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是我国著名的什么家和什么家
1、琴是黑暗家庭中一线希望的火花。正如觉民所赞叹的那样“琴真是个勇敢的女子”。她能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上了女子师范,还想与觉民等一起去外语专科学校。她还写了剪发有十大好处的文章,并在刊物上发表。男女同校,女子剪发,这对封建卫道者来说是不堪设想的。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和争取自由解放的气魄和胆量。(巴金是我国著名的什么家和什么家)。
2、觉新:不,我情愿再望望月色,望望这湖面上的雾,雾里的花。
3、蕙的灵柩停在庙中已经一年多,她的丈夫忙着续弦,根本没想到要让她入土为安。在周老太太、觉新与觉民的“威胁”下,蕙才得到存身之地。她糊涂的父亲又将儿子枚推入火坑,枚才17岁,就有了肺病的迹象,父亲周伯涛不愿承认儿子有病,却忙着给他娶了冯家的小姐为妻,两人感情不错,但妻子脾气很大,枚夹在她与长辈间受气,婚后不久就因病去世,留下新婚的妻子和她腹中的胎儿。
4、巴金一生写下1300多万字。前期小说创作非常丰富,一共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和60多部短篇小说。题材也非常广泛,有写工人、农民、城市贫民悲惨生活与抗争的,但更多更集中的是那些描写青年反抗者革命者的作品。
5、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本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除巴金外,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国当代作家。
6、《家》,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春》、《秋》。最早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开明书局于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单行本。
7、(语文湿地原创,如果转载请保留原稿不动,违者必究)(巴金是我国著名的什么家和什么家)。
8、巴金从法国回到上海时一度是非常失望的,因为1928年的中国仍处在动乱之中。回国后不久巴金写道:“我的幻想完全破灭,剩下来的依然是黑暗和孤独。但是巴金从来没有停止过自己创作的笔尖。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他离开上海去南方,又回到上海,又去西南,他在皮包里放着墨、小字笔和信笺,到了一个地方借个小碟子,倒点水把墨磨几下,便坐下写起来。像俄罗斯作家果戈理在小旅店里写作一样,他一路走一路写,在流离颠沛里写出了《激流三部曲》。
9、三兄弟是高老太爷的继承人,但具有不同的性格。克明的作风比较正派,克安、克定是地主阶级“坐吃山空的败家子”典型,在父亲的荫庇下,吃喝嫖赌、抽大烟、捧戏子,挥金如土,把父亲的那种淫秽的行径完全继承、效法了下来,平时对高老太爷敬重的唯恐不周,但高老太爷刚刚去世,这些人就为财权族权争闹不休,演出了一幕幕的丑剧。
10、在《家》中,就有梅的悒郁致死,瑞珏的惨痛命运,鸣凤的投湖悲剧,婉儿的被逼出嫁,——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无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迷信迫害的结果。通过这些故事,作家批判的锋芒不仅指向旧礼教,更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其所描述的恋爱婚姻悲剧的真正意义,也不只是主张自由恋爱,而是唤醒青年“人”的意识,启迪与号召他们与封建家庭决裂。在作者看来,觉慧与婢女鸣凤的恋爱悲剧,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之间的婚姻悲剧,其根源都在于他们追求幸福爱情、婚姻的愿望与封建礼教以及封建专制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旧的家族所代表的专制制度,扼杀了他们的幸福和生命。巴金写这部小说,目的在于他要以笔为武器,对这个“垂死的制度”,喊出“我控诉”。
