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简介姓什么
1、现在回到优美的周文为什么会崩溃这个疑问来。请问: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2、对考生而言也是一项考验。再者就是公务员的体检以及政审问题,也是众多考生最为关注的问题。
3、孔子姓什么?这个问题放在当下不考公务员的人们身上,相信也没有几个人能答对,更不会想到孔子居然不姓孔。
4、通过上面的音频,相信大家对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丹丹带您深入探寻馆里的故事~
5、子姓是商朝的国姓,关于子姓源自成汤的先祖契,契生活在帝舜时期,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封为司徒,主管教育,赐姓子氏,这个在《本道逢原》中有记载,可见这个“子”并不是母系姓,而是父系氏。
6、被舜大封诸侯赐姓氏的还有大禹,赐姓姒氏,成为夏朝国姓;弃,赐姓姬氏,因弃后代建周而成为周朝国姓;皋陶,赐姓偃氏;益,赐姓嬴氏,因后代建秦而成为秦朝国姓。
7、从孔子的义利之辨开始,延及孟子,有所谓人禽之辨、华夷之辨、王霸之辨。其实这三重分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归本于人生态度上的义利之辨。所以,须得自觉地凡事喻于义而非喻于利,才算是人格独立、有能力爱人的人而有异于禽兽。然后,以这样的人格理想为共识而结合起来,以建构一个文化优美的社会的一群人,才可称为华夏而有别于夷狄。而这样的体制运作一定是以万民的幸福为目的,这才可以称为王道,而不同于以人民为工具的霸道。孔子一生中唯一的著作:《春秋》,便正是一本表彰义道、人道、王道而落实为华夷之辨的大书,即所谓「尊王攘夷」,也就是为保文化(以仁义为核心的文化)而保民族。在这里文化与民族是结合在一起的,乃因这样以人为本的文化或生命哲学,必须落实在活生生的人身上去实践去表现(而不像科学知识可以保存在书里),所以一说中华文化便蕴涵中华民族,一说中华民族便也必蕴涵中华文化。简直可以说: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正是以是否表现出这样的人文主义、王道精神来界定的,而与其人的血统、肤色、地缘、职业、阶级无关。这样一种特殊的民族主义,便是孔子的春秋大义所在,我们也不妨就称之为「文化的民族主义」,以有别于血统的、地域的民族主义。也可以说,后者是狭隘、排他的民族主义,前者才是开放的、包容的民族主义。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以能成为爱好和平、善于融合的文化体,实可说渊源于此。
8、另外,大人君子若修养上出了差错,也可能造成生命人格上的矛盾与创伤,使他的讯息反馈杂乱与迟钝。而自然人本质敏感、感应迅速,你一近之他就不孙,你一远之他就怨,正因难养,所以检验效果才好。
9、但孔子这一次对子路的不悦,却不但是子路没有探问,孔子也没有解释,真不象是对子路这种最亲近的弟子应有的表现,这不是事有蹊跷吗?
