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个性网

精选韩愈简介及生平事迹(64句集锦)

李花花
导读 韩愈简介及生平事迹 1、  第三院落最后有韩愈的墓冢,高10米,平顶,底部周长60余米。墓旁左右两棵古柏掩映,墓后为一大片青青翠竹。 2、韩愈三进国子监做博士,一度担任国子监...

韩愈简介及生平事迹

1、  第三院落最后有韩愈的墓冢,高10米,平顶,底部周长60余米。墓旁左右两棵古柏掩映,墓后为一大片青青翠竹。

2、韩愈三进国子监做博士,一度担任国子监祭酒,招收弟子,亲授学业,留下了论说师道激励后进和提携人才的文章,不失为一位有创造性见解的教育家。韩愈力改耻为人师之风,广招后学。

3、①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美味食物。)②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③皆不幸早世(世通“逝”,死。)

4、“文死谏,武死战”,这是中国古代为官者的最高境界。韩愈曾写道:“愿辱太守荐,得充谏诤官。”可见,他的仕进理想就是做好一名谏官。要做好谏官,就不能怕得罪人——哪怕是皇帝。“欲进短策,无由至彤墀。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词。”虽然他最终并没能做成谏官,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信条。

5、唐贞元十九年(803),关中地区因旱失收,百姓苦不堪言。监察御史韩愈上书《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请朝廷减免徭役赋税,触怒了唐德宗,被贬任连州阳山县令。这是韩愈第二次下岭南。(韩愈简介及生平事迹)。

6、韩愈三岁丧父,其兄韩会及嫂抚养之。韩会能文章,对韩愈有影响。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贞元二年(786年),19岁的韩愈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三试不第,直到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应考,才考中进士。此后又连续三次应吏部博学鸿词科考试,皆不中。直到29岁才在汴州董晋幕府中谋得一个观察推官的微小官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岁时,任监察御史,不久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而被贬为阳山县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此后直到50岁,官职一直浮沉不定。元和十二年,韩愈50岁时,因参与平定淮西吴元济之役表现出处理军国大事的才能,迁为吏部侍郎,进入朝廷上层统治集团。但两年后,他却因上表谏迎佛骨而触怒宪宗,险些被宪宗处死,幸得裴度等大臣挽救,才免于一死,被贬为潮州(在今广东)刺史。在潮州八个月,宦官杀宪宗,立穆宗,韩愈被召回朝,后历官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长庆四年(824)病逝于长安,终年57岁。

7、韩愈文章的再一个特点是不仅真率大胆,而且慷慨激昂,忧愤甚广。从韩愈的全部文章看,凡是论及人材,便往往愤激不平,别具风概。例如《杂说》对于人材不为世用所发的不平之论,《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也是宣传选拔人材的一篇宏论。所谓“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云云,这正是韩愈对于国家用人的殷切希望。《送董邵南序》更是一篇悲歌慷慨的文章。韩愈自己是屡试而不得志于有司的,所以对于文中的董邵南“不得志于有司”,便感同身受,无限叹惋。悲歌慷慨,发自肺腑。(韩愈简介及生平事迹)。

8、韩愈文章之“发言真率,无所畏避”,还不仅敢于不顾儒家的传统观念,有时也敢于突破社会上的流俗之见。例如他写《讳辩》一文,是专为李贺不得应举而发表的意见。李贺之父名晋肃,“晋”与“进”同音,为了避讳,李贺便不得举进士。对于这样的世俗之见,韩愈是不以为然的。于是他便“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写成了极有说服力的一篇《讳辩》。

9、  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780)以来的平庸诗风。他积极领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并使这一运动获得重大的成功。

10、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11、张籍《伤于鹄》:“野性疏时俗,再拜乃从军”,史料虽无记载,但据此于鹄曾从军,明矣。

12、“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13、欢迎来到西浦映像,这里展示我校师生的音频、视频、摄影、绘画等作品和活动。感受来自西浦附校的声音、光影,共同见证成长的轨迹,以及因为有你而别样璀璨的青春年华……

14、大历、建中间居长安,应举未第,退隐汉阳中。

15、己取个号。所以,一般只用于自称。韩愈自号昌黎先生。

16、 韩愈为官耿直无畏,常常直言进谏,因而屡遭贬斥,仕途崎岖坎坷。尤其是元和十四年(819年),因直言力谏迎佛骨一事,宪宗大怒,差点将其砍头,最后将他贬为潮州刺史。在贬谪潮州途中,他创作了一首七言律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抒发了他"欲为圣明除弊事”却难以施展远大报负的感伤情绪,真挚凄婉,低沉抑郁。

