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个性网

精选陶行知教育名篇简介(72句集锦)

李花花
导读 陶行知教育名篇简介 1、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书中谈到民主的教师必须要有虚心;宽容;与学生同甘共跟民众学习跟小孩子学习肃清形式、先生架...

陶行知教育名篇简介

1、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书中谈到民主的教师必须要有虚心;宽容;与学生同甘共跟民众学习跟小孩子学习肃清形式、先生架子、师生的严格界限。按我的理解觉得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内容:

2、 当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去了解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些他所创立的教育理论时,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

3、毕业之后,他留学于伊利诺伊大学攻读市政学,获得政治学硕士学位。1915年,陶行知经人介绍,来到哥伦毕业大学教育学院学习教育管理。当时的哥大是美国教育领域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理论重镇与领导中心。在院长罗素的带领下,该学院汇集了杜威、克伯屈、康茨等教育哲学、心理学、教育史等知名学者。以至于当时的美国《时代》杂志也称“进步教育学会(PEA)成立,哥伦比亚大学将控制美国。”杜威当时所讲授的课程“学校与社会”综合了理论与实验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宝贵经验。早已怀有以教育促民主志向的陶行知在这里尤其受杜威的民主教育思想的影响,其“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与改造”的主要教育观点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

4、从书中看,陶先生擅长举例子,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清楚,经常写一些浅显易懂的小诗,编一些通俗明白的儿童歌,幽默风趣、让人难忘。原来,我们熟悉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也出自陶行知写的小诗。

5、  愚蒙者我得而智之,幼小者我得而长大这,目视后进日上皆我所造就者,其乐为何如耶?故办教育者之快乐当在手续上而不在其结果之代价。

6、会洗补衣服:包括洗衣补衣等。在十二岁以上.必须学会洗补衣服、晒晾、折浆。规定每星期洗衣一次。衣服破了即须缝补,会者教不会者;不会者必须跟会者学。

7、会唱歌:包括独唱,合唱等。在唱歌课、参加合唱团中学习。

8、  小人居高位如在厅里挂画像,挂得愈高,愈见其小。

9、如:在上《圆锥的体积》时,以前只让学生看课件上的动态演示实验,然后死记公式来计算,学生总是忘记最后除以3,而现在,我让学生4人一小组做实验,用圆锥的容器来盛土,倒进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里,进而发现两者的关系,自主得出公式,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兴趣盎然地做着实验,有科学家发现知识的快乐,记忆深刻,并且积累了活动经验。

10、会查字典:包括中文字典和外文字典等。在小学四年级以上,在国语课、外语课,课前准备工作中学习。

11、想想我们开展的活动教学,要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要提出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的问题,正是学生解决问题所要进行得的手续、程序,一此讨论问题设置得恰到好处,学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解决问题提的方法,同时也就是依靠了自己的能力解决了问题,掌握了新知,最后还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陶行知教育名篇简介)。

12、 在课堂里,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对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在学生面前说:“我也不太清楚,明天我再告诉你。”“我不知道,让我们一起来做实验吧。”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13、《陶行知教育名篇》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陶行知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

14、没有玄虚的概念,把要做什么,怎么做讲得清清楚楚。这是真教育。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做给学生看。学生学着做,在做中学。读这样的文章,真惭愧。作为一线教师,我真教了吗?学生实学了吗?如果做得还不好,该怎样改进呢?我想,还是得用陶先生的法子:解放小孩子的头脑,让其学会独立思考。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让其有足够的机会自主制作实践。解放小孩子的嘴,让其自由地表达想法。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其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增长见识。解放小孩子的时间,不要把他们的时间安排得太紧。

15、相比于发达国家,中国的心理咨询尚在起步阶段,学校心理辅导也不例外,面临着许多困难。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关怀及情商的培养相对薄弱,往往是在孩子遭遇心理困扰甚至精神疾病时,才会关注和真正重视心理咨询。在此大背景下,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自感“处境尴尬”——因为他们要发挥“魔法师”般的专业技能,并非在于一朝一夕的“突击”,也不局限于一招一式的心理学知识。