10、春秋时宋国是周朝对前朝殷商遗民的分封国,首任国君是成汤的后裔,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孔父嘉则是第二代国君微子启弟宋微仲的后代,所以虽然父系氏各不相同,母系姓却是同一个,子姓。
11、公伯缭(寮)。鲁人,字子周。《论语》中提及一次。《宪问》篇中记载公伯察曾向季孙氏告发子路,鲁国的大夫子服景伯(一说子服景伯也是孔子弟子,参见本《附录》第九十三)为此要杀公伯寮,但被孔子制止。
12、说起孔子,相信中国人没有不知道的,从小学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都在学习孔子的作品,像六经,即便是没有读过,但六经是什么想必也都知道。特别是在初高中时期,这些知识点还是考试的必考内容。
13、卜商卫人,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论语》中提及十九次。子夏是孔门高足,长于文学,曾任鲁国的莒(音举)父宰③。他与孔子讨论问题都具有一定的深度,甚得孔子的赏识。他曾提出“学而优则仕”的著名论点,对后世的儒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孔子死后,他到魏国西河地方自立门户,收徒讲学,曾一度担任魏文侯的教师①。后世法家人物荀子就是他的学生,而法家李斯、韩非子则是荀子的学生。②《论语·雍也》。③关于颜回终年四十一岁的考证,见第二章《生平概略》第七节。 ④见《论语·先进》。 ⑤见《论语·先进》。因子路曾为季氏的家臣,敌人们称之为季路。 ①《史记》。 ②《论语·先进》。 ③据《论语·子路》。
14、仕途黯淡,孔子索性不再专心于此,而是把重心转移到教育领域,相传他收下的弟子高达三千余人,教出不少学识超群的弟子。
15、端木赐卫(河南)人,字子贡,少孔子三十一岁。《论语》中提及三十八次。他能言善辩,以口才著称。孔子弟子与孔子的问答之言,见于《论语》的,以他为最多,孔子器重他仅次于颜回。他和子路正好是一文一武,可比之为孔子的左右手。他是孔门中培养出来的外交家,《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评论说:“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他实在是孔门弟子中最善于搞社交活动的能人。有人说他比孔子还高明,他坚决地予以辨止,忠实维护孔子的声望和地位,孔子死后,他守墓六年,师生之情胜过父子。子贡又善于经商,是春秋时代的著名富商。孔子说:“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臆,推理)则屡中。”②
16、澹台灭明。鲁武城(山东)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论语》中提及一次。他为人公正无私,有君子之才。孔子曾恶其貌丑,但他退而修行,很得人心,南游至江,弟子从者三百人,成为孔门的传道者之一。孔子曾总结经验教训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⑦
17、而更有趣的是,孔子为什么完全不解释?如果是有关出仕或行道,理应是可以解释的——后来孔子再度到了卫国,而正逢父子争位之际,子贡和冉有也曾探问过孔子的口风(夫子为卫君乎?),聪明的子贡不直接问,却问孔子伯夷叔齐算怎样的人?孔子说是古之贤人呀!子贡立刻单刀直入地问:「那他怀才不得用,而饿死首阳山,难道心里一点儿遗憾都没有吗?」孔子却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他完全实现了自我为人的理想,又有什么遗憾?)子贡就明白老师是不会帮助卫君的了。
18、据先秦文献《左传》等载,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子姓,名嘉,字孔父。
19、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20、孔子说:“小朋友你是不应该在路中间玩石子的,这样会挡住车的去路。”小孩指了指自己的石子堆对孔子说:“老先生,您看到我搭的是什么了吗?”孔子转过头去看了一眼,发现小孩子搭建的是一座城堡。
21、2018届东城区一模考试议论文标杆文附《孔子》纪录片
22、孔子的一生是与苦难斗争的一生。他周游列国14年,也没有一位君王愿意重用他,推行他的礼乐思想。直到六十多岁,孔子还在周游列国,风餐露宿。虽然游历很辛苦,但孔子却不以为苦,并时刻都坚持着自己的礼乐精神。
