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个性网

精选黑格尔名言德语原句(77句集锦)

李花花
导读 黑格尔名言德语原句 1、《书读完了》中有众多章节都是以对话的形式书写,或甲乙二人对话,或人与诗对话,或人与文章对话,有问有答,好看精彩。 2、“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

黑格尔名言德语原句

1、《书读完了》中有众多章节都是以对话的形式书写,或甲乙二人对话,或人与诗对话,或人与文章对话,有问有答,好看精彩。

2、“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是《新约、约翰福音》开篇第一句话。黑格尔的哲学理论很明显能够感受到他作为一个基督信徒尔受到基督教教义中灵性知识对他产生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深刻体现于他的哲学解析过程。“绝对”二字赋予了尊崇的、最高的、神圣的神格的上帝地位。“精神”体现的是被人格化了的上帝的能力和意志,“绝对精神”这个拟人化的名词的使用背后潜藏的逻辑可能源自黑格尔的宗教思维:这个世界的本源,是上帝的精神,是上帝的意志与爱的凝聚。

3、在本狐看来,就是许多人,包括那些所谓的“理论家”们,把西方的哲学概念当成我们中国的普通概念来理解了。(黑格尔名言德语原句)。

4、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Wilhelm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国哲学家、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主要著作有《权力意志》《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等

5、(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和外国哲学研究所副教授)

6、回到家庭的马克思,则是一个温情脉脉的丈夫和父亲。马克思和他的夫人燕妮伉俪情深,一直是让人羡慕的。普通人很难想象,对于马克思这样一个导师、革命者来说,居然会浪漫地在生活中给爱情留出了一个特别的空间。在这片只属于他和妻子的空间中,他可以远离政治活动、学术评价乃至阶级斗争。马克思年轻时,曾给燕妮写下许多热情的情诗和情书,然而更为难得的是,对燕妮的感情贯穿了他的一生。1881年秋,陪伴马克思一辈子的燕妮陷入弥留,马克思本人也悲痛得病倒了,几乎下不了床。某天早上,他们女儿爱琳娜见到勉强能够行动的马克思,来到了燕妮的房间,两人待在一起仿佛重回到年轻时代——就像恋爱中的少年少女要共同步入生活一样,——而不再是被病痛折磨的老翁和将死的老妇在同残存的生命告别。这年12月2日,燕妮病逝,悲痛的马克思对自己女儿爱琳娜说了一句话:“摩尔(马克思在家庭中的昵称)已经死了。”

7、民务必体会到宪法是自我的权利,能够落实到实处。否则,宪法就只是徒有其表,不具有任何好处和价值。

8、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哲学界发生了一场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讨论的实质就是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基本内容、理论体系和社会职能。这场讨论所探讨的问题之宏广遂微,概念范畴之洗练繁多,观念形成之层出不穷,思潮迭起之波澜壮阔,社会影响之深入持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实属罕见,的确为人们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开辟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9、人们往往把任性也叫做自由,但是任性只是非理性的自由,人性的选择和自决都不是出于意志的理性,而是出于偶然的动机以及这种动机对感性外在世界的依赖。——黑格尔(黑格尔名言德语原句)。

10、理性是基于现有的理论,通过合理的逻辑推导得到确定的结果。反之就是反理性。理性的本质就是否定与怀疑。

11、一共7本书,包括文学、国史、哲学、诗词、文化、古文、国学等。

12、这里的内容在第一段中已经涉及过了,「至今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其中)对象、现实、感性,仅仅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被理解,而不是作为感性的人的活动,实践(被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被理解)。」,但这里重新强调的是,费尔巴哈不满意唯心主义者们抽象思辨的方法,转而转向感性的直观,但是这种感性的直观与真正的感性的实践是根本上不同的!这里涉及一个区分:抽象的思维、感性的直观、感性的实践,他们分别代表了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马克思思维方式的区别——简而言之,黑格尔认为世界中具体的事物只是现象而非本质,真正本质性的力量是其背后的隐藏着的精神的运动,在这种抽象思维的哲学方法论指导下,黑格尔确实做出了很多极其有价值的洞见,但是他归根到底走的是一条有问题的道路。费尔巴哈意识到了黑格尔的问题,转而诉诸直观,讨厌反复的辩证运动和抽象思辨,但是他将哲学认识的复杂性消除了,认为只要通过感性的直观,就能同时直观到具体事物的本质和现象,那么这里同样被排除的,还有具有反复性的具体的人的感性实践活动——因为它们才是真正认识的基础!而马克思在这里,意识到,真正要把握真理,必须要通过实践,将实践理解为主体和客体的中介,理解为生成人的活动的场域的根本方法,理解成将「自在的世界」改造成属人的世界的唯一途径。因此,孤立的「精神」和凝固的「自然界」都是不存在的,他们是被人的实践所联系和改造的。 

