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个性网

精选陶行知的生平事迹简介(88句集锦)

李花花
导读 陶行知的生平事迹简介 1、做人,陶行知有自己比较系统的标准,即做人中人,做“人中人”是中国几千年做人规则的重大改变。储朝晖解释说,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从儒家成为主...

陶行知的生平事迹简介

1、做人,陶行知有自己比较系统的标准,即做人中人,做“人中人”是中国几千年做人规则的重大改变。储朝晖解释说,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从儒家成为主流以后,都是强调做“人上人”,常言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而陶行知主张,既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要做人中人,所谓人中人,就是人人平等,他强调在人格上是人人平等的,不能因为权力大小、地位高低和钱的多少分等级。在储朝晖看来,这实际上就是反对中国几千年长期存在的一种人身依附的关系,主张每个人应该属于他自己,而不属于任何一个人。据储朝晖介绍,在陶行知的出生地,安徽徽州,人们通常把小孩子称“小鬼蒂”,这种称谓多少含有小孩子与大人不对等的蔑视之意。而陶行知则不然,他亲切地称小孩为“小朋友”“小主人”。“同样,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学校里不能因为这个孩子分数考得高,我们就高看他一眼,那个孩子分数考得少,我们就低看他一眼。”

2、短短五十多年的生涯中,先生的足迹踏遍世界各地,为国家民族的富强奔波。先生的一生令人敬仰,如果教育者能将先生的这些教育思想精髓用于指导我们的教育,则教育大成。

3、(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

4、第三是先生所倡导的师德思想,陶行知先生不但以自己一生的教育实践树立起高尚师德的典范,而且对师德也很有研究。他说,教师对教育事业要有赤诚之心,赤城之心包括奉献精神、乐业精神以及强烈的责任心。

5、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因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在上海逝世,那年他55岁。12月1日,先生的灵柩回到南京,南京城里的老百姓自发为先生扶灵。他们要送这个人,送他回他的晓庄,沿路上的人们唱着哭着:你去了,我们穷孩子的保姆,我们的朋友,人民的导师。挽联在飘,上面写着行知先生千古。而旁边是宋庆龄亲笔题写的四个苍劲大字“万事师表”。

6、解放:说到解放,很多人都会想到曾祖父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我也认为,只有解放方能让人有更多推动社会发展的想法,但是前提必须是“求真”,必须是爱国、爱d、爱人民,在法律及道德下的解放。孩子可以犯错、教育可以容错,在不断地实践中修身、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教育工作者作为筑梦人要全力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学生要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而积淀、而奋斗。

7、2002年11月28日,北师大研究生陶行知研究会为纪念成立一周年,特邀著名道德教育研究专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来校作了题为“道德教育改革研究的趋势”的报告,报告深受广大陶友和同学们的欢迎。《北京师范大学校报》在2002年12月20日第4版刊发了会议及报告的消息。在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编的《爱满天下》2002年第6期中报道了研究会成立一周年的消息,《生活教育》杂志刊登了研究会的介绍和朱小蔓教授的讲座纪要。

8、曾祖父是推崇“行动”的。他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所做的是真正的实践行动。主张教育要与生活和社会关联起来,以解决实际的问题。他非常注重儿童个性发展,尊重儿童的需求和生活力的培养。他身体力行创办的晓庄师范、育才学校等,都踏踏实实地以践行了他的生活教育、创造教育思想。从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越来越深切领悟到了“行动”的意义和力量所在,也越来越真切地懂得了生活教育理论是多么的富于科学性和前瞻性!