23、从文献记载可知,孔子的列祖列宗中,没有以孔为姓的,孔姓是从孔子开始的。孔子的祖先不姓孔,姓子。孔子自称是殷人,其祖先属于殷遗民。在先秦,商、周两代,商是子姓,周是姬姓。但在当时,女子称姓,男子不称姓。所以,孔子的祖先姓子,但他们的名号中都不冠以子姓。
24、在学习的过程中,孔子虚心好学,不耻下问。“不耻下问”就是要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这牵涉到自尊心、虚荣心的问题,要真正实行起来确实有点难度。这种虚心好学,以能者为师的学习态度,是非常可贵的,也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25、既然孔子开发出这么珍贵的创造性动力——仁,那么请问孔子曾作过哪些示范,以有助于我们去体会仁之为用呢?这在孔子行谊中真是不可胜数,以下只选取三项最重大的以为代表,这三项可说都是沿用了旧观念、旧名词却赋予了更贴近时代、更回归人性本源的新诠释。
26、别立一族,必须有个族的名号,于是就取孔父嘉的字作为族的名号。孔氏的孔,是从孔父嘉那儿来的,孔是孔父嘉的字。
27、孔子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他的先人是宋国人,他的曾祖父叫防叔,祖父叫伯夏,父亲叫叔梁纥,叔梁纥与颜氏女结合而生了孔子,他们曾经去尼丘山祈祷而生了孔子,这年是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孔老夫子出生的时候头上有小的凹坑(现在有的新出生的婴儿在头顶的前面也有凹坑,大部分在几个月就能长平),而不是有人讲得头顶低四周高,这才符合常理。历史记载司马迁曾经来过曲阜,但是他在《史记》里面没有提到孔老夫子的出生地尼山夫子洞,所以我们就能判断司马迁是没有去过尼山的,因为孔老夫子从三岁就跟随母亲离开了鲁源村,住到了当时的鲁国都城阙里街,就是现在的孔庙孔子故宅附近。再说孔老夫子和司马迁相差406年,司马迁来曲阜的时候,孔老夫子的老家已经没有什么遗迹了。当时孔老夫子的后人住在现在的孔子故宅附近。孔老夫子身高九尺六寸,大概是现在的91米多,在当时因为太高被人们认为和常人不一样。看来在孔老夫子那个时代,像孔老夫子这样身高的人是很少的,就是有的话也可能没被人发现,因为在当时不像现在信息这么发达,有什么事情只能靠人们口口相传。
28、孔子姓子,而不是其他。细心的考生在学习的时候就会注意到,在注释中这样介绍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所以孔子的姓氏是子。
29、《论语》中,被后人误解得最深竟还浑然不觉其误解的,恐怕要数这一章为第一:就是〈阳货〉二十三章:「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一般都以为这是孔子在批评女子小人,却不察觉主要是由于自己已先对女子、小人心存成见。对女子的成见是从男尊女卑的旧礼教而来,可说已根深蒂固。对小人的成见则是以后来的小人涵义 (自私奸巧)去理解《论语》中的小人(实是自然人的意思,见前文君子小人之辨)。
30、《清明上河图》临摹板、动画版、泥塑版本(收藏版)
31、总之,君子小人这一对名词,如本文之前所论,经过孔子的转化,已经成为人格修养的概念。所以人人都是由小人经过心灵自觉、人格修养而锐变为君子的。所以君子小人根本不是对立的概念,而是连续的一体。孔子在此自道生命成长的甘苦,才会如此恳切,哪里有丝毫鄙薄女子小人的意思呢?后人会有此误解,只表示自己没有认真去走这条成长之路,所以才会固执成见,而对其中微意,懵然不觉罢了!
32、高柴。齐人,字子羔,少孔子三什岁,《论语》中提及二次。他长得较矮,相貌也不好看,子路想介绍他担任费邑宰,孔子认为他当时还太年青学问还不够格,不能胜任,因为孔子对仕的要求很高①。但他做事很灵活,能随机应变。他和子路曾同时在卫国从政。鲁哀公十五年,卫国发生宫廷政变,他赶紧逃离卫国,并劝子路不要回宫里去,子路因忠于职守,回宫遇害。孔子听说卫乱,就预言子羔是可以生回的,而子路怕是要死的了,最后果然不出所料②。
33、清雍正八年(1730年)孔子塑像 1966年前资料
34、正因为孔子开发出这种精神,才使中华文化一直是一个强调和谐、富于弹性而适应力强、能与时俱变的文化。两、三千年来,中华文化一直是同一个文化体在生生不息(张光直先生称之为「连续型文化」),而不是一个个文化体在后先取代(此则称为「断裂型文化」),这根本是世界史上唯一的例子,这难道不值得身为中华文化传统中一分子的我们引以为荣吗?
