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个性网

精选陶行知生平简介(80句集锦)

李花花
导读 陶行知生平简介 1、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认为之所以生活具有教育...

陶行知生平简介

1、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认为之所以生活具有教育意义是由于生活中的矛盾使然。他说:“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与没有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磨擦起来,便发出生活的火花,即教育的火花,发出生活的变化,即教育的变化。”所以说,“生活与生活——磨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磨擦者与被磨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因为生活的矛盾无时无处不在,生活也就随时随地在发生教育的作用。从生活的横向发展来看,过什么生活也便是在受什么教育:“过康健的生活便是受康健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是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是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的生活便是受社会革命的教育。”从生活纵向的发展来看,生活伴随人生始终:“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陶行知主张人们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去选择和接受“向前向上”的“好生活”。

2、 出生日期:1891年10月18日(农历清光绪十七年九月六日) (陶行知生平简介)。

3、1936年5月,他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委和常委。与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等联名发表《团结御侮》的宣言,主张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毛泽东复信表示支持。

4、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1935年,在中国共产d“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5、 抗日战争胜利后,陶行知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的斗争。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遭国民d特务暗杀,陶行知被列为黑名单上的第三名。他一面作好了“我等着第三枪”的牺牲准备,一面继续坚持斗争,视死如归,始终站在民主运动的最前列。终因“劳累过度,健康过亏,刺激过深”于1946年7月25日患脑溢血逝世,享年五十五岁。很可惜。

6、“社会即学校”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对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有所改变。传统学校与社会生活脱节,学生孤陋寡闻,而以社会为学校,使得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能力。“社会即学校”,还可以使被传统学校拒之门外的劳苦大众能够受到起码的教育,贯穿了普及民众教育的苦心,同样也值得肯定。

7、前妻汪纯宜,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第一位夫人。其和陶妹是同学,陶行知和她完婚后便赴美留学。陶行知和汪纯宜一生育有四子:陶宏、陶晓光、陶刚、陶诚。

8、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但是,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他不愿意自己思想受外国人的随意摆布,入学仅三天,他即愤而退学。

9、1929年12月,上海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

10、                      七录斋

11、1927年3月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创办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陶行知生平简介)。

12、   储朝晖表示,学习陶行知不仅要学他的“做人”,还要学习他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学习他的献身精神、学习他对创造的不断追求以及陶行知不断追求民主的精神。

13、清代著名小说家刘鹗取室名“抱残守缺斋”,并非给自己脸上抹黑,而是因为他生平“嗜古成痴”,人称“竭其力之所至,不以营田宅,治生产,惟古器物是求”。他集藏“上自殷及隋碑,巨若鼎彝,纤如泉珍,旁罗当壁,广及罂登”。这些千年古董,因历经沧桑,难免残缺不全,但刘视若珍宝,因此,他的书斋名表达了甘心一辈子与这些残缺不全的文物为伴的志向。

14、陶行知曾提出“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倡导学生“做川流不息的现代人”,也告诉他的学生“仿我者死,创我者生”,并指出行和知是在不断地循环中升华。储朝晖解读道,“陶行知崇尚创造。他要求自己做学问,要勇于创造。他自己取名为行知,就是要强调行动,获得知识,后来他的几次更名,实际上他强调的是创造精神——不能用别人有过的东西,别人已经用过的东西要不断的去创造。”

15、“浩荡离愁白日斜”写出了诗人离开京城时的感情。诗人离京时,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愿意与封建势力同流合污,辞官回乡;但是他仍然为国家的命运忧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命运忧愁。“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喻“愁”,李煜曾有词写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以李煜亡国被囚之愁自诩,可见忧愁之深。诗人为了衬托离愁,特别把离京时间选在了傍晚,马致远散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用晚景衬托离愁。诗人通过喻、衬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吟鞭东指即天涯”本句虽无愁字,但也能表现诗人离京之愁。天涯是指诗人家乡——杭州,马鞭一挥,离京远去,直至天涯,很难再回京城,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离别之愁,伤怀之意,含而不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诗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16、1917年年底,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教育权利,推动教育改进。

