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评价孔子的名言
1、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息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2、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名人评价孔子的名言)。
3、自从地理大发现开始,西方对中国就有一种特别的向往,像《马可波罗游记》里写东方遍地是黄金,大航海时代的初衷也是到东方去。在16世纪,以利玛窦为首的一批传教士乘风踏浪而来,他们发现中国不但是经济大国、政治大国,还是个文化大国,居然有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
4、此时,孔子在他们心中主要是以哲学家的形象出现的。利玛窦在日记里说:“中国哲学家中最有名的叫做孔子。他所说的和他的生活态度,绝不逊于我们古代的哲学家。”另一位传教士杜赫德在1735年出版了一本《中华帝国全志》,这本书高度评价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同时还说孔子比苏格拉底更加伟大,因为孔子教给了人们高尚的道德。
5、1987年,里根政府的国务卿舒尔茨访问中国时,行程的重要安排之就是去曲阜拜谒孔子故里。在山东的欢迎仪式上,舒尔茨热情称赞道:“孔子的教诲将继续、并且永远是人类的智慧源泉。”
6、朋友切切思思,兄弟怡怡。——《论语·子路》
7、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论语·公冶长》
8、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的名言
9、再换位思考一下:我们向人借醋时他正好没有,就向他的邻居借了一些给我们,我们事后会如何评价他?(名人评价孔子的名言)。
10、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作者:孔子)
11、◇ 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年1月17日-1790年4月17日),美国政治家、科学家、印刷商和出版商、作家、发明家,以及外交官,美国国父之一
1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3、孔圉这个人天资很高,能做事,又聪明好学,这样的人很容易自视清高、瞧不起人,即使有人劝谏他大概也很难听进去。但孔圉却不是这样,他甚至肯向身份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觉得没面子,就像一位教授虚心请教一个水管工一样,十分难得。
14、子在齐阐《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
15、其实,这是孔子的一项伟大的发现,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规律。所以,孔子是圣人。
16、“愚不可及!”这是孔子对当时卫国大夫宁武子的评价,这可是一个赞美人的褒义词哎!他说宁武子这个人,在国家政治清明时,就显露出他的聪明才智;当国家政治混乱不堪时,他就保持低调像一个愚人一样。他的那种聪明别人或许可以比得上,他的低调无为别人就比不上了。
1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8、所以,借口年老,是许多人事业成功的障碍。当你一旦战胜“年老借口症”后,做到“忘身之老,自强不息”,乐观精神和年轻心态就会油然而生,这是事业成功的巨大动力。从精神上治疗“年老借口症”的最好办法,就是一个“忘”字,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不知老之将至”。只有“忘老”,方可铸就辉煌的不老人生。
19、话说回来,正直的具体含义本就不同,也很难求得一致,因人因时因事都应该有所不同。比如别人向我们来借醋,直接说没有就好么?即使我们直说没有,某些人也认为只是我们不想借给他而已,怎么办?
20、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21、在现实社会中,常听到有些刚四五十岁的人说:“我现在年龄大了,事业上不会有什么成就了,就等着死了。”他们借口年龄为自己的意志衰退和懒惰行为辩护,坐失了许多良机。我们把这种病态心理称之为“年老借口症”。其实年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年龄的态度。
22、在罗斯福时代修建的华盛顿国家广场上,仍然生长着当年种下的“孔子栎树”。据说,这是一种“历史性树木”,它的种苗就来自中国的孔子墓。
23、世久无孔子,指画随其方。该诗句出自曾巩的《读书》,意思是世间已经很久没有像孔子那样的人了,读书学习有其规矩和方法了。
24、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25、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26、孔子语录: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作者:摘孔子)
27、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8、孔子说:“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29、“三思而后行”里的“三”表示多次,并不是实指,老师你在讲“三省吾身”的时候不是已经讲了吗?可孔子在这里却说孔文子“不必考虑三次,考虑两次就可以了”,明显就是把“三”理解成实指的“三”了。老师,你说是你错了,还是孔子错了呢?