35、当时孔子地位低微,可是艰难困苦的生活没有泯灭孔子人生的志向,在他十五岁时,就立下了一生以学为志的誓言。《论语》中记录孔子自言“吾十五而有志于学”,十五岁时就志向远大,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新振兴礼乐文化。
36、有一次,叶公就曾向子路探问孔子的为人如何?子路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说,就没有回答。后来孔子风闻此事,就跟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跟他说:『我们老师是个一曰一用功起来就会忘了吃饭,从学习中总能领略到生命存在的悦乐因而忘了许多生活上的烦忧,甚至连年龄将老、体貌渐衰都浑然不觉的人呢!」”(「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在这里,我们尤其要明辨,孔子的为学之乐,不是指知性的发现乐趣,也不是指才性的表现兴奋,而是指德性的实存之乐。这是来自超越形躯的有限,体现精神的无限,才有的永恒之感。所以才用「忘食」、「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来表示。
37、原来,孔子在这一章所说的,是自道其心性修养的甘苦。因为心性修养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出而待人应事,得在人际关系上权衡得中,实现人我相通和谐一体,才实证你的修养果然到位。(就如《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也是用和来证中。)那么,在跟怎样的人相处最能有效查验自己的修养到位不到位呢?孔子认为就是女子小人。因为他们秉自然的纯真,就象是一面平面镜,能将你的人格状况、修养程度,如实地反映给你。例如:如果你不爱他,就有违君子爱小人之义,(孟子也说:「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见《孟子·离娄下》七章。)他们就会直接用「怨」来告诉你。但如果你名义上爱他们,其实却隐藏着自己对被需要、被依赖、被崇拜的虚荣渴求,他们也会立刻感应到你原来是个软弱的伪君子,就会用对你任性无礼、颐指气使(不孙)来告诉。所以,只有恰如其分地真爱女子小人,才能获得他们心悦诚服的尊敬,也证明你是个真君子。
38、后两者则是因为招录的岗位和人数比较多,因此更容易上岸。这样看来,公务员考试虽然难度很大,却也不是很难上岸,关键要看考生是否满足优先录取的优势条件了。
39、孔子已经去世2500年了,但他所倡导的礼乐文明却在中华大地上开花结果,成为中国人独特的气质风度,直到今天仍有强烈的感染力。这与他无论面对什么困难都能坚守礼乐精神的态度和勇气是直接相关的。
40、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毗邻雍和宫,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庙和国子监始建于公元14世纪,曾经是国家的最高学府和皇帝祭孔的场所,历经元、明、清三代,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2005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投资逾亿元将孔庙和国子监修葺一新,成立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于2008年6月14日正式对公众开放。
41、闵损。鲁人,字子奏,少孔子十五岁。《论语》中提及五次。他以德行著称,孔子特别表彰他的孝行。据汉代刘向《说苑》记载,他曾遭到后母的虐待,但为了爱护异母弟而自甘受苦。他为人清高,“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③,可说是孔门弟子中唯一明确主张不做官的人。
42、先师门是歇山式屋顶,檐下斗拱造型古朴简洁、稀疏硕大,是博物馆内为数不多保留了元代风格的建筑。
43、到叔梁纥时,距孔父嘉已经超过五世,理应另立门户,另外起一个姓氏,一般可以以号或者字为姓氏,比如叔或者叔梁。为什么孔子没有姓叔而要姓孔呢?这里面有个故事。《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44、在交流中,孔子知道了孩子才七岁,孔子转头就跟自己弟子讲:“这孩子如此小就能够懂得礼数,也是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啊。”
45、这样真实饱满、自由悦乐的生命境地,与孔子同时的一些隐士们是不能了解的,他们一方面欣赏孔子的自由悦乐、独立不群,一方面也困惑于孔子为什么放不下世俗的牵绅?如荷卖者、荷篠丈人、长沮、桀溺等人,有机会遇到孔子时,都忍不住说两句讥讽的话想点醒孔子,但当孔子来要跟他们说话的时候,他们又一个个都闪了!原来孔子很了解他们,是他们不了解孔子啊!
