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个性网

精选徐志摩再别康桥写作背景(54句集锦)

李花花
导读 徐志摩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1、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2、对于一个有思考的人来说,孤独就显得...

徐志摩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1、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2、对于一个有思考的人来说,孤独就显得格外重要,一个思想者唯有活到真正孤独的境界,他才有可能分享到一种物我融合、天人合一的至境,这也是审美理想达到了一种极致的状态。也正如诗人在文中所说:“那时我才有机会接近真正的康桥生活,同时我也慢慢的‘发现’了康桥,我不曾知道过更大的愉快。”(5)可以说,孤独就是一种宁静,也是一种自我寻找、自我认识、自我发现的契机,真正孤独所拥有的时间及空间才真正是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3、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4、《再别康桥》以轻松清新的诗句表现依依不舍的惜别情致、怅惘和哀愁,着力于主观情绪与客观景物的交融,注重诗的形体结构的美和音乐的美,具有独到之处。

5、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徐志摩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6、传授小说和故事播讲生动的具体手段,同时,进一步帮助学员掌握小说演播要旨和演播技巧,促成学员由“小白”转变为小说播讲“大咖”的蜕变。

7、“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这节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得非常形象。

8、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也有几种说法。

9、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注重形象思维,主张将真实的感情,通过丰富、独特具有诗人内在感受的艺术形象和创设诗的意境来抒发,以期达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再别康桥》写的是诗人的离别愁绪,突出的感情是一个“别”字。诗歌重点写的“境”,则是康桥的康河。他敏锐的抓住“金柳”“青荇”“波光”“清泉”“彩虹”“星辉”的具体形象,由近及远、由上而下地勾勒出康河的景观。对“撑篙”的追忆,更是诗人在感到理想破灭后,伤感无奈的“寻梦”联想。诗作巧妙的把气氛、感情、景象三者融为一体,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委婉含蓄的表露了离别愁绪,使诗篇格调轻盈柔和,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梦幻般的情调在语言上喜用迭字强化感情,营造了一个宁静、沉郁的别离气氛,定下了全篇感情的基调,产生了一种轻灵柔和和回环的音乐美感,朗诵时富有一种音节的节奏感、韵律感。把诗人理想幻灭后的失望、无奈的伤痛、孤寂、落寞的感情表现的更为真切、深切和动人。

10、      尽管诗也是一种感性的文体,但比起来散文与小说乃至戏剧,诗的主观色彩是最强烈的。正因为如此,诗才成为一种“迷宫”,因为人的主观世界有时就是一座“迷宫”,难以把握。豪泽尔就认为不必去克服自己的个性甚至某些偏见,并强调:“越主观,越有个性,他的艺术作品就可能越有艺术价值。”(1)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把诗人称之为一种破空而来、绝尘而去动的辄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独异性群体,这似乎也成了考量一个诗人心理元素的一种尺度,“一个成功的抒情诗人,他必定怀有一颗独一无二的心灵。”(2) 

11、传授区别播读与散文诗歌朗诵的方法,同时,进一步掌握散文和诗歌朗诵的技巧秘籍,快速成为朗诵佼佼者。

12、低头却见到柔波之下"招摇"自在的"青荇"。那水草轻柔的随波而摇,像在同诗人炫耀自己的自在。此景之下,有谁不想做一条这样的水草呢?一泓闪亮现入诗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转头观望――那是拜伦谭,可在夕阳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淀滨自己的梦!本来就充满梦幻色彩的虹,却也在寻着自己的梦,这自然使诗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寻梦的情形。

13、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他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杰出的,当属诗歌。人们评论,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屡变,技巧多姿,融汇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笔法。因此,他被誉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14、        虽然我们常说诗歌是诗人灵魂的表达者,那么阅读理解一首好诗,就如同去触摸、去碰撞诗人的灵魂,一但融合在一起,那不仅是诗人最慰藉的幸事,而且也是读者最快乐的心灵之旅。然而,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好诗,并非展卷就可全然入目、一读就能轻易豁然开朗。诗人及其作品经常遭遇人们的误读以及误解,已经司空见惯。比如徐志摩的这首传世绝唱《再别康桥》、被误读误解的“误本”可能比研究这首诗的“正本”还要多。多年来,不少读者都认为这首诗之所以好读好听、百读不厌,就因为这首诗抒发的是一种温馨的经历抑或美好的记忆,再加语言美、节奏美以及基调“轻轻”,风格温文尔雅,故而才进入了普遍领域。这种阅读感受和审美印象固然不能有什么不当,但至少可以说只是一种浅层面的认识与理解,仅仅局限于一种审美感觉,缺乏理性或深层思考的支撑。

15、(5)王剑冰主编.百年百篇经典散文(C)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0

16、"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17、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

18、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19、来稿邮箱: 3041886831@qq.com

20、《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21、    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22、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23、        这种说法虽然与西方文论中“集体无意识”说法存在显在的差异性,其实本质上还是貌离神合的。文学经典经久而不衰,自然也就成为一种“往事遗传”,在人们的记忆里普遍留下“痕迹”,以致代代相传,成为一种永恒。

24、第一节最引逗我们情思的是那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是美丽,而这美的最集中的表现在一个"静"字。三个"轻轻"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观照,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并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

