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生平简介
1、以口吃之人做游说他国之君,想想也有些可笑,最终“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於秦,不能自脱”,意思是说韩非最终还是死在秦国,不能逃脱游说的祸难。
2、过了一段时间,秦王政又想到了韩非,后悔将韩非下狱问罪,就派人赦免韩非,但此时韩非早已不在人间。
3、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著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
4、而韩非对于申不害的术治也给予了肯定,并且认为“主无术于上之患”、“主无术以知奸”,而韩非法家思想中的“术”理论也是直接来源于申不害,不过申不害单单只强调术,而忽视了法,所以韩非评判商鞅和申不害的思想是“二子之于法术,皆未尽善也”,所以这就又要讲讲法家思想中的“势”。
5、《韩非子·定法》有云: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意思是所谓术,就是依据才能授予官职,按照名位责求实际功效,掌握生杀大权,考核群臣的能力,这是摆在明面上的,所以又被称为阳术。
6、孔子,名丘,字仲尼。据史记所说,他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他是儒家的始创人物,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也被称为「圣人」。(韩非子生平简介)。
7、韩非著有《韩非子》一书,本书一共五十五篇,将近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8、《韩非子·难三》记载: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意思是术是藏在君主胸中,用来对付各种各样事情,并且在暗中驾驭群臣,这是君主深藏在心中的,而不能说出来的,所以又被称为阴术。
9、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商君书·赏刑》
10、公孙龙(约公元前325-前250年)赵国人,或曰魏人,有传字子秉。约生于周显四十四年,死于周惠公六年,生平与庄子、惠施、孟子、邹衍同时。公孙龙因为是「专决于名」,执名为实,他的辩论主要是语言的自身所展开,离开了具体、经验的事物辩论。
11、韩非为何被称为法家的集大成者?这是因为韩非站在前人的肩上,而形成和完善了一套属于自己独有的理论,他总结了商鞅的尚法、申不害的用术、慎到的重势,并且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治思想,提出了一套“以法为本,法、术、势相统一”的独树一帜的全新法家理论。
12、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3、可是,韩非的学说始终没有被韩王采用,韩非就一直在家发愤著书。他的书传到秦国,被秦王政看到了。其时,秦王政正在准备完成统一的大业,迫切需要一套适合统治需要的理论。他读了韩非的《孤愤》、《五蠹》,深表赞同,大为赏识。他感叹道:若能见到文章的作者,和他相处在一起,“死不恨矣”(《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4、可以看出,这九家学术流派都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治国流派,并且门徒众多,传播广泛,只要精通其中任意一家的学者,都足以成为辅佐帝王的治国良臣。
15、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是围绕“耕战”进行的,所以奖励耕战而重农抑商,《商君书·农战》记载:劳民者,其国必无力,无力者,其国必削,意思是想要国家不衰弱,就不能“劳民”,韩非主张的“尽其地力,以多其积(出自《韩非子·五蠹》)”,也就和商鞅重视农战的思想不谋而合。
16、韩非子中的著名寓言有《自相矛盾》、《郑人买履》、《滥竽充数》、《中饱私囊》、《三人成虎》《一鸣惊人》等。
17、如果韩非只擅长写书,那他充其量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但韩非身为韩国公子,他看着韩国日渐衰落而整日忧心忡忡,心中有强韩之策,于是“数以书谏韩王”,但结果“韩王不能用”,如果是布衣士子,国君不采纳自己的主张,换个国家效命就是,从山东六国投秦而受到重用的士子,比比皆是,这也是一条出路。
18、韩非子是我国古代战国晚期的韩国人也就是现今的河南省新郑,他也是我国古代法家的代表人;是当时以至于现在的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韩非子出生于韩国贵族,他是当时的韩王歇的儿子,从小天资聪慧,手笔也非常的有才学,虽然口吃,不善于言语表达,但是却非常的善于著作表述。
19、当然这并不是主张臣子掌权,而是主张君主掌握绝对权势,他认为只有如此,才能做到令行禁止,继而实现“法治”,正如上述引用则是慎到对于“势”的理解而做出的比喻。
20、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姓墨名翟,生卒于约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376年,鲁国人,一说宋国人。墨子出身平民,自称「北方之鄙人」,人称「布衣之士」和「贱人」。
21、说到这,就有些人认为,韩非的法家思想只是对于这三者简单的糅合,其实不然。
22、公元前234年,韩非到了秦国。秦王政十分高兴。但秦王政生性多疑,且喜怒哀乐变化多端,所以韩非入秦后,没有得到信任和重用。
23、关于韩非子的死,《史记》上是这样说的。有很多不同说法,李斯将韩非子介绍给了秦王,为何又嫉妒他陷害他的。
24、许行是鲁国的农业专家,亦为先秦诸子农家的代表人物,为神农之言者。
