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个性网

精选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52句集锦)

李花花
导读 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 1、 那末,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到底在哪里呢? 2、《导言》撰写于1843年10月中旬一12月中旬,1844年2月发表在马克思和卢格在法国巴黎编辑出版的《德法年鉴》上...

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

1、  那末,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到底在哪里呢?

2、《导言》撰写于1843年10月中旬一12月中旬,1844年2月发表在马克思和卢格在法国巴黎编辑出版的《德法年鉴》上。(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

3、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费尔巴哈》中,我们不难看到,马克思着重强调的有以下几点:人的本质归根结底并不仅仅是宗教的本质这种抽象物,更不是脱离社会的孤立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1843年3月,马克思从社会退回到书房,开始进行历史研究,以解决《莱茵报》时期因现实与黑格尔理性哲学之间相互矛盾而产生的“苦恼的疑问”。1843年3月中至9月底,他撰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对黑格尔在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得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结论。10月,马克思被迫离开克罗茨纳赫,他来到巴黎这个当时革命运动的中心,并很快和德法两国的工人群众和工人组织建立了联系。之后,他开始考察工人运动,研究当时先进的政治思想,走上革命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便是马克思参加工人运动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首部著作。

5、在马克思确定的德国历史性当中,他认为黑格尔法哲学是现代国家理论最后和最高的形式。(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

6、  从哲学产生的理论派也犯了同样的错误(虽然是在相反的方面)。

7、马克思认为不能从原本开始而应从副本开始,因为原本是社会现实,副本是表现社会现实的理论形态,即哲学。

8、"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出自马克思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

9、“批判的武器”,是指一种正确的思想要为他人接受,划清真理和谬误的界线,只能论理和说服,这论理和说服就是“批判的武器”;简而言之就是一种思想,理论而已。

10、但也正如对一个女孩的喜欢停留于表面是不够的,要求锲而不舍地追求与深入理解,在那之后他才会看清更多。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定是出现了很多问题的,这一点当你敏锐思考到了,往后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就会发现,他们实际上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实际上还是有些不够深刻的,要不然就没有以后的发展了。所以有的学者坚持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的青年马克思万岁,这实际上是杀死了马克思主义,玷污了马克思之后的政治经济学创作,人毕竟不能一辈子停留于青春万岁而不去思考成人后的责任与担当;当然有部分学者认为政治经济学不是哲学,那这又错了,政治经济学是外在形而上学批判,属于哲学理论,内在形而上学就是以思辨理性为核心,自否性为前提的,形上意识逻辑体系批判。

11、可见,其实就“踏上哲学之路”这件事来说,伟大的思想家其实与今天的我们没有太大的差异,一如许多读了点尼采的诗句和散文就此迷上哲学、从而选择为此献身的“中二文艺青年”——年轻的心灵向往崇高的事物是必然的,因为他们也意识到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与人类历史上的崇高智慧产生共鸣,而他们表达这种向往的方式也由于其年轻而显得狂野不羁。从最开始的、片面地阅读伟大思想家的著作,迷醉于由此产生的片面的理解,如同邂逅美女一般的狂热眷恋。

12、这段名言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是说“理论不能代替实践”。批判的武器,是理论的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理论的批判;武器的批判,是现实的批判,是社会主义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13、     宗教批判摘去了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但并不是要人们依旧带上这些没有任何乐趣任何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们,伸手摘取真实的花朵。宗教批判使人摆脱了幻想,使人能够作为摆脱了幻想,具有理性的人来思想,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性;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旋转。宗教只是幻想的太阳,当人还没有开始围绕自身旋转以前,它总围绕着人而旋转。

14、那么对德国的政治哲学和法哲学的批判又意味着什么?

15、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是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真正射入这块没有触动过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为人。

16、我自己认为,如果我们需要走出这个政治与国家关系的陷阱之中,应当考察一下之后马克思从哲学转向政治经济学的看法。一个很精妙的比喻是这样“当雅典城遭到毁灭时,作为一个雅典人,泰米斯托克利斯(Themistokles),却劝说雅典人完全抛弃这个城市,而在海上,在另一个土地上建造新的雅典,而这个雅典是全新的。”这里泰米斯托克利斯就是马克思,而雅典就是古典哲学,尤其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古典哲学传统遭到了毁坏,马克思则从这里走出试图建立起以古典哲学传统的新哲学,这一点也就是后来反复提及的哲学转变。