11、《家》中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总体上看就是上述这几个类型。通过这些女子不同的命运,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礼教对当时社会女性的摧残,压迫和当时社会人民的愚昧麻木。我们还可以看到在腐朽黑暗的社会,为了幸福,只有抗争这一条出路。
12、小说讲的是在成都,有一个高公馆,是一个有着五防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故事就围绕这个大家族展开。
13、一方面她是进步的觉醒者,她在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她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读新书,去新式女子学堂上课,她相信男女平等,当觉民告诉她他们学校要招收女学生时,她马上想到要去报考。她不顾别人的冷眼,勇敢地去与旧社会旧思想斗争,写文章为男女平权运动出力,报考男女混合学校,剪掉头发,与表哥觉民自由恋爱。
14、觉新:这是杜鹃,耐不住寂寞。歌唱在春天的夜晚。
15、然而她认为天经地义的事情真的是对的吗?瑞珏的宽容温顺更像是一种麻木和软弱,对于礼教的麻木不反抗,对于命运的软弱逆来顺受。
16、觉新和梅不能在一起,是因为礼教,母命难违(母命难违,鲁迅也没有办法);觉慧和鸣凤的悲剧,是因为阶级鸿沟。觉慧虽然整天读《新青年》,他对鸣凤的好感其实也还是少爷喜欢丫头。喜欢她的脸、她的姿态,同时又幻想鸣凤如果是小姐就好了。他曾在花园嬉戏时说,“我要接你做三少奶”,叙事者当时马上补充,“他的话的确是出于真心,不过这时候他并不曾把他的处境仔细地思索一番”。这话对一个丫头、一个少女的影响难以估量。鸣风理智上也知道,“你们少爷、老爷的都是反复无常”,但是感情深处被种下了一个致命的希望。所以后来当周氏说要将她给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小时,鸣凤哭着求情,坚决不肯去。周氏一时也有些同情,但她说实话:“这是老太爷答应了的,他说怎么办就要怎么办,我做媳妇的怎敢违抗?”
17、觉新不能跟梅表妹结婚,因为二人的母亲不合。表面理由是钱姨妈找人排了八字,说命相克。实际原因,根据琴在小说第七回里叙述(此事觉新本人并不知道),是钱姨妈和觉新的继母打牌不开心,在牌桌上觉得受了委屈,再要来讲亲事,赌气拒婚。小说把梅表姐的第二次婚姻写得很不幸,出嫁不到一年就守寡,婆家又对她不好,之后孤苦伶仃,跟着妈妈到高家暂住。梅后来病死,她母亲非常伤心后悔,觉得自己害了她。人物原型,巴金大哥的表妹,其实婚后变成白白胖胖的太太,养了三个儿子,但为了体现反封建的主题,小说里的梅只好凄惨忧郁而死。
18、如陈姨太一般的人,她们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封建礼教的守护者。她们应当被同情可怜,在封建社会中被传统观念扭曲,失去了自我,变成了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附属品,在外界社会没有话语权,不受人重视,只有通过依附男性,才能获得一点点的地位。
19、一个18岁的女中学生陈蕴珍几乎通读了巴金所有的作品,深为感动,于是经常给这位年轻的作家写信,这个女孩的信给巴金留下了特别的印象,他们通信达大半年之久,却未见过面。
20、瑞珏:他像要来怎么又不来?别他也是像我一样地怕吧?
21、作品里饱受制度折磨的人儿们相继离世,可最令我潸然的却是瑞珏和鸣凤。这里,我只谈谈关于鸣凤的离世。鸣凤是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生得乖巧灵动,她是个能认字,会读书的姑娘,努力上进,招人喜欢,灵魂独立的丫头,按照觉民的话来说,鸣凤比官僚阶层出身的琴更聪明。她热爱生活,鲜活美丽,她炽热的爱着她的三少爷——觉慧,她不奢求觉慧娶她,只祈愿能够成为觉慧一辈子的奴隶。在月下,觉慧曾握着她的手信誓旦旦承诺他会想尽办法去娶她,。可是后来,当厄运找到鸣凤时——高老爷把鸣凤许给冯乐山做姨太太,觉慧也毫无抵抗,经过一夜的熟虑,他最终决定忘掉鸣凤,决定放弃鸣凤。觉慧最终是妥协了,虽然带良心不安,倒也顺理成章。是呀,鸣凤不怨他,鸣凤还是爱着他,觉慧也没错,错就错在鸣凤,错在鸣凤投错了娘胎,错在她这一生是个任人摆布的婢女。她灵魂独立,身却不能由己。这个倔强的丫头,选择了悲痛的死亡,以求得灵魂的独立。她跳湖了。在鸣凤解脱自己的这个章节,巴金先生用了非常长的篇幅在进行描写,细微到环境描写,细腻到人物的心理描写。无论哪个角度都让读者感到很绝望,笔下的鸣凤形象自然镌刻在了我的心上。如下:
22、钱梅芬与觉新青梅竹马自由恋爱,所有人都看好他们这一对。可就因为一个荒唐的理由——梅的母亲和觉新的继母周氏在牌桌子上有了意见,拿拒婚来报复,他俩就这么错过了。
23、巴金后来写《随想录》,越到晚年就越受人民的尊重。我以前对巴金的“青年革命心态”既同情又不满。现在重读巴金作品,反而增加了同情,减少了不满,好像越来越向巴金的“青年革命心态”靠拢。
24、30年代是巴金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这期间,他先后完成的长篇小说有《死去的太阳》、《海底梦》、《砂丁》、《春天里的秋天》、《雪》(即《萌芽》)、《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在这些作品中,“激流三部曲”代表了他此时创作的最高成就。30年代,巴金还创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其中短篇小说集有《复仇》、《光明》、《电椅》、《抹布》、《将军》、《沉默》、《神·鬼·人》、《沉落》、《发的故事》等。巴金的短篇小说题材非常广泛,涉及的生活面也很宽。它们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倾诉了民众的呼声。
25、大家可以看到,巴金在那样艰苦的情况下,都不忘记写作,不忘记坚持自己的梦想。而他到了晚年,即使在疾病缠身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写作。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的。
26、梅一生凄凉,一半因为觉新的软弱,一半因为她自己的顺从。她是所有接受新思潮影响的亲年里,宿命观最强的。礼教不可反抗,母命不可违背,所以她只能自叹薄命,以泪洗面,过早地结束一生。梅是值得同情的,封建礼教摧残了她的幸福和爱情,除此之外,她也是死在自己的软弱和不反抗之中。
27、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
28、“平静的水面被扰乱了,湖里起了大的响声,荡漾在静夜的空气中许久不散。接着水面上又发出了两三声哀叫……”
29、李瑞珏温柔敦厚,能书善画,作为高家的长孙媳妇,她对长辈唯命是从,对丈夫体贴备至,对弟妹友好关爱,对下人和善宽容。上至高老太爷下至仆人婢女,人人都称赞她是个好人。
30、《家》是巴金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品取材于中国的一个封建的大家庭,通过这个大家庭的没落与分化来描写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这部作品奠定了巴金在中国文坛中的巨匠地位。
31、孔教会的会长,封建礼教的顽固维护者,同时又是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
32、巴金十岁的时候,母亲病逝,十三岁,父亲也生病去世了。父亲的死让他懂得了更多的事情,也让他更看清楚了这个富裕大家庭的真面目,在和平友爱的表面下,巴金看见了仇恨的倾轧和斗争。他的祖父作为这个大家庭最后的卫道者,结过两次婚,讨了两房姨太太,生了五儿一女,但他却把自己的儿子们造成了彼此不相容的仇敌,在家庭里种下了长期斗争的根源。最终,在1919年旧历年的最后一天,祖父自己发狂死在孤独里。巴金说,其实并没有人真正爱他,也没有人真正了解他,祖父的死,不像父亲母亲的死给了他很大的伤痛,巴金说他并不感到遗憾,反而从此获得了支配自己行动的自由。祖父不让家里的孩子去学校读书,祖父死后,巴金才得以进入学校。