9、在徒步途中,同学们看到了现今的高铁,还有小道上的老铁轨,所行之路俨然不及先生曾经走过的坎坷,路旁有了更多的砖瓦房、还有绿色新鲜的果蔬,行于其中身心或更舒展。但同学们也渐渐明白,在出行生活条件大幅改善的今天,更能体会到今日生活不易,学习实乃幸福之事;在专业老师讲解桥梁之后,同学们在铁路桥下利用有限的材料、发挥创意,设计自己心目中的桥梁。

10、陶行知有这样一则教育学生的故事: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接过糖果。

11、许多民主人士猜测这可能又是特务暗害,经沈钧儒行医的儿子诊断判明还属因脑溢血病亡。陶行知去世次日上午,上海万国殡仪馆挤满了前来悼祭的群众。中共代表团的挽联是:“中国人民教育旗手,民主运动巨星”。1946年8月11日,延安各界在中央大礼堂也举行陶行知追悼会,毛泽东送的挽词是:“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12、  当下,各种以陶行知冠名的学校,亦或倡导陶行知精神的学校不胜枚举。陶行知作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对我们当下的教育有哪些启示,该如何“研陶、学陶、践陶”。记者特此采访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长,三十六年一直研究陶行知的储朝晖博士。

13、1863年7月3日,他偕新婚半年的妻子狄邦就列,还有蜜月中的同工郭显德夫妇(参看我的文章:),在纽约登上了远赴中国的帆船,历经5个多月的漫长艰辛海上旅程,于是年12月16日抵达上海。稍作休整后,翌年1月到了山东登州(今蓬莱市),自此直到1908年9月28日于青岛福伯医院去世,狄考文在中国山东生活和工作了整整45个年头,死后葬在了烟台毓璜顶美国北长老会墓地,实现了他年轻时的诺言。

14、出来古圣寺,左边是解放后重建的育才小学,因为怕打扰孩子们上课,我们没有进去。

15、考虑到戴自俺先生坐车不便,编辑班子就常常在他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的家里开会。9月1日下午便在戴先生家开了第一次直接与编辑相关的会,孙传华、陶晓光、苏辛涛、王超英和我参会,事实上后来《陶行知全集》的日常工作便都是由这几个人做。

16、1927年,陶行知办起了晓庄师范学校,开展乡村教育活动。1930年4月,国民d反动政府武力封闭了这所学校,还通缉陶行知。 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工学团”、“劳工幼儿园”,继续推行中华普及教育运动。

17、1946年4月21日,陶行知在育才中学讲演《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24日,在储能中学召开的上海教育界欢迎会上演讲。在大任小学、圣约翰大学、大同中学、沪江大学……到处都留下了陶行知的身影。6月23日,上海各界争取和平反对内战代表团赴京请愿,陶行知在北站五万人欢送大会上发表演讲。

18、在晓庄,陶行知带领学生们自己耕作,自己劳动,自己修建校舍,他说流自己的汗,才能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你得自己干。陶行知不是要培养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而是那些在人民之中的老师。他邀请自己的朋友、学者到晓庄授课,传播新的知识和观念。渐渐地,这个在晓庄极不起眼的大学堂,从几十人发展到数百人众。陶行知行走在世俗乡里之间,行走在街头巷议之内,他要帮助那些最普通的中国人,那些年迈的爷爷奶奶,那些富人家里面的佣人,那些财主家的帮工,那些街头的打杂者,那些货场的脚力,那些拉洋包车的师傅们,都识字。

19、今年是建d100周年,也是曾祖父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周年。曾祖父是一位人民教育家、杰出的民主战士。他为中华民族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而疾呼和奋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思想光照千秋,堪称楷模。曾祖父有着一颗伟大的心,一种伟大的爱,他爱真理、爱民主、爱科学、爱孩子、爱青年、爱朋友、爱人民、爱一切新的创造,“爱满天下”是他一生的光辉写照。