13、一个恶徒的犯罪思想也比天堂里的奇迹更伟大,更崇高

14、同样的意义在中文中与之相对应的词汇应是:“道”(道家),“法”(佛家),“理”(儒家)。

15、腓特烈二世(FriedrichII,1712年1月24日—1786年8月17日)霍亨索伦王朝的第三位普鲁士国王著,名军事家、政治家、作家和作曲家。是欧洲开明专制和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统治时期,文化艺术得到赞助和支持,其本人也在政治、经济、哲学、法律和音乐等诸多领域都颇有建树,他大规模发展军力、扩张领土,使普鲁士国力迅速提升,成为欧洲大国之一。

16、再看儒家的哲学体系,除去指向道德标准的那一部分人,从韩非,到王弼、张载、程颢、程颐、罗钦顺、王廷相等,对“理”的定义基本都指向了自然规律。

17、德国的符腾贝格有座斯图加特文科中学.1787年的一天,学校照例又举行即将毕业的一届学生演讲.走向讲坛的中学生个个表情肃穆.毕业演讲的评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能否顺利进入大学校园.演讲的题目由学生自己决定,便于发挥自己的长处.一位神色拘谨、似乎还有几分谦恭的学生在众人面前,念出自己演讲的篇名《土耳其统治下的应用艺术与科学之衰落》时,在座的一位教师不由吃惊地扬起了眉毛.这个名为黑格尔的学生写过两篇作文《论希腊和罗马人的宗教》、《论古代诗人的若干特征》,给那位教师留下深刻印象.看起来黑格尔对古典文学及希腊、罗马的文化知识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一般中学生可是做不到的呵.然而那位教师从未听说黑格尔对土耳其文化也有研究呀.黑格尔在演讲开头,历数奥斯曼帝国不重视科学文化的种种弊病,然后话题立即转向赞扬符腾贝格如何重视文学、科学和艺术,婉转又巧妙地对自己的国家、故乡及学校极力讴歌.果然,黑格尔的这篇演讲获得在座的校长、学监与教师的一致好评,也由此获得了政府提供的奖学金.他顺利地进入图宾根神学院读大学.图宾根神学院是培养未来教师与牧师的一座古老学府,有强烈的修道院色彩,学生们不但一律要穿黑色袍服,而且要求学生每天早起就自修,连散步都有时间规定及专门规则约束.图宾根神学院也有体育活动——击剑与骑马,这是当时进入上流社会的人物所必须具备的技能.从此,图宾根神学院出现了一名用功读书,却不太参加击剑与骑马活动的学生黑格尔.一些同学对黑格尔的埋头苦读颇有看法,就私下里画了幅漫画嘲笑他.一天,黑格尔看到了这幅画.画中的他是一个驼背、撑拐杖的小老头.他宽容地笑了笑没作计较.他比较成熟,既然能够巧妙地用毕业演讲迎合中学校长、学监们爱被奉承的心态,当然也会老练地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在图宾根神学院,黑格尔只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哲学硕士论文.1793年通过神学博士论文后,黑格尔放弃了成为一名收入高、生活稳定的牧师的机会,宁可当家庭教师,因为他可以充分运用那些主人家的丰富藏书,研究学问.从1801年起,黑格尔凭扎实的学问进入耶拿大学当教师.经过多年的努力,黑格尔写出了《精神现象学》.当时,拿破仑的军队在欧洲攻城略地,摧毁各国封建王朝.法军攻入耶拿的1806年10月29日这天,对黑格尔来说极不平常.这天他亲眼目睹拿破仑骑马进耶拿巡视的情景.第二天他写信给朋友说道:看到这个“掌握着世界,主宰着世界的人骑在马上,令人有一种奇异的感觉”.同时他又担心自己几天前寄出的《精神现象学》书稿,会不会在这场战火中损坏.《精神现象学》是他数年钻研完成的哲学著作,铸就了他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和辩证法的基础.黑格尔专注于学习研究,却不是一个只埋头于书斋的老学究.他对生活中的美有着非凡的敏感.在美因兹城,他漫步在莱茵河畔,注视着田野里牧羊人住宿的茅屋,静静欣赏田园风光;同时,回想历史上莱茵河孕育的欧洲文化渊源,又感叹战争对平静生活的破坏.看到两边田园中村庄的废墟、被战争炮火削去尖顶的教堂钟楼,黑格尔陷入了沉思中.在法兰克福,黑格尔每星期总要去一次剧院.他欣赏莫扎特歌剧《魔笛》、《唐璜》,对音乐和演员的艺术水准有独到评价.同时他对生活中的美给予理性的思考,提炼后形成自己的美学观念.黑格尔的欣赏总是伴随着深沉的思索,似乎成为一种习惯.他在1797年给妹妹的女友的一封信中,自嘲地说自己“一度是个教师,并把这个称号和他的随身行李一块带着到处奔走,正如背着一个不断用拳头捶打他的魔鬼使者一样”.黑格尔执着地追求真理,同时又不被生活中的一些假象所迷惑,“我不能满足于开始了人类低级需要的科学教育,我必须攀登科学的高峰.”1807年,他的好朋友谢林告诉他,当时人们对用一根线系上一个金属物体,在水或其他金属上方摆动的磁学实验,十分着迷.黑格尔回信中就友善地提出,实验必须摆脱偶然因素或人为的干扰,才能得出科学的结果.黑格尔批判地继承了康德等前辈哲学家的研究成果,吸取了他们哲学思想中的辩证法因素,建立起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他认为世界一切事物都是从“绝对精神”中派生出来的.艺术是绝对精神对自身的直观,宗教是对绝对精神的伟大的崇拜,哲学则是通过概念来表现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都被他认定是观念和精神的体现.他在《逻辑学》一书中提出了辩证法中的三大法则: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与否定之否定规律.从他提出的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可以看出他已研究出人类的认识,是一个沿着螺旋式上升的不断前进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他是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全面系统地表述了辩证法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的著作《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和《美学讲演集》等,是人类思想史的宝贵财富.他取得的成就来自他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的努力.在图宾根神学院那枯燥的学习生活期间,他常在同学中朗诵诗人希坡尔的一首诗《生命旅程》:朋友们,向太阳,让人类的幸福之果快快成熟!几茎残枝、几片碎叶,怎能把太阳的光辉遮住?要穿过这些残枝碎叶,奔向太阳边去,吸吮着他的热和光,不要顾虑……黑格尔以此自勉,也激励同学,共同去探索真理.