33、他是具有进步思想的新青年,不像觉新那么软弱,也不像觉慧那么激进,是介于他们之间的一个人。平时温和谦逊,但为了与琴的爱情和爷爷坚决斗争,离家逃婚,做了高家从来没有人敢做的事。最后在爷爷临死时获得理解,避免了成为又一个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34、邮箱:dushu@yuwenshidi.com
35、巴金也是回头看,才知自己既在写“家”,也在写“国”。1984年给《家》的新版写序,巴金说:“我今天还看见各式各样的高老太爷在我四周‘徘徊’……我父亲是四川广元县的县官,他下面有各种小官,他上面有各样大官,级别划分十分清楚,谁的官大,就由谁说了算。我‘旁听’过父亲审讯案件,老百姓糊里糊涂地挨了板子还要向‘青天大老爷’叩头谢恩。这真是记忆犹新啊!”( 巴金:《为旧作新版写序》) 谁说巴金的作品浅?如果这种“谁的官大,就由谁说了算”的现象消失了,我们才有评说巴金通俗煽情的奢侈。
36、在李家,巴金有20多位长辈,其中祖父是最大的家长,另外,巴金还有兄弟姐妹30多人,巴金排行第是长房的小少爷。出生在这样丰厚背景的家庭里,巴金从小就受尽宠爱,5岁就进私塾认字读书。
37、在巴金六岁那年,为了给祖父庆祝生日,按照传统礼教,晚辈们都要给祖父磕头,其他的兄姐妹都乖乖顺从了,到了巴金就不一样了,他死活不愿意磕头,偷偷躲到马房里,躺在肮脏的床上,任凭家人在外面怎么叫他,他都不答应,因此挨了母亲的鞭子。这也是他小时候唯一的一次挨打。
38、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d派爱国民主人士。
39、第一次听到这部作品简介的时候,我作为学生,还在赵琴老师的现代文学课堂里。她饱含深情的概述了整个故事情节,然而即使她是如此的动情,囿于我不高的思想觉悟(没看原著),也只能依稀的记得“梅表姐”“觉新”“乱草堆”“难产”“旧体制”等等关键词。本就不深刻,再经几年浑浑噩噩的工作历程,时光早已把它们挫骨扬灰。
40、今天我们要跟大家一起细读的是巴金和他的小说《家》。
41、鸣凤的故事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它象征着旧社会封建奴佣制度下,奴隶受欺压、受迫害、人权得不到保障的社会现实。这是作者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强烈讽刺和抨击,同时也是在表达作者对人性的重视,对人的觉醒的认同和对自由平等的歌颂。
42、巴金文学思想的核心为:真与善。这两点之间,真是巴金文学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学思想的基点,是价值。巴金文学思想中的善是人的绝对自由追求的价值观,这主要得益于他早期所接触的无政府主义思想。
43、在高公馆做事的婢女们是最无辜,最令人同情的角色。她们是封建社会的殉葬品,封建礼教要求她们为奴为婢,她们便连做人的自由也没有,无论她们多么声嘶力竭地哭嚎,也没有人听得见她们的声音,甚至连她们的死亡也是微不足道的。
44、梅与瑞珏不同,她受到过五四思潮的感染,她读过《新青年》,并对杂志中描述的世界充满了向往。可看她的人生,被件令人啼笑皆非的小事拆散爱情,嫁到外地,不到一年做了寡妇,默默忍受,郁郁而终。她没有反抗过,自始至终都在服从安排。
45、1912年宣统皇帝正式宣布退位,清朝灭亡。巴金的父亲在宣统做皇帝的最后一年就辞去了广元县的县令,回到了成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年仅六岁的巴金很高兴地剪掉了脑后那根讨厌的辫子,但同时他的父亲叔叔们却失去了为清王朝效命的前程,家道也就慢慢衰落下去了。
46、觉新思想的另一个极端是接受了新思潮洗礼的三弟觉慧。对于觉慧这个人物,作品前半部分的描写,我是极爱他的。这是这个混浊的家庭里最清醒的人物,他有勇气、有智慧、有情调、有立场,在看透这个“家”的本质后,坚决的和落后的思想,落后的局面作斗争。有人说觉慧的原型就是巴金,可是先生也一再解释——并非他!即使如此,我依然固执的认为觉慧一定是巴金先生倾注了自己灵魂鲜血的人物。然而,我们也应当客观地看待这个人物,他不是完完全全、原原本本的巴金,他身上也有不可避免的矛盾性、软弱性,也有那个时代的烙印。鸣凤之死这一个小节,人物的矛盾性展现的特别尖锐。他到底没有坚守自己,到底还只是个“孩子”,不能和制度抗衡,这种迟疑,让他再次领教“家”的无情、压抑。所以,每当我想起这茬儿,和书中的人物生气时,又会转念一想,若是没有这个转折,觉慧是不会彻底“叛逆”觉醒的吧?