20、接下来成立了编辑工作班子,新版《陶行知全集》编辑委员会组成。张劲夫、钱伟长、孙起孟担任顾问,方明担任主任委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郭笙、南京大学的孙传华、育才中学老校友苏辛涛负责理论部分三卷的编辑,张邦民负责书信部分的编辑,聂大朋负责诗歌部分的编辑,后来又加上庞曾漱负责日记部分的编辑,温致义负责英文部分编辑,戴自俺负责教材部分的编辑。大家一致推戴自俺先生任主编,陶晓光负责全面协调,王超英协助陶晓光工作,给我的工作就是负责到全国各图书馆查找佚文、相关资料和对外联络等。

21、陶行知幼年在陶父严格教导下,熟读唐诗宋词,后来成为大众诗人,诗风淳朴,通俗易懂,他对诗文的评价标准就是:“文章好不好,要问老妈子。老妈高兴听,可以卖稿子。老妈听不懂,就算是废纸。废纸哪个要,送给书呆子。”

22、狄考文1836年1月9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坎伯兰县,但狄家不久就加入前往中西部拓荒的行列,因此他的童年是在不断迁徙与充满挑战中度过的;他的父母育有七个子女,狄考文是家中长子,帮助父母克服困难的机会最多,因此锻炼出他健壮的身体、倔强的个性、坚韧的毅力和凡事自己动手做的习惯,而这些素质都有助于他以后来华的传教生涯。后来他们兄妹长大后共有四位离开家乡远赴中国宣教。

23、  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原名李仲葵。他在14岁时便以优异的成绩获准公费留学日本,可是他在填写登记表时误将年龄“十四”填入了姓名栏内。由于表格不好换,他急中生智,将“十”字加上几笔改成了“李”字,“四”字却无法再改。但是叫“李四”这名字不好听又没有意义。怎么办?他一抬头,看到中堂大匾上有“光被四表”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形容盛德善行远播四方,于是他便灵机一动,在“李四”后面加上一个“光”字,后来便叫李四光。

24、当年先生逆水而上,探寻适合新中国之教育之路。如今我们沿江而下,顺着时代的发展,以知识为水,以育才为船,畅聊人为社会而生,社会为个人而立的深刻内涵。

25、联合:用我们当下的关键词就是“共生、共享、共创、共赢”,这不仅需要实力、更需要的是人格魅力和对事物发展趋势把握的大智慧,我们可以发现曾祖父在办学过程中,一批批的名人、大家都跟随着曾祖父,不计较报酬,不计较个人得失……

26、吴尔宽,终生以授童坐馆为业。吴先生学识渊博,诲人不倦,教书认真,对弟子严格。聪明过人、活泼可爱的小行知,在吴尔宽门下“寒窗苦读”,打下了厚实的古典文学基础。尤其是写作方面,行知才思特别敏捷,诗文也格外出众,很受吴尔宽的赏识。因此,行知从小就是远近闻名、时常受到师长嘉奖的才子。

27、|95年朱子善在青年教师比武大赛上作总结发言

28、狄考文年轻时立志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中国,也信守誓言艰辛备尝兢兢业业忘我奋斗至生命的终点,那是从宗教信仰出发,决心向中国传布上帝之爱,引导中华归主,但在他给中国带来了基督福音、上帝之爱的同时,他也给中国带来了合乎时代进步要求的现代文明。

29、   说来,我和朱老师确实非常有缘,他是我永远的老师。1980年8月,朱老师担任原衢县文教局教研室主任。时隔26年,2006年5月,我从衢江区教育局副书记、副局长调任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要追溯起来,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前身应是衢县文教局教研室,因此,要推算起来,朱老师是第一任教研室主任,而我是第四任教研室主任。朱老师学术无愧人师,德行堪为世范。他潜心钻研教育理论,认真践行教育思想,教育造诣非常深厚。他的学识,他的为人,他的风范,不仅赢得了学生的敬重,赢得了同事朋友的敬重,赢得了衢州市教育界的敬重,更赢得了全社会的敬重。2006年6月的一天,我专程到朱老师的家里,向敬爱的老师讨教如何做好衢州市的教研工作。朱老师和我促膝长谈,谈教研,谈质量,谈教育,谈教师,为我指明了教研工作的方向。之后发生的一件事那真是刻骨铭心,我永世难忘。虽然,事情已经过去4年,朱老师逝世也一年了,但是,因此而激起的我对朱老师的崇敬之情,日益俱增。