17、一九运动后,在中国共产d的帮助和影响下,积极宣传抗日,参加民主运动,进一步认识到教育应为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服务。

18、校园小道,我读懂了你。我的校园六年级作文4走进大门,左边是操场,中间是草地,右边是住读楼,住读楼是一幢红色的五层建筑,第一层是人和博物馆和办公室,从第二层开始就是学生们的教室。

19、从五环再往前走就是大操场,红色的塑胶跑道,蓝色、绿色的塑胶场地是我们上体育课的地方。操场周围有许多香樟树,香樟树真高呀!有三层楼那么高;香樟树真绿啊!好像被绿颜料染过一般;香樟树真密啊,在夏天就像一把巨大的遮阳扇。

20、1946年1月,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推行民主教育。培养出革命人才。并曾帮助一些进步青年前往革命根据地。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著名口号,被毛泽东和宋庆龄等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和“万世师表”。

21、陶行知曾将“以教人者教己”作为晓庄师范学校的根本教育方法之要求教人者先将所教材料“弄得格外明白”,先做好学生。同时,教人者还要“为教而学”,即先明了所教对象为什么而学、要学什么、怎么学,“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有学有教”即“即知即传”,它要求:会者教人学,能者教人做。还要求:不可保守,不应迟疑,不能间断。去除“知识产权”的私有,树立“文化为公”的信念。“小先生制”就充分体现这一意义上的“教学做合一”。

22、春意多浓呀!我们的校园里一派迷人的春色,哪怕看上一眼,准叫你心醉!我的校园六年级作文14沿着通向学校的路,我来到静逸的校门口,早晨,太阳光照在校园里,像给校园披上了一件金色的外衣,壮观极了,校门两边有用瓷砖贴的墙壁,一边刻着我们学校的名字,几个闪烁着金光的大字,显得庄重古朴。

23、   “一八”事变后,陶行知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7月,与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联合发表《团结御侮宣言》,毛泽东主席复信表示支持。接着,受全国救国联合会的委托,担任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美、亚、非二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出席“世界和平大会”,“世界新教育会议”第七次年会。 

24、操场如画,学校的操场很大,那里就如同我们的森林,我们就像是森林中的鸟儿,在快活地玩耍。最引人注目的是升旗台,每到星期一我们都要举行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操场四周有很多花草树木,美得像个大花园。

25、在他36岁的时候,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晓庄师范,后被查封,罪名是晓庄通共,有碍风俗,陶行知也被迫逃往日本。直到他四十岁,陶行知回国,在上海先后创办“山海工学团”、“报童工学团”、“晨更工学团”、“流浪儿工学团”等。后来又成立中国教育学会,在重庆创办了育才学校,后又创办重庆社会大学。

26、1933年,他与厉麟似、杨亮功等来自政学两界的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

27、刘文西,1933年生于浙江省嵊州市长乐镇水竹村,1950年在上海进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学习美术,1953年入浙江美术学院,受潘天寿等先生教导,1958年毕业后到西安美院工作至今。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有突出贡献专家。

28、陶行知认为:传统的学校教育往往是与社会隔离的。一是形式是的隔离,学校围起高高的围墙,挂着“闲人莫入”的虎头招牌。学校自学校,社会自社会,互不相关。二是内容上的隔离,所学所非用,所用非所学,学校教育不能为社会“生利”服务,而社会也当然不支持学校发展。三是培养目标的隔离,学校所培养的人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完全是分利的书呆子,学校毕业就等于失业。基于上述原因,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口号,就是以社会为学校,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要把学校的围墙拆去,同时要把“各人心中的心墙”拆除。要把大家的感情,态度,从以前传统教育那边解放出来,改变过来。把整个社会变成—个大学校。打个形象的比喻,传统学校好比是鸟笼,学生好比是鸟笼中的小鸟。陶行知认为:鸟的世界应该是大森林,主张将小鸟从鸟笼中放出来,到大森林中自由飞翔。同理,学生的世界应该是大自然,大社会。为什么主张“社会即学校”呢?陶行知认为;把整个社会作为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因为用这样的办法,不论校内校外的人,都可以做师生。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晓庄师范就是这样的一所学校。“头上顶着青天,脚下踏着大地。东南西北是他的围墙,大千世界是他的课堂,万物变化是他的教科书,太阳月亮照耀他工作,一切人,老的、壮的、少的、幼的、男的、女的都是他的先生,也都是他的学生”。陶行知的晓庄师范的确体现了他“社会即学校”的思想。晓庄师范的活动是与周围40多个村庄连在一起的。如晓庄医院,晓庄中心茶园,联村自卫团,联村运动会等,都有是为农民服务的。正因为如此,晓庄师范受到了农民的欢迎,真正与农民,与社会打成了一片。