47、《家》中描写了许多被封建礼教束缚的“大家闺秀”。她们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接受良好的旧式教育,生活看似无忧无虑,却隐含着不幸。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李瑞珏和钱梅芬,她们好颜色,有才华,有着温柔善良等美好品格,她们曾经顺遂过,但最终她们的爱情和婚姻都是彻头彻尾的悲剧。性格上的软弱和封建礼教的压迫是造成悲剧的最主要的内外原因。
48、《秋》,我国著名作家巴金所著的《激流三部曲》之三。小说继续叙述了高公馆的故事。
49、巴金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家》是巴金的代表作品,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50、 在巡查历史建筑的时候,我常常转到正通顺街,转到巴老的家门口。站在双眼井前,我总是想,若是巴老的家没拆,那是多漂亮的一座川西民居历史建筑啊。要是没拆,哪怕留下一两间老屋,做个巴金纪念馆也好啊。成都在一个公园里建了个巴金纪念馆,可是离巴金的家实在太远,知道的人也不多,参观者寥寥。一次与巴老的侄儿,著名作家李致老师交流,他也说,若能在巴老家附近做个巴金纪念馆最好。这样方便来瞻仰巴金故居的崇拜者们,也更能展示巴老的生活轨迹。李致老师表示,若青羊区能在巴老家附近建个巴金纪念馆,他还可捐赠些巴老的遗物。
51、 辗转又过了十几年,这时的老成都的记忆只剩下了些许老屋,数片残瓦。老成都的记忆在逐渐消失。可能人们也认识到了应该保留点老成都的记忆吧。终于在2013年,成都市设立了历史建筑保护办公室,启动了保护老成都历史建筑的工作。我有幸参与了这一工作,开始了对成都市青羊区历史建筑的摸排和保护。这是个艰难的工作。成都是个上千万人口的大城市。老城区已承载不了极巨膨胀的人口。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也推动着城市不断的膨胀。成都发展到了今天,留存下来的历史建筑已经极少,能够保护利用的更少。这些历史建筑大部分被各种单位占用,而单位又分给职工居住,有的已住了两三代人。几十年、上百年的老屋由于年久失修,早已破烂不堪。本来宽敞的院子被各家建的厨房、杂物间占满,陈旧的老屋里常常挤着祖孙三代人,有的还租给了来成都的打工者,房间里常常堆满了各种垃圾,又脏又臭,居住条件极差。有些老屋简直成了典型的城中村。要说服居住户配合我们的保护工作是很难的。他们往往就期待着政府的拆迁,希望政府哪天把这些老屋拆了,能给予他们赔偿。至于保护这些历史建筑,那不是他们的事。
52、在中国的现代作家中,巴金是受西方影响较深的,欧洲的很多作家在他的思想和艺术的形成上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在欧洲留学期间,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思想也在不断地冲击着他,使他对于中国社会、人民的种种产生了更深的思考,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思想基础。
53、第三类是以瑞珏,梅为代表的封建礼教的牺牲者,她们作为封建家庭的大家闺秀,恪守传统思想对女性的要求,最终活成了悲剧;
54、从文兆和到前门车站送行。“你还再来吗?”从文微微一笑,紧紧握着我的手。
55、作品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闭塞的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用作家自己的话说:他“所要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多年间的一幅图画”(注:《〈激流〉总序》)。高氏豪门外表上诗礼传家,书香门第,但遮掩在这层帷幕之后的,却是内部的相互倾轧,明争暗斗,腐朽龌龊,荒淫无耻。为了维护这个作为封建制度的支柱而又面临崩溃的家庭,以高老太爷和克明为代表的那些卫道者,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为代价。这就又加深了新与旧、当权势力与被压迫者的矛盾,并使年轻人遭受巨大的痛若。小说写了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写了几对年轻人——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之间的恋爱、婚姻纠葛;写了他们不同的遭遇;写了学生请愿,觉慧被关禁闭,兵变惊乱,鸣凤、梅芬、瑞珏相继惨死,觉民逃婚,觉慧出走……以长房中的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的故事为主,以各房以及亲戚中的各种人物为纬,描绘出一幅大家族生活的画面,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态,也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封建大家族衰落、败坏以至最后崩溃的历史过程。