46、曾皙。鲁人,字皙,即曾参之父(《家语》作曾点,字子皙)。 《论语》中提及一次。他的思想比较超脱,《论语·先进》记载他的志趣是弹琴唱歌,形容的是王道之下的民众甘其食安其俗乐其服,孔子甚为赞赏。
47、君子、小人原是一对涉及社会阶级的概念,所谓君子就是指管理阶层(治人者)的贵族(天子、诸侯、大夫),小人就是指被管理阶层(治于人者)的平民。古时这两大阶层都是世袭的(不但贵族,平民也是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于是构成了社会阶级的隔离,这当然有违众生平等的人性真理。幸好在这两大阶层之间还有一种身分叫「士」。士本来也是贵族的一环,就是指已接受管理阶层的养成教育却还未出任官职的人,也就是尚非管理者但又不属被管理者的暂时游离,遂渐渐成为介于贵族平民间的一种独立身份,像孔子便是如此。
48、孩子接着就说:“现在您看到我在搭建什么了,那到底是应该车让路给城,还是城让路给车呢?”孔子一下子被问的不知道怎样回答了,他发现在这交流中,孩子一直保持着礼貌的问答,就问了小孩子名字,小孩子也如实告诉了孔子。
49、可是,圣人是如何炼成的?他如何面对人生中遇到的困难,并一一战胜,成长为更好的自己?我们来看看孔子所遇到的人生困境,更学习一下他是如何超越的。
50、 有一本1983年11月出版的《中国历史人物辞典》,里面在介绍孔老夫子的弟子澹台灭明(72贤之在孔庙西庑供奉)中就有证据。里面是这样介绍的:澹台灭明(前512年~?)春秋时儒者。澹台氏,字子羽。鲁国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孔丘弟子。其貌不扬。孔子发现了他的优点后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51、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描写“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年幼的孔子,不像别的孩子一样摔泥泡儿、疯跑,而是和小伙伴们做游戏的时候摆出小盆小碗,摆成祭祀礼仪中礼器的样子,学着大人的样子演习祭礼。“玩”着“玩”着,一不留神孔丘小朋友就成了礼仪方面的权威人士孔子。
52、这种打破血统、地域的有限隔阂,而归宿于文化的大一统的精神或见解,孔子在《春秋》一书中是如何表示的呢?我们试读《春秋》,便可发现这一条重要的脉络:在春秋初期,孔子的尊王攘夷、民族大义,是落在齐桓公身上,乃因齐桓公领导北方诸侯抵抗南方的侵略者(霸权、帝国主义者)楚国。所以楚被判为夷,北方诸侯则是诸夏。但到了春秋中期,楚国已经「内化」了。(即已接受了人文教化而被孔子列为诸夏了,即所谓「外夷狄而内诸夏」。)这时新兴的侵略者是西方的秦国,所以孔子的民族大义,重心便改落在晋文公身上,乃因晋文公领导东方诸侯抵抗西方的强秦。于是秦被视为夷狄,而楚国则由夷狄转变为诸夏了。可见孔子判定夷夏的标准,的确与血统地域无关。
53、 把孔老夫子的七露理解为丑陋这是不对的,孔老夫子的七露只是说明他老人家的面部特征。眼露睛是说孔老夫子的眼珠有点往外凸,而不是有人讲得白眼珠多黑眼珠少,在我们周围有不少这样特征的人;鼻露孔就是从正面看能看见两个鼻孔,这一点在我们周围有近一半的人能看见两个鼻孔,有人解释鼻孔朝天这是不对的,我们周围的这些人没有一个是鼻孔朝天的吧;耳露轮就是从正面看孔老夫子,能看见耳朵的轮廓,我们的先人男子都是留着长发的,男子挽上发髻挡住了耳朵的一部分,孔老夫子的耳朵露着轮廓这是正常的,而不是有些人讲的孔老夫子长得是招风耳,还有有人讲孔老夫子两耳垂肩这也是不对的,我们自己的耳朵有多大应该知道吧,如果两耳垂肩,那耳朵要有多大,那不就成怪人了吗?嘴露齿是说孔老夫子闭上嘴的时候露出两颗门牙的一部分,这才是孔老夫子的七露。
54、于是,不愿打仗的士兵和百姓都找到华父督要求他向国君反映百姓的诉求。华父督借机鼓动说:“殇公当国君十年打了十一次仗,老百姓都不堪忍受了,这都是因为孔父嘉,我要杀了他让百姓安宁。”
55、2018届东城区一模考试记叙文标杆文附央视《孔子》纪录片
56、高考作文素材:2018年高考作文新闻热点(最新)
57、当人拥有了这由好学而来的精神自由,生命舒畅,正如〈述而〉四章所描述的:「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孔子在日常生活中,总是表现得精神舒畅自主,心境安适自在。)然后才自然有余力余暇去关怀身边的人,孔子正是如此。所以他遇到欢愉的事,善于参与分享,例如听到人歌唱得好,就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跟他合唱。遇到哀伤的事,也会感同身受,例如和居丧的人一起吃饭,从不会放怀吃喝。在吊祭的场合出席之后,他在那一整天都不会唱歌。孔子真的是一个如此自然而深情的人啊!
