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个性网

精选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影响(87句集锦)

李花花
导读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影响 1、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是指不分贫富贵贱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的“有教无类”满足了平民...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影响

1、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是指不分贫富贵贱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的“有教无类”满足了平民入学接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2、     美国的高收费的私立学校,为孩子和孩子家长提供高品质的教育管理服务。这类学校不仅收费高,以致于普通的美国家庭根本负担不起,而且管理极其严格,如果孩子的智力水平不达标也根本适应不了。只有具有良好的遗传基因和良好的家庭背景的美国家庭,才选择这样的学校。这类学校,不仅教孩子们学很多很多的知识和技能,还从小就培养孩子们的精英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所以,美国的私立学校和中国的私立学校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中国的私立学校与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是不一致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影响)。

3、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4、孔子的学生曾子对老师的人格教育,在《礼记·大学》中这样总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失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5、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

6、思虑及此,关于夫子“诲”的对象,依然若明若暗,后来经过对传说中“夫子之门何其杂也”的分辨,对此问题的思路才进一步打开。

7、至于夫子之门“何其杂”,那就不必把他当作职业分工、专业分化时代杰出的“教书先生”看待。他作为诸子竞争中的有志之士,“岂匏瓜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丘也”,多年不辞辛苦,奔波于列国之间。别人需要向他求教,他也需要扩大自己学说的影响,扩大本门的声势,还需借势而行。据传夫子自叹:“自季孙赐我于千钟,而友益亲;自南宫项叔之乘我车也,而道加行。故道,有时而后重,有势而后行”。如无它们的厚赐,“丘之道几乎废也”(《说苑·杂言》)。

8、在教学设计时,启发诱导非常关键,我们可以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得到借鉴,孔子的启发诱导原则是建立在对学生心理差异认识的基础之上。他认为教师须以学生为基础,施教的依据是学生的学,教学活动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体的,因而十分强调启发诱导。这一原则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握学生的学习机制。

9、这也让我想起了孔子的学生子路!可以说,子路在没有遇到孔子时也是一个很叛逆的人,拿现在的话说,就是不良子弟!仗着他身大力不亏,谁也不敢惹他!他在遇到孔子的时候,对孔子也是十分无礼,甚至还戏耍孔子,可是在孔子的感化下,他入了孔子门下,成为了孔子的得意弟子!

1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1、l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12、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而精深。他坚持“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强调思学结合的自主性研究学习,注重知行合一的实践教育,和“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这些至今仍有其普遍的适用价值。

13、这就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真知。而要独立思考,就要“多闻阙凝。”

14、l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

15、其实,我们的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说出,有教无类这样因材施教的话!还有,我觉得他说的当仁不让于师,可以说是最好的说出了教育的意义!可是,现在谁也没有听进去!

16、l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于予与何诛?”(《公冶长》)

17、l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不如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

18、l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朱熹:《四书集注》)

19、弟子应有什么心理品质与道德品行是一回事,个人如何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与道德品行则是另外一回事。孔门伦理道德之教中,其“教”则立足于“学”,因学而教。有道是“好仁不好学,其蔽(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表明“仁”“知”“信”“直”“勇”“刚”,虽都属于良好的心理品质与道德品质,如徒此类品性而不继续学习,则可能误用,甚至成为不良的、有害的行为。

20、l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

21、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22、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23、     教育历史研究通常区分为教育制度史与教育思想史两个领域。且不说如此划分本身存在什么问题,单就教育思想史研究来说,由于其中涉及的问题相当复杂,这里拟以孔子“教育思想”研究中的问题为例。

24、     孔子强调,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现状,来决定教什么。不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学习同样的东西。这一点,与儒学宗教化以后的思想是完全不同的。

25、《论语,先进》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他们各有特点,各有专长,这就是“因材施教”的结果。

26、孔子关于学生管理的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培养学习兴趣——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注重学习方法——学、思、习、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第端正学习态度——不耻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我认为,学校的管理者要重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培养。这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教学效率,而且可以减小教育管理的压力。

27、l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28、我国如今通用的教育基本语汇,其实是在西学东渐过程中形成的外来语汇的译词。此类语汇虽同外来语词的原义大致相当,事实上,同翻译所用汉语词的原义亦有出入。

29、教育思想史研究的前提,在于“思想”何所指,研究存在于对象头脑中的思想如何成为可能,有待研究的“教育思想”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30、     陈桂生,男,江苏高邮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31、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2、l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

33、    现在很多学校,很多老师,很多辅导机构都在无限制的讲解知识点和灌输特殊题型的解题技巧,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这是一种十分致命的错误行为。比如,很多辅导班的教学方式与学校一模一样,都是以知识的反复讲解和反复考试为主。这样,孩子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独立地思考问题,智能匆匆背会固定的解题套路。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患上习得性思维障碍和习得性失能症。就是表现为越来越傻,尤其是到了高中,整天紧张兮兮的,只会用套路解题,不会客观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一旦遇到陌生题型,脑子里就一片空白。这就是过多讲解造成的恶果。