16、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

17、会做小先生:包括帮助工友、同学以及学校附近农友等。在“文化为公”,“知识为公”,“即知即传”的号召下,自动的以一技一艺之长去帮助人长进中学习。

18、著作中处处闪耀着作者思想的光芒。关于对陶行知先生的评价,周洪宇认为:“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也是中国近代原创力最强、真正形成教育学说体系并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家。”关于陶行知精神,作者在书中创造性地总结成六点:一是爱满天下的博大胸襟,二是乐于奉献的伟大情操,三是炽热真诚的教育激情,四是不屈不挠的刚毅品质,五是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六是开拓求新的创造精神。这是非常公允的而且有创造性的提炼。

19、与以往的研究陶行知的学术著作不同,这两部著作,不追求陶行知学的大而全、也不执著于陶学的专而深,而是将关注点设定在“教师简读”上。一是将读者目标定位于“教师”或“准教师”;二是追求“以简驭繁”的效果,使老师们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快读有效地把握住陶行知教育之精髓,为教师们提升自身修养,做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提供有法可循的成长路径。本书的特点有二:

20、陶行知的教学思想,开始在《教学合一》一文中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他说:“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主张教学合反对教学分离。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离开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谈不上有教学。

21、留一块黑板,在繁华落尽之后,我们可以轻轻地给孩子写一个“人”字。教育,有些东西是一直不变的。

22、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学就怎样教,学得多也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学生。

23、读者热爱作者朱特的理由有很多,其中最大的共识是:朱特的说服力来自于洞察力和道德节制。因为朱特来自于这样一类知识群体:整个20世纪,当世界发生巨变时,他们身处其中,审视世界时,曾经受过的精英教育始终发挥着作用;由于来自东欧和中欧的犹太社群,警惕而审慎,对各种主义持怀疑态度。他们带着挫败感在流亡中坚守悲观和怀疑主义的使命,以西绪弗斯式的信念捍卫挥之不去的记忆,并贡献反思的成果,期望人类能够吸取历史教训从而有所进步。因此,朱特之于历史的在场经历,他的历史研究、他的书写都给我们观照当下世界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24、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让教育从书本到人生,从字面到手脑相长,从耳目到身心全顾,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生活,教给他们生活需要的东西,要教学生做人,教学生生活,注重健康,教学生做自己的主人。

25、付丽娟,中原名师董文华工作室成员,鹤壁市淇滨区牟山小学教师,曾荣获“一师一优课”部级优质课、省级一等奖、省网络公开课特等奖、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曾在“市优质课观摩活动”中作观摩课,得到广泛好评。撰写的多篇论文获省、市级一等奖,文章曾发表在《湖北教育》《福建教育》《中国德育》《教育时报》《河南教育》等教育期刊杂志上。被评为鹤壁市名师、鹤壁市骨干教师、市教学标兵、市技术能手,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省第八届、第九届书香班级优秀辅导教师、启明星。

26、 三是注重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和发现。每次读到陶行知的话时,我总会感叹,他怎么那么先知先觉?他怎么会总结出那么多精辟的话?“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仔细辨辨,妙哉妙哉!真正让我了解了陶公“行知”名字的用意!

27、1917年,陶行知婉拒了导师杜威留美任教的邀请,舍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和出人头地的个人前程回到祖国。当时正值国内发起了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

28、朱特曾说:“历史真正能帮助我们懂得的是,问题的复杂性永远存在。”而阅读朱特,阅读《重估价值》,却令我们深信,即便过往的问题纷杂无绪,但倘以他那般郑重而饱含忧思、理性而不失“理解的同情”进行思考,我们无疑将会获得理解并认识历史的智慧,并经由这智慧无限地逼近那些复杂问题的核心。

29、由于诗人的逝去,我们看到了他文学生命的另一种延续方式,通过诗人遗孀耗尽后半生的回忆录写作,通过她从凝练的诗歌技艺转向散文写作。也许娜杰日达成不了伟大的诗人,但是她的写作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失语时代中许多诗人的生活。那时,所有的写作都变得面目模糊,所有的话语也都变成了时代的隐喻,更不要说诗人的诗歌。而诗人的死亡事件促使他的遗孀,一个原本的画家成为了诗人的代言者。

