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的简介100字
1、不仅斩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人生亦过得如同好莱坞大片一样精彩——两次亲历世界大战,两次坠机奇迹生还。其个人爱好也始终充满对抗性:拳击、斗牛、钓鱼、打猎,同时周游世界,这些丰富的经历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2、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初稿写了6个月,修改又花了5个月,最后一页一共改了39次才满意,用他的话说:「只是为了找到最正确的词。」
3、对许多人来说,海明威与其说是一个人,不如说是一个神话的集大成者,但这些传说背后,他的真实生活仍然是个谜。《作家海明威的生活剪贴簿》收录了400张海明威生活中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照片,还有100余封信,其中许多照片和信件从未出版过,它们共同组成了一幅鲜活、生动的海明威肖像图。
4、这份资料全国通用,帮助很多考研学子成功通关!(海明威的简介100字)。
5、海明威情感纠结,先后结过四次婚。作品特点是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是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语言风格朴实、直观、情感含蓄、对话较多。
6、最后看小说的结尾:侍女送了只猫给太太。“请原谅,”她说,“老板要我把这只猫送来给太太。”小说无一赘字,到此结束。至于之后发生了什么?乔治和太太的反应如何?这只猫是不是雨中的猫?作者什么也没说。迥异于美国小说家欧·亨利出人意料的戏剧化结尾,海明威的结尾像结束又不像结束,把读者茫然地悬在半空,情感含而不露,思想隐而不晦,只需要读者去填充去发掘那海面下的八分之七。
7、生活往往就是这样。匆匆忙忙,匆忙中失去了自己,为的只是不停地向前,不停地自我延伸。为了不断求新,许多事情在被遗忘。
8、海明威一生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他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并在这里长大。后来随着一战的爆发,海明威曾前往意大利前线参加了红十字队,并与护士阿格尼斯相爱。后来又和第一任妻子哈德莱搬去巴黎,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文学创作时光,期间他们还多次往返西班牙,参加奔牛节。和哈德莱离婚后,海明威和第二任妻子保琳搬到了基韦斯特,中间他还曾与好友一同前往过东非的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打猎,并在1946年重访了非洲。在古巴,海明威写出了自己一生成就最高的作品《老人与海》,后来他与第三任妻子玛莎也曾在这里居住过很长一段时间。二战时期,他还曾作为记者访问中国,走访了香港、桂林、重庆等地。饱经奔波后,海明威晚年定居在了太阳谷,并在1961年7月2日在家中饮弹自尽。
9、世间的万物就是这样,小坏小怪遭人厌恨,大坏大怪被人敬仰。
10、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
11、不要走在我后面,因为我可能不会引路;不要走在我前面,因为我可能不会跟随;请走在我的身边,做我的朋友。
12、《作家、水手、士兵、间谍》是尼古拉斯·雷诺兹所著的有关海明威的传记。对海明威而言,生活做派也许远比文学风格更重要。生活做派它就是全部,像音色一样,摆脱不了——不要去寻找刺激,让刺激找上门,海明威就是这样让生活遭遇惊奇、戏剧感和冒险性。
13、多少年来,海明威家族成员几乎无一善终。不是死于酗酒、怪病,就是死于精神抑郁,几乎都是自杀而亡。在海明威去世5年之后,他的妹妹厄休拉·海明威,由于身患癌症和抑郁症,服药自杀;在此16年之后,海明威唯一的兄弟莱斯特在得知自己因患糖尿病需要截肢后又饮弹自尽。美国公众将这一现象称为「海明威魔咒」。直到后来,海明威的孙女马瑞儿 ·海明威才「破解」了这个所谓的魔咒。
14、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们不会从历史的经验中吸取教训。
15、在下文,夫妻俩为妻子留长发的想法发生了第一次小小的争执。丈夫表示“我喜欢现在这样”,这暗示他安于现状,根本感觉不到生活的单调乏味和空虚无聊。而妻子则坚持说“我可对它很厌腻了,”她说,“样子像个男孩子,叫我很厌腻了。”妻子一个人继续念叨:“我还要用自己的银器来吃饭,我要点上蜡烛。我还要现在是春天,我要对着镜子梳头,我要一只小猫,我要几件新衣服。”这时,乔治不耐烦了:“啊,住口,看会儿书吧。”他又在看书了。她没停止唠叨,他便充耳不闻了,他仍“在看书”。没有主人公的心理描写,仅仅是几个字的对话,读者体会到的是怎样一种冷漠、决绝的夫妻关系!