17、随导言之后将要作的探讨——这是为这项工作尽的一份力——首先不是联系原本,而是联系副本即联系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来进行的。其所以如此,正是因为这一探讨是联系德国进行的。

18、《导言》也是马克思世界观和政治立场转变的产物。在1842年以前,在大学读书和《莱茵报》工作期间,马克思在世界观上是唯心主义者,在政治上是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1837年,马克思在柏林大学就读期间,受到了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也正是在此期间,他同以布鲁诺·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建立了联系,并开始以激进的民主主义的立场去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斗争。1842年年初,在大学任教的愿望破灭以后,马克思通过为《莱茵报》撰稿以及任该报主编开始直接参与社会的政治生活。在此期间,通过对社会现实状况的研究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深入了解,马克思日益觉察到经济因素和物质利益的作用以及社会关系的客观性。1843年夏,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研究,得出了“市民社会”即物质生活关系决定政治国家的结论。尽管此时的批判仍然带有费尔巴哈的痕迹,这一结论也不能直接等同于后来唯物史观中“经济结构决定政治上层建筑”的原理,但是毕竟迈出了转向唯物主义的关键一步,并推动马克思将其视阀由政治、法的观念转向物质利益、经济关系。马克思后来说,他当时通过对法哲学的研究,已经“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此后,马克思离开德国前往巴黎,在那里他撰写了《导言》,标志着其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重要转变。

19、简单来说,学界内一般都对这篇导言给予了非常高的地位和赞誉,但我个人并不是很赞同这样做——因为这样会带来一种误导:由于马克思这篇文章是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的,所以就自然而然认为,黑格尔法哲学是黑格尔哲学的关键和核心。

20、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但是,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21、原稿共39张,没有标题,现在的标题是1927年苏联共产d(布尔什维克)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发表这一手稿时加的。

22、马克思认为,宗教是苦难的现实世界的反映,宗教中的苦难就是现实世界中苦难的歪曲的反应。要批判宗教,最彻底的做法是彻底的推翻颠倒的社会关系,推翻异化人性的社会制度。颠倒的现实世界一旦被推翻,宗教幻想的天国也就随之瓦解了。

23、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写道:“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身。”

24、      它认为目前的斗争只是哲学同德国这个世界的批判斗争,而没有想到现存的哲学本身就属于这个世界,而且是这个世界的补充,虽然只是观念的补充。它对对方采取批判的态度,对自己本身却采取非批判的态度,因为它从哲学的前提出发,没有超出这些前提得出的结果,或把别处得来的要求和结果冒充哲学的直接要求和结果,虽然这些要求和结果-假定是正确的-只有否定现存的哲学,否定作为哲学的哲学,才能得到。关于这一派,我们回头还要详细谈到。它的根本缺陷可以归结如下:它认为,不消灭哲学本身,就可以使哲学变成现实。

25、如果想从德国的现状本身出发,即使采取唯一适当的方式,就是说采取否定的方式,结果依然是时代错乱。即使对我国当代政治状况的否定,也已经是现代各国的历史废旧物品堆藏室中布满灰尘的史实,即使我否定了敷粉的发辫,我还是要同没有敷粉的发辫打交道。即使我否定了1843年的德国制度,但是按照法国的纪年,我也不会处在1789年,更不会是处在当代的焦点。

26、  如果我们来看一下德国各邦政府,那末我们就会看到,由于现代各种关系,由于德国的情势,由于德国教养的特点,最后由于自己本身的正确本能,这些政府不得不把现代国家世界-它的长处我们没有加以利用-的文明的缺陷和旧制度的野蛮的缺陷-这些缺陷我们却大加欣赏-结合了起来。因此,德国还要越来越多地含有超出它的现状的那些国家制度的某些方面,即使不是合理的方面,至少也是不合理的方面。世界上有没有一个国家,也象所谓立宪德国这样,天真地分担了立宪国家制度的一切幻想,而未分享它的现实成就呢?除了德国政府而外,难道会有什么人产生这样一种奇怪念头,想把出版检查制度的痛苦和以出版自由为前提的法国九月法令的痛苦结合在一起吗?正象在罗马的百神庙可以看到一切民族的神一样,在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可以看到一切国家形式的罪孽。这个空前未有的折衷主义又特别得到了德国国王的政治的,审美的饕餮的保证,这个国王想扮演国王的一切角色-封建的和官僚的,专制的和立宪的,独裁的和民主的;他这样做如果不是以人民的名义,便以他本身的名义,如果不是为了人民,便是为他自己。德国这个形成一种特殊世界的当代政治的缺陷,如果不摧毁当代政治的一般障碍,就不可能摧毁德国的特殊障碍。