30、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它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它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它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它教人分利不生利;它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

31、关于考试,陶行知先生在《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中写道:

32、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我们要热爱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没有对学生爱,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他想到了,父母没想到的,他也想到了。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

33、《教师第一课》朱永新高万祥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

34、我读这本书,从不懂到理解,再到感动。《陶行知教育名篇》让人实实在在地感悟到一个教育家的民族情怀和崇高追求,为了理想教育的构建和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倾其一生所做的种种努力。无论是"智慧是生成的,知识是学来的"之独到见解,或是"中国的教员、学生实在太迷信书本了"的诚恳批评,还是"学做一个人,一个整个的人"的大声疾呼,处处蕴涵哲学的思辨、教育的智慧,所指、所思、所论,无一不是真知、真情、真理;尤其是关于"生活教育"的学说,今天读来毫无隔世之感,最常用的字词,最常见的语句,最常规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朴实无华,却清晰地让人体悟到连缀它们的是作者深深的赤子之情、浓浓的大师之爱。

35、以他“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境界培养我们诚信品格

36、陶行知在青年时代就先后经历了清廷覆灭、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北洋军阀统治、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时期,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他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只有以前进的、大众的、世界的新教育来变革僵死的、为少数人的、封闭的旧教育,才能造就一个富而强的共和国。22岁的他在致当时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罗素的信中表白了自己的毕生志愿就是通过教育而非武力来创建一个民主国家的志愿。本书的第一篇目即是“我们的信条”,这是陶行知参观乡村学校所感受到的主要理念,这18个信条表明着先生把自己整个的心献给三万万四千万农民的热诚。

37、并牢记“正人先正己”“身教重于言教”这些名言,懂得其身正则不令而行的道理。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例如要求孩子按时到校,自己就绝不能迟到,即使因事到晚了,也要及时对孩子说明情况。要求孩子爱护环境,教师自己就要率先做珍惜、爱护环境的楷模,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见到地上有纸屑能主动弯腰捡起来。孩子见到老师这样做,自然就会向老师学习,主动捡纸,爱护环境。

38、20世纪70年代,美国家庭治疗师史蒂夫·德·沙泽尔夫妇发现,通过关注未来可以帮助来访者走出过去的困扰,此疗法成为现代的焦点解决短程治疗。

39、《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师简读》的编写体例分为具有严格内在逻辑关系的四个部分,围绕“四有”好老师的几个方面,分别选录陶行知的教育名篇:第一编,理想信念——教师的历史使命与社会担当;第二编,道德情操——教师的职业伦理与道德精神;第三编,扎实学识——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第四编,仁爱之心——教育的出发点。这样编排精妙之处在于,既符合陶行知教师教育论述的实际情况,可以直观感受陶行知先生的为学为人及其教育思想精髓;又遵循了教师专业标准,将“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与“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相结合,教师们可以从阅读原始文献中感受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情怀与人格魅力。

40、态度决定一切,思想的高度决定了行为的高度,一个人有无理想是决定了他是否成就事业的前提。我们无法想象一个胸无大志的人会做出如何大的成就,而我们的陶先生不仅心中有着自己的抱负,并朝着自己的理想奋斗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陶先生那种抱定理想,矢志不渝,为着理想,锲而不舍,为了理想追求一生的伟大形象是我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的光辉典范。

41、《民主主义与教育》(写于1916),(美)杜威,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10月第1版

42、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

43、两年就完成了三年的学业。17岁时借资赴杭州考入广济医学堂,后因不满该校对不信教学生的歧视,愤而退学。19岁时,他考入南京金陵大学文学系,并以名列第一的优异成绩毕业。

44、因教施教也是他常常运用的原则。他说:“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我们要晓得受教的人在生长历程中之能力需要,然后才晓得要教他什么和怎样教他”。他并以松树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作比喻,说明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教法。