18、对孩子来说,也是一套再合适不过的“通识教育大餐”。

19、他的著作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创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其指出:“绝对观念”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世界的运动变化乃是“绝对观念”自我发展的结果,认为他自己的哲学就是“绝对观念”的最高表现,普鲁士王国是体现“绝对观念”的最好国家制度。

20、看看,“按劳分配”和“按贡献取酬”,虽是翻译上的几字之差,其含义可谓大相径庭也——同样是“劳动”,“贡献”却有天壤之别不说,更重要的是,“取酬”含有“自己应该得到”之意,而“分配”却是“由别人决定”,变成了一种“恩赐”,可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21、如果你也梦想一睹朱自清、闻一多、钱穆、雷海宗等清华北大的教授风采;

22、至今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其中)对象、现实、感性,仅仅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被理解,而不是作为感性的人的活动,实践(被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被理解)。因此与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抽象地,由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自然不知道这种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发展了。费尔巴哈想要(研究)感性的——和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作为对象性的{gegenstāndliche}活动去理解。他因此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将理论的活动当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实践仅仅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被理解和确定。他因此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23、(分三个主要部分:小逻辑、自然哲学、精神哲学)

24、看看道家怎么说的。《道德经》云:“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道家的“道”指的是自然运行规律。相处宇宙间万事万物由“道”所支配,由简至繁、由少至多次第生成。又云:“冲气以为和”。在“道”的支配下,所有自然现象都是各种既有矛盾在相互竞争下(物竞)完全符合自然运行规律的结果(天择)。

25、一个拥有真正美的心灵总是有所作为的,并且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黑格尔

26、天地不仁的“不”字是“没有”的意思,天地没有仁义,把万物都当作刍狗看待,意在表明天地对万物一视同仁,不会偏爱某一方,这是老子对于天神“去人格化”的深邃思想,彻底否定了人格化造物主的存在,避免了中国宗教的产生。