30、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1、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3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之,是知也。(作者:孔子)
33、钱穆先生考察了这个问题,他说,孔文子这个人,“《左传》载其人私德有秽,子贡疑其何以得谥为文,故问”。
34、三思而后行:时人称诵季文子之语。三思,反复考虑;表多次之意;这个人很谨慎,每做一件事都要再三考虑然后才做。
35、孟子评价孔子的名言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们都推崇“仁政”思想,但在本质上两人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首先是两人的性格上。孔子幼年家里贫穷,他的满腹才华,基本都是靠自学。他向长者请教学问的时候,都是彬彬有礼,这也就塑造了他敦厚的性格。他教育学生,总是不厌其烦。甚至连性格暴躁的子路也被他感化,心甘情愿拜他为师。而孟子则不同,孟子的性格较刚烈,愤世嫉俗。这也可能是孟子生活的年代已经和孔子有所不同。孔子时期还是春秋时期,周朝的礼乐尚未完全崩坏,而到了孟子的战国时期,各路诸侯互相攻伐,早已把礼乐全部抛到了脑后。孟子自视为救国救民的济世能人,他看到诸侯交战,百姓饿殍遍野,其愤怒之情不愈言表,才有了“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话。其次,两人对“仁义”的看法也有所不同。孔子的“仁义”思想是建立在周朝的基础上,他提出的“仁”,还只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而到了孟子,他“仁”的定义更加形象化了,对“仁”也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第从施政角度来说,孔子比较偏向于“复古”。他提倡恢复周朝时期的礼乐,他对礼乐的看法就是不僭越,所以他才有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说法。而孟子则比较激进,在他看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对施行暴政的君王总是一语中的,表现了他朗朗正气。孟子与孔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人,算得上是老乡,而且孔子身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是孔子再传弟子子思的学生,那么孔子就是孟子的祖师爷了。这样特殊的渊源下,孟子自然对孔子是十分敬仰的,他曾经评价孔子是古今集大成者,是真正的大圣人,是古今先贤的楷模,对孔子的评价是非常高的。孟子把孔子看做是自己心目中的圣人的代表,是非常完美的古代先贤,孟子认为所有的圣贤都比不上孔子,孔子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化身,对孔子推崇备至。他曾经非常遗憾自己晚出生了几十年,无法亲自当面向孔子讨教学问,无法亲身领会孔子的智慧。于是孟子就效仿孔子周游历国,当然了他的声望比不上孔子,所以无法带着众多的弟子一起,但是他不辞辛苦,常常形单影只与各国的国君和大臣们辩论,极力推销儒家的学说思想,虽然最后跟孔子一样以失败告终,自己也闷闷不乐,郁郁而终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36、所以,全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讲述的是相处之道,大概意思是: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来说,与女子的关系很难处理好;站在官员的角度来说,与平民百姓的关系很难处理好。因为与他们过分接近了他们就不知道谦逊,过分疏远了就会怨恨。
37、 帝制中国时代的眼光。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终结了中国轴心时代“学无拘禁,思想自由”的状况,使中国进入了一个漫长的帝制时代,以至任何宗派的学术思想都不得不依附于专制皇权强制性和压迫性的支配权力以求生存,它们的命运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好恶取舍。当然,儒术、儒教在政治意识形态上的独尊地位及其与专制皇权之间的关系问题,事实上要比简单的好恶问题错综复杂得多,它们之间既有不完全协调一致的方面,乃至存在着难以消解掉的对立、紧张和冲突的一面,同时又有相互利用、彼此依存共生的需要。正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孔子和儒术依靠专制皇权或国家政权的强制性权力和儒家学者不遗余力的倾心推崇,赢得了朝野上下共同一致的尊奉,不仅孔子被尊奉为“为汉制法”乃至“垂宪万世”的神明素王、至圣先师,而且围绕着孔子崇拜而逐渐发展出了种种常规化、制度化的国家祀典、尊号封谥和文庙建制等。尽管在某些时期或个别思想家那里,孔子偶尔会遭到问难、菲薄和批评,但总的来讲,帝制中国时代的孔子乃是人们心目中的一种拥有绝对权威而历久弥尊的政治文化偶像。