56、答:巴金出身在一个封建官僚大家族。祖父是最高统治者,在祖父的身上,有着封建统治者的种种弊端。父亲是这个家族的长子,巴金本身是他们这一房的第四子,小时候比较受长辈宠爱。
57、鲁迅在20世纪20年代写阿Q的“土谷祠之梦”,写阿Q幻想参加革命以后,首先要杀小D,其次是赵太爷,又要小D帮他搬宁式床,又意淫村里各种女人。鲁迅在1926年说:“恐怕我所看见的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鲁迅:《〈阿Q正传〉的成因》,《鲁迅全集》第三卷)巴金没有鲁迅那么清醒有远见,他在30年代有意无意地写出了知县或高老太爷背后的家长制度。巴金一生信仰无政府主义,所以他对官僚的权力结构与家庭伦理道德完美结合的以“家”为外表的官本位现象,特别敏感。几十年来,几百上千万读者都觉得他们在看爱情小说,其实他们在看压制爱情、青春、个性的礼教家长专制。巴金自己也说:“我相信一切封建的遗毒都会给青年人彻底反掉”,这是1984年给台北远流出版公司版《家》写的序。
58、我在这里看过巴老伯好些回,他是这里的名人,名字总在报上转,常发言,在家中情形呢,还像是和过去相差不多。男孩子和龙龙在上海时差不多大,行动剧烈却和在昆明时大二姐家的歪鼻子等不相上下。我还不曾见过他舞枕头作战情形,因为卧室在楼上,却见他在客厅中用吃糖后的小纸团打王道乾小女孩的神气。王道乾女孩长得极好看,脸黑黑的,大眼珠子乌黑,只五六岁大,简直受不住那种进攻,又不好哭,只藏在她爸爸身后去,眼睛湿莹莹的,直到拿到桌上一颗糖才稳定情绪。……长得方面大耳,比你们小时可英雄得多。还有个巴小姐,比他稍大,声音也和她妈妈一样,说话时比一般人高半音。我今天还去他家玩,可能还要画一张花园或客厅回来。今天又下雨,上海雨简直落不完!
59、作品《家》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闭塞的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用作家自己的话说:他“所要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多年间的一幅图画”。高氏豪门外表上诗礼传家,书香门第,但遮掩在这层帷幕之后的,却是内部的相互倾轧,明争暗斗,腐朽龌龊,荒淫无耻。
60、从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实际上,在这个大家族中处处都充满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为了争夺家产,陈姨太、克安、克定等打着维护家族荣誉和高老太爷的招牌,耍尽了花招。他们先是闹“鬼”,吓死了老太爷,接着又闹“避血光”,害死了瑞珏;他们很清楚是军阀混战,导致商场被毁,但却硬逼觉新赔偿股票的损失,并且在老太爷尸骨未寒时大闹分家。除此而外,这个封建大家庭挥霍奢侈的寄生生活,还造就了一代整日只会挥霍无度,过着穷奢极欲糜烂生活的“败家子”,这在高家“克”字辈人物身上显得尤为突出。如高老太爷最喜欢的五儿子克定,不但嫖、赌、抽大烟、玩小旦样样精通,而且还骗取妻子的金银首饰去当卖,在外面私设公馆,蓄妓取乐。
61、为了维护这个作为封建制度的支柱而又面临崩溃的家庭,以高老太爷和克明为代表的那些卫道者,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为代价。这就又加深了新与旧、当权势力与被压迫者的矛盾,并使年轻人遭受巨大的痛若。
62、巴金的主要著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散文集《随想录》。以及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和最著名的短篇小说《神•鬼•人》。
63、倩如和琴都是女性反封建斗争的先行者,正如琴所想的那样,她们抛开了那条几千年来浸泡着女人血泪的路,在黑暗中探索开辟一条新的路。
