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个性网

精选老子的名言警句及翻译(91句集锦)

李花花
导读 老子的名言警句及翻译 1、(译:活着的时候要做英雄,死后也要当英雄。) 2、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

老子的名言警句及翻译

1、(译:活着的时候要做英雄,死后也要当英雄。)

2、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3、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4、   16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5、(解释)金玉满堂,不一定能守得住;因富贵而骄奢,容易引祸上身。成功了如能做到急流勇退,这才是自然之道。(老子的名言警句及翻译)。

6、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7、(译: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

8、我们知道,在春秋时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老子的名言警句及翻译)。

9、《易经》中的乾卦就寓意了物极必反的道理。乾为天,拟象为龙,乾卦六爻都是阳爻,充满了阳刚之气,这六爻分别用潜龙见龙惕龙跃龙飞龙亢龙来解释,但是龙飞到了最顶端,,也就是第六爻的最高位,却出现了亢龙有悔这个爻辞,说的就是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顶峰,可能就要走到反面了,那么道的运行规律又是什么呢?老子说:“道法自然。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一种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它无声又无形,独立长存永不衰竭,循环往复的运行而生生不息。它可以算做是天下万物的根源,我也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为道,再勉强给它取一个名字叫什么呢?叫大。大就是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辽远,伸展辽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之间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在《尚书》中说,只有人才是万物之灵,《孝经》中也说,天地之性人为贵,《抱朴子》进一步解说,有生最灵,莫过于人,所以宇宙之间人是四大之一。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则效法自然。老子所说的自然的自,是自在的意思,然的意思是就是这样,也就是说这个自然,是指天然的,非人为的,非勉强的事物。相对于我们这些社会人而言,老子更追求的是自然人的状态。

10、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瑚琏是古代祭器中贵重而华美的一种)。

11、(译:如果我有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表现吗?)

12、“兵车不式,武车绥旌,德车结旌。”这是讲特殊情况下乘车礼仪的变通。

13、这里的天塌下来,倒不是说真的天塌下来,而是在各种灾难面前,人们受伤害的概率是不是一样的。

14、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15、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16、其中提到:“兵强胜人,人强胜天”,说明强大的兵力可以胜过人力,而人力可以战胜天命、克服自然阻碍。

17、高考作文押题,让我们失去了对语文的敬畏和诚意

18、后人要研读那时侯的文章,便要再经过一个“句断”的过程,即是根据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适当地方加上标点和停顿,这样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顺而连贯的话。

19、34)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出处)《道德经·第四十章》(译文)天下的万物都产生于“有”,而“有”却从“虚无”中来。

20、   112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21、(解释)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是因为有丑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是善,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2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23、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24、面对可能到来的灾难,有些人说出一句相同的口头禅:天塌下来大家死!

25、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26、   134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27、(解释)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28、老子此语实为超脱情感的境界,天地福泽祸害,无关万物情感与意愿。

29、   142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30、译文:天地万物之道是可以认知的,但道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名也是可以名状的,但名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31、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32、老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他是中国道家学派的开创者。东汉顺帝(126—144)年间,又被中国道教奉为尊神。《老子》五千言,字字珠玑,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子的思想,早已走出国门,成为世界思想宝库中的珍品之一。

33、唐朝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将《道德经》列为科举取士的必读书目,那么清朝的康熙皇帝还将这本书列为是文武百官的必读书目。好了,以上我们向大家简要介绍了老子的生平、著作和影响。下面我们就开讲老子的道法自然,那么老子所说的道究竟指的是什么呢?首先老子告诉我们,道不可道。《道经》开篇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这种东西是可以表述出来的,但是可以表述出来的道,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了。名这种东西也是可以讲得出来的,但是可以讲得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了。无是天地的开端,因为有了它天地才能够开始,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无中生有;有是万物产生的根源,有了它,万物才能够产生。在老子看来,有和无只不过是同一个来源的不同名称罢了,它们都是很神秘的是天地万物和一切奥秘总的源头。

3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5、(译:学习时不要在渊博浩翰的知识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为学到一点点知识而骄傲自满。)

36、出自《论语·为政篇第二》。(译文)君子不要像定型的器皿一样,要博学多识,具有可塑性。

37、出自《论语·为政篇第二》。(译文)懂得了就是懂得了,没有懂就是没有懂,这才是真懂.

38、(解释)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弱的地位;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淡的地位;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

39、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011

40、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41、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收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译文)色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声使人听觉失灵,浓厚味道使人味觉不灵,骑马打猎使人心思放荡发狂,贵重的物品使人的行为不轨。

42、觉得这篇文章能戳中你的心,点亮(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43、其意思是:天那么容易就塌下来?不在乎;天要真的塌下来,反正大家都得死,也无所谓!表面上看是从众心理、不害怕。

44、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45、可见,这个词只是一个关于君王如何治理好国家从而保持国力强盛造福于民的普通词汇。

46、(译: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

47、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48、(解释)委曲才能保全,弯曲才能伸直;低洼会被充盈,破旧才能生新;少取则获得,贪多则迷惑。

49、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50、近两年来,时常收到敬人兄发来的“每周一句老子曰”,是他研读《道德经》的摘句和感悟,读之慧智明理,获益良多。敬人兄是我的老友,他长期从事中国改革发展政策研究制定和经济管理工作,又有在中央、地方政府和事业单位工作的经历。工作之余潜心于诸子百家著作,尤其对《道德经》研读弥深。寸积铢累、集腋成裘,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本《智无止境——〈道德经〉名句今悟》是他近年来研读《道德经》所悟、所思之结集,可喜可贺!

