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
1、20福建师范教育学考研群694374767
2、问:为什么要主张“生活即教育”,反对“教育即生活”?
3、五大主张是:行是知之始、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六大解放。行是知之始,是陶行知的哲学思想,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都是具体的教学方法。在劳力上劳心,即主张手脑并用;以教人者教己,即主张教学相长;即知即传,则是主张随学随教。(如何理解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
4、这是证明“生活即教育”与“社会即学校”是相联的。
5、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6、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所谓的生活即教育就是把生活本身当做一种教育来进行,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作为学习的对象,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教给我们知识。
7、(4)公推雷老先生为开井委员长,筹款加开一井,茶馆、豆腐店多出款,富户劝其多出。于最短期内,由村民团结的力量,将井开成。
8、(2)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陶行知认为:“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过康健的生活便受康健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生活便受社会革命的教育”,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需要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
9、设定有价值的教育内容。(饮食、安全、礼仪、主题等)
10、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可以概括为一个理论,三大原理,四种精神,五大主张。
11、大家围着取水,争先恐后,有时甚至用武力解决。这种现象,假使是学校即社会,就可以用学校的权力来解决,由学校出个命令,叫大家照着执行。社会即学校的办法就不然,它觉得这是与全村人的生活有关系的,要全村的人来解决。于是就开了一个村民大会,一共到六七十个人,共同来做一个吃水问题的教学做。到会的人,有老太婆,也有十二三岁的小孩子,公推了一位十几岁的小学生做主席。我和许多师范生,就组织了一个顾问团,插在群众当中,指导我们的主人开会。老太婆说的话顶多,而且最扼要。他们在开会时学开会。结果,共同议决了几件事:
12、有计划的生活便是有计划的教育;没有计划的生活,就是没有计划的教育。
13、一是“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论,它包含三层含义:以生活为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共生活而发展。
14、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的必然结论。陶行知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
15、陶行知始终把教育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要“用生活来教育”,通过生活来教育,教育与生活要有高度的一致。我们想受什么教育,便需过什么生活。
16、还有一点要补充进去的,就是书本教育。从前的书本教育,就是以书本为教育,学生只是读书,教师只是教书。在生活即教育的原则之下,书是有地位的,过什么生活就用什么书,书不过是一种工具罢了。书是不可以死读的,但是不能不活用。从前有许多像这样的东西,非推翻不可的,否则不能实现生活即教育。
17、“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即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 ”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18、教学做合一中,“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是一件事。
19、基于此因,陶行知经过一番亲身体验之后,终于幡然悔悟,痛下决心,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翻了个个,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主张。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是根据中国现实情况对杜威“教育即生活”直接改造的结果。两者间既有思想上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
20、“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用陶行知的话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21、外来的思潮中有些“以文化做中心的教育,他的结果是造成洋八股”,生活教育认为文化“是要满足我们人生的欲望,满足我们生活的需要的”。“我们是现代的人,要过现代的生活,就要受现代的教育”,“过什么生活就用什么书,书不过是一种工具”,反对读死书、教死书的“书本教育”。
22、“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23、陶行知先生被毛泽东主席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为了全面了解陶行知先生,系统学习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我今年1月把周洪宇的著作——《陶行知生活教育导读》(福建教育出版社,1万字,2020年10月版)一书通读了一遍。
24、与“教育即生活”有联带关系的就是“学校即社会”。“学校即社会”也就是跟着“教育即生活”而来的,现在我也把他翻了半个筋斗,变成“社会即学校”。整个的社会活动,就是我们的教育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他的血脉是自然流通的。不要说“学校社会化”。譬如现在说要某人革命化,就是某人本来不革命,假使某人本来是革命的,还要他“化”什么呢?讲“学校社会化”,也是犯同样的毛病。“社会即学校”,我们的学校就是社会,还要什么“化”呢?现在我还有一个比方: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他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上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社会即学校则不然,他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去,使它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界里去。要先能做到“生活即学校”,然后才能讲“学校即社会”;要先能做到“社会即教育”,然后才能讲到“教育即生活”。要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
25、我认真梳理多年从事地理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三大基本理念以及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的五大性质,结合教育发展之未来,将自己的地理教学主张凝练为“生活地理,润泽生命”。其内涵是植根生活,创设情境,甄选素材,精雕细研,学会用地理视角观察生活,提炼知识、深化实践,培养技能、锤炼思维,提升素养,润泽生命,造福社会。
26、杜威教育生活思想的关注点虽然在个体上,但具体施力点则在国家的整个教育体系上。当时,美国公众教育体系已经形成,与个体教育息息相关的是整个国家的教育系统。所以杜威的侧重点放在国家教育体系的改良上,通过社会整体教育观念的引导和教育体系的改革,把学校构筑成一个雏形社会,把生活中的许多内容经典化,浓缩成若干课程,以便于教育人士更好地实施教育。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具体施力点在个体上。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属于小众教育,而新思想运动产生的新教育各行其是、尚未形成体系。所以,陶行知自然侧重于受教育的个体,他只能通过吸引尽可能多的个体来实施他的教育。他认为:“改造了个人便改造了社会。”只有使广大的受教育者自己具备这种教育理念,教育才能走进人民大众,教育才能改造生活、改造社会,实现富民强国。同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这种大教育观更适合个体教育。个体受教育的灵活性正跟生活与社会的广博性相适应。总的说来,杜威教育生活思想是对整体的教育体系的改革,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对个体教育观念的改变。