16、小说一开始,丈夫由于天下雨而躺在床上看书,妻子百无聊赖看见雨中的猫,不知是出于好奇或是怜悯就想把小猫抱上来,这时夫妻俩开始了对话。“我去捉。”她丈夫在床上说。“不,我去捉。外边那只可怜的小猫想躲在桌子底下,不让淋湿。”做丈夫的继续在看书,他枕着垫得高高的两只枕头,躺在床脚那儿。“别淋湿了。”他说。从表面看,他们客客气气,相敬如宾,特别是丈夫乔治的最后一句话,表达他对爱妻的体贴,深怕她淋雨感冒。但透过这些表面的客气,他们之间的冷漠与不理解已经初见端倪。
17、1923年,海明威的处女作《三个故事和十首诗》,在巴黎出版。海明威的第一个儿子出生后,由于要支持整个家庭的开支,海明威辞去多伦多星报的工作。
18、冷战时期,「麦卡锡主义」在美国盛行,当时很多有左翼倾向或者在社会主义国家生活过的人都受到了政府监视,海明威因为在西班牙内战帮助过西班牙的左翼势力,以及后来在古巴生活过一段时间,被美国当局怀疑过是否是间谍。长期的跟踪、监听让海明威的精神逐渐开始走向崩溃,甚至被怀疑有妄想症倾向,后来还被送到了精神病院,接受过一段时间的电击治疗。
19、欧内斯特·海明威出生于奥克帕克,他在瓦隆湖接受了洗礼仪式。1913年到1917年间,接受高中教育的海明威,学业、体育上成绩优越,在英语方面天赋突出。
20、EisforECT(Electroshock)
21、这是男人的气概,也是英雄的气概。为什么这部中篇小说让海明威获得了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部小说中,有一种精神,一种悲壮的英雄主义精神,这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最缺失的东西。《老人与海》就是一个寓言,寄予了作家对人类的精神祝愿。
22、纵然伤心,也不要愁眉不展,因为你不知是谁会爱上你的笑容。
23、她不在了,一半的记忆也已经不在;如果我不在了,那么所有的记忆也将不在了。是的,他想,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悲伤。
24、《海明威:最后的访谈》是一份不同寻常的记录,收集了海明威与《巴黎评论》《大西洋月刊》等媒体所做四篇访谈。访谈中的许多回答,刻薄、迷人而真挚,一如受访者本人。他凭借一己之力重新定义并改写了美国文学的面貌。
25、作为一代文学巨匠,海明威一生中创作的作品加起来高达24部之多,半个世纪畅销不衰,至今仍被世人津津乐道。
26、海明威的“冰山风格”被介绍到国内:“冰山在海上移动很是宏伟壮观,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董衡巽在《海明威与现代小说》一文中指出,海明威创造的是一种现代英语文体,他抛弃了19世纪作家全知全能的纵向叙述,而采用横切面的表现手法,使作品简洁而明朗。牟强的《海明威美学思想初探》进一步指出,海明威以海面之上八分之一的物质世界,来表现海面之下八分之七的心灵世界。作者还触及了海明威与塞尚等现代派画家的关系,提出“在传统的现实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现代派艺术之间的一个什么地方,隐隐约约地存在着一种疏通的可能”,以此来阐释海明威的文体特点。
27、主编:曹乐乐 贺中元 责编:谢 勇
28、人间62年光阴里,海明威收获了物质和文学成就,体会过友谊和爱情的热烈,与世上最壮丽、狂野的风景交相辉映,在现实和虚构之间实现了价值与哲学的交互,也把“可以被摧毁,但不能被打败”的“海明威意志”,留给了几代追光人。
29、《海明威书信集》精选了海明威1917年到1961年间近600封信件。在这些信中,我们可看到一个或直截了当,或趋奉讨好,或温柔备至,或粗暴好斗的海明威。其流露出的幽默、狂野与率性,大大超过了其作品,称得上是一部非常规的作家自传。在对女人、士兵、政客、拳击手的谈论中,在对狩猎、垂钓、饮食等特殊嗜好的描摹中,海明威的性格与智慧呼之欲出。
30、一个理智的人应该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只有那些不理智的人,才会想去改变环境适应自己。但历史是后一种人创造的。
31、当我拥有你,无论是在百货公司买领带,还是在厨房收拾一尾鱼,我都觉得幸福。爱像一股暖流滋润着我。当我失去你,即便面对鸟语花香我也兴味索然。
32、吴然:《海明威:现代悲剧意识的探寻者》,《外国文学评论》1989年第2期。
33、今天推荐的书单中,除了有你我熟悉的“硬汉”海明威,还有偶像、浪子、猫奴、战士、情人的多面海明威——显然,来这个世界一遭,他想要去尝试,去品味,去感受,去迎战自身的极限。对他来说,只有直面才华、权力和危险,一个人才能绽放出自身卓越的一面。
34、总盯着过去,你会瞎掉一只眼;然而忘掉历史,你会双目失明。
35、经典短篇阅读是IB中文讲堂新开设的一个新栏目。在往期的文章中我们反复强调提高写作水平没有捷径可寻,唯有不断的阅读和联系。学习了理论,也需要实践来支撑,因此未来的每周,讲堂都会挑选一篇经典短篇和大家共同赏析。一则提高同学们的文学感知力,二则为paper1考试进行技术准备。
