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个性网

精选传习录(95句集锦)

李花花
导读 传习录 1、13 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工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2、与朋友相处,只有彼此谦让,才能让双方都受益,互相攀比...

传习录

1、13 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工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2、与朋友相处,只有彼此谦让,才能让双方都受益,互相攀比则会双方受损。在人际交往中,要抱着谦虚的态度,才能实现双赢和互补,有所进益。

3、● (听学·传习录)“傲”为人生第一大病(45)

4、● (听学·传习录)灾祸根源,四大原因(35)

5、第三个层次:我们心中的“圣人”常常被我们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所遮蔽,人若要成为圣人,必须剪除掉我们心中那些遮蔽本心的行为和观念。

6、(解读)我们自己以为懂得了一个很好的道理,但却未能付诸行动。王阳明认为,原因只有一个,你只是知道了这个道理,却并未真正用“心”去体悟它。知是行的开端,行则为知的完成,二者互为始末。一件事情,只有自己亲身经历后,才能体悟其中顺、逆的切实情境。

7、常言道三十而立,而三十岁的王阳明仍然一脸迷茫、一头雾水、一事无成。不仅如此,他还得罪了朝廷有名的太监刘瑾,结果是不仅挨了大板,还发配到当时的烟瘴之地偏远山区贵州,一待便是三年!

8、欲要聆听心声,须了解心学;欲了解心学,须读王阳明的《传习录》!

9、只有理解透彻了,就记住了,若是只为求记住,那么记的过程会很痛苦,而且也不会理解透彻。而只要理解透彻了,自然就记住了。但理解也不是最高的,最终极的境界还是“自家本体”——自己的心。理解最终还是为自己所用,如果目的是求理解,那还是不够的。

10、正德五年,王阳明被任命为庐陵知县。当地百姓因为无法忍受官府的压迫而发起暴动,王阳明安抚百姓,并承诺为其做主,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在任期间,他以疏导为主,关心百姓的诉求,也积极推行教化。这种行政管理方式,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11、阐析:王阳明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说,“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

12、《传习录》是王守仁的讲学语录,为儒家重要著作之一。《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堪称“心学”第一书。

13、除了个人阅读体悟以外,还需要有必要的例证与解释,我们才能更通透地领悟《传习录》中传达的智慧。

14、王阳明将“心学”精华凝成这4句话28个字。他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遮蔽的心,这是“天理”,在“情感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但是,当我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就会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善恶的差别。

15、王阳明迫于无奈,张弓搭箭,三发三中,全是红心!

16、(解读) 这句话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是说,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人人皆可以为圣人。第二层是说,人要成为圣人,必须反求诸己,向本心里致良知,寻求万事万物之理。第三个层次是说,人心中的“圣人”J经常为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所遮蔽,人若要成圣,则必须除掉这些遮蔽本心的行为和观念。

17、第二阶段是我们心里情绪发动起来,开始的心理活动;

18、阐析:人心是天渊。人的心性与天原为一体,天所包含的一切,也就是心所包含的一切。天的属性就是人心中的本质的内容。

19、无独有偶,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没有人有意做恶,恶只是来自于无知。王阳明虽然没说恶,但观点与苏格拉底却是同理。

20、这样,人人就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贤,而人人也都有成为尧舜的潜能。

21、传的拼音有两个: chuán  zhuàn

22、● (听说·传习录)知行合如何开始(15)

23、● (听学·传习录)无善无恶心之体(31)

24、(解读) 心里有致良知、止于至善的信念,就如同心上的疼痛一样,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反省自我,存善念、行善事,这样一来自然就心无旁骛了。

25、07: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26、陆澄说:“世上著述纷繁,大概只会破坏孔孟圣学吧!”