27、马克思认为德国人把文明的缺陷和野蛮的缺陷结合在一起,而德国革命的可能性首先在于政治解放的不可能性。

28、要使人民革命和市民社会特殊阶级的解放完全一致,要使一个等级被承认为整个社会的阶级。社会的一切缺陷就必定会相反的集中于另一个阶级。一定的等级就必定成为引起普遍不满的等级,成为普遍障碍的体现。一切特殊的社会领域,就会被看作是整个社会的脏乱的罪恶。因此,从这个领域解放出来就表现为普遍的自我解放...

29、因此,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30、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价值取向本身是彻底的,而当下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者没有把理论讲透彻、讲鲜活。有的对d的创新理论掌握得不系统不深入,讲起来照本宣科;有的重形式轻内容,只追求热热闹闹,不追求入脑入心;有的关起门来讲理论,大道理讲不透,小道理讲不清,歪道理驳不倒。理论大餐要“好看”,也要“好吃”,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思政课才能“有温度”、“有情感”。

31、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32、  的确,路德战胜了信神的奴役制,只是因为他用信仰的奴隶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他把人从外在宗教中解放出来,但又把宗教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但又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

33、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写道:“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34、参考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的学习经历,恩格斯青年时期到柏林大学当旁听生(这种事情我干过多次,譬如某大),蹭课,他跟青年德意志派关系很好,后来读了施特莱斯的《耶稣传》——这本书有浓厚的黑格尔哲学倾向,说耶稣作为历史具体的人物和基督教精神没有本质关系,甭管新约还是旧约都是神话。这个观点是具有无神论意义的。然后恩格斯就读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疯狂热爱黑格尔哲学,甚至于拿着黑格尔哲学匿名身份投稿批判当时黑格尔的死对头谢林教授。

35、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要求抛弃关于人民处境的幻觉,就是要求抛弃那需要幻觉的处境。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尘世——宗教是它的神圣光环——的批判的胚芽。

36、现任南通大学江海廉洁学社社团负责人,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习部副部长。获得南通大学2020-2021学年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南通大学“三好学生标兵”荣誉称号,积极组织参与社团、学院团学活动,多次获评“优秀个人”“积极分子”“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37、而与此同时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出现了很严重的逻辑问题:原子是纯粹思想概念,而不应该有现实的实际重量,一旦有了重量,那么原子就不再是纯粹概念,而就变为了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而这就不能导致出来原子的自由运动,如果是概念则不应该有重量问题,如果有了重量问题,那就再是纯粹概念了。因此伊壁鸠鲁实际上走向了错误的路径,伊壁鸠鲁认为不受到自然法则支配,但原子又是有重量的,又是现实生活中所出现,也就是经验世界的,那必然会受到自然法则支配。显然这层区分没有反复理解,当然马克思所引入两者差别的观点是为了论证自我意识的优越性,换句话说,就是内在目的论中的主体的有效性,但是马克思那时候也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些,所以马克思说了普罗米修斯是最伟大,引用了我憎恨天上的所有神,来表示他对以往对那些高高在上压迫和欺侮人类的自由的批判。

38、在19年撰写课程论文时,我曾看过一篇对我文章观点支持的文章,也就是莱特《马克思主义依然不需要规范性理论?》他的观点仍是马克思不需要规范性理论,所谓规范性理论都是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物和副产品,只要无产阶级解放,这个社会就不再出现这个规范性理论了,与列宁一样都这样的认为。但是实际上国家概念与政治概念的合并影响了莱特的看法,尤其是列宁的国家概念与政治概念的合并,也就是《国家与革命》本文的标题,国家是国家概念,革命是一个政治概念,它们的合并导致了这样的后果。但我们对马克思进行思考,如果单从这个宗教哲学政治批判转向理解,马克思同样也造成了政治概念与国家概念的合并,尤其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之中。马克思在早期著作中的开放性造成了这样一点似是而非的确凿性看法,但实际上马克思同时又是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的真正理解。

39、17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英、法等西欧主要国家相继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与英、法两国相比,德国的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发育都远远落后,封建专制制度仍然居于主导地位;德国下层人民经受着来自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面临着反对资本主义和封建专制制度的双重任务。