30、   1980年9月,我离开了航埠中学到浙江师范学院学习。一个月后给朱老师写了一封信,向朱老师汇报自己学习生活的一些情况。当时朱老师也已离开航埠中学到衢县文教局教研室担任主任。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工作非常繁忙的朱老师竟然给我回了信,勉励我要有勤奋进取精神,刻苦钻研,努力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嘱咐我学好本领,将来当个好老师。非常遗憾的是,这封饱含朱老师对学生拳拳之心的宝贵来信竟被我不小心丢失了,这是我心中愧对朱老师的一个永远的痛。

31、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生于安徽歙县一个秀才家庭,原名陶文浚。幼时家境贫寒,靠着母亲娘家的帮衬,他算是读完了私塾教育。当时,基督教开始大量渗透到中国乡村,陶行知的父亲成了歙县教会的一名会员,母亲也来到教会帮佣。一次,陶行知到教堂看望母亲,一眼被英国教士唐进贤看中,免费把他招进了教会办的崇一学堂。陶行知用两年完成了三年课程,随即考入广济医学院,但他不喜欢医学,于是放弃了学业。在唐进贤的帮助下,他随后就读了南京汇文学院的预科。没多久,该校合并成了金陵大学。

32、“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

33、曾祖父对人民对教育是一种真爱。在当时育才办学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有人建议他不要抱着“石舀”游泳,他毅然说出“我不是抱着石舀游泳,我是抱着我的爱人游泳啊!”在自己的学生在创办新安小学,非常困难的时候,曾祖父挥笔写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教育的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大家愿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小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造。”他要求教育者“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真善美的活人。”面对今天的教育环境,我们依然需要一种大爱的精神去呵护学生的健康身心,为学生一生的健康与幸福而把“爱满天下”的精神发扬光大。

34、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35、(3)报名者须在指定时间到学习通进行线上考试,中途不得退出界面。要求自主答题,禁止抄袭。一经发现,当即取消考试资格。

36、他创立生活即教育,提倡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的新原理。提倡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行即知、即知即传、即传即联、即联即前的新方法以促进自觉性;启发创造力。

37、储朝晖从1981年开始学习陶行知,研读陶行知,践行陶行知思想,曾任《陶行知全集》(川教版)专职编辑,其间15年专职从事陶行知研究,迄今36年。陶行知先生所著文章,他都看过五遍以上,其中一部分文章储朝晖也看过不下几百遍。储朝晖强调,他所说的“几百遍”的阅读次数,并不是机械地、纯粹地一遍遍阅读,而是在教育研究、教育实践中遇到具体的问题时再有针对性地翻阅、思考。

38、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名陶文俊,他年轻时信奉王阳明“知是行之始”的哲学思想,于是改名陶知行。后来,他通过教育实践认识到自己年轻时信奉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谬误,转而笃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于是把名字改为“行知”。表明着他从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向唯物主义的转化和发展。

39、陶行知先生曾孙,现为上海市陶行知纪念馆副馆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理事、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中学专业组副秘书长、上海行知教育促进会理事长、上海市青联委员、民盟上海市委基础教育委员会委员,宝山区政协常委、民盟宝山区委委员,宝山区青联常委。

40、他这么说,然后就这么做。陶行知脱下西装,辞掉自己大学教授的优渥待遇,推展平民教育。这是什么概念各位,陶行知在当时一个月的收入是四百个现大洋,那个时候若在北京要想买整一套四合院,不过花费他三个月的薪水。而这一切,陶行知统统不要了。他移居到南京郊外的晓庄,这是一个极为落后贫困的中国普通村落,他住到牛棚当中。他和老乡们相识,他渐渐有一个看上去不可实现的愿望,那就是为中国培养一百万农村教师。