34、l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35、(2)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学而》)孝慈则忠。(《为政》)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3)忠信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子路》)民无信不立。(《颜渊》)

36、第是“听其言”。这是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因为“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37、第一是孔子。夫子把少数人享有的精英教育推向民间。私学开始兴起。

38、我觉得这个老教师知道了孔子教育的真谛!而孔子在对他的学生的教育都是爱的教育,我想现在的社会对这一点,是不是有点缺乏!!!学校老去考虑学生能不能升学,学校的升学率是多少,家长也在考虑现在的竞争这么激烈,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是,现在谁在考虑孩子,他们也是有想法的,而现在社会给他们的负担越来越重,我看出现这些问题,也很正常!

39、也就是说,教育学生不到他若思若想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一个角是什么样儿,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角是什么样儿,那就不再教他了。

40、教师的任务是通过触及学生的灵魂来唤醒学生的良知良能,进而激发出学生巨大的潜能,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41、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

42、孔子认为,智力水平一般的普通学生,只要学一点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就可以了。不要教他们与他们的智力水平不相匹配的知识和技能。

43、l 情: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

44、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办学的教育家,孔子在选择教育对象上奉行的是“有教无类”的原则,这就打破了官府对教育事业的垄断,扩大了当时受教育者的范围,在当时让一些有意想学习,但是却支付不起学费的有识之士都可以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可以说孔子为培养人才做出了无私的奉献。

45、“因材施教”。教育要针对学生的个性、才能特点和知识兴趣,各因其材而教之。这也就是现代的所谓个性化教育。即以孔门十哲为例,他也不属于同一类型。

46、孔子启发式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的主动思考。孔子是非常提倡学生学习必须学思结合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要求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然后进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自己主动思考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上要启发并适时启发,学生思考到差不多但不得其意,欲言不能时启发,让学生能够学会举一反这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47、l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48、孔子的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49、     因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开动脑筋去积极的思考和认真地练习,才有可能真正的去理解和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如果孩子不动脑子思考问题,也不认真练习,那老师就无法把知识和能力灌输到学生的脑子里。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其实只对一部分小学生才管用。用在初中生和高中生的身上,几乎毫无收效。

50、l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

51、l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52、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首创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循序渐进”、“启发式教学”等各种教学理念和方法,对当今的教育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素质教育的提高和道德的维护都有很大的意义。

53、学校不是工厂,不是生产批量、标准化商品的地方;学校是花园,要根据各种花草的特性施肥浇水。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专注于每一名学生的“特殊性”,值得当今每一名老师学习、实践。

54、孔子认为教育的主体是学习的学生,学生的学远比老师的教更重要。孔子对学生的指点与启发具有独到之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自己不想努力学习,那么灌输再多的知识也没多大用处。

55、孔子主张培养“君子”,提出了与世袭制完全对立的教育用人原则——“学而优则仕”。

56、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内在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的影响非常大。人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也是同样的意思。

57、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忽视了教育,那就等于失去了国家发展的条件,削弱了竞争实力,从而使民族走向没落!但是教育又不是教条,不是老师说什么,学生做什么,而是教学生做人,学会生存,还有学会创造!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创造力,就是教育的失败,其结果也是令人担忧的!

58、l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59、孔子有关教育的言论与行为的记载,如何辨明其中的“教育”思想?这又得从其中相关用语(关键词)的语言分析入手。

60、l 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述而》)

61、第涉及“教”的章句,多同治国理政的“教化”观念相关。如答季康子(季孙肥)“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之问(0101),“富而后教”(0103),以及教而后兵(0100105)、教而后刑(0107)等“先教”之说。所谓“有教无类”,表示“先教”为普世性的教化主张。

62、孔子的道德教育内容十分丰富,并呈现一定的层次性。他指出:要做一个道德高尚的君子,必须“学以致其道”,要做一个具有完美人格的“成人”。这都表明:孔子重视对学生道德规范的培养,尤其重视最高道德规范的学以致用和信守不悖。孔子这种讲求道德教育综合效应的思想,至今仍有重要启示。

63、l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

64、启发式教学。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65、时至现代,硬化的职业分工和片面化的专业研究,无论就事业开拓还是个人智力开发来说,其局限性早已显示出来。由此看来,先贤虽缺乏“政治”或“教育”的专业思考,倒并无专业思维的局限性。事实上,无论“就教育论教育”还是“就政治论政治”,都非高明的见识。即使在现代史学研究中,也有突破狭隘学科藩篱的尝试(如法国年鉴学派)。