45、爱是一种情感,是一种奉献,爱是一种极端负责的态度,爱又是一种巨大的力量,陶先生的“爱满天下”的博爱精神是与他的普及教育理想,振兴中华的抱负,与人类的解放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他这样执着、坚定的为改革旧教育,发展人民教育而坚持不懈的工作,最本质的原因是在于他心里装着人民,装着祖国,他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自己的“爱满天下”这种伟大的胸襟,他把对人民、祖国的特殊感情表现在博爱之中。陶先生的爱是大公无私的爱,爱憎分明的爱,是真善美合一的爱。教育、引导我们不仅要爱自己,还要爱长辈,爱他人,爱身边需要帮助的人,爱自己的集体,爱家庭,爱家乡,爱和平……引导我们努力做一名有博爱精神的人。

46、在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时,我被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先生的教育情怀、教育的责任使命感所感动。他胸怀天下,立志“教育救国救民”,他推广平民教育,重视乡村教育,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不但是理论家,更是个教育实践家,创办晓庄师范学校等多所平民学校,把自己的教育思想发扬光大。

47、陶行知出身于平民家庭,从小深知穷人吃不饱,上不了学的痛苦,便立志“要使全国人都受到教育”。他在美国完成学习任务后,老师要他留下来继续深造,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心愿,毅然回国。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他的人生价值观更明确了,他在《自勉并勉同志》的诗中说:“人生为一大事而来,做一大事而去”。这一大事就是建设独立、富强、民主的祖国。他深深知道,旧中国最大多数是农民,最穷困,最需要文化的也是农民。所以,他发表了《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下定决心,要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他的目标是叫中国一个个乡村都有新的生命。这是多么伟大的壮举,多么远大的抱负!于是,他放弃教授的优越生活,辞去大学校长的高位,脱去西装穿上草鞋,率领同志在长江边上,燕子矶旁的劳山上开辟了晓庄师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教育实践活动,也开始实践他的人生理想,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就在他病逝前不久,当时,国家内战危机迫在眉睫,他身处逆境,但陶先生仍对中国前途抱着乐观的`态度,对自己的理想毫不动摇,仍要在上海创办社会大学,函授大学,新闻大学……

48、陈文芳(教师):为家庭教育目标“正本清源”

49、那我们到底需要的怎样的课堂教学呢?陶行知先生为我们指出了课堂教学的出路:就是要把教与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要教师负指导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他又为我们指出了具体的做法: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教师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我仔细思量,他的想法含义深刻,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50、陶行知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所以他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曾经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

51、说到“解放小孩子的嘴”,也就是鼓励孩子们提问。时隔70多年,我们的学生还是习惯于解决问题,却不善于提问题。当然,原因很多,但我们可以从课堂做起,给学生疑问的时间,鼓励勇于提问,对有价值的问题给予表扬,对学生宽容、民主。

52、为实现中国教育的普及化和现代化踏出一条新路。陶行知抱着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志愿,以主要精力从事平民教育。这期间他深切感到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

53、从大处说,政府能不能加大财政投入,多建些学校,提高教师工资,多吸引一些优秀人才来做教师。如果这些都做不到,那么从小处说,有关部门能不能认真研究教育教学评价方式,别把中考、高考成绩当作评价学校和教师工作的核心标准。能否给予地方、学校一些办学自主权,给予他们一些时间空间,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和支持,让大家积极探索,找到一些新路。如果这些也都做不到,那么从更小处说,能不能杜绝小升初的选拔考试,真正实现就近入学。再退一步,即便还是要考,能不能动下脑筋,换换方式,别再用奥数之类的难题来折磨学生。

54、“做”是教学的中心。由行动而产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陶先生的思想,让我想起了数学新课程改革,提倡“做”数学,而不是单纯的学数学知识,练数学技能。新课标从“双基”改成了“四基”,增加了“基本的活动经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而这都有赖于数学活动来实现。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做”,积累活动经验,发现知识,最后去解决问题。