41、1923年,他组织了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平民千字课》,奔波于全国十几个省市,致力于平民教育。他把《平民千字课》作为教材,送到平民百姓家里,劝家家户户都要识字读书。他活动的经费多数都是自己写书得的稿费。

42、随着年龄的增长,从和朋友们的聊天,以及自己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使我对曾祖父的思想和精神有了越来越深切的感受,而感受最强烈的一点就是,他的一生都贯穿着一个字——“真”!在我看来,曾祖父的这个“真”字包含了:真人、真志、真“行”(教学做创)、真爱和真友……

43、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陶行知诞辰125周年纪念系列之一

44、|2008年朱子善老校长在高三10班与学生谈读书

45、大学五年期间,陶行知“如鱼得水,甚为欢洽”,身上的基督教气息十分浓重;又迷上了王阳明的心学理论,诚心接受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观点,如“知之真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等。1912年,他改名为“陶知行”。

46、这10年中,我的陶行知研究聚焦陶行知与晏阳初、郭秉文、张伯苓、胡适、杜威等人的思想关联与交往。201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将我多年写的陶行知研究的各种文章结集为《多维陶行知》出版。陶行知毕生的思想实践可概括为“民主第自由始终;行动一生,创造其中”,从多维认识陶行知,不只是还原历史,还旨在呼唤现实。他创造的生活教育理论、民主教育和创造教育理论完全没有过时,他所坚守的民主、自由、创造、爱满天下仍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依然是中国社会至今尚未跨越的路标和尚未达到的境界。

47、先生倡导教师要友爱同事,团结合作,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通力合作、同心协力是陶行知先生反复倡导的团结协作的师德规范。先生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自化化人的”。因此,“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强调“身教重于言教”。他曾经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教师才能培养真人才”。先生从培养人才的高度,将“教人做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塑造能服务于大众的“真人”作为教育培养目标,将“真教师"作为教师学习的楷模。

48、创办育才学校的陶行知先生,在办学之处经历了那些困难?育才中学校徽的三个圆代表陶先生的什么教育理念?全民教育、乡村建设对于抗日救亡有何重要性?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育才中学的校训?

49、很多年前,我去过南京的陶馆,参观过晓庄师范。那个时候,先生的思想和事迹对我触动不大,今天,当我对教育,对教育者有了自己粗浅的理解后,当我也为了心中的梦想一直奔波在路上的时候,面对先生,我热泪盈眶,有太多的感慨涌上心头。

50、   看到一本本听课笔记、一摞摞摘记卡片、一叠叠陶研手稿,我们被深深震撼了,朱校长不断求索、奋发向上的敬业精神,求真务实、严谨审慎的治学作风,他孜孜不倦、奖掖后学的师者情怀,不愧是一座不朽的师魂丰碑,是我们永远学习的典范;他至诚至善为人处事的态度和珍贵的教育思想,将永远泽被后世!

51、陶行知大声呼吁:“八天的和平太短了,我们需要永久的和平!假装的民主太丑了,我们需要真正的民主!”6月25日,陶行知在国际饭店代表54个人民团体举行外国记者招待会上,要求美军立即撤退。6月29日,陶行知与郭沫若、沈钧儒等发起《致美国人民书》。7月,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先后遭国民d特务暗杀,陶行知亦被列为黑名单的第三名。

52、这周的衢州一中的校史故事已经分享完了,期待下一周的精彩~浙小粉也可以通过留言评论或者投稿的方式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

53、途中大家还尝试了采摘橘子,感知劳动的厚重感和乡间田野乐趣。

54、由于国民d反动派阻挠和迫害,育才学校已难以在四川重庆附近生存。1946年4月,陶行知风尘赴赴来到上海,一方面寻找新的育才学校地址,一方面为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奔走呐喊,他在三个多月内演讲一百多次,并积极筹组“中国国际人权保障会”。

