中儒家未必能得到什么特殊的礼遇。邓子琴先生品藻唐末五代士人习气是“无父”“无君”“无夫妇”,一片欺师灭祖的气象,看样子即使是受过教育的人群也根本没把儒家教条放在眼里。

5、“如果你一直想给别人当老师,就会下意识靠近那些不如你的人。这样你也许能获得一些心理优势,却会远离真正优秀的人,从而失去学习和进步的机会。”

6、当然,教育别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法,稍不注意,就会显得说教时高人一等。

7、翟公为此感慨不已,于是在在大门张贴告示说:“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8、引证:世人往往~,自夸其能。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四回。

9、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成语是其精粹之我们每天用三分钟讲解一个成语,以及一个相关的历史故事。让孩子在家轻轻松松每天学会一个成语,丰富其文化知识,出口成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10、一个人穷的都只能穿裤衩了,家里老婆孩子饿的嗷嗷叫,他却每天跑到大街上,评判评判今天谁穿的衣服好看,谁打扮的没有档次,你应该穿蕾丝,他应该穿高级灰,还学了一个新名词叫海因茨蓝。

11、《朱子治家格言》:“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12、(孟子)中国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

13、人人自有其路,与其指点别人的道路,不如专注自己的方向。

14、“师”还有一种情况是学养人品确实达到“为师”标准,面对这种“贤者”,自然会称呼“老师”。“贤者”的“为师”更多地是被赋予的,对贤者来讲这是自然而然,不会让这种“为人师”渗透到他的生活之中,这种情况下自然不会出现“好为人师”的情况。还有一种“好为人师”的情况,是现实中依仗某些社会因素的强势,喜欢教育教训别人,这也是非常不好的“好为人师”。

15、谚语说:“自以为大材小用,往往是眼高手低。”(好为人师)。

16、俺虽然教了几十年的书,还会瞎编些小故事,可与父老乡亲交谈,从不敢附庸风雅,争个对错。但总有那么几个好为人师者,每每和我在一起交流,总要给我上一番政治课。

17、就算带着纯然的善意,也不要轻易对他人下结论。

18、越是成熟的稻穗,越是懂得弯下腰身;越是愚蠢的人,越是喜欢好为人师。

19、释义:喜欢当别人的教师。形容不谦虚,自以为是,爱摆老资格。

20、逢年过节我们会很反感那些自以为是的亲戚,他们总是乐此不疲的传输自以为是的人生真理。

21、要知道,别人想要你解惑,而不是为了被你贬低。

22、在人人自称老师的时代,谁都可以凭借廉价的观点,收获一群点赞的观众。

23、“人之忌,在好为人师”出自《孟子·离娄上》段目二十三。意思是人的忌讳,就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24、清朝《廿二史考异》的作者钱大昕,写了一篇文章〈与友人论师书〉,便对“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有所反省。他说:“古之好为师也以名,今之好为师也以利。”意思是说,古人因为求名声所以喜欢作别人的老师,现代人(指清朝)则是因为利益所以喜欢作别人的老师。文章中,钱大昕自己也承认,年轻时也有追求名声的念头,后来便引以为戒,即使是有利可图,也不敢去做。

25、总之就是老子那句话,多说数穷,莫如守中。与你共勉!

26、那些急切地想掩饰什么的人,急迫地想夸耀什么,急躁地想篡取什么,高声叫嚷的,是内心虚弱的人。

27、帮助别人,是为别人着想;干涉别人,是为自己着想。

28、过度的积极往往都会造成极端事件的发生,好为人师的人,也常常不招人待见。

29、出处:《孟子·离娄上》:“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30、《周易》:“言行,君子之枢机也。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31、我们常常陷入一种困境,面对年长的长辈,我们大多数时候不能抵抗他们的说教。我们只能表现的客套,即使他们说的并不对。

32、他以咏春正统传人自居,公开指责叶问的咏春招法为谬传。

33、刘禹锡就是因为情商太低,才差点因为对牛僧孺的指教遭受横祸。

34、多听,少说。一个人自说自话,说多了也就口干舌燥,自觉无趣了。

35、意思是说,当你站上舞台,虽然能让所有人看见,但台下一切对你而言俱是漆黑。

36、直到交作业当天,李安发现平时闷声不响的学生,无论是在作品的剪辑还是镜头上,都超过他。

37、我也是为你好,难道还有错了?此处是委屈,已经占据道德制高点。

38、更重要的是:真的觉得自己就是真理的代表,唯恐别人被蒙在鼓里。整天用指出别人的问题来证明真理在我手里。

39、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你只要发个帖子,总有着无数好为人师的玩家会悉心解答。

40、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所以一个真正内心强大的人,并不是一个大张旗鼓的人,而是谦卑、低调的人。

41、世界上绝大部分的争吵,战争,都是对错的争吵,人们之所以争对错,争谁是真理,是因为他们都自认为自己代表真理,其实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恋。

