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个性网

精选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简介(73句集锦)

李花花
导读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简介 1、等到司马懿派兵进攻街亭,围兵在山下切断粮食及水的供应,使得马谡兵败如山倒,重要据点街亭失守。事后诸葛亮为维持军纪而挥泪斩马谡,并自请...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简介

1、等到司马懿派兵进攻街亭,围兵在山下切断粮食及水的供应,使得马谡兵败如山倒,重要据点街亭失守。事后诸葛亮为维持军纪而挥泪斩马谡,并自请处分降职三等。

2、《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简介)。

3、管理是指教师处理学生的关系,要“以人为本”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要负责保护学生、杜绝伤害、恩威并施,尊重、信任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4、导读:说到马谡之死,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但其实,马谡之死并非与诸葛亮有关系,现在,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马谡之死的真正原因,也为大家讲述一下流言猛于虎的成果。

5、马谡字幼常,是荆州人氏。马家兄弟五人都并有才名,而马谡的四哥马良则是最为出众的,由于马氏兄弟的字都有一个常字,故而当时也有“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说法,马良的眉毛中有白毛,所以这句话是在赞扬马良。诸葛亮少年时避乱荆州,与马良马谡兄弟相识,并结为好友。后来诸葛亮出山,马良马谡兄弟也相继追随并辅佐刘备。

6、可以看出诸葛亮北伐是没有信心的,跟之前的策划差距很大的,每次缺粮的时候,诸葛亮都说,如果荆州还在蜀国手里该多好啊。

7、可是马谡却辜负了诸葛亮的厚望,他自恃熟读兵书,不听副将王平的苦苦相劝,执意舍水上山,结果魏军围山放火,蜀军大败。那么马谡战败之后是否一定要被处死呢?答案是未必。正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如果每个将军打了败仗都要处死的话,那以后谁还会去打仗。马谡战败也可以选择其他的惩罚方式,例如贬官,杖刑,或军前戴罪立功。

8、魏主曹丕死,其子曹睿即位。诸葛亮上《出师表》,开始北伐,大败魏国驸马夏侯楸,智取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收服姜维,又打败魏国大将军曹真。魏以司马懿领兵拒蜀。司马懿消灭孟达后。直取街亭,欲断蜀兵咽喉之路。

9、在日常使用中,“挥”也常做动词,表示弹奏,如挥弦、挥手。

10、毛宗岗(1632~1709),字序始,号子庵,生于明崇祯五年,中国清初文学批评家。毛宗岗是现存《三国演义》的修订者,其情节上有一定的变动,有增删,还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11、一个悲壮的逆行者,这也许才是一个更加真实的诸葛亮形象吧;而那个在《三国演义》中多智近妖、好似神仙老道般的传奇形象,则只是中国人的美好想象罢了。他们觉得圣人不应这么苦,应当谈笑间运筹帷幄才对。其实诸葛亮是真的苦,虽然他确实是天才,但他选择了最难走的路,并将一个貌似任何没有希望的国家扛在肩上,所以即便他最后走上了神坛,但那台阶上流淌着的,满是刺目惊心的血汗与泪水。

12、据《三国志·向朗传》记载:“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从这条记载可以看出马谡兵败之后并没有自首,而是选择逃跑,向朗知情不举,被免官。可是据《三国志·马谡传》记载:“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看来马谡并没有被斩首示众,而是死在狱中。然而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戮谡以谢众。”这就奇怪了,同一本书《三国志》,同一个作者陈寿,可是关于马谡的结局却为何有三种不同的记载。

13、不久,军士捧着马谡的头颅站在台阶下。孔明大哭不能停下。蒋琬问:“今天马谡犯了军令,既然已经伏法,丞相为什么要哭呢?”孔明说:“我不是为了马谡哭,先帝在白帝城曾经嘱托过我,马谡此人不可以重用,今天果然应验了,我实在是后悔啊,想起先帝的话才痛苦的!”军士们都流下了泪水。

14、“你今天打了败仗,折损兵将,还丢了城池,都是你的罪过!不惩罚你不能服众,你也不要怨我,你死后家里老小我会按月给钱粮,你不必担心。”

15、诸葛亮只有一个杀马谡的理由,也有一百个饶过他的理由,但这一百个理由,都抵不过那个杀他的理由。

16、马谡把自己绑起来跪在军帐前。孔明生气说道:“你自由熟读兵书,战法也很熟练。我多次告诫你街亭使我们的根本。你以全家性命做担保,担当这个任务。你如果早听王平的话,哪里会发生这种灾祸?”

