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个性网

精选黑格尔的哲学观点是什么(56句集锦)

李花花
导读 黑格尔的哲学观点是什么 1、其哲学家对于哲学的思考不能停留在一般的抽象理论上,而是要结合一个民族的特定发展阶段,探究贯穿其中的民族精神。哲学作为精神的自我意识,在每...

黑格尔的哲学观点是什么

1、其哲学家对于哲学的思考不能停留在一般的抽象理论上,而是要结合一个民族的特定发展阶段,探究贯穿其中的民族精神。哲学作为精神的自我意识,在每一历史阶段都表现为一种特殊的“精神原则”,我们既应该从整个精神的发展来理解每个历史阶段上的特殊的原则,又应该从这一特殊的原则出发来理解其与之相联系的特定的历史时代。(黑格尔的哲学观点是什么)。

2、黑格尔的《逻辑学》提炼出了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而这三个规律内部也是一个正反合的逻辑关系,量变质变的规律是事物内部的规律,而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是事物发展规律,而这三大规律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其余两个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展开的形式。

3、大部头的《逻辑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逻辑”,是黑格尔在写作《哲学全书》之前所写成的。

4、    “庙”之所以为庙,是因为庙里有被人供奉的“神”;如果庙里无“神”,那也就不成其为“庙”。正是借用“庙”与“神”的关系,黑格尔说:“一个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其他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

5、黑格尔的哲学建树基于他对自己的清醒认识,他说:“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无知者是最不自由的,因为他要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黑暗的世界”。

6、     按照黑格尔的比喻,庙里的神”是使“庙”成其为庙的“灵光”,哲学则是使人类的“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成其为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的“灵光”。这就是说,哲学,它就像普照大地的阳光一样,照亮了人类的生活;如果失去了哲学,人类的生活就会变得黯然失色。正因如此,黑格尔说:“凡生活中真实的伟大的神圣的事物,其所以真实、伟大、神圣,均由于理念。”又说:“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

7、回复“付费”,获取付费咨询相关信息(多特姚有辅导考研和考博的成功案例)

8、在我看来,也认为美并不是只关感性的,理性也占据着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当我们在欣赏一个艺术作品时,首先应进行主观上理性的思考,对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使艺术作品所代表的普遍性个人化,进而与艺术作品产生共鸣,而不仅仅是感官的感受,也需要理性的思考。从此可看出黑格尔所提出的理念与感性显现的统一是具有一定进步性的。

9、第一哲学家ID:firstphilosopher

10、黑格尔的哲学非常艰深,我想在所有大哲学家当中他可说是最难懂的了。在开始详细讨论以前,对他的哲学先作一个一般勾画,或许有些帮助。

11、精神经历辩证的演化阶段,显示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是最根本发展源泉——他的哲学的客观唯心主义特点是显而易见的。黑格尔简介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时代略晚于康德,是德国19世纪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尔出生于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首府斯图加特;卒于柏林,柏林大学(柏林洪堡大学)校长任内。

12、    关于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辩证法大师黑格尔曾经作过许多生动形象、耐人寻味的比喻。我们在这里了解他关于庙里的神、厮杀的战场、花蕾花朵和果实、密涅瓦的猫头鹰、消化与生理学、同一句格言和动物听音乐这七个比喻。

13、黑格尔对哲学的这种理解,最集中地表达了整个传统哲学对哲学的理解。

14、黑格尔说:“花朵开放的时候花蕾消逝,人们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掉了;同样地,当结果的时候,花朵又被解释为植物的一种虚假的存在形式,而果实是作为植物的真实形式出来而代替花朵的。这些形式不但彼此不同,并且互相排斥互不相容。但是,它们的流动性却使它们成为有机统一体的环节,它们在有机统一体中不但不互相抵触,而且彼此都同样是必要和重要的,而正是这种同样的必要性才构成整体的生命。”

15、哲学智慧并不是“教人思维”,而是使人自觉到“思维的本性”,掌握思想运动的逻辑,从而获得真理性的认识;

16、复杂万状的全体,黑格尔称之为“绝对”。“绝对”是精神的;斯宾诺莎认为全体不仅有思维属性而且有广延属性的见解被摈弃了。

17、     思维运动的逻辑,是人类认识一切事物和形成全部知识的基础。正因如此,黑格尔把他的哲学视为关于真理的逻辑,并把他的最重要的哲学著作称为《逻辑学》。这种关于真理的逻辑,不是“教人思维”,而是展现人类思想发展的概念运动过程。人们通过研究思想运动的逻辑,才能自觉到概念运动的辩证本性,从而达到真理性的认识。

18、现代的哲学家们,特别是所谓“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家,总是不断地宣称拒斥、终结、消解、摧毁了以往的哲学,似乎哲学史真的只是一个“堆满死人的骨骼”的战场。仔细地品味一下黑格尔关于“厮杀的战场”以及“花蕾、花朵和果实”这两个耐人寻味的比喻,我们就会从“间断”与“连续”的辩证统一中去理解哲学的历史。