42、还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也是导致教师好为人师的原因。很多教师执着的认为知识是教会的而不是学会的,他们把教当成学的起点或原因:因为有教,才会有学,没有教,学就无从谈起,或是无源之水。“人不学不知道”的古训被教师篡改为“人不教不知道”。正因为如此,教师才会执拗的热爱教,课堂上不停地教,生活中教个不停。于是就表现出好为人师来。事实上即便没有教师的教,学习也会发生,文化也会传承,文明也会发展。自古以来,自学成才的人比比皆是,把他们放到学校、交给教师,结果还不一定呢。教师的作用很大程度表现为促进学习,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而教师的好为人师的表现,通常会阻碍学习的发生,把主动地学习变成被动地接受。因此,教师不仅要学会克制自己,更要积极转变观念。总之,教师不要贪恋和享受好为人师带来的虚幻的荣耀。

43、他们把自己与工作融为一体,渐渐地就分不清学校内和学校外、课堂上和课堂下。他们对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像教育自己学生一样管教自己的儿女。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回家向做教师的父母倾诉,得到的却是比教师还专业的说教;孩子在学校取得了成绩,回家向做教师的父母炫耀,得到的却是一本正经地忠告,并以教师特有的明察秋毫提醒他还有很多方面有待改进。做教师的子女其实挺可怜的,他们承受比其他孩子更多的说教,而且来自无法拒绝的好为人师的父母。所以,教师子女往往不喜欢教师职业,虽然有很多最后还是从事了教师职业。

44、这位母亲教育孩子没有分寸,自以为是的结果就是:毁了孩子的一生。

45、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46、因为刘禹锡在当时是有很大声望的文坛大家,所以他觉得,自己对牛僧孺的文章多加修改能帮助他学到更多的东西。

47、意思是天地虽然没有自己说自己如何高如何厚,可是人们都看得见天地的高旷宽广,养育万物生灵——真正有学识、有涵养的人是不会得意忘形地到处炫耀自己的。

48、事实上,动辄喜欢指点江山,好为人师,就是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49、古往今来,有大学问者都是谦逊低调、知分寸的人。

50、曾有位名叫张天志的武师,自认为技艺精熟,独自前往香港打拼。

51、现实生活中,眼高手低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不屑于做一些小事情,总想着自己要去做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

52、我是为你好,真是不识好歹。此处似乎成了是贬低别人。

53、牛僧孺在赴京赶考的时候带着自己最好的作品拜会了刘禹锡,刘禹锡很客气地接待了他。

54、师者解惑也,不分老少,不分贵贱男女。以人为师,以万物为师以德为表。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别光想着受人尊重,过老师的瘾,传播知识要慎重。朱熹曰:“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欲明人者必须先自明”。自己一知半解的,千万别以老师的姿态去教导别人,你可以与人探讨,别把它做真理去传播。

55、由此可知,国人“好为人师”在生活的细微之处多已形成习惯,在国际关系网络中也有表现,这类现象的发生与中国文化频繁向西方标准看齐的当代际遇密切相关。

56、好为人师是可以代际传递的,爷爷爸爸幻想出的角色,逐渐似乎成为一种家族追求或者自认为的家族基因,一代代被深信不疑的继承下来,美衣被当成传家宝,用来遮蔽不被看见的自我,把一把幻想的空气传递下去,看上去似乎有一些“精神传承”的意味。

57、当然,这么“无耻”的行为必须要有些装扮,一般情况下无故指点别人的人总要套上两件美衣,这两件美衣大家也比较熟悉,他们通常叫做:“为你好”和“为了真理”。

58、父辈一代人,大部分的家庭都养育了超过两个以上的子女。但现如今的年轻人生活压力太大,有些人甚至连一个孩子的养育成本都负担不起。

59、他们喜欢人多的地方,也喜欢高高在上的给别人讲课。有时候片面的观点和愚昧的思想只会引人发笑。

60、一天,他父亲的一位老朋友薛勤来他家,见他的房间内垃圾满地,污脏不堪,就对他说:“你怎么不打扫一下屋子,以招待宾客呢?”

61、饭桌上,朋友阻止我对孩子们进行说教。我反问他:“我说的不对吗?”他说:“你说的都对。”我又问他:“关心孩子成长,指导他们生活,不应该吗?”他说:“应该。但是场合不对。”我又问他:“教育分场合吗,任何时候不是都应该进行教育吗?终身学习你听说过没有?”朋友不再说话,默默喝下一杯酒,全桌人听我喋喋不休。不是自控力不足,而是不自知的原因,让教师在不自觉的状态下表现出好为人师,有时候还因此洋洋得意。

62、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如果说好为人师是一种“病”,那么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病得不轻。

63、与老人沟通,不要忘了他的自尊;与男人沟通,不要忘了他的面子;与女人沟通,不要忘了她的情绪;与上级沟通,不要忘了他的尊严;与年轻人沟通,不要忘了他的直接;与儿童沟通,不要忘了他的天真。

64、谨记:不论别人做得对还是错,你都要给人家留足面子。

65、他的表述中充满生僻的术语,许多人认为他专业素养深厚,还尊称他为“老师”。

66、人类世界就是很奇怪,有些人你巴不得他能指点你几句,但是人家惜墨如金,半句话都不肯多讲,有些人你看都不想看他两眼,结果他特爱在你面前发表自己的“高见”,甚至直接登堂入室,对你指导一番,教育一番,改造一番。

67、趋炎附势是最常见的世态人情,所谓“世态有冷暖,人面逐高低”,在人生的高峰和低谷,是一种每个人都会遭遇到的正常现象,应该坦然面对,更要快乐地掌控自己!