27、上卷是语录体,是相对比较基础的东西。比如什么是“知行合一”?什么是“心即理”?什么是“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等等,主要是强调什么是圣人之学,身心之学,要领在于体悟实行。阳明心学是入世的东西,不是空谈心性,和佛道之学是有分别的。心学不讲彼岸,强调入世践行,强调儒家的“修、齐、治、平”,强调对我们实际的生活和人生究竟有什么帮助,绝对不是遁世枯禅。

28、正德,己卯六月乙亥,宸濠以南昌叛,称兵向阙。破南康、九江,攻安庆,远近震动。

29、● (听学·传习录)第一等事:读书学圣贤(29)

30、06: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31、在众多版本的《传习录》中,中国传媒大学阳明学院院长周月亮教授的《王阳明〈传习录〉逐条精讲》就兼具这些特征。

32、阐析:这句话有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成为尧舜一样的人物,只是自惭形秽,觉得自己做不了圣人,自我退缩了;

33、(释义) 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 表面看是收敛, 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34、陆澄问:“圣人能应变无穷,莫非事先研究谋划过。”

35、“义理无定在,无穷尽。吾与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谓止此也。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他日又曰:“圣如尧、舜,然尧、舜之上善无尽;恶如桀、纣,然桀、纣之下恶无尽。使桀、纣未死,恶宁止此乎?使善有尽时,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见’?”

36、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37、《传习录》是哲学著作,由王阳明的门人弟子对其语录和信件进行整理编撰而成。王阳明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38、作为士大夫,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王阳明是屈指可数的几位既有“立德”、“立言”,又有“立功”的人。其德行、事功,至今仍受到读书人的敬仰,可见其非凡的人格魅力。他一生中先后被朝廷委以诸多的军国要职,功勋卓越,战功累累,无人可及;但他又的的确确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文人,也是明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在整个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留下了极其闪亮的一笔。

39、根据这种观点,一个人如果真的明白了什么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会去做。如果他没有付诸行动,原因只有一个:他并未真正认识到善,及该行为给自己及社会带来的好处;同样,坏人作恶,原因也是对于善的无知,或者没有真正认识到善的益处。 

40、自此以后他就矢志不渝地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了。

41、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养心”、发明本心。一个人内心恶念盖过了善念,就要做起坏事来;一个人内心不安稳、不安定,也无法做成事情。王阳明这里用种树作比喻,告诉我们,我门的内心是我们修德、做事的基础。

42、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

43、(释义)善念在心中萌发,觉察到它。就扩充这种善念。恶念在心中萌发,觉察到它,就遏制这种恶念。

44、9 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45、14: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46、徐爱(公元1488——1518年),字曰仁,号横山。浙江余杭人,王阳明的妹夫,也是阳明先生的第一位学生。曾任南京工部郎中。王阳明痛惜其英年早逝,曾叹曰:“曰仁殁,吾道益孤,至望原静者(陆澄)不浅。”参看《明儒学案》卷十一。

47、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依照阳明心学而能成世俗之功,其原因之一恰恰是他们践行了阳明“心学”中的“知行合一”。

48、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心达到“纯是天理”、“虚灵不昧”或者说“致良知”状态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达到非常寂然、专虚静的时刻,那么万事万物的道理就会自动显现。所以说,心外没有理,心外没有物。一切外求者,都是在缘木求鱼。

49、《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传习录》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同时还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因此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士人的推崇。

50、(解读) 精神、道德、言语、行动,大多以收敛为主,向外发散开来是不得已而为之,天、低、人、物都是这样。

51、(释义)天地化生,如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别?你想赏花,即以花为善,以草为恶。若要利用草时,又以草为善了。这些善恶都是由人心的好恶而产生的,所以从形体上着眼看善恶是错误的。

52、2 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

53、解析:有位朋友问王阳明:“读书而硬记不住,该怎么办呢?”

54、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隆庆时追赠侯爵。蔡汝楠(1516年-1565年),字子木,号白石,浙江湖州府德清县人,明朝政治人物。

55、周月亮教授是当代“心学”名家,对吕峥、雾满拦江等阳明“心学”的研究者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

56、● (听学·传习录)赏不逾时,罚不后事(38)

57、第一个阶段是我们心里感知到的一瞬间,心头的一涌动;

58、● (听学·传习录)成功如种树,切忌空想(11)

59、第三个层次是说,人心中的“圣人”为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所遮蔽,人若要成圣,则必须除掉这些遮蔽本心的行为和观念。

60、王阳明(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名守仁,余姚(今浙江)人,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

61、05: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62、周月亮教授的《王阳明〈传习录〉逐条精讲》极为重视《传习录》的版本。