19、可知,艺术的内容是理念,一书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

20、当代美国哲学家理查德·罗蒂说:“自希腊时代以来,西方思想家们一直在寻求一套统一的观念,这套观念可被用于证明或批评个人行为和生活以及社会习俗和制度,还可为人们提供一个进行个人道德思想和社会政治思考的框架。而‘哲学’就是希腊人赋予这样一套反映现实结构的观念的名称。”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与希腊文化终生为伴的黑格尔,把哲学比喻为“庙里的神”,实质上是最为集中、最为鲜明地表达了人们对哲学的传统理解:即哲学是照亮人类生活、并从而“使人类崇高起来”的“太阳之普照”。

21、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标志着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有甚者,由于黑格尔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两者之要义。

22、以上的议论黑格尔并没有明白叙述,而是隐含在他的体系之中,同样也隐含在其他许多形而上学家的体系中。

23、     黑格尔的这个比喻告诉人们,哲学不仅仅是一种慎思明辨的理性,而且是一种体会真切的情感,在每个人那里,由于人生经历的不同,其含义也不尽相同。生命不仅仅是一系列的概念的运动与发展,而且是蕴含着极其深刻的生活体验。因此,真正地进入哲学思考,还必须要有中国传统哲学所提倡的体会、领悟、品味、咀嚼乃至顿悟或渐悟。哲学不是现成的知识,不是僵死的概念,不是刻板的教条,学习哲学不能“生搬硬套”,不能“突击”,更不能“速成”。因为哲学是一个熏陶的过程,体验的过程,陶冶的过程,它是人把自己培养成人,而不是“某种人”(冯友兰语)的“终身大事”。

24、围绕这一基本观点,黑格尔从这样几个方面作了具体论证。

25、     对此,黑格尔十分生动地批评了对待哲学的又一种态度,即“心灵懒惰的人”的态度。“他们以为当思维超出了日常表象的范围,便会走上魔窟;那就好像任他们自身漂浮在思想的海洋上,为思想自身的波浪所抛来抛去,末了又复回到这无常世界的岸边,与最初离开此岸时一样地毫无所谓,毫无所得。”

26、仔细地品味这些比喻,认真地思考这些比喻,不仅会使我们了解哲学的意蕴,而且更重要的是会使我们自己体会到什么是哲学思考,获得哲学的“爱智之忱”和哲学的辩证智慧。

27、这三大理论也是一个正反合的逻辑关系,量变质变的规律是事物内部的规律,而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是事物发展规律,而这三大规律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其余两个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展开的形式。

28、大逻辑里面的阐述,引用材料较多,但思想并不成熟;并且内容分布不均匀。而哲学全书中的逻辑学部分,也就是“小逻辑”,代表了黑格尔哲学中比较成熟的逻辑思想。

29、精神及精神发展的过程,是历史哲学的实在对象。把精神和它的对立物即物质加以比较,便可以理解精神的本性。物质的实质是重量;精神的实质是自由。物质在自己以外,而精神在自身以内具有中心。“精神是自足的存在。”这话如果不清楚,下面的定义或许比较能说明问题:“可是精神是什么呢?它便是“一”,是自身均一的无限,是纯粹的同一性,这同一性其次把自己同自己分离开,作为自己的另一个东西,作为和共相对立的‘向自有’及‘内自有’。”

30、我建立了一个收费的读者群,读者群里每日更新讲座信息,全部经过多特姚精挑细选,把握中国学术圈最新动向(主要是发现大家对各种在线讲座没有鉴别能力,也不知道如何阅读哲学书籍、甄别译本好坏)。同时可以讨论读书、考研升学的问题,每天更新各种学术信息,欢迎各位入群,一起爱智慧。

31、黑格尔关于“同一句格言”的说法,会使我们想起辛弃疾的一首词。在《采桑子》这首词中,辛弃疾写道:“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大概就是老人与孩子对“愁”的不同感受与表达吧。

32、他声称,宇宙是一个演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目标或目的,即宇宙理性的目的。而在这个过程中,矛盾是一切生命和运动的根源。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矛盾的原则统治世界——这就是黑格尔由低到高、不断发展、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