27、AufseinemBetteweinendsaß,

28、自为存在之所以代表着理念性,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排斥”(Repulsion)和“吸引”(Attraktion)其实是同一个活动的两个方向。某东西为了成为孤立的单一体,必须排斥他者,但这恰恰意味着它需要他者,并在这个意义上重新吸引他者,与之相关联,以之为自己的一个环节。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愈是排斥某东西,殊不知与这个东西的关系愈是密切。近代的个人主义就是立足于片面的自为存在,即只看到“排斥”环节,“这个最大、最顽固的谬误反而以为自己是最大的真理,——因此在一些更具体的形式下显现为抽象自由或纯粹自我,随后显现为恶。”29针对这一点,黑格尔指出:“排斥仅仅是理念性的应当,而理念性是通过吸引而实现的。……前者(排斥)是单一体的实在性,后者(吸引)是单一体的已设定的理念性。”30

29、我们可以断言,没有激情,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能完成。

30、一句哲理在年轻人嘴里说出和在老年人嘴里说出是不一样的。年轻人说的`只是这句哲理本身,尽管他可能理解得完全正确。而老年人不只是说了这句哲理,其中还包含了他的全部生活!

31、他是他自己本身的目的他自身中有一种无限的价值、一种永恒的使命——黑格尔

32、出自:WilhelmMeistersLehrjahre,《威廉·麦斯特的学徒岁月》1795

33、 可见,“理性”(Vernunft)或是绝对精神(AbsoluterGeist)实质是黑格尔在不假自我主观评判的、是对支撑所有的客观存在的逻辑、或称之为自然法则、自然规律如实的、绝对理性的哲学命名。“绝对精神”实为以思维的概念形式表现出来的逻辑,是宇宙万物的内在(自身的)的核心本质,万物(所有存在)只是它的外在表现。

34、上面这个典故出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孙权劝学》,是成语“吴下阿蒙”的原始出处 ,想必大家都听过。

35、在《书读完了》一书中有一个同名的小章节,在浩如烟海的书的世界里,针对看什么书、如何看书的问题,金克木给读者们提供了一份实实在在的读书书单。

36、它还有一个梦幻无比的中文名字《仲夏夜之梦》

37、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展的艰苦工作,并长期埋头沉没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有所成就。——黑格尔

38、附录一段恩格斯的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的文字作为本文的注脚:他说,黑格尔的名言“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这显然是将现存的一切神圣化,是在哲学上替专制制度、替警察国家、替王室司法、替书报检查制度祝福”。但是,这样想的,只是“近视的政府”与“同样近视的自由派”。“在黑格尔看来,凡是现存的决非无条件地也是现实的。在他看来,现实的属性仅仅属于特定时段的必然存在而已”,“这样一来,黑格尔的这个命题,由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本身,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长远地看都会成为不合理的”。

39、黑格尔的逻辑学以真正的“无前提者”亦即“存在”(Sein)这一没有任何规定性或空无内容的东西为开端。他在开篇的“科学必须以什么作为开端?”这一节里指出,之所以不能以古代哲学的“一”、“努斯”、“实体”或近代的“自我”等等为开端,原因在于这些概念掺杂了太多偶然的经验内容,而如果刨去这些内容,在纯粹而绝对的意义上理解它们,那么它们和“存在”就没有任何区别。换言之,真正的本原——哪怕不以任何别的东西,只以“开端”(Anfang)本身为本原——无论叫什么名字,实际上都是指“存在”,此外无他。

40、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年轻学子们还能津津有味地听课、读书,可见大师们的授课内容有多精彩绝伦、妙语连珠。

41、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

42、既是绝版教科书,也是难得一见的文学瑰宝。阅读价值、文学价值、收藏价值,都是教科书中的瑰宝之作。

43、早期社会主义活动家奥古斯特·倍倍尔(左上)、威廉·李卜克内西(右上)、卡尔·马克思(中)、卡尔·威廉·托尔克和斐迪南·拉萨尔(右下)

44、想要拥有深邃的思想、过人的心智、深厚的艺术品鉴力,这套书真的别错过。

45、出自:AlsoSprachZarathustra,EinBuchfürAlleundKeinen.