38、孔子的一生,一直在以保守的形态进取,以圆润的方式变通,以小心翼翼达成他的野心勃勃。他自命不凡,却脚步缓慢,他坚定有力,永远向前。
39、宁武子是春秋时期卫国很有名的大夫,经历诸多变故,却能够安然无恙。孔子很佩服他这种明哲保身的处事方式,于是用“愚不可及”这四个字给予他高度评价。
40、谥号,在最初仅是对先人功绩的怀念,在周召共和时,谥号开始分出了善恶,“有德则谥善,无德则谥恶”。如周厉王的“厉”,表示他暴虐之君王;周文王的“文”赞美他有经天纬地之功绩。
41、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格,但在孔子身上却得到完美统后世人把它称之为“中庸”,奉为儒家的理想境界。
42、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作者:孔子)
43、◇ 弗朗索瓦·魁奈(1694年6月4日-1774年12月16日),法国经济学家,重农主义的领袖、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先驱。被称为“欧洲的孔夫子”
44、然而“朽木不可雕也”却将学生说成,是已经彻底腐坏朽烂的木头,根本就不具备有再雕琢的可能,也就是说这个学生无论怎么老师怎么教,那都是已经没用了的,因为他已经是一个烂木头,只能够去烧火做饭,哪怕是再高明的木匠也已经无力回天。
45、中国历史,如此反复循环耳。可谓,成也孔子,败也孔子。
46、孔子的人格,在他最爱的两个弟子上凝聚,他们一个叫颜回,一个叫子路。
47、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48、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9、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篇》
50、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一般在感情上受过伤害的男人比较喜欢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半句话来忧伤感怀,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却没有几个男人能说出后半句:“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51、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
52、季文子的为人,按照钱穆先生的说法,是“于祸福利害,计较过细,故其生平行事,美恶不相掩”。这个人很世故,非常精于计算,算来算去,到最后总是为自己打算,可以说是“多思转多私”(想得多了私欲就多了)。
53、所以,我们,不得不佩服老子总结的,阴阳哲学(矛盾论是阴阳哲学发扬光大)之规律的伟大。
54、狂狷才是通往中庸的大道,要成为一个中庸的人,一定先要做一个狂狷之辈。
5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
5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58、他悲伤地感叹着“吾道衰矣”,又义无反顾的把火种交给工匠和农夫,他揭开了知识高墙的第一块砖,转身时,听见高墙内旧秩序的瓦解,这是他对自己的背叛。
59、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60、而且这样的评价本身也不足为信,更多的是借助了老师的权威,强行给一个人下定义,事实上被孔子认为是“朽木、粪墙”的宰予,后来也确实是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他在孔子三千学生之中名列前茅,被世人尊称为“孔门十哲”之在后世也是公认的“先贤”,被追封为“齐侯”。
61、正是由于孔子在美国上流社会的名气,很多美国媒体甚至曾杜撰过孔子言论,有媒体刊登讽刺肯尼迪的漫画,配文写道:“请允许我引用《论语》中的话:统治者行善不应当浪费公共税征收。”70年代别克汽车还刊登过广告,说子曰:智者买别克。就像我们动不动就讲啥都是鲁迅说的一样。
62、这些传教士的描述被传回欧洲,立刻就引发了一轮崇拜孔子的狂潮,当时正赶上启蒙运动,人们发现孔子的一些思想比如说“苛政猛于虎”,“敬鬼神而远之”正是他们追求的东西,于是欧洲的思想家们开始把孔子当成自己的偶像。
63、这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几千年来,国家和人民,共同认可的,共同推崇的,共同努力做到的,社会价值观。
64、因为贫贱者在缺吃少穿的情况下做到无怨言是很难的。富贵者因衣食无忧,只是去掉骄傲还比较容易做到。如果一个人能达到“贫而乐”、“贫而无怨”的境界,就是乐道君子了;如能做到“富而无骄”,就是好礼君子了。根据君子“安贫乐道的精神,孔子在“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的情况下,也能“乐亦在其中矣”。
65、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