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的诗读后感
1、 在这部诗歌全集中,我最喜爱顾城于1971年创作的一首气势磅礴的诗歌,深得诗仙李白的遗风,这首诗名为《生命幻想曲》:
2、《生命幻想曲》这首诗作于顾城15岁那一年,充满了一个孩子对世界美好的憧憬。诗中他将自己融入自然,体现出自己逍遥而自在的人生观。虽然梦终究会醒,旅途也总是会有终点,如顾城所说:把我的足迹,像图章印满大地,世界也就溶进了,我的生命。生命就是一个行走的过程,生命的意义也就在这行走之中。所以我以旅行为主题,描绘了诗中的几幅场景。童趣风格的插图和梦幻的场景代表着诗中美好的憧憬,选用黑白为基调预示着顾城将要经历的悲惨命运。(顾城的诗读后感)。
3、我不知道顾城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出的这首诗,但从他的结局算起,这首诗与他的思想感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有着微妙的暗示,有时很多事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假使顾城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就是10年后结局的影射呢?!
4、 他折服于一滴融雪的美,它是一个小小的蓝穹呀,尽管悬挂在草稍。
5、 “月亮和星星是树枝撕裂天空时戳下的窟窿,透出的光”(见《星月由来》)
6、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朦胧诗,是当时激动人心的思想、文学“解放”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80年代新诗潮运动的起点。
7、 “纯白的云朵/腼腆地从村间走出/化入摇荡的河水/淡褐色的沙丘/披着浴衣/在岸边等待。”(见《夏》)
8、 诗人将四个弧线的意象并行排列,给人一种暗示,一种理性思考。诗的“确定性”,在于标题对“弧线”的点明,在于四个意象所显示的表层含义: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一切运动都采取弧线形式,“不止不行”、“不屈不伸”这是万物运动的规律;诗的“不确定性”一面则隐藏在意象组合所构建的深层结构之中。“鸟儿”在疾风中“转向”,“葡萄藤”自然生长的“触丝”,“海浪”的自然变化,这自然界的“弧线”不是很美吗?然而“少年”因为“一枚分币”而屈身“捡拾”,这种人为的“弧线”,却不能给人以美感。诗的朦胧性带来多种暗示:畸形社会中人的价值的贬值,社会不良风气对天真心灵的污染,自然界弧线的和谐美与人为弧线不和谐的对比,对社会走过一段弯路的暗喻等等,读者可以见仁见智,不必求其固定答案。诗不是为着解答什么,只是启示。
9、 愿,每一颗柔软的心,都被温柔以待。
10、 《一代人》,抒写的是一代人的迷惘;《别》,是告别一段伤感的恋情;《远和近》,抒发的是一份男儿式的“幽怨”;《小巷》,讲述的情感比《一代人》更因涩深沉,它可以理解为一种黑色的忧郁么?(这些都是顾城的早期作品,顾城的代表作)这四首诗,我比较喜欢《别》和《远和近》,它们深邃含蓄、韵味无穷。
11、起先,我连顾城是谁都不知道,直到看到“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12、上语文课了,读书声小了下来,只见一位微胖的老师穿着宽松裤,迈着大步子衣着朴素地走了过来,放下电脑后,他用缓慢的语调道出“好”。
13、 小巷/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你用钥匙/敲着厚厚的墙。(见《小巷》)
14、“我”与“你”之间总是隔着很多东西。我们生来就是完全不同的个体。即使我们相遇,接近,触摸,亲吻——可彼此之间总有太多杂质。当我们的眼眸对视,光效模糊视线,当我们抚摸躯体,皮肤压抑脉搏。大多时候,我们都在感受“热闹中的孤独”,正如顾城诗中所说:“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15、把本来畏惧的死写成令人感到平和的事情,由此我想到了死去的人的灵魂和他之前生活过的场景和遇到的人再次共处的场景。运用红色色滤纸展示灵魂世界和现实世界树生长的同时人也在成长最后树被砍去人也老去。整本书从中间打开是一块完整的土地和树从第一页翻时是连续的故事。同时中间打开的页面对应着(我在中间应当休息)这句诗。一棵树的春夏秋冬同时也象征了人的一生。
16、 以顾城的诗作为线索,在“我的诗”中寻找“我”(顾城),将“更不曾,在沉郁的金页中,划下一丝指痕”作为寻找方式,在插画的表面覆上一层金箔,通过对于诗句的理解刮下金箔来寻找顾城。
17、 现在,选取书中的只言片语,抒以个人的浅见,一窥“童话诗人”顾城力建的诗歌世界吧!