25、"金柳""新娘"写岀黄昏的景色,金柳是夕阳下的柳影,不是诗人写不出如此的比喻,同时又比喻心中的荡漾、激动的离别心情。

26、笔者能够接受学者孙绍振先生微观分析《再别康桥》一文的如是说:“为什么是轻轻的呢?就是因为他和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回忆对话。这里所写的不是一般的回忆,而是一种隐藏在心头的秘密。大声喧哗是不适宜的,只是把脚步放轻、声音放低才进入回忆的氛围,融入自我陶醉的境界。” (7) 但笔者不能苟同孙绍振先生的另一种过于主观臆断的“微析”,硬是把诗人与林徽因的“康桥情结”扯进来,甚至把这称为是诗人隐藏在心头的一个秘密,留在康桥的也正是这个秘密,诗人之所以轻轻的来悄悄的去,就因为有这个秘密搁在心灵深处。

27、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由诗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潜在的情结可见,一个诗人情落何处,诗便落于何处;诗落之乡也是魂落之乡,康桥正是系结着诗人徐志摩的诗魂乃至命脉的可以“诗意地栖居”之所。

28、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29、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桥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30、大家欣赏文章的同时,也请打开广告,欣赏一下琳琅满目的商品。你们的支持,我们的动力。

31、诗人以优美的意象,宁静平和的心态,写了对康桥深深的眷恋之情。

32、(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9

33、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

34、他运用的手法是比拟(拟人、拟物)。这节与第三节诗联系紧密:“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第三节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

35、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36、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 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37、从吐字归音和语流音变的方法到语句表达通顺、流畅、精彩的方法,都将在本班教学中呈现。这是去除语言表达顽疾的健康之旅,也是从业余走向专业的破冰之旅。

38、孙绍振先生还在“微析”中交代,诗人创作此诗之日,也正是获悉心上的佳人林徽因与梁思成成婚之时,诗中出现“轻轻”句和“悄悄”句,旨在表达一种洒脱,同时也饱含收藏起发生在康桥“那一春”的浪漫往事的幽幽心曲,对于这一不可公开的隐情,只能永远留给自己独享了。如果按照这一方向去解读《再别康桥》的主题意义,那就等于把一切不能确定的诗语都变成了确定的诗语,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首经典之诗的审美高度以及宽度与长度,将无限性缩微到了有限性,将一切人所向往的“诗意地栖居”之居变成了一个人的“收藏箱”,诗人的无声放歌也就变成了自我的“孤身长吟”。

39、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相当于郡太守)的王羲之,邀集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集会,作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与会者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事后将诗汇编成集,题名《兰亭集》,由王羲之将各人名爵及诗作记录,还作序一篇,记述其事,并抒写内心感触,这就是《兰亭集序》。

40、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41、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42、所谓独一无就是有异于他人又优越于他人的一种心理结构体系。所以说作为一个优秀的抒情诗人,抒情意象达到了一种极致,诗语就变成了一种谜语。不仅黑格尔持这一观念,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也持这一观念,马拉美曾说:“诗永远应当是一个谜……,诗写出原是叫人一点一点地猜想。”(3) 故而诗歌又可谓是一种“猜想的艺术”。鉴于这种理论依据,我们仅仅从平面上过于注重外在的诗情画意去解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有可能绕开了诗人灵魂的真实,进入不了诗人真正的情感世界,换一种说法,就是诗与思的世界。

43、      而属于徐志摩的诗的时间就是在康桥的“那一春”,“那一春”作为一种存在,就是被徐志摩定格在记忆中的又多少有些朦胧而又模糊的诗的存在。

44、逐节讲析并评价。(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

45、如果说“寻梦”可作为“诗人创作如同白日梦”加以解读,那么全诗首尾所告别的云和不带走的云,只是诗人抒情表意的一个载体,那云已经成为康桥心乡的一种象征,与其说是云,倒不如说就是那诗意的栖居之饰物,那诗意的栖居深深地挽留住了诗人的一颗受伤而又孤单的灵魂,既不可惊扰,却也不是想带走就能带走的。“轻轻的我走了”,却难以告别西天的云彩,美丽的“金柳”,“彩虹似的梦”,可歌而不歌、而只有选择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等一组意象的捕捉,将一切景语都转换成了情语乃至诗语,从而构成了全诗的主体部分,这一主体部分通过写景抒情,也交代了康桥的诗意所在、魅力所在,是对轻来悄去之内涵实体的最好注释。

46、   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

47、《再别康桥》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48、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49、(8) 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0、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51、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纠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结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52、而事实上,“我”又不能纵情放歌,只有“沉默”,“悄悄”地离去。景色依旧,人事全非,落诗人用与情人缠绵惜别的心情和笔调与“康桥”道别,写出了一种包含淡淡的惆怅和酸楚的不舍之情。

53、对于徐志摩来说,1921年入剑桥大学读书,也就等于寻获到了诗的故土乃至心灵的故乡,那时的英国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国,那时英国的教育也算是世界上一流的教育,“绅士精神”一直是英国人文教育的主流,在那样一种自由而又崇尚绅士风度的先进发达的学府读书学习,诗人与之发生诗意情感关系的主客观条件都是具备的,剑桥本身就富有诗的意味。诗人“此在”于剑桥,也无异“此在”于诗的故乡、心的故乡。可以肯定地说,诗人心灵所在的康桥(后来被译为剑桥)那个令人魂牵梦萦的地方——的确是无数文化人及其灵魂可以“诗意地栖居”之地。

上一篇:精选艾青最出名的一首诗(21句集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