55、(1)活动以知识竞赛的形式开展,所有题目将围绕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教育活动和教育理念。

56、 在讲解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带着敬佩之意进入这个曾经办学的“寺庙”,仔细地观看了先生之前办学的经过,以及在其中的学习教育理念。

57、   朱老师的课堂教学,精益求精,诲人不倦。他运用科学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方法,靠教育科学的内在逻辑力量,使学生在紧张艰苦的脑力劳动中获取最大的精神满足。我非常喜欢朱老师的政治课,他能把枯燥的政治知识讲得生动有趣,他能运用教育机智,善于从学生的表情、举动甚至眼神,捕捉学生的心理变化,他能把理论知识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他兢兢业业对待每堂课,全神贯注上好每堂课,他在讲台上挥洒热情,褒贬是非,感染学生。听朱老师的课真是一种享受。

58、两年就完成了三年的学业。17岁时借资赴杭州考入广济医学堂,后因不满该校对不信教学生的歧视,愤而退学。19岁时,他考入南京金陵大学文学系,并以名列第一的优异成绩毕业。

59、1946年7月25日上午,陶行知因长期劳累过度,脑溢血在上海去世,周恩来、邓颖超、沈钧儒等闻讯赶往探视,后葬于南京晓庄。

60、(4)最后依据卷面成绩排名,取三等奖,并颁发奖状。

61、“当时我的家乡是一个‘鞭炮之乡’,厂里要从外地拉旧书报做鞭炮筒,那时候没有专门的装卸工,我们就帮别人装卸,装卸过后不给工钱,若是有喜欢的书倒是可以拿去看,就这样在几次装卸之后,家里就拿回了很多书。”

62、方庶咸一生修身养德,澹泊为怀。慧眼识英才,几度登陶父之门动员送孩子入学,成为一代教育大家的启蒙老师。

63、   朱老师,您是一座不朽的师魂丰碑,我能成为您的学生是我的荣幸、我的骄傲。您优秀的品德、高贵的情操、认真严谨的精神是我永远的典范;您珍贵的教育思想和学术著作将永远泽披后人!您是我永远的老师。

64、我在跨进陶门第四个十年,有所积累,套用顾准在临终时的话说,我“感觉眼前,全是金灿灿的麦子,等着收割呢”。我更感到通过专业的方式改进中国教育的责任重大,于是在2011年12月发起恢复重建陶行知曾任主任干事的中华教育改进社,旨在继承教育先辈的遗志,以专业的力量推进教育完善、教育家办学、高考招生制度完善,解决各种教育问题,集中精力推动自己认准了的教育改进和第三方教育评价,致力于把教育办得更好。截至2020年底,我共发表论文200余篇,评论300多篇,已出版教育专著500余万字。

65、  陶行知毕生的思想实践可概括为“民主第自由始终;行动一生,创造其中”,从多维认识陶行知,不只是还原历史,还旨在呼唤现实。他创造的生活教育理论、民主教育和创造教育理论完全没有过时,他所坚守的民主、自由、创造、爱满天下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依然是中国社会乃至今尚未跨越的路标,尚未达到的境界。

66、在他36岁的时候,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晓庄师范,后被查封,罪名是晓庄通共,有碍风俗,陶行知也被迫逃往日本。直到他四十岁,陶行知回国,在上海先后创办“山海工学团”、“报童工学团”、“晨更工学团”、“流浪儿工学团”等。后来又成立中国教育学会,在重庆创办了育才学校,后又创办重庆社会大学。

67、北师大研究生陶行知研究会还与中国人民大学等北京主要高校的陶行知研究会一起进行了多次交流与活动。2002年11月28日,陶研会主要成员参加了北京信息工程学院陶行知研究会发起组织的大学生支农讨论会,与北京主要高校的同道一起进行了交流。