51、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2、(出处)《孟子·尽心下》译文:如果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

53、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在汉代有一部叫做《列仙传》的书也记载了和史记差不多的一段故事,只不过更神奇一些。说是有一天函谷关的关令尹喜望见有一团紫气从东方飘过来,以为是有圣人驾到的吉祥征兆。不久果然他所崇拜的偶像——鹤发童颜的老子骑着一头青牛来到了关前。紫气东来这句成语就出典于此。于是老子的粉丝尹喜就缠着他请求老子在出关之前为自己写下一部著作,老子就留下了这部五千四百六十七个字的《道德经》,那么老子离开函谷关西行去了什么地方呢?请注意史记中所说,莫知其所终,根据这句话,两晋时期的道家学者们开始浮想联翩了,杜撰了一部神马都是浮云的《老子化胡经》,说是老子西行去了印度,收下释加牟尼为徒,才产生了佛教。显然这是道士们为了抬高道教的地位而编造出来的,尽管故事听起来很给力,但是绝对不足为信。在史记中司马迁还估计了老子的岁数说他活了一百六十岁,又说活了二百岁。他认为老子长寿的原因是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这位太史公还说,在孔子去世一百二十九年以后,周朝的太史儋这个人可能就是老子,但是也可能不是,他自己也感到非常地迷惑,最后他很无奈的感叹道:“老子,瘾君子也。”在儒家的典籍《礼记曾子问》曾经记载了四次孔子向老子求学问礼的故事。第一次是在孔子十七岁的时候,问礼的地点在鲁国的巷d,第二次大约是在孔子三十四岁的时候,地点在周度洛邑,第三次是孔子五十三岁的时候,地点在一个叫沛的地方,第四次在苦县,但是具体的时间不是很清楚。

54、上级遇到下级,不用下车,但要扶着车前横木,点头行礼;下级遇到上级,就要下车行礼;

55、“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让我们在感悟和享受老子思想智慧中愉快地工作和生活。

56、“道“是老子哲学的专有名词和核心概念。老子所说的“道”是不可言状的。可以理解为道德、道理、道路,也可以理解为宇宙之本、万物之宗、自然规律、社会法则。正如《道德经》开篇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可以用言语表述的“道“,不是永恒的、普遍的“道”。大朴不雕,大道至简,我们权且把老子之“道“理解为万千世界的自然规律吧。

57、(译: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58、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59、   15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60、   199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61、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老师,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

62、(译: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就算有死亡的危险也不躲避。)

63、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在他的著作《历史哲学》中说:“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中国人把认识道的各种形式看做是最高的学术。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说起来,老子是一个很神秘的人物,历史上对他的事迹记述不多。太史公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记载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这个守藏室之史大约相当与我们现在的国家图书馆的馆长。这份工作显然对于李耳先生研究学问非常方便。《史记》中还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64、   182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

65、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181

66、   141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67、(译: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68、(译:祖国的每一寸山河比一寸黄金还要宝贵,是绝不能让给外人的。)

69、出自《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轻易许诺别人的人,一定是缺少信用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遇到的困难就一定多。

70、   16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71、(译:在国家有危难的时候要敢于挺身而出,把死当作回家一样。)

72、②处众人之所恶:即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73、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74、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75、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故姓孟。祖上衰微,他们这一支就迁到了邹。孟子的成长,幼年得力于母亲的教诲,“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至今仍在民间广泛流传。孟子十分崇拜孔子,成人后,到曲阜师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学习儒家经典,他们这一派后来就被称为“思孟学派”。大约在他44岁的时候,为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他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先后到过邹、齐、宋、滕、魏、鲁等国,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学说。当时诸侯互相的武力兼并,他的学说被看作“迂远而阔于事情”,未被采纳。在不断碰壁之后,回到家乡,与万章、公孙丑等学生著书立说,写下《孟子》一书。传世《孟子》共7篇,35370多字,书中记述了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孟子》说理精辟,文字流畅,语言形象生动,不仅是一部儒家的经典著作,而且也是一部优秀的古代散文集。

76、(译:风声、雨声、琅琅读书声,都进入我们的耳朵,所以,作为一个读书人,家事、国事,天下的事情,各种事情都应该关心,不能只是死读书。)

7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78、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恒也。

79、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80、   13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81、原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82、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83、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84、出自《论语·学而》(译文)不怕别人不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85、鲁迅先生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86、   197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87、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88、   117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89、(解释)品德高尚的人从不表现自己有德,这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离开德;品德一般的人好表现自己有德,实际上是没有德的表现。品德高尚的人顺应自然却不以为然,品德一般的人做什么都觉得自己了不得。

90、古文这样翻译就可以得满分,十种类型让你收获满分

上一篇:精选老子的名言名句20篇(35句集锦)

下一篇:没有了