17、 马谡到达街亭后,不按诸葛亮的指令部署兵力,却骄傲轻敌,自作主张。

18、第 马谡确实才器过人,好论军纪,是个人才。据《三国志·马谡传》记载:“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试想诸葛亮诸事缠身,公务繁忙,基本没有什么时间去聊天,可是每次都能跟马谡从白天谈到晚上,说明马谡一定有非常过人的见解,诸葛亮才会经常跟他商讨军机,自昼达夜。蜀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少数民族叛乱,诸葛亮亲自率众南征,马谡出城数十里相送,并提出了平定南方的十六字方针:“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建议,仅用了半年就平定了南方叛乱,如此看来马谡也并非是个废柴,还是有一定才智的,如果处死实在可惜。

19、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左右推出马谡于辕门之外,将斩。参军蒋琬自成都至,见武士欲斩马谡,大惊,高叫:“留人!”入见孔明曰:“昔楚杀得臣而文公喜。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臣,岂不可惜乎?”

20、马谡该不该斩呢,一定要斩嘛,如果大将失败都要被斩的话,历史上要斩的人太多了,可以降级嘛,可以肉体处罚等等,其实街亭失守处罚的人很多,连赵云都降级了

21、在我看来,一向公正无私的诸葛亮破格任用马谡可能是这位贤相一生中唯一一次动用了私心,为什么这么说呢?前面讲过马谡是马家最小的儿子,他的四哥马良跟诸葛亮的关系非常的好,诸葛亮年长马良六岁,马良曾在信中称呼诸葛亮为尊兄,以此推测二人应为结拜兄弟。再加上马良此人才智过人,辅佐刘备建言献策,安定荆州。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东征伐吴,为关羽报仇,马良随军,可是刘备在夷陵被陆逊用火攻打得大败,仓皇逃往白帝城养病。马良在此役中不幸遇害,年仅三十六岁。

22、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人心惶惶。诸葛亮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是任何人都不能把个人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蜀国还能争霸天下。

23、其实第一次北伐失败后,有一些对诸葛亮及蜀汉政权不满的人在背后看诸葛亮的笑话,或者努力在这事上抓住诸葛亮的把柄,同时又有不少将士因为马谡的错误感到愤怒,诸葛亮并不是只有杀马谡一条处理方法,至少还可以戴罪立功或者贬为庶人或者打入监狱等等。

24、无障碍阅读彩绘四大名著(小学生版)(全4册)

25、第二十六回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空城计吓跑司马懿

26、在《三国演义》中,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堪称全书最精彩的故事之一。在这个故事里,诸葛亮任用马谡防守街亭,可是马谡骄傲自大不听诸葛亮吩咐导致街亭失守,诸葛亮为严明军纪,挥泪斩马谡,这历来就被认为是诸葛亮公正无私,执法严明的体现。可是却很少有人关注诸葛亮为何一定要杀掉马谡,这背后究竟有何难言之隐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马谡是一个怎样的人。

27、谡自缚跪于帐前。孔明变色曰:“汝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吾累次丁宁告戒:街亭是吾根本。汝以全家之命,领此重任。汝若早听王平之言,岂有此祸?今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皆汝之过也!

28、 图文互动、注音解词——全面扫清阅读障碍。专为小学生打造的四大名著“悦”读版!20开大开本,翻阅更方便。全4册,一册一部名著,想读哪部读哪部。每册32回,甄选、合并精彩章节,小说情节更紧凑。每回2000~3000字,保留原著行文风格,语言更通俗。近1000个注音解词,全面扫清阅读障碍,免去查字典的麻烦。近500幅精美插图,图文同步阅读,方便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原著。 

29、蜀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为实现统一大业,发动了首次北伐曹魏的战争,在此次战争中,诸葛亮委任马谡为参军防守街亭,可是马谡自恃熟读兵书,违背诸葛亮的节度,舍水上山,举动失宜,大败于张郃,街亭失守。在罗贯中笔下马谡是战败后自缚请罪并被诸葛亮斩首示众的,可这深入人心的一幕却并非史实。

30、蒋琬说:“昔楚杀得臣,然后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

31、首先是《向朗传》中的记述,当时向朗为丞相长史,随军征战,而向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此段意思十分明显,就是街亭之战后,马谡并未投案自首,而是畏罪潜逃,而向朗知情不报,被诸葛亮免去官职,一直待到诸葛亮死后,向朗始复出仕官。其间“优游无事”达数十年!