29、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但是,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他不愿意自己思想受外国人的随意摆布,入学仅三天,他即愤而退学。

30、1932年,他又创建了山海工学团,提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将工场、学校、社会打成一片,进行军事训练、生产训练、民权训练、生育训练等,还开展小先生运动。

31、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

32、“我们编的陶行知的全集一共有12本,其中有一些是他的书信、日记,其思想含量非常丰富。当下很多做教育工作的人,对他的思想了解得太少,要想真正地学习陶行知,一定要去看他的书,走进陶行知。”陶行知的《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一文,储朝晖看过几百遍。很多人就问他,你看过那么多遍有价值吗?储朝晖回答,这非常有价值,“因为你在不同的视角遇到不同的问题再去看,是会有不同的理解。有些老师认为,陶行知讲的事和我们现在没有相关性。这就是我们很多人在看一些教育家的著作的时候的局限,这种局限表现在很多人从文字、知识上去看——如果单纯地这样看,就非常狭隘,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是要看这个人的心胸,看这个人的精神实质,但是很多人看不到。而不仅仅是把陶行知的每句话背下来、把陶行知的雕塑建在校园里,也不是像很多表演戏剧的人一样会唱会讲,应当把它当成一个整体来理解,用行动去在当下的环境中做出来。”

33、秉承行知精神办为农村造血的教育-陶行知诞辰125周年纪念系列之四

34、1938年8月,倡导举办了“中华业余学校”,推动香港同胞们共赴国难。

35、我爱我的校园,我爱那宽敞的教室,广阔的操场,碧绿的草坪,我更爱母亲般的老师和亲如兄弟姐妹的同学们。在这个校园里撒满了我们的欢声笑语,留下了我们成长的脚步,奠定了我们成长的坚实的基础。希望之光已在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让我们刻苦勤奋,开拓进取,把在酒一中的成长岁月变成我们永远难忘的记忆!我的校园六年级作文12我有一个美丽的校园,是开发区第九中学。

36、陶行知一生都在为保存中国文化薪火进行着艰苦卓绝的跋涉,而这种跋涉也永远成为中国民众教育与文化弦歌不辍的象征。

37、其“教学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  

38、陶行知共同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以改进乡村教育,由赵叔愚策划进行,出力甚多。晓庄师范开办后,陶行知任校长,赵叔愚任第一院(小学师范院)院长。

39、毕业后借债远渡重洋赴美留学,先在伊利诺大学攻读市政专业,获政治硕士学位。后感到市政为当官之学,毅然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改学教育,期望通过教育来救国救民。

40、孔子的两边,是两栋高大的综合楼和教学楼,在翠绿欲滴的树儿和娇羞语的花的装饰下,更平添一份勃勃生机。这真是人工美景和自然美景令人陶醉!