64、瑞珏的世界太小了,她的小天地里只有她的家庭,她对于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瑞珏永远在向旧礼教旧社会屈膝,心甘情愿地为那可笑的封建迷信和陈腐道德观念忍受痛苦,她到死都不明白正是她恪守的礼教要了她的命,她不过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65、答:巴金的家庭经济环境让他早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所生活的封建大家庭让他对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看得更加透彻。大家庭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发生的一些故事,甚至一些人物形象都为他以后的创作储备了丰富的素材。母亲对他爱的教育让他成长为一个温和,对一切事物都充满爱的人。
66、巴金1904年出生在成都的一个官宦家庭。原名叫李尧棠,字芾甘。巴金是他的笔名。巴金的祖父李镛,父亲李道河都是清朝的官员,所以,用现在的话来说,巴金就是个“官二代”。
67、瑞珏:他怎么还不转过头来?什么事啊,引他想得这样深?这神情,好像在哪里见过。他在念着谁?不说一句话。
68、在他的书桌上,放着萧珊生前的照片。床边放着萧珊的骨灰,后来巴金又独自生活了33年。他活了101岁。他们的爱情,支撑了他的一生,直到生命的尽头。他再没有感到孤单。
69、 巴金的家也在成都的北面,就在我进城必经过的北门大桥附近。过了北门大桥,经两个小巷口,就到了正通顺街。沿街前行约200米是正通顺街98号,这就是巴金的家。98号门口站着部队的岗哨。问了哨兵确认这里原来是巴金的故居,现在已被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占用。因为都是军人,哨兵通融让我进去看看。我走进已布满楼房的院子,疑惑这真是巴老的家吗?这里已没有一点川西民居的身影,横竖摆着正在建的及已建成的楼房,偶尔露出个老屋的断墙及破窗,显得杂乱无章。问了几个院内的人,说老房子都拆了,房子不够用要建楼房。拆了?巴金笔下那个气派的李家大院,那个门口有两个石狮子,院内天井相连,雕梁画栋,充满了书香味的“家”已经拆了。可惜可惜,再也看不到了。巴老的家已经不存在了。诺大个院子已没了李家大院的身影,已没了巴金的“家“的感觉。记得巴金在《家》里写道,因四川军阀混战,兵痞们在成都城中四处侵扰百姓,霸占民居。李家大院就曾一度住进了军兵,险将巴金的家变成了军营。幸而巴金的大哥花钱求人,才把那些兵痞”恭送”出家。
70、多年前,只知道《家》在现代文学史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至于具体是怎样的影响,我却很浅薄。而今细读,才知道,读完是如何的振奋人心。这是种不可言喻的快感,能让我们醍醐灌顶的作品。青年是美好的,在美好的时节,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让生命焕发光彩的事情,也许是为我们的前途,也许是为我们的幻梦,也许是为我们的责任,无论是因为什么,我们都应该勇敢,都应该搏击。甘做生活里的勇者,须知软弱者终会被生活吞噬。
71、所以觉民和琴的故事,比另外三段爱与死的悲剧更加重要,更加沉重。最后觉民和琴之所以获得“胜利”,只是因为老太爷临死前想见见孙子——反抗家长制唯一的胜利的可能性,来自于家长。这就让人细思极恐。再仔细想想,高家人,服从高老太爷,可以说是因为血缘,长幼有序,孝敬忠诚,不可违背。可是社会上也有“高老太爷”,并无真正血缘关系,甚至也不一定最年长最资深,为什么众人也会服从忠诚?这时就需要人们将趋利避害的利益权力关系,想象成、模拟成血缘、亲情或“共同体”。久而久之,甚至无意识中,对上无条件服从的忠诚的心理传统文化习惯,便从“家长治”变成了“家长制”。
72、当然“封建”这个概念有点含混,容易使人误解。“封建”至少有三个定义,一个是《左传》说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周朝的君主将亲信分封出去,建诸侯国。封建作为一种政治制度,特指中国先秦的分封建国制,也叫分封制。可是马克思主义学说里的Feudalism(封建制度),特指欧洲中世纪的9到15世纪的政治制度。中国自秦以后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分封制只是偶然的一种局部的存在。但在欧洲中世纪,公爵、伯爵的独立为王是一个主流制度。“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能进。”如在中国,地方诸侯城池,风不能进,雨不能进,国王必然能进。
73、觉新:怎么她还在那儿不动,一尊泥塑的菩萨。这是什么孽!要我一生陪着这个人,眉都不会皱一皱,一块会喘气的石头!