68、 拜访草街居民,了解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再将自己的发现与同学分享,深深入了解关于先生的事迹,及其在这一路留下的影响。

69、接着在1989年9月召开有编辑工作班子与四川教育出版社领导金成林、伍尧参加的《陶行知全集》编辑出版工作会,决定在1991年10月18日陶行知诞辰100周年之际将《陶行知全集》出版出来。这是一个时间十分紧张的安排。1989年年底,我和陶晓光、王超英三人背着经过一年半搜集和编辑的稿子,坐了36个小时的火车到成都。从北京的中陶会编辑工作组看,这件事已经完成了,可到成都后,先以为交接稿子一两天就可完成。可是,四川教育出版社组成了胡晓风、金成林、浦家驹、吴纪真、王屏汉、周良玉、罗智超、文龙、邹青等人的工作班子,他们一看稿子,就有问不完的问题。于是,只能让陶晓光、王超英先回北京,我留在成都,回答各位不断提出的问题。

70、狄考文进入大学和神学院读书时,在当时美国席卷全国的宗教复兴运动的感召下,他确定自己要做一名海外传教士,到异教国度去撒播基督之爱。几经周折,他选定并最终达成了到中国的心愿,临行前,他向国内的同行们郑重宣告:“我已决定把一生献给中国;我期望住在那里,死在那里,葬在那里。”狄考文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71、1917年,陶行知婉拒了导师杜威留美任教的邀请,舍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和出人头地的个人前程回到祖国。当时正值国内发起了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

72、离上次的参观虽已一月有余,但当时参观带给我的触动却久久萦绕在心头。

73、如果你对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教育理念感兴趣的话就快来参加本次活动吧!

74、曾祖父之所以如此地受人爱戴,在于他所办的是真教育。他在办教育的过程中向行家学、向平民学、向学生学。曾祖父在他的《创造年献诗》中道出了教育之真谛:“行以求知知更行,不知直认为不知。遍览已知求未知,以知与人己愈知。以为武断靠不住,存在从来决意识。解剖内体寻条理,追踪外缘找联系。贯通证据悬断语,屡试屡验验还试。矛盾相克复相生,数量满盈能变质。相推而进正反合,顺沿发展觅定律。文化钥匙开发天人大神秘。愿将真理化大利,润泽众生真仁义。日日月月积成千,努力创造新天地。”作为行知的后人,我要向曾祖父曾祖父学习,不仅崇尚真知、追求真理,还要不断自我反思、自我颠覆,与时俱进。

75、曾祖父创办晓庄、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从他的办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教育事业及政治思想的不断进步,我总结下来主要是八个字:觉悟、联合、解放、创造。

76、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把自己埋在故纸堆里,终于等到1991年10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陶行知诞辰100周年大会”之际,新版《陶行知全集》公开出版发行。

77、1917年陶行知回国,在南京高师主讲教育学、教育行政、教育史、教育心理,开始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他特别重视农村的教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

78、7月8日在中陶会办公室开了一个小会,研究如何开展工作,陶晓光、徐春轩吩咐办公室在生活等方面协助我。接着我先后到戴自俺、陆静山、楼化蓬、徐明清、吴瀚、苏辛涛以及与陶行知相关的人家中收集可能有陶行知文稿的线索,然后到各家图书馆大海捞针地查找。

79、  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原名沈雁冰,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从武汉回到上海,一时无以为生,便听从朋友的劝告,花了四个星期写成了他的名作《幻灭》,准备在叶圣陶代编的《小说月报》上发表。可当时,他正被蒋介石政府通缉,如果用真名,将会给叶圣陶招来麻烦,而且《小说月报》的主人、商务印书馆的老板也不会允许,他当时思想也确实处在一个苦闷痛苦的矛盾中。于是他随手写了“矛盾”二字作笔名,可叶圣陶认为“矛盾”二字显然是假名,仍然会招来麻烦,于是便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以后沈雁冰便一直沿用这个笔名。