25、在《史记卷老子韩非列传第三》中描述:“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这句话里面明确写着“非,为人口吃”,所以一般史学界都认同韩非口吃(结巴)一说。至于实际情况是否真的如此,因年代久远,已经无法确认了。
26、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他的主张就是“法治”,商鞅劝谏秦孝公时,就明确地提出了“霸道治国”,深得秦孝公认可,他认为要强秦,必须变法,这就需要确立法的重要地位,制定法令,以此来让全民遵守。
27、此外,商鞅还主张连坐和轻罪重罚,认为只要刑罚够重,“则民不敢试”,韩非对于商鞅的这个主张那是大为赞赏,认为“小过不生,大罪不至”。
28、常言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虽然这不符合唯物主义,但也说明了命运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有多么不顺,只要努力,总能见到属于自己的阳光,韩非正是如此。
29、正如上述引用,则是说明了商鞅主张——“刑无等级”,这就完全推翻了之前的“刑不上大夫”的治国思想,商鞅是这样提的,也是这样做的,后来秦太子嬴驷触犯了新法,但太子又不能处罚,但是为了树立法的权威性,就刑罚了嬴驷两位位高权重的老师。
30、韩非深爱韩国,但不被韩王重视。入秦后陈书秦王弱秦保韩之策,终不能为秦王所用。因弹劾上卿姚贾而致其报复入狱,后李斯入狱毒之。韩非著有《韩非子》,他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31、另外还有说是,韩国派人游说秦王修“郑国渠”时,韩非子在其中积极周旋,后被秦王说这是一起弱秦的“间谍”事件,而李斯正是这种说法支持者,这样李斯必然与韩非子产生针锋相对的立场。所以韩非子被下狱毒死,韩非子是为了保护韩国而死。
32、李斯对韩非的到来十分不乐意。老同学互知底细,更何况,早在荀子门下一起做学生的时候,韩非已表现出高于自己的天资和才气。李斯生怕秦王政将对自己的赏识与恩宠转移到韩非身上。如果韩非一旦被重用,自己的地位就会受到威胁。
33、人之性,恶也,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34、韩非子到秦国后,秦王让其说说对秦国的发展展望。可是,韩非子是个“口吃”,于是就用笔写下了长篇论述。结果被李斯,姚贾嫉妒,在秦王面前说韩非子是韩国公子,一心向韩,不如“过法诛之”,秦王听从了建议,下令将韩非子下狱。不久李斯派人送毒药给韩非子,韩非子要见秦王不得见,含恨死如。后来秦王后悔时,也已经晚了。
35、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韩非就是这样的人,因为他的著作是一只不会燃尽的蜡烛,即使过了几千年,依然在历史中闪闪发光,他作为法家无可争议的集大成者,笔者下文就来具体分析分析韩非的“法”为何可以影响千余年,不过我们还得要先说说韩非的“前人”。
36、荀子,名况,字卿,赵国郇邑人,生于周郝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卒于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5年),战国后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关于荀子的记载很少,而且颇有出入。荀子是继孔子、孟子以后最大的儒学的。他的思想记载于《荀子》一书中,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荀子曾经游历燕、齐、楚、秦赵多国,后家居兰陵至死。
37、李斯派人给已经下狱的韩非送去毒药,让他自杀。韩非想向秦王表白,但遭拒绝,只好饮鸩而死。这时是韩非入秦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33年。
38、申不害,原本只是郑国的贱吏,后来郑国被韩国灭掉,申不害也就成为了韩国人,在韩昭侯时期,任申不害为相,开启了申不害在韩国“内脩政教,外应诸侯”的变法图强之路,而最终的结果是“国治兵彊,无侵韩者”。
39、此外,慎到还主张君主要充分调动臣子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臣子的才智,认为只有如此,才能做到“君逸乐而臣任劳,臣尽智力以善其事”,不过慎到相比较商鞅和申不害而言,其实他并不是势治思想的践行者,只是一个理论者,不过尽管如此,也影响了韩非法家思想的形成。
40、秦王对韩非子的书很欣赏,就问李斯是何人所著?李斯说是韩国的韩非子所写。秦王后来就命攻打韩国,是要见到韩非子。韩王不能招架秦国的进攻,就命韩非子出使秦国。
41、尽管如此,法家思想在历史乃至现代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整理了国家政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治理了风俗习惯管理并控制人口,它也是法律的发源点,但是法家也有不足,它反对礼制,认为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道德可言,在经过秦王的重视后,往往轻罪重罚。
42、慎到,战国时期赵国人,后来长期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对于齐国法家思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慎到主张君权至上,被称为法家学说中的势治派,那么什么是“势”呢,其实就是权势。
43、惠施,生于公元前370年(或公元前380年),传卒于公元前310年,战国中期宋国著名学者,名家鼻祖,与庄子为友,曾做过魏(梁惠王)的相国;后惠施联合齐、楚的活动遭到失败,被张仪驱逐。
44、本篇笔者就从韩非的生平说起,聊聊在法家思想上走在韩非之前的“前人”,继而说说韩非的“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