18、文革时期,12岁的顾城跟着爸爸去农场养猪,他眼里看到的,是云是鸟是天,是草是水是地,诗歌总在不经意间诞生。
19、在诗中把自己比做木匠和安徒生一样,发现种子的梦想,用黑色的眼睛寻找自己的光明,还自己比作一个任性的孩子,唱出自己的生命幻想曲。
20、顾城这首诗,是关于逃离,逃离眼前繁杂的世界,转身追求他向往的自由。我选用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诗人小小的共鸣,描绘我们在疲惫,低落的时候,背对世界,片刻的休息。这种片刻,它是极其安静的,有点混沌的。
21、 结束了繁忙的期末工作,伴着盛夏的热闹,暑假中我翻开的第一本书,还是选择了顾城诗选《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
22、他的言传身教,对我的帮助很大,以致于我期未考的语文成绩提升很大,读后感也取得了区三等奖的好成绩。
23、在内容上,我选择“行走的方体”做为本书的主角,通过小方体与不同形态的碰撞所产生的运动关系,产生的不同状态感受,寻找自身的形态特征,追寻事物本质。从而传达一种对自我的积极认知。
24、顾城总是戴着一顶自制的帽子,是他自己用牛仔裤做成的,从而衍生出顾城的形象。
25、 相对而言,顾城后期的诗作愈加丰满老练,技艺日臻完美,大部分让人难解其意,愈加晦涩难懂。1993年,顾城还写下了许多有关京都之作,寄托了顾城对祖国的眷恋,譬如《中华门》、《天坛》、《东华门》、《中关村》、《东陵》、《虎坊桥》;顾城后期的作品,已经折射出诗人孤独而厌世的情怀,诠释了他痛苦而无奈的思绪,预兆了他突变的命运——
26、诗中的“你”、“我”、“云”三个意象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你”、“我”都生活在客观现实中、同属于社会的组成人员,“云”则象征着美丽淳朴的大自然。“你看我时很远”,这是地近心远,“咫尺天涯”:“你看云时很近”,这是地远心近,“天涯若比邻”。诗人这种“人远天涯近”的辩证感情方式已成为人审美理想的发展的方式,即“由客体的真实,趋向主体的真实,由被动的反映,趋向主观的创造。”
27、从而已经开始就有一种游离的状态,飘忽不定的心态,好像生活很不稳定,总有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时而对生活向往,时而又讨厌人生,悲观厌世!
28、他很想讲故事,讲自己脑子里的梦幻世界,但又不喜欢跟很多人讲。所以他写诗、画画,把浪漫放进诗里,把明媚涂在画上。
29、那段时期我很迷茫,也很痛苦,而郑先生却仍是像以往那样对我细心指导,并还时不时地给我提出一些建议。例如,他真切的希望我上课能专心听讲,不要动不动就发言,并且在后来,为了避免同学因为我不恰当的发言而嘲笑我,他还严肃地规定我每节课只能发一次言,还对此略带抱歉。
30、状态不好,诗也并非我所好,所以书看得很慢。断断续续看了好几个月,竟真的对这个人产生了好奇。便查了顾城的生平,他真是个才子。
31、所以这首诗基本是描述人性的,尤其是像顾城这样的极端童话诗人,其人格分裂情况更为严重。
32、“这本书主要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看待我们已经有所认知的世界,希望世界像彩⾊色蜡笔⼀一样美好充满希望,同时也映射出现实很残酷,孩⼦子视⻆角中的美好显得⼗十分纯净珍贵,⽽而这个任性的孩⼦子⼜又何尝不不是我们⾃自⼰己,只是我们时常忘记什什么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
33、线稿,以及与每一个故事配套的色卡,色可叠在线稿下,不同色块对画面做提示,提示故事之中的一些线索,帮助读者理解故事。由于每个色卡需要读者自行寻找搭配,不同读者对相同的故事有不同的感触和理解。
34、 “我要唱/一支人类的歌曲,/千百年后/在宇宙中共鸣”将顾城心中理想勾画得淋漓尽致,有一种冲天的豪气与霸气,展现优柔寡断的诗人刚强豪放的另一精神层面,这正是男子汉必备的气质。
35、海信学校储备优秀教师,欢迎投递简历至haixinxuexiao@hisense.com期待您的加入!
36、甚至于天边的云,都觉得比身边的人要亲切。而这“云”,又是不是我们自己加以铸造的呢?那些被误解的话语,那些冲动之下违心的说辞,我们人性原罪里的傲慢——也许才是真正的“云”。
37、 安静、简单、恬淡、自然,这几句诗中蕴含着我所喜爱的状态,也是我喜爱顾城诗文的缘起。
38、这么美的景,皎洁的月光下,宁静的村落,构造出一份恬静而温馨的场景。青草,詳花都在生长,一片静该的生机勃勃。首诗仿佛是一个寻找的过程,脚步不停的往景的深处走去,长路漫温,续了又续,落花一李又一季,无奈最后的结局,浮生如梦.采用枧错觉的技术,让画面活起来,拉动底层或顶层,原本静态的画面会呈现动态的效果,展现出原作中的场景和在场景中活动的形象。
39、 当一个无解又蕴含着无穷解答的哲学问题“我从哪里来”提出,诗人在点亮一盏灯后说:影子从身体里流出,我是从一盏灯里来的。
40、升到初二后,我转到了西区学习,有了新的语文老师。而转哥还在东区,第一周的周五下课后,我回到东区打算看望他,却只见那原来的办公桌,原来的办公室,原来的教学楼,却没见到原来的他!