36、情节简单、篇幅短小、人物稀少、语言朴素,小说的内涵容量是否就打了折扣呢?海明威告诉我们,你所看到的只有冰山一角,而其余的是隐藏在海面下的广阔天地。
37、《老人与海》讲述了一个渔夫的故事。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他再遭到一条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而在老圣地亚哥出海的日子里,他的忘年好友一直在海边忠诚地等待,满怀信心地迎接着他的归来。
38、他是美国和苏联的“双重间谍”;他在加勒比海驾驶自己的游艇“皮拉尔号”侦察纳粹潜水艇;在古巴指挥名为“骗子工厂”的线人网络为美国搜集情报;与美国陆军并肩作战,并在欧洲的地面战斗中为战情局获得了解放巴黎的关键情报;同时他还是代号“阿尔戈”的苏联特工……
39、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40、同年,海明威发表了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义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50年,以二战后的威尼斯为背景的《过河入林》出版,马尔克斯就曾表示:“没有《过河入林》,就没有《老人与海》。”
41、对“冰山风格”的探讨,引申出了对于海明威作品象征手法的研究。虽然海明威曾亲口否认《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但是评论界依然对它是否象征主义作品有所争论。首先,《老人与海》被理解为一首人类精神力量的赞歌,表现人的灵魂的尊严。其次,它被看作一个古典悲剧,美国文学批评界将老人与俄底修斯联系在一起作出比较,认为前者是战后的失落者,但拥有天真的理想,而后者则是胜利的掠夺者,是幼稚天真的英雄,老人是人类斗争的化身,是一个寓言性的形象,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他“之所以陷于厄运,不是由于他无法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另一种看法,则将《老人与海》放到《圣经》背景下去解释,认为老人是基督的化身,捕鱼的全过程就是耶稣受难的全过程。还有一个具代表性的解释,是把《老人与海》作为阐明海明威本人对写作看法的寓言,如作家应离群索居、锲而不舍,如技巧和灵感的关系,又如用老人对鲨鱼的斗争象征海明威对评论家的态度,等等。余立三在《海明威究竟是什么样的作家》中指出,海明威作品中的象征仅仅是一种写作手法。牟强在《海明威美学思想初探》中也认为,象征只是技巧,“它们的意义并不在象征本身,而是为创造小说总体气氛、奠定小说情绪基调而服务”,因而海明威的作品是感受和体验式的作品。
42、现在不是去想缺少什么的时候,该想一想凭现有的东西你能做什么。
43、在《堪萨斯城星报》实习期间,海明威就开始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早期的作品也打上了新闻写作的印记:句式简短、有力、凝练;形容词被摒弃,并警惕「漂亮话」的使用。他使用语言的方法几近速记,只用最必要的一些词语,或者电报式的,言简意赅。这种简约、洗练的风格在后来的写作训练中逐渐被延续了下来,并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叙事风格。为了强化自己的写作意识,他还坚持每天站立写作,「我采取这种姿势,能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
44、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明威立即将自己的游艇改装成巡艇,侦察德国潜艇的行动,为消灭敌人提供情报。1961年7月2日,海明威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62岁。
45、“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关于巴黎的虚构或非虚构作品不计其数,海明威笔下这席“流动的盛宴”或许是其中最令人流连、唏嘘的。
46、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
47、海明威全名为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出生于美国。是一名作家、记者,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
48、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明威立即将自己的游艇改装成巡艇,侦察德国潜艇的行动,为消灭敌人提供情报。上世纪90年代中期,前克格勃人员亚历山大·瓦西里耶夫获准进入苏联情报机关档案馆。结果他惊讶地发现,海明威竟然曾于1941年被招募为克格勃间谍,代号:阿尔戈。可惜没有天分,没有获得任何有价值的情报。