46、创造社成员(左起:王独清、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

47、胡克不到30岁就当上了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却养成了打压新人的坏习惯,而当时声名鹊起的牛顿就是受害者之一。

48、“父母在,不远游”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句,出自《论语·里仁》。意为父母在世,子女的义务便是尽心照顾、陪伴他们,不应该去远方闯荡让父母担心。

49、与所爱的人长期相处的秘诀是:放下改变对象的念头。

50、对于德语的“wirklich”,名词属性,通常中文译作现实的、存在的,对这个译法存在一些争论,但相对不多不是争论之焦点。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vernünftig”,形容词词性。对于该词最多见的中文翻译是“合理的”和“合乎理性的”两种。那么,对黑格尔的这句话怎么翻译更能准确还原作者的本来意图?或者,如果这两种译法都欠妥当,那又改如何翻译?

51、上两段大量引用了孙伯鍨、侯惠勤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与现状》与张一兵、姚顺良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从创立到第二国际》,特此说明。因为这篇文章并不是学术论文,只是普及性文本,所以个人以为这种引用没有什么问题。 

52、1805年开始写《精神现象学》,于1807年3月出版。它标志着由康德开始的德国哲学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也标志着黑格尔已经成为一位成熟的和独树一帜的哲学家。黑格尔在这部巨著中划时代地提供了一部人类意识的发展史。它从内容上将人类意识发展分为5个阶段。①意识,②自我意识,③理性,这3个阶段属于主观精神;④精神,即客观精神;⑤绝对精神。黑格尔的整体观和伟大的历史感,均体现在这部意识发展史中。《精神现象学》作为人的意识发展诸阶段的缩影,深刻地揭示了人的个体发展及人类社会发展两个方面的历史辩证法。

53、只折磨自己是单相思,只折磨别人是虐待狂,既折磨别人更折磨自己是爱情。

54、这四个突兀难解的汉字,今天普遍被译作“扬弃”。

55、从马克思和对手相互惺惺相惜的态度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马克思的确并没有私敌。即便是对手,在抛开政治分歧时,他那种不妥协的原则和强硬的态度就会立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充满着温情和爱心的人。不仅对认识的人如此,日常的马克思更是一位风度翩翩的绅士,对陌生人也会友好伸出援手。1866年底到1867年初,为了出版《资本论》第一卷事宜,被普鲁士驱逐出境的马克思不得不返回汉堡和汉诺威。令他好笑的是,在滞留期间俾斯麦居然还派来了信使,希望“利用我(马克思自称)和我的大才为德国人民谋福利”。就在这次旅程结束后,他从汉堡返回伦敦,在港口遇到一位德国女子。

56、修过佛学。1941年,金克木经缅甸到印度,在《印度日报》及一家中文报纸任编辑,同时学习梵语和巴利文,又拜师乔赏弥在佛教圣地鹿野苑学习佛学。经过5年的学习,金克木精通了梵语和巴利文,熟读大量佛典经书,后来撰写了众多有关印度文化的书籍,还与季羡林先生一同培养出我国第一批梵语和巴利文学者。

57、关于aufgeben的辩证含义,中国哲学家也有阐述,比如冯友兰先生在接受母校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的答词里,就说道:“发展过程是一种辩证的运动。用黑格尔的术语说,就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换言之,就是正、反、合。这样的合,包括了正、反的一切精华。在这个意义上,现在应当包括过去的一切精华。这是解决不同的文化矛盾冲突的自然方式。这种解决应当是黑格尔称之为‘奥伏赫变’的过程。这的确是一种很复杂的过程,是与简单化针锋相对的。”(《在接受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的仪式上的答词》,载《冯友兰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58、咦!这种问答的形式,不正是提问法和找错法!

59、“如果说我比别人能看的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缘故。”牛顿的自谦名言让后世感受到了人类科技文化传承的伟大意义,让人感慨:

60、黑格尔的著作以其覆盖面之深广而享有盛誉。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体系来理解哲学的历史和人们身处的世界本身――在黑格尔,这个世界通常被看成是“一个历史的行进,其中每一个相续的运动都是为解决前一运动中的矛盾而出现的。”

61、无知者是最不自由的,因为他要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黑暗的世界——黑格尔

62、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的事业,乃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抑他人的伟大使之与他人相齐。——黑格尔

63、JohannWolfgangvonGoethe

64、金克木不会闲来无事的跑去读哪个人或者去古玩市场淘个宝,他讲究的其实是个“通”字。文章与文章要“通”,文与理要“通”,中国的和外国的要“通”,古代的和现代的要“通”,过去的和未来的要“通”,老物件和新鲜事物要“通”,书、人、物也要“通”。