58、一般都说孔子述而不作,但也有人说孔子其实是以述为作,这两种说法蕴涵着怎样的意义呢?
59、我们不妨就从前文曾提到「独立人格」切入。试问「人格独立」是什么意思呢?其核心要义原来就是指我的生命存在的意义价值完全不靠任何外在条件来支持,而百分之百由我自己来决定。此之谓「自由」(走自己的路)、「自主」(做自己的主人),此之谓「独立」(毫无依傍)。
60、秦始皇不但统一了文字、度量衡,也统一了姓氏,就是说自秦以后,你要么以母系姓为姓,要么以父系氏为姓,如果你是普通老百姓,没有姓氏,那就索性以国名为姓。
61、 澹台灭明拜孔子为师时,孔子见他长相丑陋,认为没多大才能。子游做武城宰时,孔子问:“你在那里得到什么人才了吗?”子游说:“有位叫澹台灭明的。做事从不走捷径投机取巧,如果没有公事他从不到我屋里来(《论语*阳货》载:”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孔子让子游推荐人才,子游将武城人澹台灭明推荐与他,后来澹台灭明亦成为孔子著名弟子)。后来,澹台灭明往南游学到吴地(即楚国,后老死在楚国)。……孔子听到这些消息感慨说:“我凭语言判断的,看错了宰予;凭长相判断人,看错了子羽”。
62、仲由。卞(山东)人,字子路,常称季路⑤,少孔子九岁。《论语》中提及三十八次。他为人耿直,有勇力才艺,一生忠于孔子。他性情粗扩,经常批评孔子,孔子也经常批评他。但孔子很了解他的为人,对他的评价很高,说他有才能,“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可备大臣之数,并赞扬道:“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①于路仕鲁期间,是孔子“堕三都”之举的最主要的合作者之一。他曾做过鲁国的季氏宰(季孙氏的总管),后来又做过卫国大夫孔俚的邑宰,以政事著称。子路是一个能按照孔子的教诲而躬行实践的好学生,诚笃忠信,办事认真。他六十三岁时,卫国发生了宫廷政变,他仍忠于孔悝,说是“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在和敌方搏斗时冠缨被击断,却忽然想起孔子关于“君子死而冠不免”的礼仪教条,结果是在重结缨带时被敌方砍成肉酱。子路的死,对时年七十二岁的孔子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63、经历苦难的孔子,六十八岁回到故乡后,致力于古代文献的整理与编纂,使得在流传过程中文字混乱的“六经”典籍得以很好地梳理,让古代文化得以流传。
64、简单交代过孔子的生平之后,我们便要来探讨孔子为什么能成为「人」的典范的问题了。
65、还有三支一扶经历以及西部计划等身份也有同样的优势。其次就是高学历的毕业生也有机会优先录取。像研究生、博士生以及9211的毕业生等,在同等的条件下都有优先考虑或者录取的机会。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