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读书经验有哪些简短
1、现在《罗辑思维》的上市已经提到了日程表,甚至可以说罗振宇开创了“知识付费”时代。但其实《罗辑思维》现在的辉煌都离不开一个人——李源。
2、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间。抓住这三种空余时间用来读书,肯定会有收效。
3、诸葛亮读书也没有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他对好友们说:“你们几位从政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三人反问诸葛亮“仕途”如何,诸葛亮“笑而不答”。(名人的读书经验有哪些简短)。
4、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三国诸葛亮深通读书之道,不仅好学,而且善学,并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谋。
5、人文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暂时接受一个非常粗略的分法,就是“文”、“史”、“哲”,三个大方向。先谈谈文学。我说的文学,指的是最广义的文学,包括文学、艺术、美学、广义的美学。
6、常林带经耕锄。汉末常林,“性好学,带经耕锄。其妻常自馈饷之,林虽在田野,其相敬如宾。”
7、我曾经创造过一个记录,语文老师布置了一个题目,我自己一口气写了三大篇作文。鲁迅的精神、鲁迅的境界、鲁迅的口气和腔调顺着我的笔留在了作文上。当时我不知道叫什么,几十年后的今天我知道了,它叫文脉。而我们,就应该多读一些有文脉的书。
8、你也想通过阅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也想拥有更有趣的灵魂,你也想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9、乔布斯、扎克伯格、普京、奥巴马······其实这些看起来离我们很远的名人最开始也都是普通人,他们曾经遇到的问题,现在也在困扰着我们,比如:
10、规则一: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作分类。这需要从书名、序、目录、前言等入手。
11、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
12、书本是太阳、空气、雨露。我不能设想,没有书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
13、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物我的回响交流的过程,一方面用自己的胸襟和眼光去发现古人;另一方面,又通过这种发现进一步肯定自己,扩大、丰富自己,建立起支撑自我的精神柱石。
14、读完一本书,有一个空间去思维,使这个书变成你生命养料的一部分,这样你读书的时候又轻松,又有才华,又容易进入书里面。
15、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他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16、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爱需要学习——康辉谈《小王子》
17、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读孔得仁,读孟得义,读老得智,读庄得慧,读墨得力行,读韩得冷眼,读荀得自强不息。先秦诸子,家家都要读。一有偏好,就会出问题。另外,读书人不能不读书,也不能只读书。我更喜欢的还是这句话:与有肝胆人共事,于无字句处读书。
18、没时间读书?16万书虫给你推荐20本适合零碎时间读的书!
19、如果读书不能读进去,那就不可能理解“古人用心处”,也就是说不能体会书中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明的文学技巧;倘若读书不能跳出来,那就要“死在言下”了,也就是说,思想被书本束缚住,成了书奴、书呆子。只有懂得入又懂得出,这才是读书的好方法。
20、最后是消遣类的书。如小说、剧本、传奇等,这些书便属这一类。如诸位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可作是消遣。
21、最后是辅助阅读,阅读的辅助工具与手段有以下几点:
22、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
23、守望常青藤书院开馆以来,众多学校与守望常青藤书院结缘,以书为介,传承着希望和理想,传递着快乐和美好!守望常青藤书院愿意成为每个人和每本书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让每个人、每个故事完美绽放!在这里,有你,有我,有大家……
24、我个人读书的方法,是一种经验主义的方法,是一种审美感悟的方法,是一种用自己的实际感受、经验来衡量、审度的方法。
25、还有些人想要提升自己的眼界和格局,但是不知道如何下手,就可以借鉴一下张学良读《明史》的故事,看看人们在谈论格局的时候,到底在谈论什么
26、对于这种文章不以为非的,想起来有两个人,其一是一位外国的朋友,其二是亡友烨斋。烨斋不是他的真名字,乃是我所戏题,可是写信时也曾用过,可以算是受过默许的。他于最后见面的一次还说及,他自己觉得这样的文很有意思,虽然青年未必能解,有如他的小世兄,便以为这些都是小品文,文抄公,总是该死的。
27、△道尔顿是近代化学的奠基者,原子学是他提出来的,他只在乡村读了几年书。
28、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国藩
29、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很会读书,也很讲究读书方法。他的“三读”读书法即“复读法”、“抄读法”、“游戏法”。他给自己规定:每年春秋两季,分别复习冬夏两季所读的书,即半年读书,半年复习,把阅读和复习交叉进行,有效地增强了记忆力。
30、规则四: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31、当然,董遇所处的汉代,与我们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和节奏有很大的差别,但他那种善于抓紧一切空余时间的精神,对于今天来说仍然是适用的。
32、△欧仁·鲍狄埃生于一个木箱工匠家庭,自幼失学。由于他为勤奋自学,一生写出大量宣传思想的诗歌,达240篇之多。
33、本文为1940年2月作,曾刊《新光》杂志,收入《药堂杂文》。
34、现在,李源准备把罗振宇、李想等大咖专享的秘诀,分享给每一个想要进步成长的人,这位被众多大咖奉为坐上宾的“知识大秘”,现在来到了你的身边,让你少走弯路,成长更快速,人生更高效!