33、现在来谈黑格尔哲学的一个奇妙特色,这是他的哲学与柏拉图或普罗提诺或斯宾诺莎的哲学的区别。虽然终极实在是无时间性的,而且时间无非是由于我们没能力看到 “全体”而产生的一种幻觉,可是时间过程却跟纯逻辑的辩证法过程有密切关系。事实上,世界历史一向就是历经从中国的“纯有”(关于中国,黑格尔除知道有它而外毫无所知)到“绝对理念”的各范畴而进展的,绝对理念看来在普鲁士国家即便没有完全实现,也接近实现了。根据黑格尔自己的形而上学,我不能了解世界历史反复辩证法的各个转变这一看法有什么理由,然而这却是他在《历史哲学》(Philosophy of HisA tory)中所发挥的论点。这是一个有趣的论点,它使人间事务的种种变革获得了统一性和意义。这论点也和其它历史理论一样,如果要想说来似乎有道理,需要对事实作一些歪曲,而且相当无知。黑格尔同他以后的马克思和施朋格勒一样,这两样资格都具备。奇怪的是,一种被说成是宇宙性的历程竟然全部发生在我们这个星球上,而且大部分是在地中海附近。

34、     哲学的反思需要“精神上情绪上深刻的认真态度”,需要从急迫的兴趣和现实之功利中超脱出来,需要排除“空疏浅薄的意见”。这就是黑格尔把哲学比喻为“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的深层含义。

35、据黑格尔说,时间历程按伦理和逻辑双方面的意义来讲,都是从较不完善到较完善。确实,这两种意义在他看来并不是真正区别得开的,因为逻辑的完善性就在于是一个密致的全体,不带高低不平的边缘、没有独立的部分,而是像人体一样,或者说更像有理性的精神一样,结成一个各部分互相依存、都一同趋向单一目标的有机体;这也就构成伦理的完善性。引几段原文可以说明黑格尔的理论: “理念正如同灵魂向导默久里神,真正是各民族和世界的领袖;而精神,即这位向导的理性的、必然的意志,是世界历史的种种事件的指导者,而且一向就是。按精神的这种指导职能来认识精神,便是我们当前的工作的目的。”

36、逻辑照黑格尔的理解,他明确地说和形而上学是一回事;那是一种跟普通所说的逻辑完全不同的东西。他的看法是:任何平常的谓语,如果把它认作是限定“实在”全体的,结果它就是自相矛盾的。我们不妨举巴门尼德的学说:唯一实在的“太一”是球状的,作为一个粗浅的实例。任何东西如果没有边界便不会是球状的,而除非它外部有什么(至少有虚空间),它才可能有边界。因此,假定整个宇宙是球状的,便自相矛盾。(如果把非欧几里得几何抬出来,对这个议论未尝不可以有异议,但是这议论作为一个说明例子,也算可用了。)

37、可以看出,黑格尔关于美的概念,在根本上是唯心主义的。但我们剥开唯心主义的外壳,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合理的内核。正如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中所说的:

38、黑格尔的这个比喻告诉人们,哲学不仅仅是一种慎思明辨的理性,而且是一种体会真切的情感,在每个人那里,由于人生经历的不同,其含义也不尽相同。生命不仅仅是一系列的概念的运动与发展,而且是蕴含着极其深刻的生活体验。因此,真正地进入哲学思考,还必须要有中国传统哲学所提倡的体会、领悟、品味、咀嚼乃至顿悟或渐悟。哲学不是现成的知识,不是僵死的概念,不是刻板的教条,学习哲学不能“生搬硬套”,不能“突击”,更不能“速成”。因为哲学是一个熏陶的过程,体验的过程,陶冶的过程,它是人把自己培养成人,而不是“某种人”(冯友兰语)的“终身大事”。

39、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象征着了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0、黑格尔说:“一个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其他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也就是说,哲学是文化的灵光,没有哲学,整个文化庙堂缺少了应有的神圣。

41、黑格尔关于“哲学作为时代的思想”的上述观点,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42、其黑格尔用一个生动的教堂之喻,说明了哲学在一个时代的根本作用。他说“一个民族的这种丰富的精神是一个有机的结构——一个大教堂,这教堂有它的拱门、走道、多排圆柱我多间厅房以及许多部门,这一切都出于一个整体、一个目的。在这多方面中,哲学是这样一个形式:什么样的形式呢?它是最盛开的花朵。它是精神的整个形态的概念,它是整个客观环境的自觉和精神本质,它是时代的精神、作为自己正在思维的精神。这多方面的全体都反映在哲学里面,以哲学作为它们单一的焦点,并作为这全体认知其自身的概念。”(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56页)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一个民族的精神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它由许多的要素构成,这就好比一座宏伟的教堂,它有许多部分组成一样。但教堂不是砖头的堆积,其各个部分都服从一个整体和一个目的,这就是为其信众提供一个宽敞明亮、庄严肃穆、空灵神圣的礼拜场所,其他的附属建筑必须服从这个总的目的。同样,一个民族的精神也不是各种特殊观念的机械叠加,而是由一个作为其内在灵魂的精神原则作为联结各种精神要素的基础和中心线索,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本质,就是这种体现了有机整体和精神本质的总体概念,因而它才能成为一个时代的“最盛开的花朵”和“整个形态的概念”。