17、欧阳修(1007-1072) 字永叔,祖籍江南西路吉州永丰县(今属江西)号”醉翁”、”六一居士”,杰出博学的散文家,宋代散文革新运动的卓越领导 ,唐宋八大家之一。由於忧国忧民,刚正直言,欧阳修宦海升沉,历尽艰辛,但是创作却”愈穷则愈工”。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极力反对浮靡雕琢、怪僻晦涩的”时文”,提倡简而有法、流畅自然的风格,作品内涵深广,形式多样,语言精致,富情韵美和音乐性。许多名篇,如《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已千古传扬。

18、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韩愈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时人有“韩文”之誉。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年—780年)以来的平庸诗风。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他也有独到的建树,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学道统自居,开宋明理学家之先声。

19、宋璟碑在今河北邢台市南郊五公里处的东户乡中学院。即于鹄大历七年(772年)前后曾在河北南部的邢台一带游历。

20、②感情真挚,催人泪下的“至情之文”③如叙家常,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④变幻无穷,层次严谨的巧妙结构

21、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22、唐代当时流行丧葬墓志铭的社会风气,希望死者“永垂不朽”、家族名声能够流芳百世,写墓志铭的情况非常普遍,很有市场。长安城里请文人雅士为已故亲人撰写碑文、祭文、行状、墓志铭,成为风尚。有钱有势的人家,更是讲究请有名望的文人士大夫撰写墓志铭。韩愈身处当时社会,顺应时风,尊重民间风俗,成人之美,应邀进行墓志铭写作。唐代除了韩愈,还有很多文人为人写墓志铭,如李白、杜牧、李邕、元慎、白居易等。

23、  韩愈墓园是豫北的一个著名的人文历史名胜景早观,不仅是孟州的骄傲,同时也是河南的一张靓丽历边文化名片。墓园内那苍翠粗壮的古柏,那随风摇曳的青青翠竹,不正象征着“百代文宗”韩愈卓越的文学成就与耿直济世的报国精神,像古柏一样常青不衰,永载中华文学汗青么?

24、大历四年(769年)或稍前在河朔,于鹄与樊泽同学与东溪;

25、④敛不凭其棺(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26、  神道西侧,左株唐柏后,有螭首龟跌巨碑一通,正面为神道碑,碑阴为墓考碑。正面刻“韩文公神道碑”,全称《唐故正义大夫行尚书礼部侍郎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赐礼部尚书谥文公昌黎韩先生神道碑》,为韩愈门人新安皇甫湜撰文,陈述了韩愈生平事迹。大清乾隆五十四年岁次已酉冬十一月癸未朔八日庚寅承德户部主事前史官钦州后学冯敏敬垂书丹并篆额,孟县知县O山仇汝瑚与县衙官僚及世袭五经博士裔孙韩九龄仝立碑石;碑阴刻“韩文公墓考”,为清代一学者撰文,洋洋洒洒二千字,稽查察今,详尽考证了韩愈墓地经过,后边以七言古诗四十韵颂之。

27、韩愈在渡口旁边的一个土墩上,摆了祭品,点上香烛,对着大江严厉地宣布道:“鳄鱼!鳄鱼!韩某到这里来做刺史,为的是保土庇民。你们却在此祸害百姓。如今姑念你们无知,不加惩处,只限你们在三天之内,带同族类出海,三天不走就五天走,五天不走就七天走。七天不走,便要严处!”

28、  韩愈的作品非常丰富,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29、难道我们就这样一直保持一颗平常、毫无波澜的心境吗?当然不是。其实在平常之中保持敏感,在平常之中感受人性的美好,生命的多彩,生命才不会乏味。韩愈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如果没有对大自然的敏感,何能感受这轻盈的美丽;孟郊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如果没有对母爱敏感的感受,没有心灵的触动,何以写出如此让人读之泪下的文章?同样,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中,当我们听到田世国捐肾救母,魏青刚三次下水救人,黄志全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使乘客安全下车时,当我们受到父母的关爱,朋友的帮助时,当我们春天赏雨,夏天赏花,秋天赏果,冬天赏雪之时,如果我们保持一颗敏感的心,那么这一切不都会引起我们心灵的触动吗?我们的情感因此而变得丰富,我们的生活因此而变得充实,我们的心灵深处因此而变得温暖……

