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的诗的特点风格
1、 开头三句虽无一“风”字,但却捕捉住了风“色”,把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继而转写风声,一个“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一个“乱”字,以写石表现出风的狂暴。“平沙莽莽”的天,“石乱走”的地,三言两语就生动地勾勒了环境的险恶。
2、《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诗句是:
3、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4、意象语言指诗歌中所描绘的被人们赋予了特定内涵和承载了作者特定情感的物象,诗人常常借助它们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松”象征顽强不屈,“菊”则象征不畏霜冻的坚强,而“莲”则代表洁身自好。
5、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青青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如杨万里《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好的愉悦感。
6、B.颔联写塞外,用“一身”和“万里”分别修饰“虏云”和“胡天”,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7、(6)请从诗句的内容或表达技巧方面赏析诗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的诗的特点风格)。
8、诗歌的语言往往因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
9、 这首诗与《逢入京使》写作时间相近,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时。“碛中作”,即在大沙漠中作此诗。从“辞家见月两回圆”的诗句看,岑参离开长安已近两个月了。诗人回顾两个月的行程,如今宿营在广袤无垠的大沙漠之中,正巧又遇上十五的月亮,一轮明月照在平沙莽莽的沙漠上,他想到月圆人未归,看到唐军在沙碛中列营而宿,写下了这首绝句。
10、C.凄楚含蓄 D.旷达闲适
11、象征语言指诗中含有象征意义的词语或句子。如“落日”常常用来指事物即将结束、消亡,而“朝阳”则象征着新生的事物或力量。
12、岑参边塞诗中的语言的运用上平谈而奇丽,如“剑河风急雪片阔”句,以一“阔”字,描写剑河雪片之大,写出了雪片极其迅猛,也写出雪片厚而重,是写实,既不同于谢道韫“末若柳絮因风起”,状江南雪花之轻盈,也不同于李白“燕山雪花大如席”之夸张;又如“平沙莽莽黄入天”,以“莽莽”二字描写沙海无垠、天低野旷,整体景物雄浑。
13、高适往往直抒胸臆,表达现实;而岑参的边塞诗多用夸张手法,表达浪漫主义情感。
14、 读《古诗词里的快意人生》之岑参,岑参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势雄伟,想象丰富,⾊彩瑰丽,热情奔放,他好奇的思想性格,使他的边塞诗显出奇情异采的艺术魅⼒。他的诗,形式相当丰富多样,但他最擅长七⾔歌⾏。有时两句⼀转,有时三句、四句⼀转,不断奔腾跳跃,处处形象丰满。岑参在塞外⽣活的时间较久,以⼤量的独具特⾊的边塞诗给我们展⽰了塞外⽣活的壮丽图景。书中谈到:对生活不满却不知道出路在哪里,方法只有一个,发展人脉和优秀的人交朋友。于是写下了“功名须及早,岁月莫须掷”的豪言。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其诗歌的题材涉及到述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边塞诗写得最出色。一提他的名字,我们脑子都会想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名句。
15、D.尾联以“故山”点出了“怀”的对象,又用“在何处”引出下面的写梦之句,匠心独运,蕴含深情。
16、 一提到大唐盛世的诗人,我想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七绝圣手王昌龄,而提到边塞诗人,则不得不提岑参。对于他的身世地位,我们只能用“只贵不富”这个词来形容,一门三宰相何其风光,然而最好的时光他却没赶上,所以他的地位很尴尬,但这并不影响他的人生追求——考取功名,风光仕途。于是就有了句句豪言壮语:丈夫三十未富豪,安能终日守笔砚,功名只向马上去,真是英雄一丈夫。他苦苦追求,不懈奋斗,然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怀才不遇”用在他身上再恰当不过,费时费力更费人。世界不会辜负任何一个努力的人,虽仕途不羁,但诗途平顺,他的诗被世人铭记,真是“有花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当我们不停赶路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停下脚步想想,你所追求的东西是不是你真正想要的?是否真的适合你!
17、“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 。“路漫漫”三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思念自然越来越强烈。
18、 他两次奔赴西域,发出了一生最耀眼的光芒,成为不朽的边塞诗人。我不禁追问,自己靠什么发光?能照亮谁?我的人生将以怎样的方式发出最为温暖的光?