55、地址: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阳光城市花园小区 赵婧 17 464000

56、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正是在杜威的思想上,深刻切入中国实际的独特创造。

57、在我看来,这47封写给学校中层管理者的信,既是郑杰基于自身经历和经验而提出的47个“忠告”,也正是其对自身生命焦虑感的一种挣脱。

58、“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识分为亲知,闻知,说知。“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闻知与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面才能发生效力。我们所注重的知识,大多只是闻知,几乎以闻知概括一切知识,亲知是几乎完全被挥之门外。有的学生只会纸上谈兵,而真正实际应用时却不知所措。为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做到在做中学,学中做,为学生搭建各种实践的平台。

59、《知行诗歌集》是2012年6月由海豚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陶行知。本书收录了陶行知的儿童诗歌选集《献诗》《救水》等。

60、每种能力具体是什么,如何训练,都言简意赅地写出来了。这不就是学校的课程吗?学生学习了这样的课程,走出校门,便能自食其力。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育才学校培养出了许多人才。反观现在的课程设置,学生初中毕业后,能掌握上述能力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可再仔细看看,除了种菜、补衣服、修理,其他哪一种能力不是必需的呢?

61、80年代以来,学生最怀念的5位大学校长:北大、武大、华师、华工、法大

62、中层是一个行政概念,但郑杰很明确地把“学校中层”放在教育、教学、教研及其他学校实践活动的现场中来考量,而未拘囿于行政文化当中。同时,他注意把“学校中层”这一群体放在整个社会文化大环境中来考察,放在人的本性、理性、非理性的相互纠缠中来考量,基于各种现实困境提出了一个个“忠告”。比如他说,在世俗化程度如此之高的现实环境下,高声宣扬教育理想,不仅不能赢得教师们的理解,反而会让他们怀疑你的诚实。

63、我们教师要从神坛上走下来,陶行知说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今后要做真努力做真人,做实事,践行陶老的真教育!

64、家长每天与孩子在一起,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要想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就要得到家长的`认同。一定要向家长说明自己的教育理念,并明确提出希望家长配合的要求,以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与学校教育达成一致,共同对孩子进行教育。对部分不能理解学校做法或教育思想不对、偏袒、娇惯、甚至放纵自己孩子的家长,要多与他们沟通,告知学校的理念,得到他们的理解,形成共识。对部分缺乏教育方法或教育方法不妥的家长,要多与他们交流、探讨,教给一些好的教育方法,指导他们正确、有效地教育孩子。只有抓住了家长,与他们形成了合力,才能在帮助教育孩子,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时有针对性地采取最佳方法。

65、《中国教育改造》是2008年12月1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陶行知。中所研究和实验的教育问题,直到七十年后的今天,仍感到很中肯,很新鲜,仍有进行试验的价值。

66、今年是陶行知先生去世七十周年,重新打开《陶行知教育名篇》,读着那些朴实的大白话,近一百年前的文字,一点儿不过时。比如《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的一段:

67、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效果,也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的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并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触类旁通的效果。教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主观地“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68、最让我感动的,是它记录了一个人和一群人之间其乐融融的情谊。顾先生是教育人都景仰的名人,而一群人中的许多人我们都未耳闻。可这种差别并没有阻碍一场教育漫话,而是成就了一场有意义的教育对话。字里行间,我们能够体验到这种情谊。

69、在细细阅读了陶行知的故事后,自己被陶先生坎坷、伟大的一生深深感动,更被他身上的那些崇高精神所凝聚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

70、陶行知还主张“教学合一”。第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对于一个问题,不是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指导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联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自得,现代教育家所主张的自动。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知识,得出结论,再解决问题。第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以学定教。”第先生的教还要与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先生要一面教一面学,必定要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这不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终身学习”吗?

71、《礼记·学记》有云:“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达到深刻理解、触类旁通的境界,从而树立自己的学术观点,并且不轻易动摇。“知类通达”也可以看成周洪宇教授治学精神的概括,他在研究陶行知思想中汲取学术营养,归纳陶学精髓。

上一篇:精选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51句集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