65、恩格斯曾经说过,马克思是“他所处的时代最遭憎恨、最受污蔑的人”。这个评价仅有一点没有说对,那就是:不只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在后世憎恨和污蔑马克思的人也只多不少。纳粹德国针对马克思的犹太身份展开了各种恶毒宣传,西方许多仇视马克思的人,也在此后持续不断地往马克思身上泼脏水。在他们的宣传煽动之下,马克思真实形象被扭曲,甚至在西方冷战的反共高峰期,被恶意塑造为反派象征符号。

66、相对于无神论者所倡导并对之孜孜不倦加以追求的“客观规律”、“道”、“法”、“理”,有神论者寻道的过程则要简单轻松许多。《圣经》中:“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神与道是自有永有的、双位一体的存在,对神的信仰可使信徒直接从神那里获得“道”,这是一种捷径,省去了无神论者追求真理的艰辛过程而直接使心灵获得了归属感、安全感体验。

67、恩格斯后来给其以高度的评价:“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在这个体系中,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68、本期的推送就到这里了,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所熟知的误用名句,帮更多的人逃离错误的漩涡,不再误读经典。

69、分析语言结构,合理在语词构成上是动词合+名词理的动宾结构,是“合于理”的简化。故,逻辑上,“理”的所有11个含义中,凡能被“合于”有效组合形成的有效含义都属于“合理”的有效应用意义。当“理”作为职务、身份、姓而存在的时候,“合理”不能符合语言逻辑加以排除,除此之外,剩余还有7种含义均可顺利与“合”组合生成通顺的词义。以此组合的“合理”的含义分别是:合乎物质组织的纹路;合乎本性;合乎道理、事理;合乎忠恕;合乎容止或行动;合乎名分;合乎法纪、法律。而在百度中搜索和查阅“合理”,仅得到如下简单的解释文字:指合乎道理或事理。语出唐刘知几《史通·载言》:“言事相兼,烦省合理。”可以发现,对于“合理”的词义解释,词典实有简单粗略之嫌。进一步研究“理”的这7个不同意义可以发现,除了“物质组织的纹路”这一条含义不具备明显主观判定因素外,其余的“道理、事理”、“本性”、“忠恕”、“容止或行动”、“名分”、“法纪、法律”都存在着客观标准难以确定的问题,即由于无法排除人为主观判定因素而存在程度不同的无法传递精准意向的问题。而歧义性正是造成读者曲解作者本意图的最大障碍。

70、如果你生活是一种无法抗拒的、无法改变的痛苦里,那么这种痛苦将是你的幸福!给自己一个希望和勇气,大喊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慷慨的说句“大不了就是一死”!——黑格尔

71、查阅百度百科,“理”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种词性。而作为名词词性的“理”共有11种词义,摘录于下:

72、这点可以从马克思早年稚嫩、却相当有价值的两篇资料中体现出来。这是他在毕业时提交的一篇宗教论文和一篇德语课论文。按中学规定,在宗教论文中,他应该“根据《约翰福音》第15章的前14节,讨论信众与基督的统一”,然而在通篇“上帝”“定罪”“赎罪”“对基督的爱”“神性的美德”术语之下,掩藏的是这位未来的无神论者对真理和光明的追求,在论文中他写道:“摆脱迷信的枷锁……柏拉图也在不止一个场合谈起过对更高形式存在的深切向往……”此时的马克思,当然不可能对“迷信的枷锁”和“更高形式存在”有具体的认识和想法。但很明显的,冲破桎梏,追求更高的意识已经在他心目中萌芽。假以时日,这位少年终将会以更清晰的语句,更洪亮的声音说出此时他想表达的意思:“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73、直译:除了孤独和卑微之间的选择,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更多的东西了。

74、受影响于:亚里士多德、安瑟伦(Anselm)、笛卡尔、斯宾诺莎、歌德、伯麦(JacobBoehme)、卢梭、康德、费希特、谢林等。

75、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常缩写为G.W.F.Hegel;公元1770年8月27日—公元1831年11月14日

76、而8年后牛顿发表了震惊世界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完整的牛顿运动学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并运用创造的微积分证实了定律的正确性。

上一篇:精选常回家看看歌曲简介(19句集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