74、 我将“巴金的家没了”的消息写信告诉了我在北京的战友们一一我们这帮巴金的崇拜者。他们都深感可惜,不无遗憾。尤其是老班长更是唏嘘不已。
75、萧珊,以她东方女性特有的柔忍与无畏之躯和巴金一起熬过那段艰苦的日子,也许美好的事物永远是短暂的,1972年,萧珊被确诊为肠癌。一个月后,癌细胞扩散到了肝部。
76、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77、在分封制和Feudalism以外,今天常用的所谓“封建”——巴金也用这个概念,一般泛指中国古代传统制度和礼教,简而言之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天地君亲师、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在20世纪,这种制度和礼教的核心就是“家长制”:以家长的名义、用威权方法管理社会,统治国家。
78、从巴金的作品和为人处事的方式里,我们都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内心平和柔软、对人事物充满爱的人这种性格的形成,一方面因为他天性比较善良,另一方而,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因为他有一个温和善良的母亲。幼年时母亲对他的教育,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爱的种子,使他渐渐成长为一个对生命、对生活充满爱的人。巴金的母亲是一个非常柔和知性的人,她对孩子的教育充满了母爱的气息,让孩子们得以在“温柔和平的空气里”度过幼年时代。同时也耳濡目染,学会了如何去温柔对待生活和一切生命。当时巴金虽然是家里的小少爷,但是他对家里的仆人却从来没有主人的架子,甚至还和他们打成一片。巴金不但同情他们的遭遇,还决心要帮助他们,和他们站在同一边。
79、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80、三房的克明在女儿跑后有所悔悟。两个弟弟却想卖掉公馆分家,儿子又不争气,克明在郁闷中丢下怀孕的妻子去世。淑英的丫头翠环敬佩觉新为人,三太太决定将她给觉新。四太太王氏为了利益将六少爷觉世过继给陈姨太(她刻薄到自己的丫头倩儿死了也只是让“下人”抬走,对觉新买棺材大为不满),克定克安大胆地将小旦请到公馆里唱戏,还在外面“包养”。四小姐淑贞受不住克定与沈氏的争吵及沈氏对其仇恨跳井身亡,沈氏万分痛苦,决定带着春兰与袁成离开。
81、瑞珏:他在看着我。我心又在跳。他是什么样子?仿佛那么凶地盯着我。我好怕呀!我只要抬一抬头,抬一抬头!天哪!为什么头像千斤重啊!
82、巴金的家人都认为这个孩非常叛逆不懂事,但是巴金却有着自己的想法。当他听到平时和声细语的父亲在审案时“残暴”地鞭打犯人的声音,而那些犯人在挨揍之后还要磕头谢恩的时候,巴金就觉得人和人之间是不一样的,家中的长辈们都过着一种安逸的生活,下人们却都生活得很苦,他不仅讨厌礼节,也厌恶痛恨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而他的这些人生经历,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灵感,并勾勒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原型。
83、第一类是以陈姨太等为代表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麻木者,她们本身受着封建礼教的压迫,但是却完全对此感到不对劲,反而用她们那套旧思想去压迫残害和她们同样的女人,是被传统社会扭曲的形象;
上一篇:精选用愚不可及造句(85句集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