32、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33、总之,胜败乃兵家常事,何必为此自毁人才。但诸葛亮对此另有看法,他挥泪说道:“孙武所以能制胜於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杨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

34、那为什么我说马谡也应该哭呢,纵观马谡职业生涯,虽然有很厉害的领导,能学到很多东西,但没有很多实战经验的,马谡的项目经验很少,其中一个是他出使东吴,最后成功说服东吴跟刘备联盟,堪称可以炫耀的资本,其他的大多都只是参与

35、"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於此,谡虽死无恨於黄壤也。"

36、其实我说马谡也应该哭,前文这么多篇幅,缺忘记介绍我们的主人翁马谡,此处略去几千字,综合说来马谡很有才华,不然怎么能跟随诸葛亮这么多年。

37、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38、一场街亭争夺战与此展开。魏军乘势攻山,马谡料难固守,持续数日之后便带乏兵突围而逃。扎营山下的王平欲领兵相救,适逢张郃拦路厮杀,又因势孤兵寡,只好仓皇而逃,撤退于天水。结果,蜀兵大败,失了街亭。

39、第 马谡有威望,很多人对这点不甚了解,认为马谡只会夸夸其谈,和战国时纸上谈兵的赵括属于一类人,其实不然,马谡的本事不是赵括所能比的。那么马谡的威望表现在哪里呢?据《襄阳纪》记载:“谡死,于时十万之众为之流涕。”请注意不是诸葛亮一个人为马谡哭,而是军中十万之众都哭了,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如果马谡跟赵括是一类人,那么他不可能在军中有如此大的影响力,那些将士更不可能为他的死感到伤心。综合这三点原因,诸葛亮是舍不得杀马谡的,那既然马谡罪不至死,诸葛亮又舍不得杀他,那为何最后一定要将马谡处死呢,这背后究竟有何难言之隐呢?

40、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怎么由来的呢?故事详情如下:

41、马谡死于三十九岁那年,那年是建兴六年夏天五月。后人曾经有诗说:“丢失街亭罪过太重,都怪马谡纸上谈兵,辕门外斩首正了军法,想起来还觉得先帝英明。”

42、大家都知道,蜀汉政权是由三大集团构成,分别是荆州集团,东州集团和益州集团。荆州集团就是刘备在荆州的时候招纳的贤才,代表人物是诸葛亮、蒋琬;东州集团是跟随刘焉、刘璋父子入蜀的人,代表人物是李严、法正;益州集团则是世代都居住在益州的本土人士,代表人物是黄权、谯周。

43、从管理来看,你马谡虽为人才,但不是唯任何人凌驾条件国家利益都将挥泪斩之,诸葛亮含泪不舍这人才离去,但军纪严明,怎可因你一人,置岗法不顾,纪律是一切工作的保障基础,没有纪律,就没有一切;学生上课纪律管不好,何来学习效果之说,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尊重学生,俩手抓,俩手都要硬,而不失风度。

44、诸葛亮是气啊,因为马谡明明知道安全第一的方针缺不去执行,还想占领高处与魏国大干一场,能不斩嘛,国内的人在看着呢,你不是赏罚分明嘛,你不是令行禁止嘛,如果因为是自己的亲信不斩,那么日后蜀国国内怎么看待呢

45、但是,马谡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就是山上没有水源,等于魏军大将张郃到达时,发现了马谡的致命错误,于是把马谡围了起来并不进攻,几天以后,马谡驻扎在山上的军队没有水喝,人没有水喝最多维持三天生命,何况是要拼体力打仗的士兵呢,于是马谡所率领的蜀军一败涂地,要不是王平沉着指挥,蜀军伤亡会更多。