19、(答案) ①cénshēn ②màn ③xiù
20、参考:不矛盾。“马上相逢”指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念的信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1、岑参边塞诗中艺术色调的“奇丽”。艺术色调的奇丽在岑参的边塞诗中,则体现于对边地风光的描写,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中,主体体现的为奇冷、奇寒,这也是边地生活的真实写照,但为诗人却以奇丽的风格表现出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不为春花,却胜似春花,为一种多么美丽的精神境界。
22、破晓的笛声催下我思乡的泪滴,秋日的冰水响过了奔驰的马蹄,
23、A.首联中的“晓”“秋”两字,点明作诗时间是秋天的早晨,表现了天气严寒达到了滴泪成冰的程度。
24、更多“中考诗词鉴赏”,请点击下面链接阅读,欢迎转发分享
25、天宝八载(749),岑参为右威卫录事参军,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此诗当为诗人于天宝九载秋天行役于焉耆时作。
26、“逢”字点出了题目。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他一方面有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27、现在所说的唐边塞诗,是以盛唐为界按照题材分类的一种称呼。高適、岑参就是“边塞诗派”最杰出的代表,他们以一种鲜活的人生内容和靓丽的艺术风格,创作了大量的诗篇,这些饱含着诗人理想主义的浪漫精神诗篇,都融注着一股荡气回肠的英雄正气。边塞诗不仅在唐诗中有很高的成就,就是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真实反映了盛唐时期的历史事实——民族矛盾及在民族矛盾下发生的战争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和融合的过程。
28、天宝十三载(754年),岑参再次出塞。入幕北庭后,岑参的报国雄心得到极大的激发,加上封常清的赏识,岑参尽情将英雄主义生发出的爱国豪情挥洒于西域的奇山异水中,以莫名惊诧的目光来打量边塞的奇景,不只是览胜赏美,更是达到了山河之爱和民族之爱的高度统一。
29、唐代宗时,岑参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刺史,故世称“岑嘉州”。约大历四年(769年)秋冬之际,岑参卒于成都,享年约五十二岁(51周岁)。
30、 读岑参的人生,收获有两点:一是岑参所写的诗句能成为千古名句,离不开他亲眼所见,心中所悟。我们经常让学生写作文,部分学生的作文脱离生活实际,胡编乱造,读起来内容显得特别空洞,就是缺乏亲身经历感。其实纵观古人古诗,大部分能成为著名诗人和千古名句,怀才不遇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去走遍祖国大好河山,把自己的报效祖国的志向寄托在千山万水中;二是岑参一生都在寻求机遇,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虽然到死都没有被朝廷重用,但是他一生的经历,值得每个人品读。尤其是到环境恶劣的边塞,去寻找人生的机遇,一开始他有点怀疑人生,但是后来调整心态,用一颗好奇的心去探究那个黄沙漫天、冰天雪地的边塞。所以,我认为在人生的道路上若遇到不顺的事情时,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换个角度看世界,也许会有别样的风采。
31、岑参擅长七言歌行,想象丰富,词采瑰丽,热情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
32、盛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豪雄。气势磅礴的边塞战争,赋予它极为鲜明的时代特征:雄大气象。诗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军旅英雄,描绘了无数具有传奇色彩的战争,表现了唐军克敌制胜的巨大威力,激荡着一种气吞骄虏的雄风。尚武风习。投笔从戎成为反复鼓吹的主题。许多诗对效忠君国作了热情的赞许,更对武功作了热烈的颂扬。与此同时,普遍贬斥和亲。自信观念。诗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常常把破敌立功看得非常容易。在写战争的苦难时,也具有一种雄浑的底蕴,怨气之中含有豪气,因而并不使人感到低沉。开创心理。盛唐人志向高远,有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战斗决心。诗人们对边地的奇景奇事,充满激情,诗的境界多有创新。另外还常看到一种无畏的“拿来”精神,对塞外的乐舞、风俗、物产等多所赞美,对民族友谊有许多感人的描写。以上诸端,使盛唐边塞诗赢得了崇高的赞誉,人们从中看到了民族伟力的迸发。 "
33、 岑参是唐朝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一生跌宕起伏,生于一个官僚家庭,他父亲去世以后,家道更加衰落,岑参幼年过的很孤独,但他天资聪颖,九岁便能吟诗作赋,他考取进士后,仕途并不顺利,曾两次满怀一腔报国热情前往塞外。但结果都不尽人意。边塞的生活让他近距离接触边关战士的英勇,感受到了边塞异域风光,他将这些感情融入到他的边塞作品中,如《逢入京使》中的“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他渴望回到故乡,但当时蜀中爆发“安史之乱”,岑参最终也没能回到故乡,最终在成都旅舍郁郁而终。
34、 赏他的边塞诗一起去领略西域风光吧!“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宛若风飞雪,悦如飞燕游龙”仕途不顺的他文墨不凡,能将艰苦边塞的风景化作永垂不朽的文字传承千年。读他的诗,我感受到了他在困境中宽阔的胸境。
35、下列对作品风格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2分)
36、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37、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3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39、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背记并能默写古诗词。注意“袖”“逢”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40、(解析)考查学生对拼音的掌握情况。平时注意拼音的正确书写,注意积累。