30、苏轼的创作实践体现了他的文艺观。他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就。苏轼今存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采。同情人民、关心生产是苏诗的一个突出内容。苏轼在早年即感受到社会上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发出过"但恐城市欢,不知田野怆"(《许州西湖》)的感慨。后来辗转播迁,目睹人民困苦,写了不少"悲歌为黎元"的诗篇。如在凤翔时写的《和子由闻子瞻将如终南太平宫溪堂读书》,描写朝廷摊派苛重徭役,给百姓造成的负担。通判杭州时的《除夜直都厅囚系皆满,日暮不得返舍》,对百姓为糊口奔走贩盐而身陷囹圄,表示深切的同情。在黄州写的《五禽言》、《鱼蛮子》,借渡河农夫和渔民的一家,控诉了地租剥削的残酷性。这些诗篇都写得情真言挚、朴实无华,有的还以具体描述,留下了人民悲惨遭遇的真切剪影。苏轼的政治讽刺诗,如《李氏园》、《荔枝叹》,都能通过具体事件的描绘,揭露封建统治者为满足个人贪欲享受而不顾百姓死活的罪行。有些政治讽刺诗,其真城同情人民的思想同不满新法的情绪错综交织,如《吴中田妇叹》、《山村五绝》等;其中虽然难免有夸大新法缺点之处,但更多地方则针砭了新法的流弊。部分关怀生产的诗歌,如《次韵章传道喜雨》、《答吕梁仲屯田》、《石炭》、《秧马歌》、《游博罗香积寺》等,写灭蝗救灾、抗洪保堤、开发煤矿、创造工具、利用水力,对前人很少涉及的社会题材,多所开发,取材广泛,命意新颖。

31、①恐旦暮死(旦暮,名词活用状语,在早晚之间,过不了多久。)

32、柳宗元曾赞叹说:“今之世不闻有师,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招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愈以是得狂名。”韩愈在教育方面的论文主要的有《师说》《进学解》和《杂说四马说》等等。在这些文章中,他强调了求师的重要性,指出“人非生而知之”;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命题,认为只要是有学问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师;他还提出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至理名言,把有才能人比作千里马,指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阐释了在位之人如何识别人才对待人才和使用人才的问题。韩愈这种识别人才与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思想,是孔子“举贤”、老子“尚贤”思想的新发展,也是对封建贵族那种选人唯贵、用人为亲的腐朽思想进行的有力批判。

33、《南山》诗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全诗102韵,长达一千多字,连用七联叠字句和51个带“或”字的诗句,铺写终南山的高峻,四时景象的变幻。令人读来,虽觉十分详尽,却又颇为烦琐。

34、《湖北府县●辑汉阳府志卷之四十二●隐逸志》:(于鹄)贞观间诗人,尝为诸府从事,隐居汉阳,作买山吟以见志。

35、再往前行走,穿过清代所建飨堂,就是韩愈墓了。韩愈墓冢,高约十米余,墓底外围用石材砌筑保护。墓前有多通石碑,正中间一通上刻“唐韩文公墓”五个大字。我在韩愈墓冢前,点上了一炷香,虔诚的拜了三下。在心底心里默默地说:韩文公,您安好。您贬职之地,因您而崇文重教,文风鼎盛,英才辈出。您是一位伟大的先贤。您情系人民,凭自己的才能,运用手中的权力为百姓谋福利,百姓认可您,敬仰您,怀念您!

36、在文学上,韩愈反对骈体文,提倡散体文,主张文以载道,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人。古文家李翱、皇甫湜及著名诗人张籍、王建、贾岛、李贺均出其门下或受其提掖。

37、韩愈的《师说》一文。也是一篇不同流俗的文章。柳宗元在《答韦中立书》中曾经说过:“今之世不闻有师,…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又《报严厚与书》说:“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不为人师。”由此可知,在那个时代,不顾流俗,不怕笑侮,抗颜而为师,是要有些勇气的;能够写出《师说》这样的文章,也是相当大胆的。

38、第四阶段,50至57岁病故。先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任行军司马,贯彻了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的主张。淮西平定后,升任刑部侍郎。他一生排斥佛教。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奋不顾身,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显职。为兵部侍郎时,镇州王庭凑叛乱,他前往宣抚,成功而还。最后这一阶段,政治上较有作为。重要诗文有《平淮西碑》、《论佛骨表》、《柳子厚墓志铭》、《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泷吏》等。

39、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生於四川眉山。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就。世称苏东坡。

40、当我们的心灵在经历了一次次的感动、震撼、冲击后,当我们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悲欢离合之后,我们觉得一切都变得平常,似乎没有什么可以引起我们心灵的震撼了。可是朋友,对于生命来说,这不是太乏味了吗?不要让自己的心在“无动于衷”中变得粗重,还要保持一颗敏感的人,感触生命中丝丝感动与爱。

41、张籍《伤于鹄》:“我初有章句,相和者唯君。”储仲君在《校笺》中认为:

42、  文讯动态 通知公告 文艺理论 河洛人文 

43、根据王建有《唐大夫罢节还山》诗,于贞元六年跟于鹄同在长安送过唐朝臣,与于鹄可能见过面。

44、韩愈又说:“田弘正举魏博以归顺朝廷,他的子孙虽然还是孩提,但都被授予高官;王承元以成德归顺朝廷,还未成人就被任命为节度使;刘悟、李祐当初跟随李师道、吴元济叛乱,后来投降朝廷,现在,都是节度使。这些情况,你们都听说过吗!”众人回答:“田弘正刻薄,所以我军不安。”