27、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非科学的生活,就是非科学的教育;
28、每天出水200担,不敷全村之用,于是大家都起早取水,后到的取不到水,明天又比别人早,甚至于一夜到天亮,都有取夜水的,到大亮时,井里的水已将干了。群众在井边候水,一杓一杓地取,费尽了力气才打出一桶水。
29、2022年寒假期间,我从元月23日至27日,集中时间和精力认真阅读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一书,本书是2021年6月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共3万字。
30、其“教学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
31、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原则下,陶行知相应对课程、教材也提出了改造意见。关于课程,他认为教材的编写却要破除传统以文字为中心的、学用脱节的、“小众”的缺陷,变“读的书”为“用的书”,即认识到“书是一种工具,一种‘做’的工具。工具是给人用的,书也是给人用的。
32、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他有着为大众生活解放而教育的宏愿。他的生活教育是大众教育。他说:“少爷小姐有的是钱,大可以为读书而读书,这叫做小众教育”,而人民需要的是“大众教育”,为生活的教育。
33、陶行知的“教育”范畴大致来说有两层意思,第一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用他的话说,教育是教人化人,教人做人,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是引人向上向前生活。第教育是生活的改造,是民族解放,大众解放,人类解放之武器。陶行之所说的“生活”,既包括个人生活,又指社会生活,所以教育改造生活实质上是改造社会生活,即改造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生活,以实现民族解放,大众解放和人类解放。
34、“生活即教育”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反对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尽管将生活与教育的概念相等同,忽视了教育的特殊性和知识的系统传授,但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5、第一个时期,生活是生活,教育是教育,两者是分离而没有关系的。
36、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伴随“生活即教育”而来。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基本观点:学校要与社会统把社会办成一个大学校,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内的大教育体系。这种学校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他说:“整个的生活,整个的教育,都统一在整个社会之中”。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
37、是有计划的生活就是有计划的教育,是没有计划的生活,就是没有计划的教育。
38、而目前,我国德育工作整体上内容单薄,方法简单,教育者主要采用“说教”的形式,灌输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去甚远的抽象道德条文,学生在机械记忆时很难真正理解,更无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亟待从说教式向生活化转轨。
39、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能力。
40、作为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代表,杜威首次提出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并倡导“教育即生活”,在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杜威提出:“教育是生活的必须。”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从一开始就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发展,并以促进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认为教育必须依赖于生活并改善现实生活,通过教育来使儿童获得更好的发展,具备构建美好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41、“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42、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一个人离开学校之后,教育不应停止”。陶行知则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发展终身教育,培养求知欲”的主张。他认为教育应与人民大众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习为生活,生活为学习,只要活着就要学习,要做到“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实际上,强调生活与教育的统即强调教育的延续性,也就蕴含了终身教育的理念。
43、还有训育与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怎么样?生活即教育与训育把训与教分家的关系怎么样?生活即教育与社会即学校如何实现?小学里如何把它实现出来?假使诸位以为是行得通的,最好是每个人拟好一个方案来交我,那一部分可以实现,我们就拿那个地方当一个社会实现出来。
44、“生活即教育”的涵义。陶行知说:“教育即生活”这句话,是从杜威先生那里来的,我们过去是过去常常用它,但是,从来没有问过这里边有什么用意。现在,我把它翻了个筋个,改为“生活即教育”。
45、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为了避免瞎做、瞎学、瞎教,所以指出在“在劳力上劳心”,以期理论与实践之统一;
46、"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47、为了改革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即社会决定学校,学校为社会服务
48、“生活即教育”的实质。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以建立新型的人民教育为宗旨,强调生活与教育的一致性,认为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的作用,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通过生活来进行,教育决定生活,并对生活起反作用,主张教育要与生活相联系,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为人民大众服务。
49、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
50、首先,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由于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生活即学校’。”需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把“鸟儿”从鸟笼中解放出来任其自由翱翔,成为适应生活、融于民众的有用的人。
51、陶行知强调知行合对于教育者而言,就是要注重身教。你希望学生怎么做,你自己先做示范。你自己认为是好的习惯,你自己首先要坚持。如果自己做不到,也不要勉强他人。
52、后又把生活教育的特点归结为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几方面,是争取大众解放、民族解放的教育。