41、 , 。
42、 他两度出塞时期,多通过西域奇景抒发或渲染英雄豪情,往往出奇制胜,写出了一种对立的和谐美。如面对旅途的艰辛时生出激昂的豪情,以及将边塞的苦寒蒙上清丽的面纱,人置于其中而充盈着乐观的豪情,可谓翻新出奇。
43、我孤单一人置身于西北的塞外,几万里途程我处在遥远的天西。
44、(6分)“怀”。①首联“晓笛”“乡泪”“秋冰”“马蹄”,交织成一幅塞外秋晓行旅图,是触发“怀”的媒介;②中间两联通过“一身”与“万里”、“终日”与“连年”两组的对比,强调边塞的路途遥远与生活单调,暗示出“怀”的原因;③最后两句写思念故山的清溪,形之以梦,点出“怀”的对象。(每点2分)
45、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连成一片,这是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清新、自然。
46、 是的,他的诗到达了远方,驱走了他内心的雾霾,能于凉薄处见温暖。
47、A.激情昂扬 B.平淡闲逸
48、 岑参(cénshēn)(约715年—770年),汉族,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
49、译文骑马向西走几乎来到天边,离家以后已见到两次月圆。今夜不知道到哪里去投宿,在这沙漠中万里不见人烟。
50、A.平实质朴 B.隽永凝练
51、注释⑴碛(qì):沙石地,沙漠。这里指银山碛,又名银山,在今新疆库木什附近。⑵走马:骑马。⑶辞家:告别家乡,离开家乡。见月两回圆:表示两个月。月亮每个月十五圆一次。⑷平沙:平坦广阔的沙漠、大漠。绝:没有。人烟:住户的炊烟,泛指有人居住的地方。
52、 如此奇句豪气,风发泉涌。如果不是诗人有边疆生活的亲身体验,又怎能写得这般“奇而入理”,“奇而实确”,真实动人。
53、约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二十岁的岑参为求取功名而奔波于两京之间。在这一阶段,生活轨迹的改变给了岑参不一样的审美体验,丰富了其诗歌创作的风格,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等诗一扫单纯描写清幽之境的方式,选取喧闹意象,配以冷色调,于雄奇阔大间显出苍茫萧瑟的意境。总体看来,岑参的写景诗很好地完成了由山水田园写景走向边塞风物写景的准备和过渡。(4)(13)
54、岑参以好奇的热情和瑰丽的色彩表现塞外之景。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55、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风的特点。
56、安史乱后,他虽然也在《行军二首》等个别诗篇中,发出了一些伤时悯乱的感慨,但比之前面说的那些边塞诗,就未免有些逊色了。他的《西蜀旅舍春叹寄朝中故人呈狄评事》诗说:“四海犹未安,一身无所适。自从兵戈动,遂觉天地窄。”这种心情也可以说明他浪漫豪情消失,对安史之乱反映得很少的原因。
57、导读:什么样的作文,才算是优秀的作文呢?真实,真情,才是作文的灵魂。写作,鼓励回归生活,希望同学们用心观察生活,去发现生活的真、善、美,发现生活中平凡的感动。从一棵草开始,从一朵花儿开始,从一声鸟鸣开始......请你用文字记录下来,谱写为生活的赞歌。广阔的生活,永远是你最理想的作文素材!
58、显得胸襟豁达,豪情横溢。最具代表的是盛唐诗歌中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在他们的笔下,有狼山,有大漠,有绝域,有孤城,有奇寒,有酷热,有同仇敌忾的愤慨,有誓死戍边的决心。
59、豪迈奔放,谓之豪放。它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就主体而言,其表现为: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吞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就客体而言,往往因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或苍茫、浩渺的景象,因而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风的特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杰出代表,苏词注重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善于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奔放豪迈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他的代表作。
60、 岑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拓宽了边塞诗的题材和内容范围,突破了边塞诗的传统格局,这位从火焰山归来的诗人,到达了远方,却依然思念家乡。
61、那是一个边地的拂晓,深秋的塞外,天气寒凉,诗人又跨上战马,踏着秋日的冰水出发了。晨风送来瑚婉的笛声,这笛声不由引起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两行热泪滚滚流下。诗歌就从这里开头。“晓笛”,“秋冰”,“马蹄”,交织成一幅单纯而又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塞外秋晓行旅图,点示出“早发”之意。而这种苍凉的意境中,透露出独处异地的乡思,这便是首句的“乡泪”,从而暗示出“怀”字。“怀”,被渲染异地风情的“晚笛”所引发,所烘托,是统摄作者眼前这幅画面的中心,也是贯穿全诗的线索。
62、 全诗句句用韵,除开头两句外,三句一转韵,这在七言古诗中是不多见的。全诗韵位密集,换韵频数,节奏急促有力,情韵灵活流宕,声调激越豪壮,有如音乐中的进行曲。
63、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思乡之情奔涌而出,不可遏止。东望故园,长路漫漫,亲人远隔,怎能不让人泪雨滂沱!然而,诗人并没有过多沉浸在思乡的悲苦中,而是振作精神,安慰家人。这里不说旅途艰辛,不说回家无期,万千思念,尽在一声“传语”中。这首诗抓住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以平实的语言,书写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出语自然而又含蓄凝练。
上一篇:精选云的诗句飞花令(39句集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