41、1945年,陶行知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同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42、1939年7月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合川县古圣寺创办了主要招收难童入学的育才学校。1941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43、由于自小聪敏好学,陶行知6岁蒙馆。15岁时,其母在歙县一所教会中学“崇一学堂”帮佣,陶行知经常到那儿帮母亲做些事,被学校校长英国人唐敬贤看中,免费让他入学读书。他在睡觉的宿舍墙上,挥笔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他三年的课程两年学完,并以优异成绩毕业。

44、  陶行知,中国人民教育家,民主革命家。原名文硙,后改名知行,又改名行知。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国留学。1917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等,反对“沿袭陈法,异型他国”。推行平民教育。 

45、其“教学做合一”还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  

46、1930年4月遭国民d通缉被迫流亡日本,崇尚科教救国的思想。

47、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1935年,在中国共产d“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48、1927年3月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创办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

49、不过,陶行知很快又认识到,“从行到知”只是认识的第一阶段,再由知到行又是认识的更高阶段,他曾写了一首小诗: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就是他的“行-知-行”理论。为了在名字中反映这一思想,他还创造了一个字。这个字既像“行知”,又像“知行”,代表“行知行”的意思。

50、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51、为了纪念陶行知,歙县崇一学堂旧址被建成了陶行知纪念馆,成为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供后人瞻仰。

52、作为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首批实验学校,我校开展了一系列学陶师陶活动,3月19日行知讲堂,彭柱宜老师带我们了解了陶行知其人及生平事迹。

53、1905年,进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他在睡觉的宿舍墙上,挥笔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抒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并激励自己为祖国早日走向现代化而发奋学习。

54、为了纪念陶行知,歙县崇一学堂旧址被建成了陶行知纪念馆,成为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供后人瞻仰。

55、操场前面有几棵高大、挺拔、秀丽的大树。这几棵树像是守护学校的卫兵,一直站在那里。其中的银杏树很引人注目。一阵风吹过,银杏树那小小的扇子就不停地扇啊扇啊!发出沙沙的响声。我心想:难道是银杏树的一把把小扇子,扇走了黑暗和寒冷吗?

56、                   饮冰室

57、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是自己逃出子令人窒息的樊笼,可以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愁绪就和回归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斜晖,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58、   1932年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公学团”,“劳工幼儿团”,首创“小先生制”,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1934年主编《生活教育》半月刊。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 

59、晏阳初自1920年代开始致力于平民教育七十余年,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与陶行知先生并称“南陶北晏”。他1920年代-1930年代在河北定县的平民教育实践为定县乃至河北留下了大量有形和无形的财产。

60、1946年4月,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的斗争。在他生命的最后100天,他在工厂、学校、机关、广场发表演讲100余次。

61、1931年回国开展教育普及工作,在上海创办自然学园、儿童科学通讯学校。主编《儿童科学丛书》等。

62、1923年与晏阳初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后赴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推动平民教育运动。

63、在后面的学习中,我渐渐熟悉了这个校园,不在显得陌生,如同家一般。我们在教室里,大声的读书,在操场上挥洒汗水,在舞台上展现自己,大家一起经历各种酸甜苦辣。有笑蓉,有泪水,有难过,有快乐。这一点一滴的回忆是最宝贵的,胜过任何金银财宝和一切名誉地位。

64、归有光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书斋项脊轩,有两重意思。其一:颈之背为项,不大,与脊同在不为人所注意的身体的背面;轩小而北向,居于屋的背面,故以“项脊”为喻。其二:作者的远祖(归道隆)宋朝时住在太仓县的项脊泾,作者自号“项脊生”,把自己书斋题名为“项脊轩”,表示不忘所宗。

65、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传承和弘扬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人格精神,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同时深入贯彻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在江苏大学调研时要求我校“在师范教育等领域进一步发挥特色优势,培养造就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指示精神,5月30日晚,话剧《行知先生》在我校大礼堂上演,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教育事业奔走呼号、奉献毕生的大爱情怀和高贵品质在舞台上生动呈现,深深打动现场观众,赢来阵阵掌声。