80、王藻,前清贡生,新安江畔航埠头曹家经馆塾师,道德文章在当年当地享有盛名。陶行知失学在家。虽然生活比较艰难,陶行知还是一边劳作一边自学,经常到经馆塾师旁听。

81、看完陶行知的生平事迹展览后,我觉得陶行知说的许多话,做的许多事正合我心意。一接触到陶行知我便有如触了电,感到自己在初中三年级以后接受的大多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不仅枯燥,而且让人感到压抑,突然发现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是“教学做合一”,非常鲜活,竟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便开始了私淑陶行知的心路历程,到图书馆找相关的资料,到书店购买相关的书籍,带着考据心态悉心阅读,拜访教教育学的黄安澜、钱含芬老师以及与陶行知可能相关的人,写信告诉自己的好友并请求支持。当时在同济大学上学的高中同学万全便专门到书店买了《行知书信集》从上海邮寄给我。

82、狄考文在中国生活的近半个世纪时间,恰恰也是中国社会经历痛苦蜕变的时期,他亲历了这一蜕变过程,也为这一蜕变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晚年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他说“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有着美好的未来。我很高兴有机会做我所能做的使她迈向美好未来的事情。”

83、陶行知题: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84、1939年,陶行知在重庆合川创办的育才学校,对学生提出了“二十三常能”的要求,如:会游泳、会急救、会开车、会担任翻译等等。在储朝晖看来,学习陶行知就是要领会他的精神实质,“常能教育理念切实具体,操作性强。”陶行知强调学生自治、提倡生活教育、鼓励创造精神,其中有一年他定为育才学校的“创造年”。储朝晖指出,这在当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学习陶行知,还应该学习他不断追求民主的精神,陶行知说“人民贫,非教育莫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储朝晖解说,“陶行知当时感到中国很大的问题就是人民没有权利,人民该有的权利都被当时的统治者剥夺了。所以他有一个基本的看法,教育是民权。尤其是到了1940年之后,他的教育思想发展的一个高峰,实际上就是民主教育。强调用民主的方式来教育,用民主的内容来教育。让民主变成一种生活方式。我认为这是非常有价值的。强调教育是实现民主的一种重要的途径。”

85、  他看到这个学生跟同学打架,手上拿一块砖头,这还得了,这会出人命!被他看到了,立刻制止,告诉这个学生,半个钟点之后到校长室来见他。这个学生离开了,校长再问别人,他们为什么打架?是为了对方这个学生欺负一个女同学,他打抱不平。这么个原因他知道了,这个人很有义气。半小时之后他回到校长室,看到学生站在外面门口,掏一块糖给他吃,也没有骂他,学生感到很惊讶。他说这块糖奖励你,我叫你半个小时来,你准时来了,你很守时,这应当要奖励你。然后再说,我去调查,知道你这个事情做错,你还很有义气,打抱不平,这是很好的行为,再赏一块糖给你吃。学生就感动了,立刻就承认错误,受感动。校长又掏一块糖给他,奖励他,你能够忏悔,你知过能改,这很难得,这很不容易。没有责备一句话,没有任何处罚。学生感动的跟校长说,以后决定不会再犯这个过失。校长第四块糖给他,勉励他。再问,没事了,你回去。这是中国爱的教育,神圣的教育,没有一句责备的话,没有一句批评的话。

86、在古圣寺办学期间,陶行知先进就居住在“逸少斋”里。当年的“逸少斋”,却不是现在的青瓦房,而是一幢土墙茅盖的三间茅草房,因年久失修破败不堪。

87、为实现中国教育的普及化和现代化踏出一条新路。陶行知抱着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志愿,以主要精力从事平民教育。这期间他深切感到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

上一篇:精选陶行知的32个故事(36句集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