49、两个钟头之后,又有两条鲨鱼向他袭来。他用绑着刀子的船桨打败了它们,但是刀子也折断了。日落前后,鲨鱼不断袭来,他用棍棒不断地还击,把他们击退。他说:“我要跟它们斗到死。”接着直到半夜,鲨鱼成群窜来,掠走了马林鱼身上最后的一点肉。老人知道他终于被打败了。
50、如果你对每只向你吠的狗,都停下来扔石头,你永远到不了目的地。
51、亨利·柏格森,法国哲学家,文笔优美,思想富于吸引力,1927年曾获诺贝尔文学奖。从中学时代起便对哲学、心理学、生物学发生兴趣,尤其文学。其写作风格独特,表达方式充满诗意。代表著作有《创造进化论》、《论意识的即时性》、《物质与记忆》等。
52、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53、海明威与母亲维系着复杂而暴烈的关系。他年轻时的同伴查尔斯 · 楚 ·拉纳姆曾经说,每次提到他的母亲,他都说「那个婊子」(thatbitch),从不用其他称呼。然而,1912年海明威创作并保存下来的第一首诗却是献给母亲的,母亲始终是「海明威内心世界的黒女王」。
54、《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小说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湾流中搏斗的故事而展开。《老人与海》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史上的突出地位,并相继获得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55、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用猎枪自杀身亡,享年61岁。
56、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美国作家和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是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社会、世界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
57、1909年,十岁的海明威收到了父亲送给他人生的第一支卡宾枪。后来,他的一生始终与枪为伴,枪法也被锻炼得十分精准。后来在1961年7月2日,海明威选择朝自己的脑袋开了两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58、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
59、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60、妻子抱不到赖以摆脱寂寞的小猫,丈夫虽近在身边却形同虚设。她只能坐在梳妆台的镜子前“拿着一面有柄的小镜子照着自己看。她仔细端详自己的侧面,先看一面,再看另一面,然后看后脑勺和脖子”。这一系列动作并不复杂,作者也只一笔带过,但她烦闷、压抑和无奈的心情却显而易见。
61、一个人若要完全理解另一个人,大概必须有过类似的处境,受过类似的痛苦,或者有过类似的觉醒体验,而这却是非常罕见的。
62、1933年秋天,海明威随一队狩猎的旅行队到了非洲,他根据在非洲的见闻和印象,于1935年出版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
63、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具有极强自传色彩,是海明威根据自己的参战经历,以战争与爱情为主线、吟唱的一曲哀婉动人的悲歌。小说曾多次被搬上银幕,堪称现代文学的经典名篇。
64、小说篇幅很短。海明威在文章的开头砍去了通常冗长沉闷的背景介绍,采用单刀直入的写法把场景直接摆在读者面前。人物只有美国夫妇、旅店老板和侍女四人;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只字未提,环境描写仅仅集中于第一段中的寥寥几句“公园里有大棕榈树,绿色的长椅”“天正在下雨。雨水打棕榈树滴下来。石子路上有一潭的积水”等;就连文中推动情节发展和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人物对话也用几个字打发,修饰性形容词更是鲜见,难怪人们说海明威的小说具有“电报风格”,真是一点不错。
65、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和《五万大洋》的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