45、韩愈上任时,正逢潮州大雨成灾,洪水泛滥,田园一片白茫茫。他到城外巡视,只见北面山洪汹涌而来,心想这山拱如果不堵住,百姓难免受害惨重。于是他骑着马,走到城北,先看了水势,又看了地形,便吩咐随从张千和李万紧随他的马后,凡马走过的地方都插上竹竿,作为堤线的标志。

46、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指韩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风。),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47、唐代的阳山,是连州管辖的一个偏僻、贫穷的小县。初到阳山,韩愈就打了个寒战:“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郭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陆地有丘陵之险,虎豹之忧,县城里没有居民,官署里没有县丞和县尉,言语不通,只好在地上写字……可想而知,韩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何等的艰苦。素来勤政爱民的韩愈,为改变阳山的落后面貌,付出了较大的努力。

48、张籍约生于大历初,“初有章句”当是建中末或贞元初事。时籍据和州,于鹄当亦尝至和州。二人均有《不食姑》诗。……两相照应,当是同时之作。

49、④长吾女与汝女(长,动词使动,使……长大。)

50、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侍郎,人称“韩吏部”。

51、韩愈不仅是著名诗人,还是杰出的散文家,他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愈的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炼,新颖生动,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

52、而据《旧唐书》记载:“宋璟,邢州南和人”,“薨死东都明教里私第,年七十五”。次年五月二十九日,“复归葬于沙河大尉乡丞相原之先茔”。据《校笺》,大历七年(公元772年)九月二十五日,将是碑遂立于宋璟墓前。于鹄饯送之地应该为宋璟的墓碑所在地。

53、纪作亮《张籍年谱》认为张籍在河北漳溪一带求学时认识于鹄,即于鹄在建中末贞元初时在漳溪一带山中曾待过相当一段时间。笔者虽不认同两人结识于漳溪一带说,但以为两人在漳溪一带相处过。于鹄中晚期主要在长江流域活动,但却在贞元初左右到过河北漳溪一带,可能也与籍贯在此地域有关。

54、自韩愈开了仰山求雨的先河以来,从此千余年里,地方官吏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前往仰山古庙祭典,后来发展到“仰山行祀几半天下”。

55、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56、苏轼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濡染佛老,他把儒、佛、老三家哲学结合起来,各家思想对他几乎都有吸引力。他早年就"奋厉有当世志"(《东坡先生墓志铭》),很向往"朝廷清明而天下治平"(《策别》第八)的盛世,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积习,要求朝廷"涤荡振刷而卓然有所立";他主张"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济时治国,"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墨妙亭记》)。他对待人生又有超旷达观的襟怀,认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王君宝绘堂记》)。能够超然"游于物之外",自可"无所往而不乐"(《超然台记》)。佛老思想一方面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主义又有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这种人生思想和生活态度,在他的创作中都有明显的反映。苏轼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由于他主张改革但不赞成王安石变法,因而既与变法派发生矛盾,又同维持现状的保守派有所□牾。再加上苏轼为人表里澄澈,讲究风节操守,不愿"视时上下,而变其学"(《送杭州进士诗序》),这就使他既不见容于元丰,又不得志于元□,更受摧折于绍圣,一生遭受很大的政治磨难,仕途曲折,历尽升沉。然而这正好有利于他加深阅历,扩大视野,使他在文学上获得很大的成功。

57、《唐才子传》:鹄,初买山于汉阳高隐。三十犹未成名。

58、建中二年(781年〉于鹄南来,本年或之前潜心问道,访庐山黄洞元,有诗作《山中访道者》,一作《入白芝溪访黄尊师》,

59、贞元二年(786年),韩愈离开宣城(即宣州),只身前往长安,欲投奔族兄韩弇。适逢韩弇前往河中,后遇害,韩愈遂投靠名将马燧。后曾作《猫相乳》以感其德。

60、张籍《哭于鹄》:“今来吊嗣子,对陇烧新文。”尝至坟前祭奠。贞元十六年(800)至元和元年(806),张籍居和州。于鹄晚岁或又曾回至和州一带。

61、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62、四月孟州,牡丹怒放。孟州,韩愈故里。在韩愈诞辰1251周年之际,应河南孟州市韩愈文化研究会的邀请,我们来到孟州学习韩愈文化。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去世后谥“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63、百代文宗韩愈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文学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进一步传承韩愈精神,弘扬韩愈文化,近日,2017中国▪开封韩愈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古都开封河南大学隆重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与河南大学联合主办、河南大学文学院承办,我市韩愈研究会相关人员应邀出席会议。

上一篇:精选速度快的成语(37句集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