66、  作为中国历史上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教育理念至今让后人受益无穷。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管是对为人师者来说,还是对于孜孜不倦的求学者来说,都是值得去学习的一种态度。孔子认为,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对待教育和学习都应该有严谨的态度,不能够松懈。

67、大约在30岁(前522年)左右时,孔子正式招生办学,开始他的教育生涯。他招收学生,对年龄不予限制,以个别教学为主集体讲学为辅,有时也在户外开展教学活动。他的私学,产生了社会影响,不仅吸引了平民出身的学生,也吸引了个别贵族学生。他一面为师,一面继续学习,向一切有知识的人学习,还利用机会出去游学。为了教学需要,他注意对历史文献进行整理研究,编成《诗》《书》《礼》《乐》等教材。大约在40岁左右,他形成了自己的学说,并通过讲学活动扩大宣传,争取信徒,创立了儒家学派。虽然晚年受到政治影响,孔丘离鲁周游列国,但他仍不消极,还是讲诵弦歌不衰,从事教育活动,被称为“万世师表”。

68、意思是心智的开发,应以学习为基础和动力,但学习要有自已的独立思考,这样,到三十岁,就可以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已的思想,但不完善,到四十岁,才可能澄清一切迷范,做到思想通达。

69、当代的中国教育正处深刻的转型与变革中,但应试教育的魔咒,却阻碍和限制了素质教育、和谐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实施。

70、“礼”的要义在于以社会等级定尊卑,以礼抑欲。如果说“教化”“先教”属于将礼外化于活人之政,那么学礼则是将礼内化为修己之道。这便是夫子在不同场合、不同语境中表露出来的一以贯之的教育价值取向和实现这种教育价值的思路。

71、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指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我认为,此处讲的是只要以道德治国,就会形成强大的内聚力。儒家的“为政以德”,就是倡导管理者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样才能对被管理者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和说服力。

72、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73、(1)论语》中未见“先教”“教化”两词。这两词、两说都出自《荀子》,其中“先教”一见,“教化”八见,“政教”八见,“法教”一见。两说都溯源于《论语》《孟子》。陈桂生《孔子授业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23-1154-158页。

74、    在《论语》中,“教”“诲”“学”之类语词,虽然可依照其语境,大致了解其语义,其语义毕竟不甚分明。战国至汉代,由于私学以致官学的出现,在古籍中陆续出现有关教育语词的“定义式表达”。此类表达,既有别于按照属概念加种概念之差的逻辑学规则下的定义,也不同于《论语》记载中孔子对某些问题专对性的回答。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说》)像是“仁”的定义,其实不然。因为在樊迟另一次问仁时,其答复却是“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可见孔子的专对性的表述,不像“定义式表述”那样有规定性的内涵,其内涵又具有普适性,才成为文化传统中教育固有内涵的表述。

75、l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76、在道德评价上,孔子以重道义为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告诫修德之人,要做到“见得思义”“见利思义”,切不可做“见利忘义”之徒。孔子还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分肯定并系统地阐述了道德教育作用与地位的教育家。他上承西周的敬德思想,明确提出了德治论,主张以德治国,以德育人。

77、l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子罕》)

78、进而到了五十岁,便能领悟宇宙人生的规律,六十岁,深入遵循这种规律,经过如此的一次次精神超越,不断地实现心灵扩容,而活到七十岁,就可以抵达与天地律动和谐共振的真正的生命自由。

79、l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宪问》)

80、随后,在孟子对别人求教“五不管”启发下,开始对“诲人不倦”另有想法。孟子虽以孔子私淑弟子自命,尽管有孟子设科“往者不追,来者不拒”的传说。可是孟子自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孟子·尽心章句上》),且有拒收贵族子弟为弟子可证。由此发生疑问:“诲人不倦”难道是夫子“杂收弟子”或“有问必答”的表白或承诺?如是,其授业的品质如何?

81、l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82、020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83、其本质是关注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强调在教育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

84、“史实”,事关史事的见识,自然以尽可能接近历史本来的面目为基础。问题在于尽管不可能真正了解历史的本来面目,至少参照史料,知多少,算多少,尤其是不存在拿历史说题外之事的意图。其中包括在研究孔子“教育思想”问题时,不把孔子所处时代的“教育”话语,简单地转换成后世通用的教育话语,不以后世教育框架图解孔子“教育思想”,并非不可以做到。自然,即使如此,充其量只表示排除对历史的涂抹,不受成见干扰,还谈不上对史事的见识。

85、意思是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但谈不上仁爱;对于百姓,仁爱,但谈不上亲爱。应该像爱亲人那样仁爱百姓,像仁爱百姓那样爱护万物。

86、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

上一篇:精选关于成长的故事(91句集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