40、  无产阶级宣告现存世界制度的解体,只不过是揭示自己本身存在的秘密,因为它就是这个世界制度的实际解体。无产阶级要求否定私有财产,只不过是把社会已经提升为无产阶级的原则的东西,把未经无产阶级的协助,作为社会的否定结果而体现在它的身上,即无产阶级身上的东西提升为社会的原则。无产阶级对正在形成的世界所享有的权利和德国国王对已经形成的世界所享有的权利是一样的。德国国王把人民称为自己的人民,正像他把马叫作自己的马一样。国王宣布人民是他的私有财产,只不过表明私有财产的所有者就是国王这样一个事实。

41、阿伦特对此的评价并不高,认为马克思对现代的实证科学的研究导致了远离了希腊和雅典传统。就我自己是不赞成阿伦特的看法,对她也没有过多的好感和推崇,原因是读过她的许多书,很多概念很惊奇但不细腻。而马克思在此时法哲学批判时期仍然是人道主义的捍卫者,也就是从德国古典传统以来的逆反心态,从这境遇来看,通过无产阶级,历史也就能够意识到真正的人性的解放而实现哲学,因此便不是宗教能够实现解放,而是人的哲学实现人的解放。马克思说出德国人的解放是人的解放,马克思并没有把德国人等同于古代社会希腊人的解放,而是更多的对法国高卢人进行赞誉,但同时法国大革命对古典政治和民主的推崇又是德国解放所需要的。

42、提出了在矛盾分析基础上“把握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的唯物主义法学辩证法观,进而在法学本体论和法学方法论两个方面突破了黑格尔,为历史唯物主义法学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的世界观转变,是从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开始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正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法律观向唯物主义法律观转变的重要标志。                        

43、   不错,德国历史上有过一个引以自豪的运动,这个运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在历史上都没有进行过,而且将来也不会仿造进行。我们和现代各国一起经历了复辟,而没有和它们一起经历革命。我们经历了复辟,首先是因为其它国家勇敢地进行了革命,其次是因为其它国家受到了反革命的危害;在第一种情形下,我们的统治者感到害怕,在第二种情形下,我们的统治者没有感到害怕。我们往往只有一度,在自由被埋葬的那一天,才在我们牧师的领导下,处于自由社会。

44、  对思辨的法哲学的批判既然是德国过去政治意识形式的坚决反对者,那它就不会集中于自己本身,而会集中于只用一个办法即通过实践才能解决的那些课题上去。

45、《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法律思想在这部写于1843年8月间的篇幅巨大的未完成的手稿中,马克思不仅用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地改造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法哲学本体论,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的著名论断,还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法学辩证法思想。

46、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写道:“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47、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异化的社会原因。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48、“就在于形成一个被戴上彻底的锁链的阶级,一个并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形成一个表明等级解体的等级,形成一个由于自己遭受着普遍苦难,而具有普遍性质的领域。这个领域不要求享有任何特殊的权力,因为威胁着这个权力的不是特殊的不公正,而是一般的不公正。它不能再要求求助于历史的权力,而只能求助于人的权力。它不是同德国国家制度的后果处于片面的对立,而是同这种制度的前提处于全面的对立。最后,在于形成一个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从而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领域。总之形成这样一个阶级,它表明人的完全丧失,又只能通过人的完全恢复,才能恢复自己本身。社会解体的这个结果,就是无产阶级这个特殊的等级。”

49、这段名言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是说“理论不能代替实践”。批判的武器,是理论的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理论的批判;武器的批判,是现实的批判,是社会主义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50、马克思通过确定德国的历史来确定任务的,即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

51、在18年上这个马哲史的课,我是很仔细去听的,但是并没有给我解答为什么《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与《国家与革命》的同质性,也同时得出了一个即宗教——哲学——政治批判结论,这个天真的结论影响我自己两年左右,也导致我在宗教批判—哲学批判—政治批判这个逻辑范式中,不断的溯源,追寻马克思的德国古典哲学源头,耽误了很多事情,尤其是我的生活受到了一些影响,更侧重于理论学习而非是事情。而对列宁哲学的批评实际上是都是站不住脚的,他们的问题是在于没有对列宁与马克思之间的同质性讲清楚而导致的,他们不理解列宁是如何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看法与观点,但同时,马克思哲学的发展当中是否存在着空白呢?

上一篇:精选倾城之恋经典语录(35句集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