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个性网

精选金刚经放下执念的句子(61句集锦)

李花花
导读 金刚经放下执念的句子 1、《金刚经》有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2、译文:菩萨应远离一切相状发无上圆满正等觉的菩提心,不应执著色法生心,不应执著声、香、味、触、...

金刚经放下执念的句子

1、《金刚经》有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2、译文:菩萨应远离一切相状发无上圆满正等觉的菩提心,不应执著色法生心,不应执著声、香、味、触、法生心,应不执著任何法生起真实无伪的胜义菩提心。如果自心有一丝执著,就不是真实的境界。

3、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4、一切的根源都在自己,要想改变一切,首先改变自己!在这世上,不如意的事常有,看不惯的人常见。如果拥有好的心态,就不会被这些琐事烦扰。(金刚经放下执念的句子)。

5、姜子牙在书中看到了美丽的山川景色,祥和秀美,而申公豹在书中看到了烧杀抢掠,血流成河。(金刚经放下执念的句子)。

6、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俗世不扰;心不变,万物皆不变,红尘不惊。

7、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绝对不会用于商业用途。

8、史上最有诚意的“数绵羊”,睡不着的就靠它了

9、有为法与无为相对,无为就是涅盘道体,形而上道体。实相般若就是无为法,证到道的那个是无为,如如不动;有为的是形而下万有,有所作为。

10、译文:以不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的妄想分别心去修持一切善法,那么即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11、师父于是感叹:“心善之人,看什么都觉得是美好;凶险狡诈之人,看什么都是黑暗。心邪一切邪,心正一切正。”

12、《金刚经》义次第的艰深为古印度学者所公认,如无著说:“金刚难坏句义聚,一切圣人不能入”。依龙树所示《般若经》的“两番嘱累”,《金刚经》的“初问初答”即宣说“般若道”,“再问再答”宣说“方便道”。本经侧重广观万法(《心经》则侧重观身心五蕴)。

13、一切因缘和合而生的事物,如同梦幻泡影般无常,又如早晨的露水和天空划过的闪电般短暂,虚妄不实,我们的人生亦是如此。观一切法无常,识得一切法无定法,故而要看破人生的空幻无常,活在当下,不生执念,珍惜眼下,随缘就安。

14、另一个人也很喜欢蝴蝶,他于是在窗口种植了漂亮的盆栽,静静坐在窗边品茶,看着蝴蝶翩翩而来,心情很是愉悦。

15、《金刚经》的“无住”心,可以缓解现代人的压力感,使其保持澄明心性。面对汹涌澎湃的物欲大潮,必须以金刚般若大智慧斩断物欲,才能将生命提升到天心月圆的光明澄澈之境。

16、所以,佛家告诉我们:“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

17、非要认定一个四句偈不可,就是自己生了法相!所以说都不是。这才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才能讲四句偈。

18、清代有两位杰出的画家,一个是金冬心,另一个是王铮。

19、人的喜怒哀乐皆由自己的心决定,心是一切的根源,是烦恼的根源,也是快乐的根源。若是不想受到无常的困扰,就要历练自己的心境。

20、意思就是,当你心中拥有强大的期待时,你的愿望就会被实现。

21、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金刚心总持论》“四句偈论第四”殊师利菩萨问佛。金刚经中佛常赞叹受持四句偈等。

22、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近佛教,其实这是对佛教的误解。从世俗意义上说,进取心是好事;从佛教角度看,进取心同样被肯定。

23、《金刚经》在中国是影响非常大的一部佛教经典,是记录释迦牟尼佛和他的大弟子须菩提问答对话的一部经。

24、没有什么魔不魔!都是你唯心作用,自生法相。你能不取于相,魔也是佛;著相了,佛也是魔。

25、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青眼少,问路白云头。

26、曾经,有一个人很喜欢蝴蝶,他买来网子和运动鞋,追逐蝴蝶。终于气喘吁吁抓到几只,但是蝴蝶困在网里挣扎,丝毫没有美丽可言。那个人也很失望。

27、这是宋朝无门慧开的作品,意即“平常心是道”。佛家禅语:禅师讲经:小鱼被熊捕到,求其放生,并称几年后自动送上门,熊说它不会为大而无望的机会抛掉既得利益。

28、船夫又问:“两年前,你也没有丈夫和孩子,过得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你只不过是被命运之船送回了两年前,现在你又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了!”