68、古人云:“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69、说白了就是自我欺骗,并且想不停的拉别人进入自己的剧情,上演内心的大戏:

70、少一些对别人的指手画脚,也就少了一些让别人的厌烦。

71、我们要警惕自己成为这样的人,智者少言,传道授业解惑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72、用法: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自以为是”和“~”那样狂妄的态度是决不能解决问题的。

73、而经过时间的沉淀,早已证明了他们倡导的重男轻女思想是多么的不正确。

74、好为人师,体现的是自我炫耀,自满自足,固步自封,不思上进。

75、正如演员比尔·奈伊所说:“每一个你将要遇到的人,都能弥补你在某些方面的认知缺陷。”

76、用谦逊代替傲慢,兼容彼此的差异,才能各得其所,相互成就。

77、《三国演义》中,关羽水淹七军,擒拿曹军名将于禁、庞德,一时间名震天下,不免有些得意忘形,结果导致大意失荆州,最终丢了性命。

78、人的见识,不该只是向外张扬,更应该向内沉淀。

79、但社会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知识面也在不断更新,一个人的毕生所闻,往往也只是某个领域的冰山一角。

80、有的人他不穿“我是为你好”的外衣,他穿的是一件叫“真理”的外衣。好家伙,一旦穿上这件衣裳,那直接就把自己等同为真理了。整个人更是不仅高大上了,简直俯视芸芸众生,说话开启上帝视角,动机也不仅仅是高大上了,简直是普渡众生的口气,啥事他也能指点上几句,啥人他也能找出个不足来教育几下。从此爱上辩论,争论等一切争高低的行为,不为别的,一切为了真理,一切为了说出真相。

81、一个人胸无点墨时,才会兜售本已贫瘠的学识,用居高临下的师者姿态,装点内心的虚荣。

82、“纸上谈兵”很多人都会,就说说而已,谁还不会说上一两句好听的话,抒发几句豪言壮志啊。

83、我们无奈的接收这些不是很正确的知识,这当然并不是我们喜欢的,也不是我们想要去传承给下一代的。

84、孟子的本意并不是说“为人师”不好,而其中关键在一个“好”字。“好”字体现的是自我炫耀,自满自足,固步自封,不思上进。这种“好为人师”为的不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单单为的是贪图训斥他人、受人尊敬的虚荣而已。

85、立秋后吃葡萄的,都看看,别说我没告诉你哦!

86、人都有一种好为人师的强烈欲望。人心孤独,苦不自知。为师其实是一种交流欲望的复杂体现,它要表达自己,展现自己,阐述自己的观点学识,吸引对方的重视。如能得到肯定认同,那会是一种非常愉悦的事情。我们往往在不自觉的,不断做着这件事情。

87、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少年时就发奋读书,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

88、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宽容的接纳态度才能被人们所喜爱,我们不是拒绝所有的知识,也不是抵制那些优秀的学者和老师。

89、他们不管自己是否学识渊博,也不管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他们总是喜欢四处教别人做事。

90、这是人都会有的一个通病,很多人喜欢指责别人,总以为自己的智慧、学识比别人高明。

91、托马斯·哈里斯在《改变人生的人际沟通分析》中,提过一个“舞台效应”:

92、所以,要分清不同的情况,合理看待好为人师者,好为人师这是他自己的不好处,与我们无关,我们不想听就拒绝他就可以了,要注意避免产生这种不适当的卷入的不良感觉,这样对待好为人师者就更宽容和豁达了。

93、这种人不是别人把他们当成老师,而是他们自以为高人一等,处处炫耀自己,总是以教训人的口气与人交流。所以这种人也就不配做别人的老师。

94、从“拼人品”转到“拼知识”是从科举崩溃开始的。科举第一场士子仍需靠背四书五经拿分,强化道德记忆永远是第一铁律不可动摇,不过后几场有论、表、诏诰和判语、策问等项,专考你若当官如何随机运用脑子里储备的实用知识,道德涵化与践行的目的一致,学校教化也围绕此目标配置。科举一废,学堂教育多追从西学知识而设,尤重政法理工,其中道德内容大多压缩到可以忽略不计,批量生产出的都是“理工男”和“政法官”,怪不得吴宓当年骂清华只生产满脑子投机的世俗小吏,缺乏大智大勇的学界政界精英。学堂老师的作用类似于复读机,传输的是硬性刻板的规条,没有人生经验的示范。“知识”与“道德”从此脱节,或正是中国文化真正变质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