66、陶行知反复强调:“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为非作恶愈大。所以我在不久以前,就提出‘人格防’来,要我们大家‘建筑人格长城’。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那么,如何筑起人格的长城呢?陶行知认为,首先要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性。要树立为博学而学习、为独立而学习、为民主而学习、为和平而学习、为科学创造而学习精神。其次,要修身养性,具有“大丈夫”的气概。所谓“大丈夫”的人格,就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还须有独立的意志,独立的思想,独立生利和耐劳的筋骨,耐饿的体肤,耐困乏的身躯,去做那摇不动的基础,即为建立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基础而奋斗不息:第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陶行知曾亲自为育才学校学生制订的“育才十二要”,即育才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每个学生自觉遵守。

67、     小先生制在中国教育史和世界教育史上,是一大创造,它在当时中国社会上所取得的成效,引起了全世界广泛的关注,世界教育会议,请陶行知去作报告,小先生制的教育理念,传遍了全世界,东南亚类似的穷国纷纷傍效,印度还专门请陶行知去介绍经验。

68、做人,陶行知有自己比较系统的标准,即做人中人,做“人中人”是中国几千年做人规则的重大改变。储朝晖解释说,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从儒家成为主流以后,都是强调做“人上人”,常言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而陶行知主张,既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要做人中人,所谓人中人,就是人人平等,他强调在人格上是人人平等的,不能因为权力大小、地位高低和钱的多少分等级。在储朝晖看来,这实际上就是反对中国几千年长期存在的一种人身依附的关系,主张每个人应该属于他自己,而不属于任何一个人。据储朝晖介绍,在陶行知的出生地,安徽徽州,人们通常把小孩子称“小鬼蒂”,这种称谓多少含有小孩子与大人不对等的蔑视之意。而陶行知则不然,他亲切地称小孩为“小朋友”“小主人”。“同样,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学校里不能因为这个孩子分数考得高,我们就高看他一眼,那个孩子分数考得少,我们就低看他一眼。”

69、其次,“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  

70、教室如画,同学们在教室里学习,教室里有多媒体,墙上贴着精美的图案,黑板报上贴著名人名言,桌子凳子整整齐齐地排列着……

71、1932年10月1日,上海山海工学团在宝山县大场创立。图为陶行知(前左二)在工学团成立大会上。

72、根据这个基本思想,陶行知提出教学方法改革的三条思路:第“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如何教会学生学呢?陶行知认为,一方面先生负指导的责任,另一方面学生负学习的责任。老师不要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思想告诉他。通俗地说,不要把现成的小鱼给小猫,而是要“授之以渔”,教会小猫钓鱼。不要把现成的金子给学生,而是要把点石成金的手指头交给学生。第“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学生怎样学,先生就怎样教,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建立在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学习特点的基础上。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也就是说,教师要不断自我进修:才可以做一个好教师,才可以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总之,教学方法一定要从以“教”为中心,转到以“学”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学习。

73、1932年,他又创建了山海工学团,提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将工场、学校、社会打成一片,进行军事训练、生产训练、民权训练、生育训练等,还开展小先生运动。

74、那么,如何来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呢?陶行知在1943年月10月16日的育才学校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演说。提出教育者要研究教育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针对师生对教育创造的畏难情绪,陶行知满怀信心地表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性之人”,只要大家去努力,创造之神一定会降临我们中间。

75、围绕教学楼的是一圈柏油小路,小路左边有一些枫树,因为已经初冬,枫叶已经红了。它们在树技上随风飘荡,迎接我们的到来。枫叶的红也红得不一样,有酒红、血红、深红……另一边有一丛雏菊,雏菊小小的,金灿灿的,像一轮轮小太阳。

76、陶行知把知识分为三类:亲知、闻知、说知。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闻知是从旁人那儿得来的,成由师友口传,或由书本传达的;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知识。

77、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开始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他特别重视农村的教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

78、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可以概括为一个理论,三大原理,四种精神,五大主张,六大解放。

79、光阴似箭,六年时光马上就接近了尾声。如今走进校园,眼前的那块石碑仿佛并没有什么变化。但校园并非如此,操场设施齐全,图书馆的书变多了,各种器材都更加丰富多彩。如今就要和母校告别了,与石碑告别了,走向一个新的校园,但我永远不会忘记这六年岁月。

上一篇:精选2019最火网络新词(72句集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