46、诸葛亮北伐有三种力量,左派是赵云魏延类的,他们都是身经百战,所以他们比较冒进,主张进攻的,中间派是不支持不反对,静观其变的,右派是诸葛亮主导的安全第一派,他最大的愿望是能将30万大军毫发无损的带回蜀中,当然马谡也是知道诸葛亮方针的

47、朱晖,文史作家,笔名闲乐生,中国古代名将狂热爱好者与研究者,王者荣耀三分之地项目指导,“凯叔讲故事”之《凯叔三国演义》及《三国博物学》历史与文学顾问,专注中国古代战争史领域十余年,出版历史作品近两百万字。

48、这就是诸葛亮的人生态度,只要认准一件事,就永远打不垮,吓不倒,干到底!无论你是曹操、曹丕、曹睿、曹真,还是张郃司马懿郭淮,都只不过是必将被踩在脚底下的困难,因为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从这一点来说,刘备与诸葛亮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刘备一生,折而不挠;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所以刘备有髀肉之悲,诸葛亮则夙夜忧叹。当每一个烛灯下的夜晚,诸葛亮都会在伏案小憩时突然梦见先帝临终前对他的托付,于是泪流满面,襟袖尽湿,于是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这就是一种使命的牵引,这种牵引让诸葛亮衰老的身体仿佛瞬间又充盈了无数的力量,支撑他坚持下去,奋斗下去,直到他打造出一个全新的大汉,一个全新的天下!

49、《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50、全文完,感谢将粉们的耐心阅读,顺手点个“在看”让我知道你在看~

51、诸葛亮将马谡判处死刑之后,蒋琬千里迢迢从成都赶到汉中希望阻止这件事情,蒋琬认为国家尚未安定,先杀智谋之士实在可惜。诸葛亮再次痛哭流涕的说道:“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杨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耶!”试想以诸葛亮当时四十八岁的年龄,官居宰相,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因为马谡之事屡屡在大庭广众之下失声痛哭,若不是心中万分不舍与难过,以诸葛亮的沉稳断不会如此失态。

52、这简直就是一个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啊,哪怕是诸葛亮再亲近的人,只要犯了罪就必须处罚,哪怕是诸葛亮的仇人,只要有功就会赏赐,诸葛亮赏罚是不避仇人亲人的,因为他在蜀汉汉中所采用的理念就是: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以马谡犯了罪就要处罚,在第一次北伐时连诸葛亮本人都自降三级,对于马谡的处罚就是斩首。

53、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将士,无不流涕。马谡亡年三十九岁,时建兴六年夏五月也。

54、诸葛亮在斩首马谡的时候,他是哭着杀了马谡的,原因有几点:

55、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56、这三大集团互相牵制,矛盾重重,而诸葛亮作为荆州集团的代表人物又大权在握,蜀汉的三大集团之间的关系就失去了平衡,而是一方强,两方弱,在这种情况下,其他两个集团自然不服,尤其是益州集团跟诸葛亮是面和心不和,他们都在等着诸葛亮出错,好借机染指军权。

57、这位一生都公而忘私的丞相此时此刻终于忍不住动了一丝私心,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诸葛亮毕竟不是神,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就会有情感,会有喜怒哀乐。作为千年之后的人,我们可以说他用人失误,一时不察,但却不能非议他,因为这个决定是可以理解的,是诸葛亮作为一个人的正常决定,这无可厚非。

58、蜀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病危,临终之前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时曾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看来刘备确实很有识人之明,可是奇怪的是以诸葛亮的明智怎会将刘备的嘱咐抛诸脑后呢?据《三国志·马谡传》记载:“亮违众拔谡。”看来诸葛亮破格任用马谡是遭到反对,违背众人意愿的。当时所有人都认为镇守街亭最合适的人选是魏延和吴懿二人,可是诸葛亮却偏偏选择了从未上过战场的马谡去镇守街亭,这又是为何呢?

59、正是由于诸葛亮的公而忘私,以身作则,才使得蜀国上下都对他无丝毫怨言,他的名字也得以流芳千古而经久不衰。可是又有几人知晓他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呢?在那无数个难眠之夜,诸葛丞相内心的痛苦与挣扎何人能谅?文及此处,我已然泪湿衣襟,如今虽千载已逝,可我相信诸葛武侯是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是不朽的!