35、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始读书时要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
36、家长们一定要思考一个问题:不要看到孩子手头拿着书就高兴,一定要把书拿过来看看,要看他看的是什么书。
37、 战国时期,洛阳城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为了日后以做大官,他拚命读书。有时读得太疲倦了,免不了要打瞌睡。于是,他想了个办法:拿着一把锥子,瞌睡来了,就刺一下大腿,痛了,也就睡不着了,以便继续读下去。 无独有偶,汉朝的孙敬,人称“闭户先生”,常常独自关门读书。有时实在太累,为了防止打瞌睡,他用一根绳子,一头系在梁上,一头结着头发,让头颈正直地吊住。这样,如果打瞌睡,就会扯痛头发,立刻惊醒。于是,后人用“悬梁刺股”来形容勤学好读的精神。
38、陶渊明“会意读书法: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他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39、即如蒋子潇,我在看见《游艺录》以前,简直不知道有这么一个人,父师的教训向来只说周程张朱,便是我爱杂览,不但道咸后的文章,即使今人著作里,也不曾告诉我蒋子潇的名字,我之因《游艺录》而爱好他,再去找《七经楼文》与《春晖阁诗》来读,想起来真是偶然。
40、在电脑快速阅读年代,应该学会从容阅读,不必像赶路那样急着把书读完。
41、作为一个弱女子,究竟凭什么斗的过这个拥有强大背景的巨头?究其本质是因为她读过书,有文化!
42、郑板桥“精当读书法: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
43、我们的万世师表孔夫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他急于了解什么是“道”,“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怎么学呢?《论语》里没有说。《大学》是曾子转述孔子的话。讲了怎么教,学什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一作‘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44、在书房里我念过《四书》、《五经》、《唐诗三百首》与《古文析义》,只算是学了识字,后来看书乃是从闲书学来,《西游记》与《水浒传》,《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可以说是两大类。至于文章的好坏,思想的是非,知道一点别择,那还在其后,也不知道怎样的能够得门径,恐怕其实有些是偶然碰着的吧。
45、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46、汉代的著名学者董遇很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哪“三余”呢?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
47、如果天地生人,目的是人类的文明,那么,天地生就的人,不该这么无知,这么无能,虽是万物之灵,却是万般无奈,顾此失彼,而大部分人还醉生梦死,或麻木不仁。我们只能看到宇宙无限大,而我们这么渺小,人生又如此短促。数千年来,哪一位哲人解答了世人所探求的真理呢?数千年已过去了,有灵性有良心的人,至今还在探求人生的真谛,为人的准则。一生寻求智慧的苏格拉底,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48、其次要读欣赏类的书。我们对人生本身需要欣赏,而且需要能从高处去欣赏。当我们读诗时,便可培养我们欣赏自然,欣赏人生,把诗中境界成为我们心灵欣赏的境界。不懂诗韵平仄,仍可读诗。读散文更自由。学文学乃为自己人生享受之用,在享受中仍有提髙自己人生之收获,那真是人生一秘诀。
49、现在,他想用从榜样名人身上汲取的能量与智慧帮助更多的人,想成为更多人的“知识大秘”。所以他在个人发展学会制作了《15堂名著课解密高手活法,让你收获非凡人生指南!》这档音频课程。
50、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
51、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52、一位语文老师,每次上课前,都会双手将课本端在胸前,深深地鞠一躬。上课讲到精彩的部分,会欣喜地沉醉,喜欢的句子,会一遍一遍地读给学生听。
53、“我认为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书的需求不同,但适合所有人、任何年龄阶段的,那就是人物传记和一些经典著作。”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