41、作为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顾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无法绕开的人物,被称为当代的“维灵浪漫主义诗人“,在他很小的时候便在诗歌方面展现出极其惊人的天赋。他的父亲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也是一位诗人。从小便有意培养顾城的文学兴趣。在他八岁的时候便写下,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读来惊为天人,极具灵性,但这样的灵性里面却夹杂着隐藏在深层次的悲伤。这种悲伤本不应该出现在一个八岁的孩子的身上。但顾城身上似乎天生便带有某种悲伤存在。
42、 换句话说,诗不是他灵感的产品,诗是对面飞来的精灵,她可能来自丛林,可能来自溪水,可能来自蝴蝶轻轻舞动的翅膀,可能来自神秘的时光深处。
43、他对于自然的感受能力是无比强大的。在感受万事万物的时候自然界在他那里不是一个需要感官才能感受到的客体,而是就是他自己,他在感受的是某种生命流动,只有同为生命的他才能感受到,生命在其间才是那个微小的联系。在他的眼里“春天里,花占领了天空。”“歌云山的云很凉,像一只只失血的手。”“雨在两块盾牌后和谁说话。”这每一句诗,都是顾城的心灵的描写。他自己说道:“在我周围成千上万的鸟儿对我叫着,我感到一种激动………他们都在看我。”“他们走了,我感觉在那个瞬间我好像聋了,我听见另外一种声音,天,地,宇宙万物的轻柔的对话。我拿起笔,找到一些字,开始写诗。”
44、对于郑老师在七年级对我的影响而言,我认为不只使我到达了语文的彼岸,更到达了精神思想上的彼岸。郑老师不反对我们写批评现实或是欣赏批评现实的文章。在郑老师的语文课上,你是自由的,你可以尽情表达你的观点,而不是被一些富丽堂皇的思想小屋禁锢着,并且一禁就是六年。而郑老师则带领了我,以及许多人逃出了这个小屋,去接受现实的洗礼。虽然,一开始有点不太适应,但比起精神上的富足,到达彼岸时的收获,这种不适应很快就被淡忘了。
45、因此,“黑”是扼杀光明的结果,黑夜便是光的坟墓,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特定时代象征。然而“黑色的眼睛”却无疑是黑夜的叛逆,它的黑色是黑夜“给”的,是黑夜阻断光明的结果。此外眼睛的黑并不象征着背弃光明,反倒是渴求光明的象征。黑色既然对光不反射也就具备了对光全盘吸收的特性,黑色的眼睛正是这种随时准备吸收光明的“一代人”的眼睛。
46、 他发现了春天里蠢蠢欲动的生命力,春天在呜呜作响,种子在寻找阳光。
47、郑愁予写《错误》,达达马蹄声打乱的不只是江南细雨中姑娘的芳心,还有无数的读者。童年时代听周杰伦那首《不能说的秘密》,周董高唱着一句:“你说把爱渐渐放下会走更远,又何必去改变已错过的时间”,当时只知道周董唱歌很帅,旋律也挺好听的,哪知这歌词中,“错过”二字的情重。
48、 每次读诗,总会想起曾经的一节文学批评课。彼时,我看着老师将普通的几句话,通过“陌生化”的手法,一步步变成了“诗”的模样:打破原有的陈述顺序,互用不同感官的形容词,大量留白,只选择少量的陈述词组。
49、 它们便是顾城的极富比喻的诗歌,那是他于1964年至1970年创作的经典之作。这样的诗句清秀隽永、鲜亮洒脱,几乎俯拾皆是:
50、本书名为《宝藏游戏》全书讲述了一个寻宝的循环故事,表达对贪婪之人以及其行为的讽刺。内容方面是以顾城的诗《沙漠》为灵感来源。沙漠给予我的是一种未知、神秘的感觉,因此我编写了一个相应的故事,具体为:仙人掌上挂着的黄金闪闪发亮/ 拿起链子上的金币/ 把金链子缠在手上/ 翻越沙丘后看到满地的黄金/ 身体逐渐变成仙人掌/ 突然,所有的黄金都变成了一束光/ 有人正在走向一株仙人掌/踩着仙人掌急匆匆上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