43、正是基于哲学史上的多样的哲学和纷歧的思想之间的“彼此互相反对、互相矛盾、互相推翻”的“这个不可否认的事实”,黑格尔把哲学史比喻为一个“厮杀的战场”。他认为由于“这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全部哲学史就成了一个战场,堆满着死人的骨骼。它是一个死人的王国,这王国不仅充满着肉体死亡了的个人,而且充满着已经推翻了的和精神上死亡了的系统,在这里面,一个杀死了另一个,并且埋葬了另一个。这样的情形当然就发生了:一种新的哲学出现了。这哲学断言所有别的哲学都是毫无价值的。诚然,每一个哲学出现时,都自诩为:有了它,以前的一切哲学不仅是被驳倒了,而且它们的缺点也被补救了,正确的哲学最后被发现了。但根据以前的许多经验,倒足以表明《新约》里的另一些话同样地可以用来说这样的哲学。

44、哲学的反思需要“精神上情绪上深刻的认真态度”,需要从急迫的兴趣和现实之功利中超脱出来,需要排除“空疏浅薄的意见”。这就是黑格尔把哲学比喻为“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的深层含义。

45、哲学不是现成的知识性的结论,如果只是记住某些哲学知识或使用某些哲学概念,那就会像“动物听音乐”一样,听到各种各样的“音调”,却听不到真正的“音乐”。

46、其作为民族精神之体现的哲学形态与其民族形态以及民族的法制、政体、伦理生活、社会生活、科学技艺、风俗习惯、物质享受等是同时并存且渗透其中的,它一方面作为时代的“灵魂”和“精髓”决定和支配着它们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通过它们而具体地实现出来。这就是说,“这些特殊的特质要从那个共同的特质——即一个民族特殊的原则来了解,就像反过来要从历史上记载的事实细节来找出那种特殊性共同的东西一样。”(黑格尔《历史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104-105页)从表面看,历史活动所显现出来的各种事件和现象凌乱杂多,且相互矛盾,并充满着偶然性。但如果我们从贯穿其中的共同的民族精神这一思想原则来加以观照的话,这些对立和矛盾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答。

47、哲学是一种“反思”的智慧,它是“对认识的认识“,“对思想的思想”,它需要深沉的思考和深切的体验,因此它如同“密涅瓦的猫头鹰”一样,总是在薄暮降临时才悄然起飞;

48、其黑格尔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哲学与它的时代是密不可分的。“哲学并不站在它的时代以外,它就是对它的时代的实质的知识。”(同上书,第56页)同样,个人也是一样。“个人作为时代的产儿,更不是站在他的时代以外,他只在他自己的特殊形式下表现这时代的实质,——这也就是他自己的本质。没有人能够真正地超出他的时代,正如没有人能够超出他的皮肤。”(同上书,第56-57页)但他同时指出,哲学不是时代精神的简单反映,它又会超出它的时代,因为精神会不断地超出自身而向前发展,从而冲破旧的时代外壳生长出新的精神原则。

49、     黑格尔说:“花朵开放的时候花蕾消逝,人们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掉了;同样地,当结果的时候,花朵又被解释为植物的一种虚假的存在形式,而果实是作为植物的真实形式出来而代替花朵的。这些形式不但彼此不同,并且互相排斥互不相容。但是,它们的流动性却使它们成为有机统一体的环节,它们在有机统一体中不但不互相抵触,而且彼此都同样是必要和重要的,而正是这种同样的必要性才构成整体的生命。”

50、     对待哲学的另一种态度,则是黑格尔所批评的“反对真理的谦逊”。黑格尔举例说,如果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真理是什么东西?”这意思就是说,一切还不是那么一回事,没有什么东西是有意义的。而这种把一切都视为虚幻的态度,所剩下的却只能是他自己的“主观的虚幻”。

51、     哲学作为“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不同时代的哲学,以及同一时代的对生活意义具有不同理解的哲学,总是处于相互批判之中,哲学史便显得像一个“厮杀的战场”一样;

5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任何事物内部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就像老子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形式上具有的特点,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终结。

53、     谁都知道,人用不着学习生理学、消化学,就会咀嚼、吞咽、吸收、排泄等自然本能;反之,如果有谁捧着生理学或消化学去学习吃饭或排泄,那倒是滑天下之大稽。显然,生理学并不是教人消化的。同样,人的“思维”也不是逻辑学“教”出来的。

54、     对于学习哲学,黑格尔在他的著作中,经常呼唤人们对崇高的渴求。毫无疑问,我们必须批判地对待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但是,在进入哲学思考时,仔细地品味黑格尔这7个关于哲学的比喻,我们起码可以得到这样一些初步的体会:

55、     哲学如同普照大地的阳光,它照亮了人类的生活世界,使得人类生活显现出意义的“灵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