29、《金刚经》中有一句话: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30、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31、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32、禅师一看,年轻人不远万里前来,身上竟然还背着一个巨大的包裹。

33、昨天的太阳,无法照亮今天的阴霾;昨天不幸,也无法定义明天的收获。种种过往,无论精彩与否,都是往事。放得下,才能无惧来日。

34、佛陀在否定自己的基础上进一步否定一切佛与法的恒性循循善诱的告诉众生

35、这就是心态的力量。一个人的心态,往往决定了事态的走向。

36、只有懂得事不强求,一切随缘,心无增减,人生才能安然无恙。

37、对佛法也不能执着,要像竹筏子一样,过了河就舍弃掉,对佛法是这样舍弃,世间知识、经验更不用说了,这才是真正的万法皆空。我们不要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应该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曾经有助于我们的旧的思想体系该抛弃的也要抛弃,才能不断突破自我,得大自在。

38、一个人只要安住自己的心,不管他在做什么,打坐也好,走路也好,吃饭也好,你都能感觉到他身上的那份宁静、祥和与自在。

39、心有一切有,心空一切空。外界的环境,其实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感召。

40、需要注意的是认真证悟受持的含义与境界不可妄求为他人说的“福德”

41、所以,佛家常常劝导我们:“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42、“过去心已灭,现在心无往,未来心未至”。三心不可得,就是叫我们放下对于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执着。不执着于三心,才能看得开,才能放的下,才能轻轻松松,才能了无挂碍。所以知三心不可得,解开心缚,放下执着,方能身心轻松。

43、对于上述说法不知者不论但现在科学已证明了宇宙之无穷故请大家思考下:在一千多年前佛陀的时代佛陀就看到了三千大千世界看到了一碗水里的八万四千生命所以建议今世今时之今人不必傲娇什么万物之灵人定胜天还是保持谦卑不忘初心诚敬慎独修身

44、一个人若能领悟到一切万法的本质皆缘生缘灭,看透自我、苦乐、名利、美色等,世间万物之心便会生起,这样就能逐渐明白凡事不必过于执着,应以随缘的心态做事。顺境时珍惜眼前所有,以良好的机缘去成就事业,活出幸福的人生;逆境时坦然地面对、承受、化解人生中的各种困苦,依然能笑对人生,活得轻松、自在。如此,无论顺逆境,一个人都能坦然面对世间的悲欢离合、炎凉冷热,超越成败、荣辱和得失,甚至生死,随缘而行,无住生心,便能领悟人生的大智慧。

45、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46、放得下,才能更好地拿得起。人生不管是苦恼还是快乐,是舒心还是纠结,都是源于自我心境,大可不必苦苦纠缠,黯然神伤。只要找到正确的方向,人生就不会迷茫。不要心怀不满、怨气冲天,也不必耿耿于怀。与其烦躁地抱怨生活命运不公,还不如从容淡定地笑对人生。

47、“如来”是个通称,任何一个人成了佛都称如来。“如”是好像,“来”是来了,好像来了。南怀瑾先生说:“不要把佛的境界假想得那么高远,其实是非常平凡的。不坐也不卧,不来也不去,现身就是佛,既没有动坏念头,也没有生好念头,此心平平静静,不起分别,当下就在如来的境界里。”

48、另外,我们对追求的事也会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而那些在乎的事,重要性就被夸大了,一旦不能成功,会很痛苦。我们也会执着自己的经验方法,以为这才是通往成功的最佳模式,从而变得自以为是,不能采纳他人意见。甚至在做事中,因为固执己见,产生对立冲突,使人活得很累,产生忧虑和焦躁。

49、最后还是请了如来佛祖才把孙悟空降服,最后压在了五指山下五百年。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佛,佛法当然很厉害。因为道家没有办法做到的事情,佛家可以做到。但是如果从宗教的派别上面去比较的话,我觉得是没办法比较的。

50、总是换工作,是因为每个工作都很差呢,还是因为自己带着怨恨工作?总是失恋,是因为遇到的人都不好呢,还是因为自己内心少点宽容和理解?

51、为人演说,所得福德,胜将七宝堆满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虚空布施之福;又胜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乃至百千万劫以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之福。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来不生本来不灭。只因迷误而致升沉。何以故。众生长迷不觉。所以永劫堕落。诸佛常觉不迷。所以永成佛道。若有男女求佛道者,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四句偈。

52、船夫问:“你年纪轻轻,有什么想不开的呢?”

53、有时候,甚至在人多的集市,王铮都要对金冬心的画作指指点点。金冬心却不以为然,也不恼怒,只是默默收起画作转身回家。

54、放开执念,随缘是最好的生活。不是世界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55、我们之所以感到痛苦烦恼,是因为我们心中有太多的欲望。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感到烦恼,自卑,痛苦。既使欲望暂时实现了,又生怕会失去或者又有了更大的欲望。因此,我们的身心永远在苦海中沉浮,永无出头之日。

56、金冬心却不以为然,也不恼怒,只是默默收起画作转身回家。

57、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58、那么为什么现在心也不可得呢?佛说过,一念之中有九十起生灭,以电光石火之快,尚不能比。心念的生生灭灭,当你意识到的时候,心念就已经成为过去。这就是“现在心不可得”。

59、一切众生,本具佛性,只是被无明所覆。一切佛法,本具自持,明心见性,一旦觉悟,随顺自然,便不再需要法来诠释,最终法都不再需要,何况那些与法相背的非法呢?

60、在无所执着、无所求的情况下,才能召见本心。应该没有任何执著的升起慈悲心、清净心,真正的清净心,并没有希求清净的目的,没有具体的境界,不执著于色声香味触法。真正的修行,应随时随地无所执着,坦坦然,物来则应,去则不留。

上一篇:精选教育格言精选(45句集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