53、“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54、“教育即生活”是杜威针对20世纪初美国学校教育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现状,以及英国教育家、社会学家斯宾塞“教育是将来生活的预备”等主张而提出来的。杜威基于实用主义的经验论,认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他把教育视为从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的连续过程,是经验不断增加的过程。由此出发,他进一步提出“学校即社会”、“儿童是中心”和“从做中学”等主张。这些教育主张对于改革美国的传统学校教育以适应当时处于急剧变化中的美国社会的发展,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55、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非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非改造社会的教育;
56、从生活纵向的发展来看,生活伴随着人生始终。“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陶兴知主张人们积极投入生活中去,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去选择和接受“向前向上”的“好生活”。
57、现在外国传进来的思潮,也有许多与我们是相冲突的。以文化做一个例吧!以文化做中心的教育,它的结果是造成洋八股。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固然是非常的宝贵,但它也不过是一种工具而已,不能当做我们教育的中心。人为什么要用文化?是要满足我们人生的欲望,满足我们生活的需要。电灯是文化,我们用了它,可以把一切看得更明白。无线电是文化,我们用了它,可以把一切看得更明白。无线是文化,我们用了它,可能以更便利。千里镜是文化,我们用了它,可以钻进土星、木星里去。……所以文化是生活的工具,它是有它的地位的。我们不惟不反对,而且表示欢迎。欢迎它来做什么呢?就是满足我们生活的需要。有些人把它弄错了,认它做一种送人的礼物,这是不对的。文化要以参加做基础,有了这参加的最低限度的基础,才能了解,才能加上去。生活即教育,与以文化为中心的教育不同,就是如此。
58、教学做合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认定在生活中教法、学法、做法是不可分割的。主张事情是怎样做的,学生就应该怎样学;学生是怎样学的,教师就应该怎样教。教法和学法都来源于做法,统一于做法。
59、“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60、陶行知在改革中国教育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生活教育理论后,又根据社会生活和教育的实际需要不断将其丰富和完善。1936年,面对日益危急的抗日救亡形势,他发起国难教育运动,并先后发表《国难教育方案之特质》和《生活教育之特质》等文章,指出生活教育有六个特质。
61、陶行知认为,“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摩擦者与被摩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在陶行知看来,与生活产生了关系,以生活为中心,便产生了教育。也就是说,与生活能够产生密切联系,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教育。
62、结合当时并非所有人都能够接受教育的社会背景,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而“社会即学校 ”他的核心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认为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这样的话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
63、“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64、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思想虽受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但杜威要解决的问题是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定问题,而陶行知面对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杜威的办法搬到中国来解決普及中国民众教育的问题行不通,故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更多地关注中国的社会现实。陶行知从生活教育论出发全面否定传统教育,有失偏颇。但他的一些具体的做法,对普及识字教育、扫除文盲等很多方面是适用的。生活教育在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相关性方面,也是积极的。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虽然有忽视系统理论知识的不足,但从根本上讲,生活教育理论是在反对封建的旧教育、探索中国教育发展出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65、首先,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从生活的横向发展来看,过什么生活也便是在受什么教育。“过康健的生活便是受康健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是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是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的生活便是受社会革命的教育。”从生活纵向的发展来看,生活伴随人生始终。其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强烈批判以书本、以文字为中心的“老八股”和“洋八股”教育,主张始终把教育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认为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再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表现为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方法都为生活所决定,是为了“生活所必需”。同时,教育又能改造生活,推动生活进步。教育对社会政治改造具有作用。教育不仅改造着社会生活,也改造着每个人的生活。
66、教育随笔系列|刘铁芳:比技术更重要的是观念
67、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也叫起源论,陶行知认定教育来源于生活,主张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
68、陶行知早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承杜威、孟禄等。杜威的思想对陶行知影响很大,在强调沟通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这点上,杜威给陶行知以直接影响。可以说,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吸取和改造。生活教育理论还立足于对中国传统教育和中国现实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不仅考虑了一般传统教育脱离社会生活的状况,而且考虑到了中国学校教育的尚未普及和民众极其缺乏教育的现实。
69、无论你承受了多少煎熬无论你有多么大的压力无论你有多少难以摆脱的工作考研其实就是一件小事, 一件让你熬过了多半年时光的小事, 一件能够让你华丽转身的小事, 放轻松,接受它,战胜它!
70、是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不康健的生活,就是不康健的教育;
71、现在先说中国遗留下来的旧文化与我们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主张是冲突的。中国从前的旧文化,是上了脚镣手铐的。分析起来,就是天理与人欲,以天理压迫人欲,做的事无论怎样,总要以天理为第一条件。
72、首先:健康教育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目的,其出发点和归属是培养幼儿的健康行为即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幼儿的生活乃至生命质量,使幼儿“学会生活”,从这个角度讲,生活就是教育。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