60、但马谡违反诸葛亮调令,违反军纪,酿成重大事件,重大工作失误,造成蜀国无力北代西进。

61、另据《后出师表》所言,这一年还去世了很多人,包括“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馀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馀人”,虽然很多人认为《后出师表》乃东吴张俨伪托的作品,证据就是史书记载赵云其实死在后一年的公元229年,但公元228年年底的第二次北伐确实没有赵云的身影,赵云此时即便没死,至少也缠绵病榻了。可以设想,诸葛亮当时应会常常去看望这位老伙伴,慰问之余,二人也会怀念起当年与关羽、张飞、黄忠、法正这些老伙伴在拿下成都后喝庆功酒时的畅快吧,可惜他们一个个都走了,最终只留下诸葛亮一个人,独自撑起这个烂摊子,鞠躬尽瘁,艰难前行。

62、然后招呼士兵推出去斩首。马谡哭泣着说:“丞相你我如同父子,我死罪难逃,希望你想想舜用大禹的衣衣,我死了也没有怨言。”说完大哭。孔明哭着说:“你我就像兄弟一样,你不必多说了。”士兵推出马谡,即将斩首。

63、马谡就是这批荆州中的人才,虽然有些纸上谈兵,但马谡在刘备时代就已经做到了太守的高官,没有能力的话能做到吗?况且诸葛亮在南中之战亲自测试过马谡的才能,还得到了验证,马谡再怎么犯错,也还是个人才,现在迫不得已要杀了马谡,等于蜀汉又少了一个人才,本来就正值用人之际,现在还要杀人才,诸葛亮感到很痛心,所以他流泪了。

64、从被管理来看,你马谡虽为人才,但不是唯我们要尊重、支持上司、协作配合学校工作。又要有危机感,死于安乐,生于忧患,国家足这样,个人也要这样,要时时刻刻为自己充电,构筑自己的码头,领导对你严,是为你能看见雨后的彩虹,是为你飞的更高,是为了成就你。使我痛苦,必使我强大。

65、诸葛亮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是任何人都不能把个人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蜀国还能争霸天下。

66、诸葛亮掌权后,提拔一大批籍贯是荆州的人,以作为蜀汉的后继人才库,这其中就有马谡,还有杨仪、蒋琬、费祎、董允等人,而马谡作为诸葛亮最早提拔的人,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诸葛亮力排众议,提拔从未领兵作战过的马谡作为街亭守将,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这是给马谡立功的机会,但是马谡偏偏没有重视这次机会,或者说马谡理解错了诸葛亮的用意,马谡把蜀军安排在山上驻扎,这摆明了就是学当年汉中之战的刘备,占据制高点,以方便进攻魏军,获得更大的战果。

67、而诸葛亮对马谡也算是仁至义尽了,马谡死后,他亲临哭祭,并一生为马谡抚育遗孤,视如己出。人生就是如此,有太多的不如意,也有太多的不得已,所以刘备必须要杀干儿子,诸葛亮必须要杀亲弟子,霹雳手段下隐藏着的是无穷与无奈的悲伤。更悲伤的是,诸葛亮从兄长诸葛瑾那里过继的长子诸葛乔也在此次北伐中去世了,死亡原因不详,只留下诸葛亮事前写给诸葛瑾的一封信,解释诸葛乔为何也要参与此次北伐:

68、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不战自乱。结果,张命令乘势进攻,蜀军大败。马谡失守街亭,战局骤变,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调度,在山上扎营,是丢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而街亭的丢失,让蜀汉军队丧失了继续进取陕西的最好时机,作为将领,马谡需要负主要责任。

69、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孔明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

70、《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才进行再发挥,进行夸张、美化、丑化等等,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三国演义》一方面反映了较为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夸张、美化、丑化等等。

71、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调度,在山上扎营,是丢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而街亭的丢失,让蜀汉军队丧失了继续进取陕西的最好时机,作为将领,马谡需要负主要责任。

72、后人有诗曰:“失守街亭罪不轻,堪嗟马谡枉谈兵。辕门斩首严军法,拭泪犹思先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