63、解析:心里有致良知、止于至善的信念,就如同心上的疼痛一样,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反省自我,存善念、行善事,这样一来自然就心无旁骛了。

64、15: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人若复得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

65、人若复得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

66、解析:王阳明继承了孟子思想中的精华,他说良知良能人人皆有,圣人和愚夫身上都有。圣人只是保全它而不让它遭受任何蒙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良知自然常存,这也是修习。

67、● (听学·传习录)真正的友谊,可忽略距离(48)

68、阐析:心里有致良知、止于至善的信念,就如同心上的疼痛一样,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反省自我,存善念、行善事,这样一来自然就心无旁骛了。

69、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70、04: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71、我们看到第一眼是不是有这种感觉:“唉呀,这个小妹妹好可爱呀,我心里好喜欢”。这喜欢的一涌动,就是行的第一阶段。

72、这首诗大意是说,人人的定盘星、定海针其实就是自己的心,我们看到外在的千变万化,是因为我们心动了,心被带走了,带到千千万万的事事物物那里,我们的心被物化了;

73、阐析:一个傲字,是我们人生最大的毛病。身为子女的傲慢,必然不孝顺;身为父母的傲慢,必然不慈爱;身为朋友的傲慢,必然不守信。

74、所以,对于自己的错误,要严格对待,及时反思改正。而对于他人的错误,只要人家能及时改正,我们也要懂得宽容之。

75、解析:一个‘傲’字,是人生最大的毛病。身为子女的傲慢,必然不孝顺;身为父母的傲慢,必然不慈爱;身为朋友的傲慢,必然不守信。

76、0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77、古人讲,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意思是顺着自己的恶念去行动很容易,就像山崩一样,一下子就爆发出来,不可收拾;而顺着自己的善念去行动,就像登山那样困难,需要持之以恒的信心、毅力。

78、● (听学·传习录)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7)

79、明嘉靖三十年衡湘书院刊本83MB,黑白9MB

80、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他人勤奋

81、● (听学·传习录)学问也需要消化吸收(28)

82、王阳明说:“这是因为你只知道静养,却没有下克己的功夫。人只有在具体的事情上多磨炼自己,才能做到静亦定,动亦定。所以,你必须在事上多磨炼自己,让自己见识多了,历练多了,自然遇事不再慌乱,能够从容处理。而如果你只是爱静,爱空想,那是叶公好龙,遇事依旧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修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83、(解读) 现在的人即是在吃饭的时候,没有其他事情摆在眼前,他们的心仍然忧虑不止,只因为自己的心忙碌惯了,所以收都收不住。

84、3 无善无恶事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85、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86、第二年正月三十日,王阳明到开先寺(即今秀峰寺),刻石记功。记功碑上称颂皇帝的“皇威神武”“亲统六师临讨,遂俘宸濠以归。”在短短的碑文中,王阳明也隐隐表达了自己难言的复杂心情。

87、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88、解析: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有善有恶是你的思想在活动了。知道善知道恶是一种良好的知道。有好的作为及去掉恶行都是基于对事物的理解。

89、链接:https://pan.baidu.com/s/16cJU2kwWmOs3Qv2q6Wrrjg提取码:x58y书名:《传习录》精读

90、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91、下卷主要内容是致良知,这一卷先生自己没有审阅过,上卷和中卷先生都是审阅过的。提出了“本体功夫”和“满街都是圣人”的观念。核心是天泉证道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是阳明心学的精华所在。

92、自阳明心学问世起,500多年间,不仅风行华夏大地,而且还风靡整个东亚。到现在依然火遍大江南北,东西两岸。

93、人的心,性与天原为一体,天所包含的一切也同时是心所包含的一切。天的属性就是人心中的本质的内容。所以,心只有一个,天只有一个,知的本体——天也就只有一个。

94、大概这次刻石记功时,开先寺一带的景色给王阳明很深的印象,他十分喜爱这个地方。这年三月,他又一次来到开先寺。徜徉林中,沉吟水畔,这清幽山水,这林涛泉石和众多的人文胜迹,使他联想到自己的宦海浮沉、坎坷人生。感慨之余,他写下了好几首诗,来抒发自己内心的烦忧。

上一篇:精选重阳节最佳祝福语(90句集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